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西谚有云:罗马不是一天建造起来的。《存在与时间》这样体大思精的巨著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海德格尔多年艰苦思考的结果。就像一片大海,是由许许多多涓涓细流汇合而成。从表面上看,海德格尔似乎是出于求职的压力

[德国]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西谚有云:罗马不是一天建造起来的。

《存在与时间》这样体大思精的巨著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海德格尔多年艰苦思考的结果。就像一片大海,是由许许多多涓涓细流汇合而成。从表面上看,海德格尔似乎是出于求职的压力(必须要有出版物)才在大约1923年时开始具体写这部著作,实际上《存在与时间》里面的许多最核心的内容,他在弗莱堡大学和马堡大学的课程中就已经在口头上表达了。

海德格尔从1919年的课程开始就走上了自己的思想道路,他第一个弗莱堡时期课程的核心内容是事实的生命。但以事实的生命为出发点首先要求哲学改变自己,即它必须从一种理论哲学变成前理论的、事实的生命经验本身的哲学,即实践哲学。胡塞尔的现象学虽然给海德格尔提供了方法论上的资源,但这个方法本身就需要改造。事实的生命经验也就是人的生活经验。人生在世,在与世界的互动中产生了三个不同层面的世界,即我们在其中与事物打交道的周围世界(Umwelt),我们与他人共在的共同世界(Mitwelt)和我们与自己相关的自我世界(Selbstwelt)。我们只有通过事实的生命经验才能接近这三个世界,或这三种世界模态。事实的生命经验的提出就意味着对胡塞尔纯粹自我思想的纠正。海德格尔要在生命经验的意义上改造现象学,给予它一个新的方向,从而使哲学能够回到“源始的—历史的”东西中去。

亚里士多德在这上面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海德格尔在许多场合声称发现亚里士多德对于《存在与时间》的产生和他自己哲学的发展是决定性的。而从20世纪20年代初开始到《存在与时间》出版前,海德格尔很多课都是关于亚里士多德的。亚里士多德对海德格尔思想影响之大也可间接地从他的诸多早期学生——如阿伦特、伽达默尔和列奥·施特劳斯后来都成为了著名的亚里士多德学者——身上看出。在1921—1922年冬季学期关于亚里士多德的课程(即《全集》第61卷《对亚里士多德的现象学解释——现象学研究导论》)中,海德格尔就把分析事实的生命作为哲学的基础。海德格尔把“事实的生命的事实性”分析为历史的东西的根和意义。在事实的生命对面并没有理论的可能性,哲学用来工作的范畴不是我们发明的东西,而是源始地在生活本身中存在。

海德格尔在20世纪20年代早期就打算写一部两卷本的关于亚里士多德的书,计划刊登在《现象学年鉴》上。1922年10月,他为预期的那部关于亚里士多德的书写了一个导论和大纲,它以海德格尔在1921年和1922年间关于亚里士多德的课程为基础,题为《对亚里士多德的现象学解释》。这部作品,现在已被认为是《存在与时间》(第一篇)最早的前身。[1] 伽达默尔称它是海德格尔伟大工作的开始。[2]

海德格尔写这部著作不是出于思古之幽情,不是把亚里士多德当做一个重要的历史对象来对待,“而是从当代的哲学问题出发,从这几十年开始越来越支配德国哲学的生命概念阐释的问题压力出发,激进地提出问题”。[3]这部作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要“指明释义学的处境”,也就是要指明生命的事实性。海德格尔在这里把哲学规定为事实性的现象学的释义学。[4]现象学不是天真地要去重新把握或抓住某个失去的东西,它是事实的生命自己在说话。哲学就是生命,即来自生命本身的自我表达。前面已经说过,“生命”在海德格尔那里就是“此在”,而“事实性”就是生命本身的存在,因此,“生命的事实性”可以理解为“此在的存在”。

