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吉本芭娜娜《厨房》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http://img.tianshugan.com/tsg/files/202212/1599591304742854657.jpg)
也是先接触了电影《冰冷热带鱼》,才转而对日本制片人兼导演的园子温有了初步认识上的了解。
园子温最注目的标签便是家庭,爱与毁灭。但电影画面总在颤动,家庭暴力,欺凌,遥遥无期的恐惧,因为年少,所以视野更低,生活更踌躇缓慢压抑,任何人都会想迫切的逃离,似真实的生活,以至于2008年的《爱的曝光》片长237分钟,都是青春的迷惘,吉本芭娜娜厨房读后感,以及之后2012年的《庸才》,连新近2015年的《爱与和平》也很新奇,人成名后本质的精神也会随着贪恋的欲望殆尽迷失。
园子温最注目的标签便是家庭,爱与毁灭。但电影画面总在颤动,家庭暴力,欺凌,遥遥无期的恐惧,因为年少,所以视野更低,生活更踌躇缓慢压抑,任何人都会想迫切的逃离,似真实的生活,以至于2008年的《爱的曝光》片长237分钟,都是青春的迷惘,以及之后2012年的《庸才》,连新近2015年的《爱与和平》也很新奇,人成名后本质的精神也会随着贪恋的欲望殆尽迷失。
作者名片 《厨房》是日本作家,吉本芭娜娜的一部中篇小说。 在此之前,日本作家的文字,留给我的印象都是扑面而来的压抑和绝望。这篇小说带给我的感受截然不同。它像是阴云里一抹绝美的月光,把温情和希望,投照在了我们的。
用成年人的视角视之顿时还觉得不可思议,诗意般的叙白像是不真实,但任何人偶尔不经意的回想起初中高中痴惘啼笑的经历,也便不再觉得是什么,影视是局部无限性的放大,是最清晰完整的视角,个人颓丧的经历也没人关注,甚至还要被做父母的三言两语的打发,上学时诸如女学生笃信的是星座命运、手相纹理与情窦初开懵懂的爱情,男学生则是义气的友谊、篮球、并且尝试吸烟。
《庸才》是继蜷川幸雄2003年的电影《青之炎》之后成熟的家庭伦理影片,同样是弑杀父亲这个角色,《青之炎》之中是继父,但同样是男性对家庭的所求无度,从而导致家庭中另一男性的抵抗。但《庸才》采用了2011年日本大地震及海啸做背景,电影开篇便是遍地滨倒狼藉的建筑,台湾电影偶尔也会穿插发生地震,便立即是剧情的转折,但我们自己大陆倒没有衍生出来的作品,并且似乎很不成功。
除此之外,还有日本著名导演是枝裕和,似乎更关注幼童的成长,如2004年的电影《无人知晓》,2008年的《步履不停》,2011年的《奇迹》,2013年的《如父如子》,2015年的《海街日记》,似乎也成了特定的标签。
《无人知晓》里母亲的角色在影片中交代“怎么?我不可以快乐吗?”“自私,你想知道谁才真正自私吗?”“你父亲才自私,像那样子一走了之。”这几个孩子都是异父,她自己可能也并不幸福,认识的第一个男人是在羽田机场工作,当她恋恋的说:“记得去看你父亲的时候吗?我们那时搭火车到羽田机场,你忘啦?”记忆还是难以遗忘,第二个是音乐制作人,也是在这个时候进入过音乐公司,说想成为流行歌手,但结果不了了之,想必还是婚恋问题,这音乐人极可能有原妻,这之后还有子弹房的“柏青哥”,出租车司机,这其中涉入的社会关系更多,比如与她同居的男子在得知她怀孕后的真实想法,孕期这么漫长,她是依靠谁怎么生活下来的,为什么没有选择堕胎,以及她父母的状态,是否在世,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否断离,终于一天她忍受不住这累重的生活终于又选择跟男子离开完全抛离这些孩子,依旧是无法把持纽带上的平衡,也不想再单独的做出牺牲,影片最后由年长的孩子明埋葬了最小的小女孩小雪。
