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吴军《大学之路 上册》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http://image.tianshugan.com/file/202212/1599799157902565377.jpg)
今天终于把吴军老师的《大学之路》最后两章读完了,书中分上下两册,上册主要对比了英美大学的教育方法、办学理念和招生特点。下册作者则与女儿以半游记的形式,带领读者走访十多所英美名校,既让人如身临其境,系统的介绍了美国各个名校的特点。这里简单写写我的体会吧
第一,什么是大学?为啥要读大学?古代《礼记 大学》的开头几句就有相关的描述: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吴军的大学之路读后感,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大学之路》 这套装上册的两章和整个下册都是分章节地介绍英美(主要是美)主要的顶尖大学,这样的写作就很有可能陷入百度百科写作的泥潭,你说普林斯顿大学的历史,百度百科上写着清清楚楚,纵你再用如何惊人的文笔再描绘一。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大概的意思就是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最终达到最完善的境界。只要明白了为啥要上大学,才能从主观上努力,从而做到修齐治平等。
吴军老师也认为在大学不仅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和研究的中心,而且也应该是一个新思想、新文化的发源地,同时它还是年轻人的家,是他们度过人生最好时光的地方。
我不禁回忆起自己读大学时,花了太多的时间在学业上,虽然拿到专业前10%的优异成绩毕业,但是和同学,特别是那些优秀的同学的思想和交流碰撞还是少了一些,也没有参加过什么社团,集体生活中也显得很“不合群”,现在回想起来,还真是有点后悔。
大学不仅仅有大楼,还有很多大师,自己应该充分利用这段时间,像海绵一样吸收不同的思想并不断提升自己的沟通能力和影响力。现实工作中,我们通常需要跟两类人打交道:1) 掌握知识,经验,权力,和资源的人 2.)能够帮助你完成工作的人;第一类人往往时间紧张,忙于很多重要的事情,如果不能通过短时间精炼的沟通,传递你的环境,任务,计划和求助,往往就难以获得你期望获得的知识,经验,授权,以及资源;跟第二类打交道的时候,如果不能清晰和简洁的传递你的工作目标,思路,缘由,以及所受的约束条件,也难以调动团队完成你期望的目标。大的公司是一个矩阵型的公司,知识,经验,权力,资源分布在一个广袤的人力矩阵里面,我们一个人能掌控的往往很少,因此我们个人如果要想做成任何稍微大一点的事情,都避免不了与人沟通与协作,通过沟通和协作发挥影响力,获取想要得到的知识,经验,授权,资源,来促成我们完成想要完成的工作。影响力来自于沟通力,沟通力来自于思考力,我们的思维方式和沟通技能,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的影响力,而大学恰恰是锻炼这方面能力最好的地方和时机。
下册主要是介绍一些美国著名大学的办学理念,环境和历史以及很多个人观点(这个观点都是很全面和详细,会让你体会良多)。 吴军博士在序言里这样提到: 透过这些大学培养学生的方法,想申请大学的年轻人都可以思考如何借鉴它们的经验,透过教育来。
第二,美国的伟大离不开美国大学先进的教育制度,二百多年来了,为美国输出了无数的人才,包括政治家,科学家,艺术家等,而且吸引了全世界最优秀的人才到美国读大学,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毕业后又留在了美国。但中美在教育理念上是有所不同的,中国学生学习的动机是追求成功,理想中的成功是“学而优则仕”,注重按部就班的取得好成绩,不管喜欢不喜欢都要做都要学;而美国学生的学习动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兴趣,他们认为人生来就是要改造世界的。这也不代表中国的体制就不好,而是适应了我们国情,40年来为改革开放培养了大量的只“精通数理化”的工程师,使得我们国家的工程技术水平迅速提高,同时也造成了我们在文化艺术,基础科学领域人才的匮乏,直到现在这两个领域还被很多家长认为是“不务正业”和“不好找工作”。我相信,随时我们国家整体国力的提升和高考改革,我们的下一代会有更多的孩子重新思考学习的意义和目标,不仅仅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这种简单的追求。特别是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云计算,5G等新技术的到来,将来不仅仅是体力劳动,而且重复性的脑力劳动,甚至有些职业是今天看来很值钱,比如医生,飞行员,同声传译,甚至老师,程序员等,都可能被机器代替,这就是我一直鼓励孩子们多花点时间学习一下体育、哲学、艺术。而不是每天做一大堆数理化题目,只为从90分提高到100分,这完全是浪费时间。
最近在看吴军博士的这本书,顺便说几句。《大学之路》主要介绍了个问题。1、什么是大学?2、为什么要上大学?3、你在大学最重要的事是什么?这三个问题我觉得每个大学生都应该好好想想。其实这三个问题里应该再加一条,。
第三,将来全世界最好的大学还是在美国吗?我特意查了一下,2019QS世界大学排名。主要信息如下
l 2019年中国有40所国内大学进入榜单,超过2018年的39所。
人最终能走多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在毕业后能够坚持学习多长时间,能够在工作中多么尽责,以及有多好的运气,我们大部分人是无法进入一本的,更别说“清北交复”这种名校和美国的藤校了,但这也没必要妄自菲薄,自暴自弃,要关注自身对逆境的应激反应。人的一生不一定每次都能抓到一手好牌,而是要不断修养提升,花时间理解、洞察他人出发点和角度,高效、简洁地说服,争取到更多支持。对自己没有把握的事情要谦虚谨慎,把自己放低一点,加强沟通。坚持自己认定的事情但要注意妥协的态度。世界上的很多路往往也不仅仅有一扇门,很多问题往往也不存在绝对的正确和不正确的答案。 最后借用吴军老师的话来结束本文:每个大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大学之路,都需要自己去走。在大学之路上,一个人不在于走得快,而在于走得长;一条河流的水量,由它的长度,宽度和深度三个因素决定,一个人一生的成就也是如此,要做到更深,是靠自己的修行和对世界的理解;而要做到更宽,则是要和一些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共同做一些事情。至于一种思想能否流传的更远,则要靠思想的价值,而这一点其实在短期内是很难知道的。寒窗苦读只是一种读书态度,这种态度是好的,但是社会竞争是一种非常复杂的长期系统性竞赛,寒窗苦读是成功的因素之一,和经济条件好,智商高,出身好,长得美一样,都只是其中的一个变量而已,而命运是多个变量互动的结果。
结合Mellisa儿子的实例,再回头看看吴军在书中所阐述的“大学的意义”(上册第一章),就能理解为什么顶级高校会更青睐Bill这样的孩子了。吴军写到:从传统上看“大学教育的目的只是培养有识之士,而不是教授谋生手段”;“作。
“知识使人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