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贝托尔特·布莱希特《论史诗剧》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http://img.tianshugan.com/tsg/files/202212/1599450116291321857.jpg)
【深度解读】
德国汉学家、翻译家吕福克是当代最重要和最具代表性的唐诗德译者之一。在笔者对他进行的一次访谈中,吕福克称自己与唐诗的结缘纯属“偶然”。
德国汉学家、翻译家吕福克是当代最重要和最具代表性的唐诗德译者之一。在笔者对他进行的一次访谈中,吕福克称自己与唐诗的结缘纯属“偶然”。
他有一种杰出的能力,能把这些表面上不相通的戏剧元素结合,转变成自己的作品。在创作成熟期,布莱希特更是从倡导歌剧改革入手,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史诗剧实验,特别是吸收中国戏剧艺术的经验,以至于诞生了像《四川好人》、《。
在大学期间,他学的是日耳曼语言文学、英国语言文学以及比较文学,本打算毕业后去中学任教,却因在西班牙学习时一位来自中国台湾的留学生对他进行的汉字启蒙而开始学习现代汉语。后获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奖学金,于1975年赴北京留学。其时,在西德汉学界,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译介日益成为主流,继续从事中国古典诗歌译介和研究的学者寥寥无几。对此感到“有点遗憾”的吕福克,便开启了自己延续至今的唐诗翻译之旅。
《丝扇——中国古典诗歌》张杨摄
唐诗翻译“三部曲”
1991年,吕福克的译诗集《丝线——唐朝诗歌》出版,这是清人蘅塘退士孙洙辑选的《唐诗三百首》(1763—1764)的首个德语版,管见所及,也是迄今唯一一个德语全译本。全书共收录译诗318首,绝大部分出自吕福克之手,此外,还采用了德国汉学家德博、德国诗人京特·艾希、奥地利汉学家施华滋和德国诗人洪涛生的译文,共12首。不过,与孙洙按照诗体将所选诗歌分为五言古诗、七言古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等六大类不同,吕福克将译诗先按照诗人进行归类,再大致按照诗人的生卒年代进行排序。如此改动的原因或在于,对于西方读者而言,按照诗体分类过于专业,以诗人为关键词来排列也更符合其阅读习惯。
布莱希特把戏剧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按照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为戏剧体裁所界定的标准而创作的戏剧,他把它称为戏剧式戏剧或亚里士多德式戏剧;一类是违反亚里士多德的标准而创作的戏剧,他把它称为史诗式戏剧或非亚里士。
在《丝线》基础之上,吕福克于2009年出版了第二部唐诗译集《丝扇——中国古典诗歌》。该诗集收录了《丝线》中孟浩然、王维、李白、杜甫、白居易、柳宗元、杜牧、李商隐等唐代八大诗人的作品,并对相关译文和注释略做修订和删减。
1926年,布莱希特开始研究马列主义,开始形成自己的艺术见解,初步提出史诗(叙事)戏剧理论与实践的主张。他的创作作品包括了:《马哈哥尼城的兴衰》(1927)、《三分钱歌剧》(1928)、《屠宰场里的圣约翰娜》(1930 )、和《巴登的教育剧》。
《唐诗选》张杨摄
译诗非易事
相较于中国典籍、小说和戏剧等,诗歌这一体裁在欧洲的传播和接受明显要晚得多,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诗歌是所有文学体裁中最难译的一种。因仿作中国诗歌而闻名的德国诗人汉斯·贝特格曾言,翻译中国诗歌如同“荒唐的冒险”,通过翻译“不知要不得不失去多少中国诗歌的光彩和美妙”;德国汉学家、语言学家、民族学家葛禄博坦言,翻译就如同给唐诗穿上了件陌生外袍,终究都或多或少有着缺陷,难以充分体现原诗的真正魅力。尽管如此,吕福克仍意识到了诗歌这一体裁对于中国文学乃至中国文化的重要性,在《丝扇》后记和《唐诗选》前言中均写道,“人类历史上几乎没有哪一个文明像中国这般刻有诗歌艺术的烙印,诗歌也从未在哪一个社会拥有过如此崇高的地位”,并且,就对世界文学的贡献而言,诗歌在中国丰富多彩的文学体裁中亦独占鳌头。也许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他才有了“偏向虎山行”的勇气,从而走进了唐诗构筑的大千世界,并借翻译之笔向西方读者描绘诗意中国。
在《丝线》后记中谈及诗歌翻译时,吕福克认为,任何翻译与原作间都无法达到完全的一致,但即便有了这样的认识,也无法摒弃译者的任务——帮助充满好奇心的、不想让自己的世界为母语或艰难习得的外语所限的读者去拓宽眼界;另外,若无译者助力,也无法实现从民族文学到世界文学的过渡。对“世界文学”这一概念的确立和流传做出了重大贡献的德国文学魁首歌德,曾在彼得·佩林·汤姆斯英译的基础上创作出了四首德文组诗,其中就涉及据传为唐玄宗的梅妃江采苹所作的《谢赐珍珠》以及唐代女诗人开元宫人的《袍中诗》,这或可算作最早的唐诗德译尝试。在这样的关联中,《唐诗选》收录歌德所译的《谢赐珍珠》也就不足为怪了。
注释副文本里的宝藏
副文本是构建译文文本整体性不可或缺的因素,包括译者序、跋、献词、致谢、注释、插图、附录等,对于正文部分译文而言发挥着补充和阐释作用,同时也是一种阐释限定。唐诗外译,是将唐诗文本从与之密切关联的文化语境传递到异文化语境的过程,为实现这一传递,译者通常会借助于副文本。吕福克在自己的三部唐诗译集中,均在前言或后记介绍了与理解唐诗相关的知识,主要涉及诗歌在中国的地位与功能、时代背景、中国诗歌的审美价值、诗歌翻译的障碍与策略。此外,他还特别看重注释对于诗歌文本理解的辅助作用,认为没有注解的德语版中国诗歌选集是绝对不可行的。
吕福克张杨摄
从《丝线》到《丝扇》再到《唐诗选》,吕福克在唐诗翻译之路上孜孜不倦、笔耕不辍。他像一位戴着镣铐的舞者,用“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严谨态度,力求尽可能贴近现实地向德语世界读者传递诗意中国;又如一位中德文化之间的架桥人,以翻译为径,助力唐诗这颗中国文学遗产中的璀璨明珠在世界文学宝库中熠熠生辉。
《光明日报》( 2021年09月02日1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