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阿兰·巴迪欧《要么去爱,要么孤独》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http://image.tianshugan.com/file/202212/1599701318564339714.jpg)
哲学家阿兰·巴迪欧说:“爱是最小的共产主义。”爱情是,婚姻也是。
婚姻的真谛是彼此分担,有多少磨难就有多少支撑,有多少不顺利,都有多少扶助。
有了婚姻誓词,就是选择一生随时可以为自己找麻烦的人,并且不厌其烦,无怨无悔。
拥有多重身份的法布尔的作品种类繁多:作为博物学家,他留下了许多动植物学术论著,其中包括《茜草:专利与论文》、《阿维尼翁的动物》、《块菰》、《橄榄树上的伞菌》、《葡萄根瘤蚜》等;作为教师,他曾编写过多册化学物理课本;作为诗人,他。
婚姻即接纳麻烦,接纳麻烦即愿意被需要、被方便、被温暖与被照顾,意味着休戚与共,意味着同甘共苦,意味着不离不弃。“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苏轼比凡夫俗子懂,这便是婚姻的内核与本质。
《围城》中一句话耐人寻味:最好的谈恋爱方式是“借书”,一借一还,柏拉图的理想国,这样就有了“来往”。两个人的互动频率至少是两次,强连接就这样刷出来了。
选择婚姻关系,都是选择愿意麻烦对方。不断接纳麻烦,共同面对麻烦,不断解决麻烦,阿兰巴迪欧,互相依靠,同舟共济,婚姻关系才会越来越密切。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而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林徽因的梦在康河的波里揉碎了,那只是千百年来浪漫的爱情,她和徐志摩终究没有走进婚姻的殿堂。
在法兰西的城堡、广场、宫殿、教堂、博物馆,咀嚼着文化的成果,品味着艺术的盛筵,倾听着历史的回声,感悟着前人在血与火中凝成的思想和智慧作者于浓厚的法国历史文化氛围中,用大量的历史细节和场景,丰富了对艺术、文化,对历史、社会,以及。
有这样一句名言:夫妻俩过日子要像一双筷子:一是谁也离不开谁;二是什么酸甜苦辣都能在一起尝。
想好了,才跨进婚姻的门槛,婚姻是有责任的,随便进去,要么万劫不复,要么痛不欲生。
有付出的婚姻,就有好的去处,那是柳暗花明,反之则是冰天雪地。
很多艺术作品都在讴歌那种耗尽自己生命的爱情,称之为真爱。在巴迪欧眼里,这仍然只是“一的场景”。当真正通过“二”的视角来看时,你的眼里不会只有她,而是有整个世界。所以巴迪欧强调:爱不是两个个体之间的“关系”,而是真理的一个程。
有担当的婚姻是椰子,不嫌麻烦地剥开厚厚的外壳,哪怕里面的汁水很少,并且不是很甜,因为我愿意。
正真的婚姻是看着对方的优点曾经熟悉,同时容忍对方的缺点并且愿意长期和平共处。
年过半百的我,在小说里,在电视里,以一个旁观者的角色,为所谓生死攸关的爱情感喟而泣,很少见着完整的婚姻就是麻烦彼此这样一个主题。
都在寻觅那个有结局的婚姻,都在寻觅那个有期盼的婚姻,关键是:彼此时时刻刻做好不怕对方麻烦自己的准备了吗?
不好的婚姻是两个人信誓旦旦,然后南辕北辙;好的婚姻是两个人心心相印,然后风雨相守。
走近美满的婚姻,即选择愿意彼此麻烦,这需要几代几世的执着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