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彼得·德鲁克《管理》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http://image.tianshugan.com/file/202212/1599818563244285954.jpg)
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对大多数企业而言,管理者是最昂贵的资源,也是折旧最快,需要不断补充的资源。建立起一支管理团队,需要花多年的时间,但是却能因管理不当而毁于一旦。
究竟能不能管理好管理者,决定了企业是否能达到目标,也决定了企业如何管理员工和工作。因为员工的态度反映了管理层的态度,也直接反映出管理层的能力和结构。而员工的工作效益则大半取决于员工管理方式。
现代企业需要管理层,也就是治理和经营企业的机制。只有一件事能决定管理层的功能和责任:企业需要的目标。在法律上,企业所有者可能是管理层的“雇主”,甚至在某些情况下,享有无限的权力。但是在本质上,管理层的功能和责任永远因其任务来决定,而不是通过雇主的授权来决定。
管理管理者的要点包括如下几个部分。
目标管理与自我控制
每位管理者的目标都应该说明他对于公司所有经营目标的贡献。为了在投入的努力中求取平衡,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管理者在制定目标时,都应该兼顾短期和长期的考虑。而且,所有的目标也应该包含有形的经营目标和管理者的组织和培养,以及员工绩效、态度和社会责任等无形的目标。
正确的管理要求兼顾各种目标,特别是高层管理者对目标要统筹兼顾。它排斥那种普遍的、有害的经营恶习:靠“压力”和“危机”进行管理。
通过测评进行自我控制目标管理最大的好处或许在于,管理者因此能控制自己的绩效。自我控制意味着更强烈的工作动机:想要有最好的表现,而不只是达标而已,因此会制定更高的绩效目标和更宏伟的愿景。虽然,即使有了目标管理,企业管理团队不一定就会同心协力,方向一致,但是如果要通过自我控制来管理企业,势必推行目标管理。
为了控制自己的绩效,管理者单单了解自己的目标还不够,还必须有能力针对目标,衡量自己的绩效和成果。所有公司都应该针对每个关键领域向管理者提供清楚统一的绩效评估方式。
管理者必须管理
管理者的工作应该以能够达成公司目标的任务为基础,是实质工作,能对企业的成功产生明显而且可以清楚衡量的贡献。管理者的工作范围和职权应该尽可能宽泛,凡是不能明确排除在外的事务都应该视为管理者的职责。最后,管理者应该受绩效目标的指引和控制,而不是由上司指导和控制。
“管理职责幅度”所设定的限制(这个术语是雷思博士(Dr.H.H.Race)从通用电气公司照搬过来的):一个上司所能够支持、教导和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目标的人员的数目。这是一种真正的限制,但是,它不是固定的。
每个人的控制幅度不能超过6~8位下属。然而,管理职责的幅度却要视下属需要协助和教导的程度而定,只有在研究过实际状况后,才能决定。和控制幅度不同的是,当我们在组织中步步高升时,管理职责的幅度也随之扩大。
有一条简单的规则确定管理者有权做出的决策的局限性:“任何未以书面形式明确表明为高层管理者所拥有的职权都为下层管理者所拥有。”这是旧的普鲁士的公民权利概念的翻版:“任何未明确表明允许的事都属禁止之列。”换言之,应该详细列明管理人员在他的任务范围内无权做出的决定,因为对所有其他的决定而言,管理者都应该对其负有职权和责任。
当时管理类书籍少之又少。当我知晓德鲁克的管理思想后,很快就被深深地吸引了。德鲁克先生就像是你的一位同事,虽然与你面对相同的事实,却从不同的视角说出了你不曾想、更不曾想到的新理念。”。
每位管理者都有一项任务——对上级单位的需求有所贡献,以达成上级的目标。的确,这是他的首要任务,他也据此发展出自己的工作目标。
最后,则是对于下属管理者应负的责任。他首先必须确定他们了解他的要求,帮助他们设定工作目标,并达成目标。因此他必须负责让下属获得必需的工具、人员和信息,提出建议和忠告,并在必要的时候,教导他们如何表现得更出色。
管理者应该明白他和下属的关系是一种责任,而不是上对下的监督。
组织的精神
我们可以用两段话来概括“组织的精神”。第一段话是卡内基(Andrew Carnegie)的墓志铭:“这里长眠着一个人 ,他知道如何在其事业中起用比自己更好的人”;另外一段话则是为残疾人找工作而设计的口号:“重要的是能力,不是残疾。”
