![[俄]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宁娜(上、下)》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http://image.tianshugan.com/file/202212/1599415517775421441.jpg)
《战争与和平》
《战争与和平》中译本
有的小说看着很长,但看完后却让人意犹未尽,觉得写得太短了。《战争与和平》就是这样的一部巨著。
托尔斯泰善于描绘人物性格的转变以及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心理。书中几个主要人物的性情都是发生过改变的。安德烈公爵由乖戾到热爱生活,罗斯托夫由怯懦到勇敢,都是较为明显的。皮埃尔向海伦求婚的场景显得滑稽可笑,尤其是皮埃尔说“我爱你”的时候,但真实感非常强烈。罗斯托夫首次参与战斗,所表现出来的惊慌失措也是极为传神的。而后来,他向鲍里斯的吹嘘也让人感到十分契合人类的心理。
虽然这是一部现实主义作品,但也掺杂有浪漫主义的元素,令人想到雨果。安德烈公爵遇到树林里老橡树的变化可为一例,当然也可以说是人物心理的改变所造成的不同印象。
顺便说一下,改编自史蒂芬·金同名小说的《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冤狱案件,但类似的故事看来早就发生过,此书也有提及。此外,书中对共济会有较为详尽的叙述,皮埃尔也加入了共济会,而这些材料似是也被畅销小说家利用到了(丹·布朗《失落的秘符》)。
《安娜·卡列宁娜》
《安娜·卡列宁娜》中译本
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托尔斯泰由于世界观的矛盾,在同情安娜不幸遭遇的同时,又从宗教伦理观念出发,谴责安娜缺乏忍让的宗教感情,没尽到做妻子和母亲的责任。为此塑造了在爱情问题上能够迷途知返的吉提和忍辱求全的杜丽的理想形象来和安娜进行对照,用列文和吉提的理。
这是列夫·托尔斯泰名著《安娜·卡列宁娜》中的第一句话,也是传世的经典名言,在书中也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小说也确实描写了几个家庭。
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列夫·托乐斯泰通过对安娜晶莹明亮的眼睛淋漓尽致地刻画,为《安娜·卡列宁娜》成为人类艺术的一颗晶莹明亮的瑰宝注入了无限的生命力。 安娜不仅风度潇洒,体态匀称,表情动人,而且道德高尚,感情热烈,她追求爱情与母爱的。
这部小说的两条主线还是比较明显的,安娜与弗龙斯基的爱情,列文与基蒂的爱情,前者是不幸的,后者则是幸运的。而书中最深入刻画的人物,自然是安娜和列文了。
事实上,阿列克谢·亚历山德罗维奇并没有安娜所想的如此不堪。尽管他的性格比较怯弱,外强而中干,但他沉浸在自己的工作中,实在也是想做出一番政绩,而不是像其他官僚如安娜的哥哥斯捷潘·阿尔卡季奇那样,只想着尸位素餐。阿列克谢想要拥有一个和谐、平稳的家庭,加之他毕竟有了一定的年纪,不能给予安娜浪漫和激情,当安娜沉睡多年的感情终于爆发后,背弃他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列文是一个内心充满矛盾的人物,而且无论如何他也寻求不到解决矛盾的方法。哥哥尼古拉的死和儿子米佳的生,促使他不断思考人生的意义。
弗龙斯基的内心也是矛盾重重。事业、自由,爱情,前两者和后者显然是难以兼容的,这也酿成了他和安娜最终的爱情悲剧。
而安娜的哥哥,斯捷潘·阿尔卡季奇则是一个纯粹的享乐主义者。他认为,“文明的目的”就是“使我们能从一切事物中得到享乐”,“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光和影构成的”,这些就是他的人生圭臬。他以自己出众的口才,“橄榄油”一样的微笑而左右逢源,和各色人物结交为好友,打成一片。
读此书,有时会联想到《红楼梦》,不得不叹服托翁描写场景广阔,人物众多且有血有肉,形态具备。从中比较也可一窥中西贵族教育的一点区别:中国重视传统文艺,而西方则重视语言和教养。
《复活》
《复活》中译本
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列夫·托乐斯泰通过对安娜晶莹明亮的眼睛淋漓尽致地刻画,为《安娜·卡列宁娜》成为人类艺术的一颗晶莹明亮的瑰宝注入了无限的生命力。 安娜不仅风度潇洒,体态匀称,表情动人,而且道德高尚,感情热烈,她追求爱情与母爱的。
在列夫·托尔斯泰这三部举世闻名的长篇小说中,《复活》是篇幅最短的。但是,这部小说依然写得非常广阔,确实是大手笔。
围绕主人公聂赫留朵夫为玛丝洛娃上诉这条基本线索,托尔斯泰描写了贵族、农奴、工人、囚犯、狱卒、革命者等各个阶层和各色各样的人物,借此全景式反映了整个俄罗斯当时的社会面貌。
托尔斯泰在此书中似乎不太喜欢设置悬念。而随着他平实的叙述,小说的层面和内涵也拓展得越来越宽广。托尔斯泰无疑十分擅长塑造人物形象,聂赫留朵夫其实是一个挺复杂的人物,值得深究。
当然,托尔斯泰的独到之处还在于,在分析社会问题之外,他还对人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和深刻的解剖。这些主要见诸他在书中所添加的议论中,其中很多可以当作哲学来解读,如:
在聂赫留朵夫身上就跟在一切人身上一样,有两个人。一个是精神的人,他为自己所寻求的仅仅是对别人也是幸福的那种幸福;另一个是兽性的人,他所寻求的仅仅是对他自己的幸福,为此不惜牺牲一切人的幸福。”(第一部第十四章)
私通在上流社会并不少见,可是少见的是,安娜·卡列宁娜的勇于承认,虽然最后得到的结果是被上流社会抛弃。但是,在这种列夫·托尔斯泰近乎苛刻的描写下,安娜·卡列宁娜的缺点,也正是她的闪光点所在。这突出了一个叛逆的女人,和敢于与现实社。
凡是人,都是一部分依照自己的思想,一部分依照别人的思想来生活和行动的。他们在多大程度上依照自己的思想生活,在多大程度上依照别人的思想生活,这就构成了人与人的一个主要区别。”(第三部第四章)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