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贝托尔特·布莱希特《陌生化与中国戏剧》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http://image.tianshugan.com/file/202212/1599451303744921601.jpg)
高尔基。 资料图片
初版《母亲》,沈端先(即夏衍)译。 资料图片
1955年版《母亲》,夏衍译。 资料图片
主要作品:布莱希特的理论与著作有《戏剧小工具篇》、《戏剧小工具篇补遗》、《大胆妈妈和他的孩子们》、《梅辛考夫》、《母亲》、《四川好人》、《高加索灰阑记》、《伽利略传》《圆头党和尖头党》、《第三帝国的恐怖与。
2021年是高尔基逝世85周年。这位俄语文学巨匠原名阿列克赛·马克西姆维奇·彼什科夫,1868年出生于伏尔加河畔的诺夫哥罗德城的一个木工家庭,从小饱受人间苦难与生活辛酸,笔名“高尔基”在俄语中即为苦涩之意。高尔基一生创作成就突出,列宁称他为“无产阶级艺术最杰出的代表”,主要作品有小说《母亲》《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戏剧《小市民》《底层》、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此外,高尔基还撰有大量文艺理论文章,对苏联文学乃至世界文学都影响深远。
长篇小说《母亲》是高尔基作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的标志性作品。小说以20世纪初高尔基家乡诺夫哥罗德附近的索尔莫沃工业区工人阶级生活与斗争的真实情况为素材,贝托尔特·布莱希特的戏剧,以参与1902年“五一游行”的领导人之一扎洛莫夫及其母亲扎洛莫娃为人物原型,艺术性地再现了20世纪初的俄国革命运动。《母亲》写于1906年,最初被译为英语并以连载的形式刊登在纽约一本杂志上。小说问世时,俄国社会仍处于1905年革命失败后的低潮期,民众的消极情绪持续蔓延。在这样的背景下,《母亲》表现出工人阶级逐渐觉醒、工人运动蓬勃发展的情景,振奋人心、鼓舞斗志。列宁称赞《母亲》为“一本很及时的书”“很多工人不自觉地、自发地参加了革命运动,现在他们读一读《母亲》,对自己有很大的益处”。
生动展示了人物的千姿百态和丰富的精神内涵
pwd=7pqa 提取码:7pqa简介:布莱希特作品集(套装共四册)作者贝托尔特布莱希特(1898-1956),二十世纪上半期世界最为著名的戏剧家、诗人,现代戏剧史上极具影响力的剧场改革者、剧作家及导演,被视为当代“教育剧场”。
除了感人至深的故事,《母亲》在写作艺术上的成就,也是它在世界文学史拥有独特地位的原因。高尔基为《母亲》真实而生动地刻画了性格各异的无产阶级英雄群像。在初次革命小组会面时,便生动地展现了安德烈的坦率诚恳、维索夫希科夫的阴郁孤僻等性格特点,并写出了这些性格产生的社会根源。小说着力最多的英雄形象是巴维尔,精细刻写了他的成长过程:开头时巴维尔也曾语言粗暴;在“沼地戈比”事件中鼓动工人罢工时语言充满热情但却略显稚嫩;在法庭上发表演说时语言富有理性与感召力,对沙俄审判制度的伪善性一语破的。而亲切淳朴的娜塔莎、粗犷豪放的索菲娅、乖僻暴躁的萨申卡等女性角色则和母亲一起,构建出一个革命女性的全景画廊。其中,娜塔莎和萨申卡来自社会上层阶级,高尔基使她们参与到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中去,表明社会主义是妇女解放、阶级解放的唯一途径。
在小说所描写的诸多形象中,最为突出的无疑是尼洛夫娜。她在小说中完成了从自发到自觉、从卑微到高尚、从懦弱到勇敢、从小爱到大爱的精神转变。起初,母亲仅是一位柔顺而悲哀的老妇人,出于纯粹的母爱,她逐渐理解了儿子和革命同伴,这时母亲对革命活动的参与仍停留在自发性层面。“五一游行”是母亲正式觉醒的标志和转入自觉性革命的关键点,她最终深明大义地支持儿子走在游行队伍的前方,自己也加入游行队伍中。巴维尔第二次入狱后,母亲事实上已成为一名真正的革命工作者。
布莱希特把戏剧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按照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为戏剧体裁所界定的标准而创作的戏剧,他把它称为戏剧式戏剧或亚里士多德式戏剧;一类是违反亚里士多德的标准而创作的戏剧,他把它称为史诗式戏剧或非亚里士。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无产阶级若不从其他一切社会领域解放出来并同时解放其他一切社会领域,就不能解放自己。高尔基在小说中试图表现:像母亲这样的无产阶级女性,她们是一无所有者中的一无所有者,她们更需要参与到全人类的解放事业中,这样才能解放自己;而她们在参与到这崇高事业中时,还要培育勇于解放自己的意识。
充分体现了伟大的母爱力量与人类的崇高理想
1907年4月,《母亲》英文版单行本在美国出版,并广泛传播至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等10多个国家,在世界各国引起强烈反响。英国作家拉尔夫·福克斯在伦敦纪念高尔基的群众大会上曾发表过这样的评价:“在全世界有些人是因为读了《母亲》一书才开始研究政治的。”德国著名作家贝托尔特·布莱希特对小说高度赞赏,曾将其改编为戏剧。在苏联,这部作品也不止一次被搬上舞台。自问世以来,《母亲》在苏联曾4次影视化,其中导演普多夫金1926年的作品至今仍被世界影坛奉为经典。迄今为止,学界也仍有不少与《母亲》相关的研究出现,其中小说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关系以及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角度的研究是关注较多的两个点。
宣扬“陌生化效果”的布莱希特戏剧学派在它的形成过程中,一方面继承和革新欧洲及德国的现实主义传统,另一方面借鉴东方文化,尤其是日本古典戏剧和中国戏曲。特别是布莱希特本人,就研究过中国、日本、和印度戏剧,对莎士比亚和伊丽莎白女皇时期的。
作为一部历经时代考验的经典之作,《母亲》对今天的作家来说,至少在两个方面仍有启示意义。首先,小说展现了作者对底层生活的纵深了解。“高尔基”这一笔名不仅表明他和同时代人都生活在苦涩之中,也暗示了自己所写的作品都是关于苦涩的真实,《母亲》便是高尔基在对底层人民生存状态的充分且深入体验的基础上写成的。其次,小说并未采取说教的方式传播思想,而是通过成长变化的两个主要人物——母亲和巴维尔——将无产阶级革命思想自然而然地传达出来。关于优秀的革命文学,恩格斯认为“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作家不必要把他所描写的社会冲突的历史的未来的解决办法硬塞给读者”,《母亲》完全符合恩格斯所谈到的标准,特别是在母亲这一角色上,充分体现了人类崇高情感——母爱与人类崇高理想——共产主义的交织协奏。
《 人民日报 》( 2021年08月15日 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