目标管理告诉管理者应该做什么,通过工作的合理安排,管理者能顺利完成工作,但是组织精神却决定了管理者是否有意愿完成工作。组织精神能唤醒员工内在的奉献精神,激励他们努力付出,决定了员工究竟会全力以赴,还是敷衍了事。
好的组织精神必须让个人的长处有充分的发挥空间,肯定和奖励卓越的表现,让个人的卓越表现对组织其他成员产生建设性的贡献。因此,好的组织精神应该强调个人优点——强调他能做什么,而不是他不能做什么,必须不断改进团体的能力和绩效;把昨天的优良表现当做今天的最低要求,把昨天的卓越绩效视为今天的一般水准。
总而言之,良好组织精神真正的考验不在于“大家能否和睦相处”;强调的是绩效,而不是一致。
首席执行官与董事会
企业首席执行官深入思考公司的事业领域。他发展并设定整体目标,制定达到目标所需的基本决策,和管理者沟通这些目标和决策,教导管理者把企业视为整体,并且协助他们从企业整体目标中发展出自己的目标。他根据目标衡量绩效和成果,并视情况检讨和修正目标。
首席执行官也决定高层人事,并且确保公司每个阶层都在培育未来的管理者。他负责制定有关公司组织的基本决策。他必须知道应该问公司主管什么问题,并且确定他们都明白问题的含义。他协调公司各个部门和产品线,在发生冲突时担任仲裁,防止或解决员工间的摩擦。
《管理的实践》是彼得德鲁克先生于1954年出版的一本管理学著作,用他自己在序言中所介绍的,他认为“这是第一本真正的‘管理著作’,是第一本视管理为整体,率先说明管理是企业的特殊功能、管理者肩负了明确职责的管理书籍”。并认为“这。
首席执行官就好像船长一样,在紧急状况下亲自发号施令。
那么应该如何组织首席执行官管理团队呢?第一个要求是,这必须是个“团队”,而不是“委员会”。团队没有集体责任,每个团队成员在他所负责的领域中享有最终决策权,有事情大家集思广益,但各自做决定。
第二个要求是,管理团队的成员之间不能相互责难。无论是谁做的决定,都代表整个管理团队的决定。这并不表示管理团队不需要有一位队长。相反,队长的角色非常必要,而且一定会有某个人凭着才干和道德权威脱颖而出。
根据法律,董事会是企业唯一法定机构,无论用什么形式,每个工业国家都有这种机制。在法律上,董事会就代表企业主,他们掌握大权,也独享所有的权力。
事实证明,董事会可以成为企业最重要、有效且建设性的根本组织。要让董事会发挥实际功效,而不只是法定的虚设机构;理清董事会的功能,并且设定明确的目标;吸引杰出人才加入董事会,并且让他们能够且愿意对公司有所贡献,都不是容易的事情。但这是最高管理团队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也是成功完成使命的主要条件之一。
培养管理者
任何企业的兴旺与存亡都必须依赖未来的管理者展现经营绩效。由于今天的企业基本决策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开花结果,因此未来的管理者就变得格外重要。既然没有人能预测未来,今天的管理者如果要制定合理而负责任的决策,就必须好好筛选、培养并考验将在未来贯彻这些决策的明日管理者。
培养未来管理者的第一个原则是必须培养所有的管理者。第二个原则是,培养管理者必须是动态的活动,绝不能只把目标放在今天——取代今天的主管、他们的工作或他们的资格,而必须总是把焦点放在明天的需求上。
培养管理者计划必须纳入企业所有管理者,把目标放在激励每个人成长和自我发展上;强调绩效,而不是承诺;强调明天的要求,而不是今天的需要;必须是动态而重质的,而非根据机械化的轮调制度而进行的静态人事更迭。培养明日的管理者事实上就意味着把今天的管理者培养成更重要、更优秀的管理者。
《管理:任务、责任和实践》一书运用了大量事例来阐述管理层的任务、组织、战略与结构,用了大量篇幅来探讨有关管理的问题乃至结构与战略中间的关系问题。彼得-德鲁克的这部经典著作告诉了我们,管理不只是一项工作、一门学科,它还以人为核心。
培养未来管理者的工作非常重要,不能只把它当成副业。当然,在大型组织中,特殊的培养管理者活动只是辅助工具,但却是必要的辅助工具。至少这些活动凸显了公司对于这个问题的重视,因此也激励管理者协助下属开发自己的潜能。其实真正重要的是自我发展,世上最荒谬的事情莫过于由企业一肩扛下发展员工的责任。
但是,每位企业管理者都有机会鼓励或抑制、引导或误导个人的自我发展。企业应该特别指派管理者负责协助所有与他共事的同仁好好凝聚和运用自我发展的努力。每家公司也应该有系统地提供管理者自我发展的挑战。
首先,每位管理者应该彻底思考部属各自具备什么能力。接下来再通过“管理者人力规划”,依照未来管理职位的要求和需求,检讨公司在培养管理者方面的努力是否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