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米歇尔·福柯《宽忍的灰色黎明》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http://img.tianshugan.com/tsg/files/202212/1599666609901821953.jpg)
《无限颂》法文版封面。
法国当代著名小说家、评论家、思想家索莱尔斯。
《无限颂:谈思想文化》
版本:上河卓远文化 |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8年5月
《无限颂:谈艺术》
版本:上河卓远文化 |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8年5月
菲利普·索莱尔斯,以其全能复合的才华逸步于世:主编杂志、创作小说、撰写评论,三位一体,在法国当代思想文化界可谓“急先锋”之一。在他身上,有思想家赖以生存的本质力量:激情挑战、实验创造与无限开拓。由他主编的《原样》《无限》,曾传递出鲜明主张——以无限的形式,达成最个性的观念,探寻原样的真实。在其中,你能找出一个最具原创力的作者群:巴尔特、巴塔耶、福柯、德里达等。
这些“同道”足以侧面“佐证”索莱尔斯的个人风格——反抗僵化,捍卫变革。早在青年时代,他就广泛吸收结构主义、精神分析以及中国思想,兴趣涵盖文学、艺术、哲学、政治等学科。《天堂》《女人们》《情色之花》等作品,是他所醉心的“多重个体性”的涌现。在《品味之战》中,作家对音乐、绘画和写作的热情几乎是喷泄迸射式的。《无限颂》完全延续了《品味之战》的精神气质,它完全是作为《品味之战》第二卷书写计划而出现。
米歇尔福柯的地位,“在这样一个具有百科全书式的、战略性的规划中,服从编写原则是必要的,本书的标题‘无限颂’由此而诞生”。索莱尔斯把作品献给“生命的歌者”。你能发现评论文集里的愤怒鄙夷、尖利刻薄;也能听闻致敬思想巨人、艺术大师的颂歌。如此流动的音乐式写作,完全靠文章之间的开放性相互联系。与之相应,此书的评论也只能游走于文章缝隙之间,窥探些许主题。
身体经验与美学
在《爱欲之躯》一文中,作家探讨了身体经验的各种历险,它以第二人称的亲密劝导,散文诗的语言,塑造着一套身体美学。身体有它的日与夜,醒与眠。在本质上,身体只能是复数的,拥有不连续且变易的分身。那些声称“拥有自己全部时间的人永远是个丑闻”。为此,他甚至划分出身体的“虚像”和“实像”。
真正的身体是超越“永恒抽象的形象(这些形象使所谓人性的机器得以运转,既是作恶者又是受害者);人类、造物主、你自己”。索莱尔斯的爱欲之躯,其实是在抵抗被规训的虚构身体。那就像一具涂脂抹粉的尸体,处处散发腐败气味,呈现僵化面容,却又反讽地以“防御的、卫生的面貌示人”。因为,它憎恶、抹除享用快感的肉体(它靠感官确证),同时给你刻上负罪与羞耻的印记。这些看上去,都像重述了福柯所言的整套忏悔与惩罚技术。只不过,索莱尔斯写得如此沉醉萦怀,如诗人沉吟。
作者自称“1924年以前不太懂俄语,而双目夫明前也只上过一年函授共产主义大学:因作品塑造了保尔·柯察金这个有着钢铁般意志的共产主义战土的形象和作家自身经历的传奇品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成为世界革命青年成才的“教科书”和“圣经”。
《身体的风格》延续了上述观念,同时又延伸到一个更哲学的话题,身体与存在。索莱尔斯很巧妙地把这个问题转换为“当我们讨论‘存在’时,身体所处何地,意味着什么”。然而,你既无法拿死亡之时的身体,与当下每个时刻的“身体”进行比较;你也不能把身体当作语言的施加者,这样“我们就会一直受到意志的影响,从而也就断绝了所谓的身体的享乐”。索莱尔斯给出了自己的理解途径——借助绘画。他把绘画等同于一种陈述,一种言说,而不再是图像。
