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史蒂芬·平克《语言本能》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http://image.tianshugan.com/file/202212/1599431416913879041.jpg)
“迈向精神的开阔地”。10年前,《教师月刊》杂志对我的成长如是评价。开阔者,横无际涯,日月山川一身藏;生长者,精进漫溯,唱念做打万般修。如今复盘,或许这是对我个人阅读的某种“价值锚定”。“文之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我一路徜徉,承文脉、习文化、做文章,从离不开阅读。倥偬十载,青春一付,苦乐其中。
卧读陶诗未终卷,又乘微雨去锄瓜
读书是一件尤其惬意、放松之事。儿时爱读连环画,可书并不好找,月月去书店寻觅,一旦购得心仪的书,就“见书喜欲狂”(陆游语)。但又怕一下子翻完,只好自我限定页数,以期多“撑”两天。至10多岁,常读《格林童话》《故事大王》,还有《施公案》《封神演义》等,每日搜罗奇志异事,偶尔寻章摘句,稍作卖弄,逍遥快活。
记忆深刻的是第一次读《西游记》原著,篇篇生字、处处律诗,居然津津有味。怎么读呢?说来也简单:稍见书中凡有“以诗为证”云云,一概跳过;遇至“万壑争流”“岚气幽幽”等景色描写,自动屏蔽;只挑那些对白、情节、打斗的场面看。即使如此囫囵吞枣,也足够惬意了一个暑假。神魔小说之瑰丽想象,叫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唐僧之慧,悟空之力,八戒之谐,沙僧之忠,对造塑男孩的精神宇宙往往不可替代。其他名著如《三国演义》《水浒传》,也如此效法,均“生吞活剥”之。
至十六七岁,虽沉迷武侠,也是不为物役,兴之所触,目之所及。金庸是最先佩服的,如《笑傲江湖》,看到倒霉透顶的令狐冲第一眼见到任盈盈真容,竟不觉泪目。记得那时抱着四卷本,通宵达旦,“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后把古意盎然、大气磅礴的金庸读完,再看潇洒奇绝的古龙、四平八稳的梁羽生,对历史、文学与人生的理解又有不一样。
阅读的惬意,还在初登杏坛之后。因备课需要,尤其警惕于“束书不观,游谈无根”的懈怠,对传统文化有了更迫切的渴求。上学时,整天被逼着背“有朋自远方来”,对孔子并不待见。但教书后,觉得“浴乎沂,风乎舞雩,史蒂芬平克语言本能读后感,咏而归”的闲情逸致颇合胃口;加之他一面口口声声“君命召,不俟驾行矣”,一面又带着最后的倔强赌咒发誓“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实在叫人忍俊不禁。于是前后翻看《论语》数载,越看越爱。周勇先生的《跟孔子学当老师》,就是一本不错的文化小品,若能再搭配钱穆先生的《论语新解》,效果更好。
据说,孔子曾问道于老子。爱屋及乌,我也从“道可道,非常道”开始细品《道德经》,以王弼本为基础,遍翻傅佩荣、陈鼓应、方东美等大家的著作。抱着“一文必求其确,一意必析其微”的主旨,逐章记诵、逐字推敲,才发现其言含万象,语括千意。有趣的是,孔子讲“仁”,老子讲“不仁”;孔子讲“德”,老子讲“不德”;好容易两人都讲“天”了,一个褒扬“万物生焉”,一个冷言“以万物为刍狗”……两人各走各的道,各说各的理,比看苏格拉底、柏拉图精彩多了。
又看《庄子》,其旷达、不羁、浪漫之风,雄奇怪诞,恣意汪洋,叫人好不痛快!有段日子,我坚持步行去学校,来时背一段,去时再背一段,前后月余就把《逍遥游》记下。恰其时讲大气,便以“绝云气,负青天”为题,开了一场文化联姻科学的讲座,反响甚好。
后读刘文典,他在西南联大教书时,一次遇到日机轰炸,众人纷纷躲避,沈从文也在其中。他见之吼道“你跑做什么!我刘某人是在替庄子跑,我要死了,就没人讲《庄子》了”。读罢大笑。如果说“虽千万人,吾往矣”是孔孟传下的文化基因,那“平生不肯受人怜,喜笑悲歌气傲然”就是“老庄”的精神遗产。
读书的兴味,还藏于一种“书写相读”中。比如,北京大学教授王余光主编的《中国阅读通史》(10卷本),按历史脉络介绍读书在不同时代的方法、理念、风尚,包括名人阅读事迹等,饶有趣味。美国学者莫提默·J.艾德勒的《如何阅读一本书》也值得瞧一瞧。帕乌斯托夫斯基的《金蔷薇》则从作家写作的角度,谈词汇的选用、语风的确立、章句的形式、内容的架设等。思想之花的绽放,另有几度华彩。
不过,读书之乐更在于发现文化的魅惑。比如卢梭,在读老子时,我发现卢梭是他的“超级粉丝”,遂进行“文化横跳”,透过卢梭参一参西方文化。后世送他“启蒙时代巨匠”的桂冠,但卢梭从38岁写《论科学与艺术》开始,便将自己对文明的反思痛痛快快地倾诉了出来。笛卡尔的《谈谈方法》,钱乘旦先生的《西方那一块土》,梁漱溟先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可不妨比照。
于是,阅读由惬意悄悄拐入了另一个层面。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在史蒂芬·平克《语言本能》这本书里讲到,语法的基本结构是先天就存在儿童的大脑中的,但是,他们还是必需基于实际的环境来重组,所以让孩子学会一门语言,一定需要后天和先天的设置相互交流才能学会。所以就需要首先有大量的输。
从思想上看,卢梭震古烁今,而在教育上同样绕不过去。《爱弥儿》作为传世经典,几乎是必看的。近900页皇皇巨著从幼儿期“不会说话的人”、儿童期“感官价值与训练”,到少年期“身体与思维合拍”、青年期“理性的觉醒”,系统建构了自然主义教育的思想。
16岁的年纪,卢梭称之为分水岭。人在精神层面上“又一次出生”。值此青春期,生理发育日臻完善,但是心智层面波动巨大。外表看似成年,内里还是稚嫩;叛逆与张扬,成为其心理表征。倘若把握好,孩子终身发展受益,反之则可能带来阴影甚至遗憾。