在这部著作中,海德格尔表明,他研究亚里士多德时所追问的问题是人的存在的问题。他读亚里士多德的目的就是要发现此在的意义,亚里士多德《物理学》的主题就是处在实践活动方式中的人,用海德格尔的话说是“处在其运动(Bewegtsein)之如何(Wie)中的那个存在者”。[5]在这部不大的著作的第一部分中,海德格尔已经概要地表达了《存在与时间》第一篇的许多内容和主题,如操心、操劳、周围世界、与存在者打交道(Umgang)、统观(Umsicht)、意义整体、沉沦、常人和常人的平均性、作为可能性的个别生存、作为揭示的真理、生命把自己从沉沦中振拔出来的倾向、死亡等等。不同的只是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是用不同的章节来分别论述这些主题,但在《对亚里士多德的现象学解释》中,海德格尔对这些主题都只是点到为止,没有分门别类专门论述,更谈不上系统。

《存在与时间》是马丁·海德格尔著作的一部作品,是二十世纪西方哲学最重要的经典著作,它奠定了整个现代西方哲学的基础和方向。作品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于2006年4月出版。海德格尔对于日常语言中的“是”或“存在着”。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部著作中,海德格尔已经提出了基础存在论的思想,只是那时他把它称为prinzipielle Ontologie (原则存在论),[6]他说:“就哲学事关事实生命的存在而言,它就是原则存在论。正是从这个事实性存在论那里,特定的、单个的世界的区域存在论得到它们的问题基础和问题意义。”[7]

哲学研究的对象是那个追问其存在特征的此在。此在或事实的生命关心它的存在,在世评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即使在它偏出和回避这个问题时,也是如此。《存在与时间》中基础存在论的思路于此已见其雏形。

海德格尔在《对亚里士多德的现象学解释》中提出的这个基础存在论纲领,在1923年夏季学期的课程《存在论:事实性释义学》中得到了系统的阐述。在这里,海德格尔正式以此在而不是“事实的生命”作为他的主题,而保留“事实性”这个概念指我们自己此在的存在。在这部著作中,海德格尔像在《对亚里士多德的现象学解释》中一样,以释义学为核心来提出他的有关思想。他有意识地以一种极端的形式将狄尔泰的立场与现象学联系在一起,结果导致他与胡塞尔现象学的决裂和他自己的释义学的现象学的确立。

在这部著作中,海德格尔明确表明,此在的存在具有释义学的性质,释义学是事实性本身的一个本质构成要素。此在的可能性叫“生存”(Existenz),人们是从生存出发,并根据生存阐释事实性,即此在的存在的。事实性不是赤裸裸的事实,而是社会先行给予的东西与个人提供的理解成果两部分合在一起的相关者。所以它并不表现为非此即彼的强迫的形式,而是表现为行为可能性的境域的具体规定。海德格尔在当时要研究的是事实性的这种存在特性的“基本现象”,他将它们称为Existenziale(生存现象),把它们定义为此在与自己打交道的种种方式。但与《存在与时间》相比,他此时对生存现象的分析,也就是此在分析还非常不系统;时间性还根本没有在事实性的分析中起到突出的作用。

而“为什么我会问为什么”这种问题当然对于他来说根本不存在。对于维也纳学派来说,他们对形而上学的理解就和没有思考过”为什么我要吃饭的人“对”为什么我会思考我为什么要吃饭这种问题“的理解一样。所以那种对“无本身无。

海德格尔把他的此在分析分为三个部分:(1) 与世界在一起是什么意思?(2) “在”一个世界中是什么意思?(3) 在一个世界中的“存在”(即此在)是怎样的?[8]他强调指出,不能把存在作为理论观察的对象,而必须尝试从它的相遇性质(Begegnischarakteren)出发去解释它。所谓的“相遇性质”,也就是意义整体(Bedeutsamkeit)。[9]“意义整体”不是个别意义的总和,而是一个有机的意义系统,它不是我们外加到事物本身上去的东西,而是表明现实已经被阐释、被解释、被理解了。意义整体产生于人行为的种种整体关联,在这些行为整体关联中每一次都会有一个确定的生命旨趣在起主导作用,它决定在什么方面哪些事实是相关的。总之,它是世界的此在的方式。

