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列夫·托尔斯泰《我无法沉默》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http://image.tianshugan.com/file/202212/1599416672706387969.jpg)
新课标语文课题组:孙春梅
黑龙江省克山县第一中学校语文教师。兼职执笔学校公众号、美篇及制作抖音等短视频的前沿宣传工作。喜爱读书,酷爱写作,在简书、QQ空间等曾连载50多章的回忆性散文《花开朵朵》及游记系列作品等。在《课外阅读》《中外交流》《素质教育》等公开发表多篇论文。主编或参编多本一线教学教辅资料,撰写多本校本教材。多次指导学生参加“叶圣陶杯”作文大赛、省华人学生作文大赛等获得优异成绩及参加夏令营的机会。
主编:王涛
这在《哈泽—穆拉特》等作品中有所反映。沙皇政府早就因他的《论饥荒》一文而企图将他监禁或流放,但慑于他的声望和社会舆论而中止。至此又因《复活》的发表,指责他反对上帝,不信来世,于1901年以俄国东正教至圣宗教院的。
审校:孙梦霞 / 美编:左佐
编者寄语
《列夫托尔斯泰》,“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最初的安娜·卡列尼娜,外貌娴雅、端庄,尤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与强烈而真挚的情感追求。在爱情执念中,她抛家别子,似乎理应获得来之不易的爱情满足。但在无情而又严苛的社会现实面前,她的坚强勇敢,也抵挡不了内心被绝望的屡次碾压。安娜,这个如此珍视爱情的性情中人,在扭曲的婚姻里却成为社会偏见下的牺牲品。在政治联姻中,其丈夫卡列宁是一个其貌不扬,冷漠且无趣之人,在官场中却是个地位显赫的“完全醉心于功名”的人物;其情人渥伦斯基虽与其爱欲重燃,但他更加玩世不恭,置失而复得的“真爱”于不顾。其实,安娜只是敢于冲破道德束缚去追求真爱和自由的女性,她又有什么错呢?掩卷沉思,泪落连珠子。
“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最初的安娜·卡列尼娜,外貌娴雅、端庄,尤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与强烈而真挚的情感追求。在爱情执念中,她抛家别子,似乎理应获得来之不易的爱情满足。但在无情而又严苛的社会现实面前,她的坚强勇敢,也抵挡不了内心被绝望的屡次碾压。安娜,这个如此珍视爱情的性情中人,在扭曲的婚姻里却成为社会偏见下的牺牲品。在政治联姻中,其丈夫卡列宁是一个其貌不扬,冷漠且无趣之人,在官场中却是个地位显赫的“完全醉心于功名”的人物;其情人渥伦斯基虽与其爱欲重燃,但他更加玩世不恭,置失而复得的“真爱”于不顾。其实,安娜只是敢于冲破道德束缚去追求真爱和自由的女性,她又有什么错呢?掩卷沉思,泪落连珠子。
母亲玛丽亚·尼古拉耶夫娜是尼·谢·沃尔康斯基公爵的女儿。托尔斯泰一岁半丧母,9岁丧父。1841年他的监护人姑母阿·伊·奥斯坚—萨肯去世后,改由住在喀山的姑母彼·伊·尤什科娃监护。于是他全家迁到喀山。
文本研读
安娜之死
在火车进站的时候,安娜夹在一群乘客中间下了车。她想着,如果没有回信就准备再乘车往前走。她拦住一个挑夫,打听有没有一个从渥伦斯基伯爵那里带信来的车夫。(火车为人物活动提供了舞台环境,为下文安娜自杀埋下伏笔。)
明确:情节开端,安娜的绝望。
几个年轻人盯住她的脸,怪声怪气地又笑又叫,从她旁边走过。站长走过来,问她乘车不乘车。一个卖汽水的男孩目不转睛地望着她。“天哪,我这是到哪里去呀?”她想,沿着月台越走越远了。(一语双关,越走越远的,既是眼前的月台,又是目前的人生路。)她在月台尽头停下来。几个太太和孩子来迎接一个戴眼镜的绅士,高声谈笑着,在她走过来的时候沉默下来,紧盯着她。她加快脚步,从他们身边走到月台边上。一辆货车驶近了,月台震撼起来,她觉得自己好像又坐在火车里了。(从侧面客观描写出安娜恍惚、神经质的心理状态,表现出其冲动任性的性格特征,为小说笼罩了悲剧的氛围,引人深思。)
突然间她回忆起和渥伦斯基初次相逢那一天被火车轧死的那个人,她醒悟到她该怎么办了。(安娜联想起第一次在这里目睹了铁路员工的死亡,她突然醒悟——给自己选择的葬身之地就在这里。生死一念,暗示结局。)她迈着迅速而轻盈的步伐走下从水塔通到铁轨的台阶,直到匆匆开过来的火车那儿才停下来。她凝视着车厢下面,凝视着螺旋推进器、锁链和缓缓开来的第一节车的大铁轮,试着衡量前轮和后轮的中心点,估计中心点对着她的时间。(从思维的闪念到动作的迅速、神态的凝视,采用第三人称全景视角,情感倾向鲜明,客观又真实地再现情境,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到那里去!”她自言自语,望着投到布满砂土和煤灰的枕木上的车辆的阴影。“到那里去,投到正中间,我要惩罚他,摆脱所有的人,摆脱我自己!”(人生而自由,却无不在枷锁之中。“到那里去”反复强调,她企图报复自己“爱”过的人,以此震撼社会,是决绝,亦是超脱。)
明确:情节发展,安娜的决绝。
