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翁贝托·埃科《玫瑰的名字》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http://image.tianshugan.com/file/202212/1599464997434449921.jpg)
据说性格微妙的人说谎时最显真实,往往会特别注意一些细节。“马亲王”就擅长此道,“你曾在谷雨前后登上过大雁塔顶吗”“升道坊里有一个专做毕罗饼的回鹘老头,他选的芝麻粒很大,所以饼刚出炉时味道极香”,玫瑰的名字不是玫瑰的名字,《长安十二时辰》不乏细节回味,写得跟真的一样。
毛姆说:“当你感冒卧床,头昏脑涨,此刻你或许并不想要伟大的文学作品;你最渴望阅读什么呢?你宁愿冰袋敷额,热水浸脚,手捧两三本侦探小说,伴你度过病榻时光。”在一个非常时期,诚所谓“宁愿做头快乐的猪,也不愿做个痛苦的苏格拉底”。魏晋文人的“厌世不厌生”,大抵也是如此吧。
《玫瑰的名字》是2010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意] 翁贝托·埃科 。故事以一所中世纪修道院为背景。原本就已被异端的怀疑和僧侣的个人私欲弄得乌烟瘴气的寺院,却又发生了一连串离奇的死亡事件。一个博学多闻的圣。
但又有几个大师能做到收放自如,大俗大雅?像翁贝托·埃科《玫瑰的名字》那样,既可当推理小说来消遣,又能“深邃”得让人高山仰止。偏偏还真有几位胆子大的,敢于尝试“哲学”加“推理”这类极限搭配,西班牙作家索莫萨的《洞穴》就是一个。这本“哲学味浓”的推理小说,名字大概是从“柏拉图的洞穴”衍化而来的,典故意即:“形式”其实就是那阳光照耀下的实物,而我们的感官世界所能感受到的不过是那白墙上的影子而已。不懂哲学的人能看到的只是那些影子,而哲学家则在真理的阳光下看到外部事物。
二就是翁贝托·艾柯这本《玫瑰之名》:原本没有阴谋、没有凶手,却演绎和讲述了一个极为精彩的案件侦破故事。 1 终于,在窗外又飘着雪花(落地即化)的今天上午,第二次读完了本书《玫瑰的名字》,好安静,好沉浸。 本书最后一段文字。
说实在,“形而上”的哲学主题与纯粹消遣的通俗小说相搭,确实不如周星驰的“功夫”配“足球”那样有搞头;又好比萝卜配人参,一个“性凉,为下气之品”,一个“性微温,为补气壮阳之药”,食药相克了。具体谈到这本书,当中难免要有大段哲学探讨,确实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因为你玩深沉,得有点深度,可惜作者功力不济,就是持个陈腐的非善即恶“二元论”,将问题归咎于酒神崇拜的邪教。“解谜人”的破案手法,不外乎警察程序小说“临场百遍”那样勤于跑腿盘查。
艾柯在《别想摆脱书》一书中,译文作者写道, “从某种程度而言,(翁贝托·艾柯)《玫瑰之名》(上海译文版《玫瑰的名字》)的主题不是古老修道院里接二连三的凶杀,而是书的命运,主角不是睿智的方济各会修士巴斯克威尔。
“哲学”成功搭上“推理”的,罗伯-格里耶的《橡皮》算是少有的几个例外。一个侦探追查凶犯,结果把诈死的受害人误杀,自己成了真凶,这种“反对过分诠释文本”“过度诠释将谋杀文本”的解构主义文理观,与侦探(或反侦探)小说形式搭配得非常契合,但如此合拍真可谓“大音希声”,人间哪得几回闻。
简单来说,《玫瑰的名字》讲的是在中世纪意大利的一所修道院中,几个僧侣为了找寻和争夺一本书而相继死亡,名叫威廉的一名修士作为主人公,带着本书的叙述者——一个年轻的见习僧去破案的故事。作者塑造了威廉这位极具美德。
启功说:“读日无多慎买书。”《列子·说符》又云:“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看来“读兴正浓”的年轻人也需要“慎挑书”啊。(谢海潮)
1、《玫瑰的名字》是意大利作家翁贝托·埃科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80年。2、作者以侦探小说形式在《玫瑰的名字》中再现中世纪历史和文化,小说讲述意大利境内一座以图书馆闻名基督教世界的圣本尼迪克特修道院七天内发生的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