1924年7月25日,海德格尔在马堡神学家协会作了题为《时间的概念》的报告,这个报告虽然还没有提出后来在《存在与时间》中提出的一般存在的意义问题,但还是被认为是《存在与时间》的第一个“口头发表”,伽达默尔称它为《存在与时间》的“原型”。[10]从表面上看,这样评价这么一个篇幅极为有限的报告似乎有点过甚其辞,其实不然。《存在与时间》的主导思想可以用两句话来概况:(1) 此在的本质在于它的生存(SZ 42)。(2) 此在的本己性的可能性与它时间的整体性之可能性互为条件。离开了时间,此在的存在就无法得到真正的阐明。《时间的概念》这个报告的意义就在于第一次揭示了此在与时间的同一关系。在这个报告中海德格尔分8个步骤来描述此在的基本特征。此前未曾提出的、此在向死前行的问题作为此在自我阐释的极端形式,在此在分析中起了核心作用,死亡对生命存在的独特洞察提供了一条接近人的时间性的独一无二的存在论进路。

在西方哲学家中,奥古斯丁是第一个将时间问题作为主要的哲学问题思考的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奥古斯丁已经看到了,自我最初总是在一种生存情态(Befindlichkeit)中经验时间的,[11]这个当下的自我经验就是前反思的“此在在任何情况下都有自己”和“发现和它自己在一起”的方式。[12]“与此在最初的关系不是观察,而是‘是(存在)它’。经验自我就像言说自我、自我阐释一样,只是一种确定的、别具一格的此在在任何情况下都有自己的方式而已。”[13]

这个“是它”很值得玩味。从源始意义上讲,此在除了是自己之外还能是什么?海德格尔的回答是:此在是它的时间,[14]而且首先是它的时间。此在总是在生存情态的情况下经验时间,意味着时间最初并非是无数中立的现在之点的流逝,而就是此在源始的存在方式,这也就是为什么海德格尔在这个报告中说“时间就是那个如何(Wie)”。[15]这样,这个报告开始时的问题“什么是时间”就变成了“谁是时间?更进一步说,我们自己是时间吗?或者再进一步说,我是我的时间吗?”[16]海德格尔的回答是肯定的:“时间向来是我的时间。”[17]

现在的问题是,海德格尔为什么要将此在等同于时间?因为海德格尔关心的不是此在的“什么”,即它的存在者状况,而是关心它的“怎么”(Wie),即它的存在状况。而时间恰恰是这个“怎么”。也就是说,时间就是此在的存在。不仅如此,时间不是中立和普遍的,它向来是我的时间。为了强调时间的特殊性,海德格尔进一步用时间性来规定时间:“此在是时间,时间是时间性的。此在不是时间,而是时间性。因而‘时间是时间性的’这个基本陈述是最适当的规定。”[18]

但是,作为时间性的时间还只是此在的时间,而不是存在的时间,时间性也只是此在的时间性,而不是存在本身的时间性。因此,尽管在《时间的概念》这个报告中海德格尔将时间与此在的存在联系在一起,但他还没有将时间等同于存在本身,因为他还没有直接提出存在本身的意义问题,当然就更不可能提出存在的时间的问题,充其量他只是暗示了从此在到存在,到“时间性的存在”的发展方向。

直到1925年的《时间概念的历史导引》一书,海德格尔才正式将存在本身作为他的主要问题提出。《时间概念的历史导引》是海德格尔1925年夏季学期在马堡大学的课程讲稿,它的副标题是“历史与自然现象学导引”。这个副标题说明海德格尔在这里仍然受到狄尔泰区分自然与历史、数学科学与形而上学科学思想的很大影响。要把握自然与历史的对象,必须要有一个历史与自然可以从中相比较而显露出来的境域,这个境域就是时间。但因为时间在这里区分的不是科学,而是它们的存在领域,时间有可能使我们看到这些领域的存在。因此,时间概念也是“存在者之存在及其可能领域之存在的问题的指导线索”。[19]它的历史就是“存在者之存在的问题的历史”。这个历史在海德格尔看来是一部“不能彻底重新提出存在问题和在它首要基础上重新阐明这个问题的历史”。[20]而他的这个课程的真正主题就是要部分回答存在的意义问题,它是现象学的基本问题。[21]因此,现象学就是存在论。要回答存在者的存在问题,首先得弄清那个问这个问题的存在者的存在。因此,存在论问题必须从此在的分析着手。除了开头那个异常长的准备部分外,《时间概念的历史导引》中对此在的生存论分析的那部分(第一篇)占了全书的主要篇幅,而且这里的此在分析与《存在与时间》中的此在分析已相当接近了。