社会学“大咖”马克斯·韦伯有本书叫《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其中谈及“人是悬挂在自我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人的所有价值,本质是对“意义”的寻找和发现。可以说,对人生意义的挖掘、拓展和引导,是卢梭在陪伴爱弥儿成长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组成。
《爱弥儿》用闲谈式的语言、虚拟化的存在,架构了人类在那个时代的理性大厦,深深影响了杜威等人。杜威的《我的教育信条》,犹如卢梭的《论科学与艺术》,成为某种教育宣言或提纲。陶行知等人后来写《我们的教育信条》,与其说效仿,不如视为致敬和期待。
《民主主义与教育》是杜威的巅峰之作,构建了实用主义哲学的教育基石,小到词句体例,大到结构意向,颇难叫人亲近,故被读者戏称为“哲学的火焰”“智力的悲剧”。初次翻看时早有心理准备,不求大彻大悟,唯愿日拱一卒。后来,在读同样晦涩的康德时才得悟:西方哲学的追求极度严密,而非文字优雅。如此,繁句横行,术语呼啸,加之冗长沉闷,阅读自然费力。
随着阅读的持续,眼界越来越开阔。杜威继承了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精神,却没有陷入“唯心论”的泥沼;立于达尔文的“进化论”又迁之于教育,意识到人与自然交互下的成长意义;巧用詹姆斯的机能心理学,以之解释儿童行为……另外,如脑科学、社会学、政治学、传播学也娴熟并用于书中,一个博大而严密的“杜氏宇宙”悄然浮现。其对教育的描绘越深刻细致,学问则越旁逸漫溯,深难见底。
翻过这数座大山,眼前尽是一览无余,胸襟与格局也随着提升。阅读作为最优质的人生投资,往往会有超预期的回报。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斯蒂芬·格奥尔格在《词语》一诗中说:“词语破碎处,无物可存在。”这种“破碎”即语言的缺失,海德格尔以为,正是这种缺失,才造成了客体的不确定性。老子的道,之所以“非常道”,古希腊之“逻各斯”,之所以“不可译”,都源于找不到合适的语词。
近两年,稍稍开始读写诗歌。里尔克的《给一个青年诗人的信》,是对现代诗的初识,也想仿写,却未窥门径。所能做的,恐怕还只有古体诗了。一日想起小时候看的《西游记》,其中不是有大量古体诗吗?寻来再做琢磨,竟觉得“以诗为证”才是绝妙之处。“初读不知诗中意,再读已是诗中人”,往往需要年龄上升一点,方才读得懂诗,分得清人,看得明事。
《诗经》不妨长作温习,犹如微信,信手翻来,随心记下,惬意仿写。《唐诗鉴赏辞典》《宋词鉴赏辞典》也可充作工具,偶尔翻查。沈祖棻的《唐人七绝诗浅释》《宋词赏析》,值得多学;安旗的《李白传》、景凯旋的《再见那闪耀的群星:唐诗二十家》、蒙曼的《蒙曼品最美唐诗:人生五味》,均是最近又新得的作品,质量上乘。2021年10月,我把古诗阅读与地理组合起来,出版了四卷本的《古诗词中的地理课》,权作对钟情古诗的一份纪念。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QNNHiJc6tE2GrkZkI2LIAA 提取码:1234 书名:语言本能 作者:[加拿大] 史蒂芬·平克 译者:欧阳明亮 豆瓣评分:8.4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5-5-1 页数:492 内容简介。
冯骥才说“书是无穷尽的。一本本书就像一个个潮头,一页页书就像一朵朵浪花,书上的字便是一颗颗晶莹的水珠”。的确,每个人都曾观风景于书海,有着各自的觉知。我更爱跳入这片汪洋大海中,追逐理想,盈润文化,在精神的无限向度中拓展,在价值的永恒建构中持存。
春风过拂,微波轻漾,霞光暖照,波光粼粼。我愿,自己就化作其中的一部分。
十本书书单:
《中国阅读通史》(10卷本)
作者: [加拿大] 史蒂芬·平克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出品方: 湛庐文化副标题: 人类语言进化的奥秘原作名: The Language Instinct:How the Mind Creates Language译者: 欧阳明亮出版年: 2015-5-1页数: 492 内容简介:&#。
王余光 等著
安徽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
《老子·庄子》
崔钟雷 编
哈尔滨出版社2011年版
《我的教育信条》
〔美〕杜威 著
罗德红 杨小微 编译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HjiqZyJyJyWP2iehZqDEag 密码:42df 书名:思想本质 作者:史蒂芬·平克 (Steven Pinker)译者:张旭红 豆瓣评分:8.3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5-8-1 页数:514 内容简介。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教育的细节》
朱永通 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梁漱溟 著
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唐人七绝诗浅释》
沈祖棻 著
中华书局2008年版
《文化转向与课程改革》
周勇 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爱弥儿》
〔法〕卢梭 著
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
《再见那闪耀的群星:唐诗二十家》
景凯旋 著
南京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
《论教育学》
〔法〕伊曼努尔·康德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中国教师报》2022年04月06日第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