她想倒在开到她身边的第一节车厢的车轮中间。但是她因为从臂上往下取小红皮包而耽搁了,已经太晚了;车厢中心开过去了。她不得不等待下一节车厢。一种仿佛她准备入浴时所体会到的心情袭上了她的心头,于是她画了个十字。(比喻行文,离开不属于她的“藏污纳垢”时代,是一种接受洗礼的放松与释然。)这种熟悉的画十字的姿势在她心中唤起了一系列少女时代和童年时代的回忆,笼罩着一切的黑暗突然破裂了,转瞬间生命以它过去的全部辉煌的欢乐呈现在她面前。但是她目不转睛地盯着开过来的第二节车厢的车轮,车轮与车轮之间的中心点刚一和她对正了,她就抛掉红皮包,缩着脖子,两手着地投到车厢下面,她微微地动了一动,好像准备马上又站起来一样,但又扑通跪了下去。(取下并抛掉红皮包是安娜对物质世俗的毅然诀别。)就在这一刹那,一想到自己在做什么,她吓得毛骨悚然。“我这是在哪里?我这是在做什么?为了什么呀?”她想站起来,闪开身子,但是什么巨大的无情的东西撞在她的头上,从她的背上碾过去了。“上帝,饶恕我的一切!”她说,觉得无力挣扎。(典型的心理、语言、动作描写,写出安娜内心的恐惧、迷惑、悔恨,一步步走向绝望之巅。表现其死的偶然性与必然性,增强了悲剧意味。)一个正在铁轨上干活的矮小的农民,咕噜了句什么。一支蜡烛,她曾借着它的烛光浏览过充满了苦难、虚伪、悲哀和罪恶的书籍,比以往更加明亮地闪烁起来,为她照亮了以前笼罩在黑暗中的一切,哔剥响起来,开始昏暗下去,永远熄灭了。(“蜡烛”的比喻,写出了安娜死亡前意识从异常清醒到渐趋模糊、直到消失的过程,表现了安娜临终前的内心感受,又可以理解为作者对其死的总结。画龙点睛,暗含着作者的喟叹同情,引发读者思考。)
选自《安娜·卡列尼娜》,周扬、谢素台译,有删改
知识建构
/心理描写的方式(二)/
人的心理活动的复杂多样,决定了心理描写具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比如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就善于描写人物的外部特征以揭示人物内心:一个眼神和动作都成为传达心灵世界的媒介。小说心理描写的方式还有以下几种:
暗示表现
1.动作暗示
通过恰当地描写人物富有鲜明个性的动作,传神地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
如文中“她就抛掉红皮包,缩着脖子,两手着地投到车厢下面,她微微地动了一动,好像准备马上又站起来一样,但又扑通跪了下去”,这是内心所想在动作上的无意识体现,才有“她吓得毛骨悚然”,顺理成章。
2.神态暗示
“是的,果然不出我所料!”她含着恶意的微笑自言自语。”这种神态变化的简洁描写,将看信前后都已经绝望的安娜心灵上所受的打击,精神的全面崩溃刻画得入木三分。
3.语言暗示
鲁迅说:“如果删除了不必要之点,只摘出各人的有特色的谈话来,我想,就可以使别人从谈话里推见每个说话的人物。”这里所说的“各人的有特色的谈话”,就是具有个性特征的语言。抓住人物的个性化语言进行描写,就能展示人物的个性特征。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ЛевНиколаевичТолстой;1828年9月9日-1910年11月20日),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托尔斯泰出生。
如文中安娜的自言自语,两次出现“到那里去!”“我这是在哪里?我这是在做什么?为了什么呀?”“上帝,饶恕我的一切!”从这些语句中可以体会出她的内心活动,由此更加剧了人物的悲剧性。
4.感官刺激
“心理学”中将人的感觉分为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几类。在文学作品中只要抓住了人物瞬间的感受,任何一种感觉的描写都可以起到体现人物心理状况的作用。
如文中“她撕开信,还没有看,她的心就绞痛起来”,此时安娜心里早有预感,表面上“撕开”的是信,但内中“撕开”的分明是她的心,这里调动触觉感官体现出她没有信心和希望而至绝望的心理。
环境衬托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衬托人物心情的景物描写要求作者抓住景物特征,紧扣人物的心理,最好从视觉、嗅觉、触觉、听觉等方面着墨,将人物的悲喜之情恰当地衬托出来。
如文中第一段火车进站的环境描写,写出周围的人头攒动与喧嚣鼎沸,“人化的自然”,渗透着安娜的特定心情,心绪不宁又难于回归平静,暗示人物悲剧的命运;第六段的场面描写从侧面客观突现安娜安娜恍惚、神经质的心理状态,增添文章的悲剧氛围,引发读者思考。
幻觉展现式
这种人物心理的描写,是通过对人物幻觉的展示来刻画人物的心理,能揭示文章的主题。
如文中“一种仿佛她准备入浴时所体会到的心情袭上了她的心头,于是她画了个十字。……笼罩着一切的黑暗突然破裂了,转瞬间生命以它过去的全部辉煌的欢乐呈现在她面前”,这是对安娜临死前心头幻觉的描写,黑暗破裂,欢乐呈现,体现出对幸福与欢乐的追寻的美好愿望,同时又深刻地揭露了社会的不平和黑暗。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年9月9日-1910年11月20日),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1828年9月出生在图拉省一个有名望的贵族世家。早年父母先后去世。童年和少年时代受过严格的贵族家庭教育。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