但依据真实的事件房东在六个月后选择报警,描述这些孩子营养不良的都露出骨头,只有最大的男孩子尚健康,警方搜查,摆放佛龛的柜中藏有六个月大的男婴死尸,并且最小的小女孩已经失踪,影片中最大的男孩子结识了两名上学的男孩后,初时还供他们零食,并在屋内打游戏,但最后他们形容这屋子好臭,再也不来了。也是触然,尤其这个年龄段不会说假话更突显的残酷,现实事件是小女孩由于肚子饿吃了这两名学生落下的方便面,以至于遭到脚踢,这哥哥在这些朋友怂恿下竟然也参与殴打,最后尸体埋藏在山间,男孩精神上至少还是带有畏罪心理,否则不会藏匿,那么另外两个女孩怕也是活在恐惧之中,尤其是她们面对着男孩,更惊悚,面临信任与不信任的择别更彷徨无助。
同时期日本作家村上龙创作的《寄物柜婴儿》也是取自当时真实的弃婴事件。
《庸才》是爱崩弹撕裂后露出的血淋淋的一角,撕斗必然会出现损伤,少年住田第一次在他父亲头顶犹豫的举起灰色的砖块,他父亲还是对他习惯性的暴打,性格还是没有改变,像多数家庭常出现的问题,父母的陈词滥调会让成长中的少年本能的产生厌烦甚至受不了,问题的本身却并没有解决。第二次便毫不手软的砸了下去,双方都无法再挽回,双方都只能走向恶渊,于是便只能成为悲剧,所有的幸福都只得失去。
他的愿望却是“只是想成为平凡的人”,因为家庭的狼藉,这一愿望也落空,甚至也永远都无法实现,家庭,爱,没有人希望出现毁灭,但偶尔家庭出现裂缝,或父或母再毫不犹豫的严重的重拳一击,这一切都毁灭了,支离破碎的声音永远都会在这些孩子的耳边反复的出现。
《奇迹》是有家庭做支撑,年轻的夫妻离异后分别抚养着一个男孩子,母亲携带大儿子回到了鹿儿岛外祖父母家里同他们一起居住,小儿子则跟随父亲居住在福冈,大儿子阿航不喜欢鹿儿岛活火山飘散出的烟雾,一直怀念幸福的一家人一起居住在大阪的生活,因为九州新干线全线的开通,航一听到只要在从福冈鹿儿岛开出的首次列车相交汇的地方会产生巨大的能量,如果那时许愿便会像流星出现那样,梦想都会实现。于是他们便开始计划在交汇的熊本县去眺望,阿航的愿望是希望鹿儿岛的火山能够喷发,然后就能离开,这样就能再和爸爸他们一起生活,他希望他弟弟龙的愿望也能和他一样,但最后龙说他也许了别的愿望,而阿航说“比起家庭的幸福,我选择了世界,对不起。”孩子偶然哲理般的话听起来也让成年人异常钦佩。
我童年居住的地方也是临近大海的村镇,直至我上初中才又离开那里,到了学校五六年级可以自由骑自行车上下学的规定,便每时每刻都在和童年的朋友不知疲倦的骑行,最常梦想的地方便是一望无际碧蓝的大海,我们终于决定在公路拐边的同学家汇集,等人陆续到了他母亲还热情的做饭招待,我们之间还交换了各家土栽的各类植物,沿着公路漫无的疲累但还是欣悦,或许是当时年幼,成年人也没有防备,那时海边还有犄角的牛,风和的芦竹,我们进入滩殖厂见他们筛选蛏子幼苗也没有像别处驱赶我们走开,之后很久便难有这份童真,记忆也在怯远,看着他们对废弃但植物茂盛的庭院惊叹并且收集花卉种子,我也突远的想起我们收集过的各种东西,花纹独特的贝壳,弹珠,陶瓷动物,还顶着烈日在田里采集各种花卉制作干花标本,那时美还都是美,不像现在这么失真。
吉本芭娜娜(1964-),本名吉本真秀子,生于东京,日本大学艺术系毕业。毕业后一度在餐厅当服务员。1987年以《厨房》获海燕新人文学奖,次年再度以《厨房》获泉镜花文学奖,后陆续获山本周五郎奖、紫式部奖等文学大奖。
《奇迹》还间插另一对夫妇的女儿已经很久没有回来,这已年老的妇人说:“她离开家了,因为说不想呆在这样的家里。”还是会让人深思,像家庭中不同年辈间无法抵御的巨大冲流到底要如何挽救才能够像初生命时完整的融合。