《时间概念的历史导引》由一个准备部分和另外两部分正文组成。准备部分是对胡塞尔现象学的批判性阐述。而后面两部分正文基本与《存在与时间》现有的两部分(第一部第一、二篇)相对应。这种结构上的对应也说明,《存在与时间》的主要思路在1925年基本上已经具备了。只是也许是因为《时间概念的历史导引》是讲课稿,讲到哪里算哪里,所以它的第二篇,也就是直接处理时间的那一部分与《存在与时间》的第二篇相比,篇幅少了许多。但读过《时间概念的历史导引》这部著作的人都会感到好像是在读《存在与时间》的草稿。

[1]Cf. Theodore Kisiel, The Genesis of Heideggers Being and Time, p.248f. Christoph Jamme, “Martin Heidegger:Sein und Zeit (1927)” in Hauptwerke der Philosophie 20. Jahrhundert, Stuttgart:Reclam, 1992, S.107.

[2]HansGeorg Gadamer, “Heideggers ‘theologische’ Jugendschrift”, in Heidegger, Phnomenologische Interpretationen zuAristoteles, Gesamtausgabe, Bd.61,S.76.

[3]Ibid., S.79.

[4]Heidegger, Phnomenologische Interpretationen zu Aristoteles, Gesamtausgabe, Bd.61,S.29.

[6]美国学者Kisiel就把prinzipielle Ontologie 译为fundamental ontology(基础存在论),cf. Theodore Kisiel, The Genesis of Heideggers Beingand Time, p.259。

[7]Heidegger, Phnomenologische Interpretationen zu Aristoteles, Gesamtausgabe,Bd.61,S.29.

[德国]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8]Heidegger, Ontologie (Hermeneutik der Faktizitt), Gesamtausgabe, Bd.63, S.85.

[德国]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9]Ibid., S.93.

[10]Cf. Theodore Kisiel, The Genesis of Heideggers Being and Time, p.315.

[11]Heidegger, Der Begriff der Zeit, Gesamtausgabe, Bd.64, Frankfurt am Main:Vittorio Klostermann, 2004, S.111.

[12]Ibid., S.114.

在看到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这本书之后,我对于这方面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 代表海德格尔整个哲学思想的经典著作就是这本《存在与时间》,它奠定了整个现代西方哲学的基础和方向。它之所以享誉于世,是因为它在现代西方社会这。

[13]Ibid.

[14]Ibid., S.123.

[15]Ibid., S.124.

[16]Ibid., S.125.

[17]Ibid., S.124.

[19]Heidegger, Prolegomena zur Geschichte des Zeitbegriff, Gesamtausgabe, Bd.20, Frankfurt am Main:Vittorio Klostermann, 1979, S.8.

存在与时间读书笔记1 得益于老师给了我们这样一个静下心来读书的机会,在繁忙的功课之余,拜读了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深有感触。在过去的两年大学岁月里,一直忙于参加形形色色的社团活动,结交各个圈子的朋友,去图书馆也只是为各种考。

[20]Ibid.

[21]Heidegger, Prolegomena zur Geschichte des Zeitbegriff, Gesamtausgabe, Bd.20, S.124.

上一篇 2022年12月07 19:50
下一篇 2022年12月05 21:16

相关推荐

  • 戈尔巴乔夫《孤独相伴》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他是高加索北部山区的农民之子,在动荡的战火中度过了童年;他在苏联的政治生态中,成为最年轻的总书记;他曾经想要实现一场艰难的改革,但最终未能挽回苏联走向解体的命运,甚至被普京痛批为“俄罗斯史上最大的罪犯

    2022年12月07 222
  • 蔡志忠《天才与巨匠》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人生感言在《天才与巨匠:漫画大师蔡志忠的传奇人生》完结之前,透露一个人生秘密。生命的至乐不是享受美食,不是度假旅游,不是奋斗之后的功成名就。而是制心于一处、制身于一境,完成自己的梦想。我很爱孤独,很享

