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弗里德里希·荷尔德林《塔楼之诗》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诗人的眼睛在神奇的狂放的一转中,便能从天上看到地下,从地下看到天上。想象会把不知名的事物用一种形式呈现出来,诗人的笔再使它们具有如实的形象,空虚的无物也会有了居处和名字。”威廉·莎士比亚曾如此赞许诗

[德国]弗里德里希·荷尔德林《塔楼之诗》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诗人的眼睛在神奇的狂放的一转中,便能从天上看到地下,从地下看到天上。想象会把不知名的事物用一种形式呈现出来,诗人的笔再使它们具有如实的形象,空虚的无物也会有了居处和名字。”

威廉·莎士比亚曾如此赞许诗人的创造力,在这句话中,他也无意道出了他判断一首好诗的标准——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将抽象转化为具象的语言艺术。但正如莎士比亚另一句名言所说,“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面对同一首诗,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感受,也会拿出不同的标准来检验诗歌的好坏。而那些堪称杰作的诗,往往是经历了不同时代不同读者的考验,一次又一次击中人们共有的心声,才得以成为经典,被反复阅读。

那么,怎样的诗才算是一首好诗呢?是否存在某些普遍适用的标准,让我们对诗歌的评判有据可依?日前,由三辉图书推出的《什么算是一首好诗》一书中,文学学者汉斯-狄特·格尔费特(Hans-Dieter Gelfert)甄选出80首不同类型的诗歌,结合文本细读与理论阐释,试图为读者鉴赏诗歌打开思路。具体而言,格尔费特将甄别好诗的标准归纳为33个步骤,并一一阐明了他们对读者的影响,其中,语言的密度、内在的张力、多重的含义、矛盾冲突、真实性与独创性都占有一席之地。

经三辉图书授权,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从书中选取其中一篇,以期与读者探讨甄别好诗的关键标准之一:客观与真实。在这篇文章中,格尔费特指出,尽管读者会期待一首诗能够反映出创作者真实的声音,但这并不意味着诗歌要以绝对私人化的形式呈现;相反,一首“好”诗应该保持在普罗大众之中的客观性,才能产生更为广泛的影响。

《客观与真实》

文 | 汉斯-狄特·格尔费特 译 | 徐迟

如果受欢迎程度也是检验品质的标准之一的话,那么诗是否曾被刊印在册就已经是一个很大区别了。因为客观化的程度,是评判一首“好”诗至关重要的标准。下面就要给出一个这样的比较,这两首诗要表达的核心内容相仿,而一首几乎出现在所有的诗选里,另一首却鲜有人问津。两首诗都与诗人的主观经验有关,都叙述了人到中年,最好的时光已然逝去,等待着诗人的只剩下坡路。第一首是弗里德里希·荷尔德林的《生命之半》,这或许是他最著名的诗,同样也是最好的诗之一。它于1804年8月末刊载在《1805年口袋书》上,作于1803年年初,荷尔德林33岁的时候。

生命之半

黄色的梨悬在枝头

还有大簇的野玫瑰

陆地映在湖面上。

你们,可爱的天鹅。

在亲吻中沉醉

一头栽进

醒澈的水面

唉,若冬天来临,我

去何处赏花,又

去何处享受阳光。

[德国]弗里德里希·荷尔德林《塔楼之诗》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和大地上的庇荫?

墙垣伫立

[德国]弗里德里希·荷尔德林《塔楼之诗》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静默而寒冷,在风里

旗帜猎猎作响。

诗中刻画了晚花盛开、果实丰饶的宁静秋日风景,紧接着却是冬日寒冷的墙垣和在风中猎猎作响的风信旗。当看到“生命之半”这个诗题的时候,受过文学教育的人立马就会想到但丁《神曲》中的第一句:“于我们生命旅途的正中”。但丁在35岁时写下了这些诗行,荷尔德林也在这个年纪发表了他的第一批诗歌。彼时他正处在自己生命的峰顶,但已感受、预知到了此后的生命只会每况愈下,这种忧虑在第二节的第一行里便确凿无疑地显现了出来。这首诗以其客观化的景物描写让读者感同身受,而不只是纯粹的自怨自艾。正是如此,它才会出现在所有的德语诗选中,而不像下文中亨利·沃兹沃思·朗费罗(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 的这首诗,几乎没有在英语文选中出现过。和但丁一样,朗费罗也是在35岁,即1842年的时候写下这首诗的。4年后它被选入他的诗集《布吕赫钟楼》中。这首十四行诗的诗题也同样来自但丁,20年之后朗费罗甚至还翻译了《神曲》。

吾生半路

我生命的一半已经逝去,我让

荷尔德林 约翰·克里斯蒂安·弗里德里希·荷尔德林(Johann Christian Friedrich Hlderlin1770~1843),德国诗人,1770年 3月20日生于内卡河畔的劳芬。父亲是当地修道院总管,在他出生后的第3年去世,母亲是牧师之女,1774年改嫁。

这些岁月如此流走,却没能实现

我青春时期的抱负,没能用巍峨的围栏

1807年起,荷尔德林在图宾根的一所幽暗孤寂的古堡顶端神智混乱的独自生活了36个年头,留下了诗稿《塔楼之诗》

筑起满载歌谣的塔楼。

[德国]弗里德里希·荷尔德林《塔楼之诗》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不是惰怠、喜悦,也不是

无休无止的热情的躁扰使我静止。

而是悲愁,和几乎杀死我的担忧。

阻碍了我或许能做成的事情;

尽管是在上山的途中,我却看到往事的

声音与景象躺在我的近旁

一座暮色中的城市,黯淡而恢宏。

有着正在冒烟的烟囱,柔和的钟声与闪亮的灯盏

而在上方我听到了秋日的爆裂。

死亡的激流在高远处轰鸣。

即便欲望激起的过程是能被潜藏、被仪式化的,它却必须与某个主体休戚相关。这就意味着,主观性的客观化无可避免。对于在这方面完全缺失的诗歌比如教育诗而言,人们或许只会钦叹它高超的押韵技巧;然而对于那些杰作来说,人们记住的却是其中原创的思想。这或许又要算是客观的东西了。所以那些广泛引起人们共鸣的诗歌成功的原因,无一例外都是将极主观的东西广泛地客观化,让它不再只被视作私人经验,而是让读者也同样能够感同身受到,比如在荷尔德林的诗和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中便是如此。

本文书摘部分选自《什么算是一首好诗》一书第六章,经三辉图书授权发布。

上一篇 2022年12月19 22:17
下一篇 2022年12月16 06:54

相关推荐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