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东野圭吾《恶意》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http://image.tianshugan.com/file/202212/1599576491266433026.jpg)
一、关于东野圭吾及小说《恶意》
东野圭吾1958年出生于大阪,中学时期开始喜爱文学创作,1985年凭借作品《放学后》获得第十三届江户川乱步奖。1998年,东野的小说作品《秘密》出版后引起了读者的关注,并凭此入围了直木奖。东野以其独特的风格开创“写实本格派”这一写作流派,在作品中对社会问题以及人性展开了大量的探讨。《恶意》便是其代表作之一。
在《恶意》中,作者采用手记文体的写作手法,通篇采用自述的方式,通过绵密的推理,经常给读者一种即将接近真相的感觉,东野圭吾最新的一本书,却在下一秒突然反转。东野在文中一边分析犯人的犯罪动机,同时将复杂的人性通过巧妙的推理一点一点地展示在读者的眼前。小说中的畅销书作家日高邦彦在出国的前一天,在自己家中被人发现遭到杀害。
在《恶意》中,作者采用手记文体的写作手法,通篇采用自述的方式,通过绵密的推理,经常给读者一种即将接近真相的感觉,却在下一秒突然反转。东野在文中一边分析犯人的犯罪动机,同时将复杂的人性通过巧妙的推理一点一点地展示在读者的眼前。小说中的畅销书作家日高邦彦在出国的前一天,在自己家中被人发现遭到杀害。
一直对大热的东野圭吾不甚感冒,总觉得他的书过于阴暗,负面情绪与人性之恶描写的'太入木三分鞭辟入里,生活已是如此艰难,还是多看点阳光的好,所以在此之前只看过两本。每次谈及他,很多人都会说《恶意》和《白夜行》才是他的代表作。
第一个达到案发现场的是日高的妻子以及他的好朋友野野口修。加贺恭一郎是调查这个案子的警察。加贺通过自己的调查及推理,最后确认野野口修就是真凶。但是对于凶手的杀人动机,在小说的前半部分,作者一直没有阐明。在小说的最后,作者揭露出真正的动机居然只是因为嫉妒而产生的恨意而已。在作者笔下,野野口修怀着一种狭隘的恨意杀害了日高。在之后的案件调查过程中,不但没有丝毫的后悔,反而为了贬低诋毁日高,编织了一个又一个的谎言。
二、《恶意》中的人性描写
从写作手法解读《恶意》中的人性描写
《恶意》是日本作家东野圭吾挑战悬疑小说写作极限的佳作,被媒体和读者列为东野圭吾的巅峰之作。《恶意》主要人物是畅销书作家日高邦彦和他的同窗好友野野口修。故事情节是:畅销书作家日高邦彦在出国的前一晚在家中被杀。
在小说的三分之一内容处,作者就道明了犯人的真实身份。而这正是小说精彩部分的开端。东野圭吾用了三分之二的篇幅进行心理描写,探寻那藏在人性深处的犯罪动机。在小说的前半部分,作者用朴素的语言唤起读者对凶手的同情,然后通过层层推理,把隐藏在最深处的犯罪动机摆在读者的眼前。人性有善恶之分,凶手的恨意是人性之恶的一部分。但是若有一个契机使人们去直面心中的这种人性之恶,多数人都会被自己这份恶意震惊到。而《恶意》就是把这种隐藏在心底的恨意放大在读者眼前,引起读者对人性的反思。
这是因为,凶手的犯罪动机与人性之恶的部分密切关联,坦然接受也就意味着要直面人性之恶,这种恶意是一种让人觉得恐怖的存在,却在人性深处,若有若无地存在着。但《恶意》的魅力在于,剧情推展到此为止,戛然而止的结局告诉了读者没有别的可能性,这种人性深处的恨意就是一切的罪恶根源,使读者不得不去面对不得不去接受。
二、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解读《恶意》中的人性描写
作为一部推理小说,在《恶意》的前大半部分,读者并不能感受到小说的主题—“恶意”。作者通过层层铺垫引出小说主题,但是到底是什么,只有看到最后才会知道,这也是推理小说的特点及魅力所在。于是看似一桩简单的杀人事件便上升到对人性之恶的探讨之上。但是最后真相被揭开的时候,读者会发现与想象之中的出入很大。凶手所有的恨意的源泉竟是来自于自卑感。
作者简介:《恶意》是日本作家东野圭吾挑战悬疑小说写作极限的佳作,是以加贺恭一郎为主人公的系列作品的第四部,该系列的上一部作品是《谁杀了她》,该系列的下一部作品是《我杀了他》。《恶意》于1996年由日本讲谈社出。
东野塑造的凶手是一个自我意识过剩的人,自小便沉浸在怀才不遇的情绪里。从孩提时代开始就嫉妒待人友善招人喜爱的日高邦彦,但是善良的日高却一直把他当作好朋友,并且帮助他走上了作家之路。凶手在嫉妒日高的优越生活以及作为畅销作家的成绩之时,也对当下自己的弱小有着太多不甘心。再加上,成为一名职业作家的梦想还没有实现就被告知得了癌症命不久矣。
《恶意》绝对是东野的代表作之一,读了这本书你会爱上他。 恶意读后感2 《恶意》是日本推理作家东野圭吾创作的长篇小说,于1996年首次出版。 《恶意》讲述的是作家在出国前一晚被杀,警方很快锁定了凶手,但事情的真相绝非如此。其主体部。
三、总结
文化的理想国,让每一个诗意的灵魂,都有栖身之地!感谢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