但尽管作品中描写了那麽多目不忍睹的惨事与丑事,整部作品仍然象阳光透过云层一样放射出了乐观主义的思想光辉。主人公阿廖沙没有被艰辛、痛苦和屈辱的生活所压倒,他满怀信心,奋斗拼搏,冲破种种障碍与不幸,不断探索新生活,这种乐观主义。
思想家的精神映像
索莱尔斯把上帝视为写作者。《上帝的风格》就像《伟大的奥古斯丁》一文的序曲。上帝的风格就是语言本身,“他包装、制造、支撑一切,而我们全然不知”。这种语言是“一种既无开端也无终点的语言”(即无限)。奥古斯丁又伟大在何处?在于发问、叙述和沉思,在于他的身份——上帝的阅读者、理解者。上帝,“他的作品一直在遭受查禁、删节、误读,或者更糟,其作品可能在没有被理解的情况下就被过度阐释,被僵化,被人背诵”。作者重新发现了“另一个奥古斯丁”(充满生活的狂喜、幸福的热情),完全跳脱了经院哲学的固有灰色。“活着,理解,幸福,这就是存在”,“永恒的永生,简单的认知,没有烦恼的极乐”,那就是天使生活。
失望和悲观,深层指向了虚无。索莱尔斯对尼采和海德格尔的评价,建立在他们对待虚无主义的态度之上。虚无主义“就是形而上在自我完善过程中不断美化的历史”。所谓美化,即是掩饰、逃避。海德格尔的伟大首先是正视虚无,严肃对待。虚无主义意味着“根本不思考虚无的本质”。然而,作者又指出了海德格尔的变幻不定,甚至是令人诧异的退缩。海德格尔竟对萨特提出“存在的深度财富如何隐藏在本质的虚无之中”。这样一来,海德格尔又把虚无问题给“注销”了。
索莱尔斯启发我们审视尼采的遗产,不要企图推翻和否定形而上,而是要从整体上思考、内化形而上。然而,令人沮丧的是,内化几乎都成了“消化不良”。重估一切价值的系统阐述依旧为权力意志服务,尼采仍是最后的形而上哲学家。作者不无惋惜地说:“一种话语若是天真地呈现为反形而上,而面对形而上时却仍是无能的,那它毫无价值”。
颠覆西哲的成见
如果说,索莱尔斯的西方评论是“当行本色”,那么他对中国智慧的熟稔就显得令人惊异。值得注意的是,他重提了西方对“智慧”和“哲学”的一些成见:“智慧对于苦难不幸无动于衷,由于缺乏个性而显得不温不火,无异于中间路线”;“我们认为宗教与哲学是严肃的事”。然而,中国智慧完全颠覆了这种观念,它根本无需比附西方哲学体系。它开启了完全独立异在的文化思维模式,符号体系历史。索莱尔斯兴奋地赞赏,“只有智慧,它品味色彩”,宗教与哲学反倒成了灰色。
读书笔记: 书名:童年 作者:高尔基 好词 瑗际 歪斜凌乱 灰雾茫茫 轻声慢语 胆怯 不知所措 软塌塌 澄澈 耸向 独树一帜 难以置信 琐事 矗立 与人为善 不折不扣 不动声色 窥伺 掩面而笑 绵绵不断 不为所动 好句 1.我看着他好。
索莱尔斯的文体既是蒙田式的,也是尼采式的。反思性有多深刻,诗性就有多浓烈,二者互为表里。在我看来,他将思想评论视为了“大地的散文”,理论和理性不应埋葬诗性智慧、遗忘生活体验。而这,往往是学院专家,书斋学者最匮乏的特质。“简单,同时也是多样,‘无限’在自己身上找到了结尾”。索莱尔斯引用奥古斯丁的箴言,暗示着自己的永恒追求。
内容简介:《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现在,已经被世界公认为文学史上的经典。《红与黑》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的第一部杰出作品。作者被誉为法国以至整个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小说描写一个名叫于连的青年,在。
□俞耕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