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巫鸿《全球景观中的中国古代艺术》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http://image.tianshugan.com/file/202212/1599814620187484161.jpg)
文|寒江阁一道人
这是巫鸿先生围绕艺术史研究之讲演集一部。
什么是艺术?我认为,所谓艺术,本质上应是人通过五官收集外部世界的相关信息,并将其注入自己的理解,以实现“制造”的过程。在这样一种“制造”的过程中,人对特定事物的再现,也就具有了非凡的意义。这就是艺术,艺术讲求互动,讲求“人化”,但其基本材料却始终来自于自然。
那么该去如何认识这样一种“制造”的意义与价值呢?巫鸿先生的这部著作会带给我们一定的启发。
该书与巫鸿的《全球景观中的中国古代艺术》、克里斯蒂娃的《主体·互文·精神分析》,是“复旦大学光华人文杰出学者讲座丛书”新增的三种。 《〈三国志〉讲义》 作者:戴燕 复旦大学戴燕教授的在其通识课讲稿的基础上编定,以《三国志》。
首先,书名中的“全球景观”不仅是在强调作者可能要运用西方的研究方法来解析艺术品的内涵(是方法上的体现),还努力说明这样一个道理,艺术可以比较,却无法论其“高低”,这也是一种基本的分析态度。
其次,再来看目录,作者选取了四个对象进行具体阐述。这四个研究对象,都应具有中国古代本土艺术的特性,这里要花点笔墨解释一下。
巫鸿认为作为处理历史材料的研究者,最终能够改变西方中心格局、建立全球性美术史的途径并不是以抽象思维的方式推演出一套理论话语,而是通过对于历史的具体的作品,通过考古材料,通过历史上的书写进行具体分析,从中提炼出多元性。
美国的著名景观,为什么要将礼器视作是微型纪念碑?纪念碑是对具体时间中,所发生具体事件的定格,是“过去式”,但其所要传递的意义却始终是“进行时”。“言有尽而意无穷,说得就是这个道理。鼎是权力的象征,其所有者不会永远是同一人,但这并不影响它象征权力的功能。
山水自不需多言,中国的士大夫们在作画中,多喜作山水,并大量留白,这种创作模式在宋朝以后登峰造极。而通过对画中山水的观察,也可体察古人的心境。萧驰的《诗与它的山河》很有意思,里面讲唐以前的文人山水画多注重突出山水的原貌,而宋及之后却是“以人为本”式的人为想象填充。这背后或许也隐含了社会文化变迁的线索?
最后,作者讲中国古代艺术,能够突破时间断代的传统讲述结构,而围绕具体的事物进行阐发,这何尝不是一种更加接近“历史”本身的研究路数呢?也许,倘若对比国内和欧美日学者所写之帝王传记的目录(比如冯尔康与宫崎市定所写的雍正皇帝传记),相信你也会发现其中的端倪吧~
《全球景观中的中国古代艺术》 巫鸿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巫鸿教授的新作是他2015年在复旦大学所做演讲的基础上整理得来。如他在前言中所解释的那样,它既非大众普及的讲座,也非纯然技术化的讨论,而是为了建立起某种普遍性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