    2022年12月13 229
  • [英]丁尼生《丁尼生诗选》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诸葛沂杭州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研究院副教授1.从《奥菲利亚》说起1850年丁尼生的生活发生了三件大事。《悼念》终于付梓,自贺莱姆去世以来,丁尼生一直在创作这部作品。它包括131首短诗,外加一篇序言及后记,

    2022年12月06 258
  • [加拿大]亦舒《夙世情缘》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A阿修罗阿玉和阿瓦B变形记不羁的风不易居亦舒,原名倪亦舒,兄长是香港作家倪匡。亦舒于1946年生于上海,祖籍浙江镇海,五岁时来港定居,中学毕业后,曾在《明报》任职记者,及担任电影杂志采访和编辑等。19

    2022年12月04 213
  • 唐达天《一把手》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站在书架旁情不自禁,翻阅浏览着著名作家唐达天先生早些年赠送给我的他创作的一摞长篇小说力作,心灵忽生梦幻般的“西窗下,风摇翠竹,疑是故人来”的亲切感,刹那间斯人的音容笑貌萦绕眼前。达天待人宅心仁厚。我们

    2022年12月06 248
  • 二志成郑会一《书都不会读,你还想成功》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最近坚持每天早上6点半起床,洗刷完成之后看30~40分钟的书,效率非常高。郑会一,上周从同事那里借了本韩国二志成、郑会一写的《书都不会读,你还想成功》,感受颇深,对看书这件事情又有新的感悟。书中介绍看

    2022年12月06 240
  • [美国]尼尔·唐纳德·沃尔什《与神对话3》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点滴印记之二百七十二《与神对话》尼尔·唐纳德·沃尔什/著李继宏/译A:真理随处都是,你可以不看这本书,“但要去观察,去聆听,下一首你听到的歌曲的歌词,下一篇你读的文章里的信息,下一部你看的电影的情节,

    2022年12月06 214
  • 于青《张爱玲未完》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对张爱玲人生的感悟,南方网讯《独坐听风:季羡林的精神世界》以多镜头、多角度转换的叙述方式,全面、立体地描绘了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充满情趣的童年生活、孤独与艰辛的求学经历、学成回国后的生活与思想,其间对母

    2022年12月06 299
  • [日]鸟山明《龙珠21》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鸟山明代表作:《龙珠》《阿拉蕾》1955年4月5日生于日本爱知县,日本著名漫画家。他的成名之作《阿拉蕾》[1]和代表作《龙珠》[2]在全世界都极受欢迎,广受赞誉。其作品在集英社的漫画杂志《周刊少年JU

    2022年12月05 214
  • 张爱玲《第一炉香》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详细内容:欢迎收听细读经典之《第一炉香》的第四讲。上一讲我们讲到葛薇龙在入住梁宅的第一天晚上,张爱玲作品第一炉香,被满满一橱柜的衣服给征服了。,说到对服装的描写,让我想到《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一个著名

    2022年12月07 213
  • 顾西爵《对的时间对的人》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娄底新闻网讯近日,由芒果影视、深蓝影业出品,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人顾西爵,姜潮、李溪芮、邝晓彤等共同演绎,根据顾西爵同名小说改编的青春治愈系偶像剧《我站在桥上看风景》正在湖南卫视热播。表演之路刚刚启程,未

    2022年12月13 276
  • [日]山白朝子《胚胎奇谭》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两个人的家里出现第三个人的影子时,你是会惊慌,还是会好奇?你是否思考过,为什么幽灵会出现在你的面前?在恐怖电影里,幽灵总是充满了怨气,和人之间永远都是剑拔弩张。而千冬和她的丈夫见到的,却是一个沉默的、

    2022年12月05 226
  • 忘语《凡人修仙传(23-24)》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凡人修仙传》是连载于起点中文网的一部仙侠修真小说,作者是忘语。忘语凭借《凡人修仙传》开创凡人流小说,跻身起点众神之一,打破之前起点要求旗下作者必须有一本完本书籍才能签约白金作家的规定,创作出起点第一

    2022年12月07 255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