这里面航与龙的父亲也是梦想想成为音乐制作人,可能是源于日本宽松的音乐制作氛围,但他的妻子埋怨的就是他半途而废的样子,每份工作也不能坚持到底,尤其是有了两个孩子之后,于是便离异分居,影片中龙做了一个梦,是回忆他们在饭桌上的情形,无故的他们又争吵起来,他们的母亲拿起食物零零碎碎的扔向对面坐着的父亲,航站起来护档着劝解,但龙抱碗闪到一边,影片中心理描写“都已经那样了,我讨厌两败俱伤”。年龄虽然幼小但已经有了逃避的阴影。他也固执的认为他妈妈不喜欢他像他爸爸那样,但他还是种植了蚕豆,天真的想希望结果后他妈妈能够品尝。
可是从逐缓的幼年很快便能滑到面临诸多抉择处于薄断层的少年,缺失的口从来都是越崩越大直至垮塌,不幸福的人永远都无法体验到被麻木的幸福,因为从未体会过快乐所以砂糖粒大带有甜味的小事也很微不足道心底也无法痛快,窟窿太大太难填补,但假如哪一天突然懂得,恐怕又已经遗失很远,愣时怅然所失,偶尔有新闻报道少年误入歧路,我想这也是追求幸福的本源,只是方式错误。
国内亲子亲情的影片似乎绝迹了,不见踪影,关于幼童少年的更少,我也不懂我期待些什么,通行泛滥的好莱坞大片倒能一直像现金流通,电影膨胀到一定程度也让人疯狂的追求梦幻的色彩,日法这类影片也是同属冷门,感情是最普遍但也更是容易被忽视,但回过神来最美好的还是与家人相处,否则幸福也会失味。
偶然间电影里类似哲理的对白也能使人震动。
如果她比雄一大,就会记得父亲带着弟弟离开。遗书后面也说了雄一是独子(“独子真好”)。可见没有暗示她们的兄妹关系。只是写遗书人在表述上的问题。而且这可看做是作品中人物的书信,不是作者本人的,因而允许出现不严密。
“从现在开始,我生气的时候,就从河边摸一块石头,放进口袋,第一次对住田同学的诅咒,等我口袋满了,我就把石头全都砸向你。”
1994年出生,18岁的二阶堂富美饰演剧中的茶泽,这种歇斯底里的爆发力国内年轻演员也望尘莫及。
“真是火大,这个是诅咒住田的第二块石头。”
还有田边的孤独与无助在樱井的梦中都表现出来。厨房是他们寄托思念的地方,樱井奶奶曾经带过的地方,田边妈妈带过的地方,包括他们一切温暖的回忆,厨房是疗伤的最好场所在主人公心中,但也是满怀回忆的地方。所以叫厨房。这是。
“住田,第三次石头,代表我对住田的第三次诅咒。”
“第四块石头,第四块石头了……”
“我们结婚吧,我们结婚。虽然现在还是初中生,但过不多久就能结婚。”
我不由而然的便想到:“把沙发卖了,买张双人床吧。”是吉本芭娜娜《厨房》中为数不多能记住的对话,当时读起来还觉得唐突,现在终于恍然。
《厨房》还是高中一年级从同学那里接触到的图书,篇幅又很短,一节课便能很快扫完,所以也并没有太大感触,语句又都很平淡,但也是味道太淡所以时不时潜出来,哪怕像是在厨房只是熬煮清粥,这种醇香也让人难以抵挡。
我曾夜游宜昌的水景,因为是出差限制经费,所以三个人挤在一间旅馆,整个房间都是烟雾,冷气又打得很低,半夜又醒了,临时强烈的起意想另开一个房间自己独睡,但出了房门才发觉没带身份证,只好沿着宾馆高架下的下坡走道一直穿行到沿江大道边的绿地上,夷陵长江大桥下停着一辆黄绿的出租车在等待红灯,亮色通透的人行走道镶嵌着不锈钢护栏从桥底环绕到桥顶,视野的上方都是暗边的树景,吉本芭娜娜的《月影》也这才如有恍悟,所有的公园都应该摆放一张沙发供流浪的人睡觉,凌晨又极度寒冷,只有岸边垂栖的夜钓者,我望着江面波澜流动的炽色倒映,青春同样会随着年龄逐渐消失直至幻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