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王德威《当代小说二十家》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http://image.tianshugan.com/file/202212/1599840162274107394.jpg)
麦家在中国大陆享有“谍战小说之父”之名,在华语世界也广受欢迎。
他的作品如《解密》《风声》《暗算》等描写抗日战争、内战时期的谍报工作,波谲云诡,极尽曲折复杂之能事,在当代文学里独树一帜。
也因此,麦家小说不仅被大量改编为影视作品,也早有多种翻译版本问世。
以麦家受欢迎的程度,很可以如法炮制,以擅长的风格题材延续市场效应,但在顶峰之际,他却突然收手,蛰伏8年之后方才推出《人生海海》。
从书名看来,新作已然透露出不同方向。
麦家以往作品着眼一项机密讯息的传递破译,一桩间谍游戏的此消彼长,新作则放大视野,观照更广阔其实也更复杂的生命百态。
麦家拒绝在舒适圈内重复自己,勇于寻求创新可能,当然有其风险,未来的动向如何,值得注意。
《人生海海》的书名对台湾、闽南地区的读者而言应该觉得亲切。
“人生海海”这句俗语泛指生命颠簸起伏,一切好了的感触,有种世事不过如斯的沧桑,也有种千帆过尽的释然。
麦家使用这一词语,显然心有戚戚焉。小说背景从民国写到新世纪,道尽大历史的风云变化,老舍简介及作品简介,也融入了他个人的生命经验。故事发生在浙东富阳山区,正是他的所来之处。
小说围绕一个绰号为“上校”的人物展开。
上校生于浙东山村,因缘际会,以木匠身份入伍,自学成为军医,历经抗战、内战、抗美援朝,也经历了“十年动荡”。出入这些历史场景,上校有了匪夷所思的冒险。
上校孑然一身,却身份多变——他另一个外号竟是“太监”。而一切风风雨雨皆指向其下腹的刺字。
那刺字写些什么?如何发生?何以成为人人希望一窥究竟的谜团?
谜样的上校或太监在“十年动荡”期间遭受到巨大冲击。熟悉麦家的读者,可以看出《人生海海》与此前作品的关联。
他写战时情报人员诡秘的行径、惊悚的冒险,可谓得心应手。
但在新作中,麦家的野心不止于叙述一个传奇人物而已,他同时着眼于发掘这一人物的前世与今生。
于是,上校的传奇经历与他回到乡村后村中的四时变化、人事遭遇,烘托出一段又一段的时代即景。
这些描写时以抒情韵味投射出麦家的个人乡愁,却也更加凸显出一个南方乡村的种种阴暗与闭塞。
外面世界的天翻地覆与其说带来乡村的改变,不如说反照了改变的艰难。
所有的矛盾在“十年动荡”期间爆发,首当其冲的正是像上校这样历经大风大浪,出走而又回返的人物。
这使全书的视景陡然放宽。麦家所关心的不仅是上校个人的遭遇,更是他与老少村民在阅历和价值观念上的巨大差距,而双方为此所付出的代价也是惨烈的。
麦家善于讲故事,以往谍报小说里的布置——
《暗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当大是大非的教条转化为琐碎的家常伦理,当堂而皇之的革命遭遇卑劣的人性时,一切都变得如此粘滞暧昧,犹如鲁迅所谓的“无物之阵”。
小说的叙事者是个少年,他的天真与苦闷恰恰与上校的神秘与世故形成对比。
事实上,这位少年的成长和回顾才是小说的真正主轴。
透过少年好奇的眼光,上校的一生逐渐浮出地表。
就此,小说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交代上校在“十年动荡”前后的身世背景和遭遇;
第二部分则借不同角色之口,倒叙上校早年的传奇经历;
第三部分跳接到当代,昔日的少年漂泊到西班牙,如今步入老境,回返故乡,因为寻访上校而发现更惊人的秘密。
细心的读者不难理解麦家如何利用叙事方法,由故事引发故事,形成众声喧哗的结构。
居于故事中心的上校始终没有太多自我交待——他在“十年动荡”中受尽迫害,最后其实是疯了;
反而是周遭人物的臆测、捏造、回忆、控诉或忏悔层层叠叠,提醒我们真相的虚实难分。
然而《人生海海》不是虚应故事的后设小说。
麦家显然想指出,写了这么多年的谍战小说,他终于理解最难破译的密码不是别的,就是生活本身。
上校与少年来自同一乡村,分属两代,命运极其不同,人生却有出人意表的纠葛。
麦家写作一向精准细密,对这两个人物的关系处理可见一斑。
他们都是孤独者,各自被“抛掷”到世界里甚至世界外,由此展开生命之旅:
暴力奇观 余华论第八章 性,丑闻,与美学政治 李昂论第九章 吕梁山色有无间 李锐论附录 历史的忧郁,小说的内幕 读李锐的《银城故事》及其他第十章 艳歌行 叶兆言论第十一章 千言万语,何若莫言 莫言论第十二章 异象与。
上校投入战争与革命,历经冒险与沉沦;少年偷渡前往马德里,遭受无限的异国艰辛。
比起来,上校的故事有谍报、有女色,还有纵欲、杀伐、情爱和背叛;而少年的故事则是一个海外游子从无到有、不断积累财富的创业寓言。
但少年离乡背井的原因又和他的家族与上校的恩怨息息相关。
上校神秘的英雄气质让少年着迷不已,相形之下,少年在海外那些涕泪飘零的经验反而是小巫见大巫了。
在最奇特的意义上,他们成为不自觉的师徒。
《人生海海》前两部分固然可观,但真正让读者眼前一亮的是第三部分。
这一部里,麦家的叙事速度突然加速,将少年与上校双线情节合而为一,同时,与上校背景一样神秘的上校妻子林阿姨登场。
这位女性是全书的关键人物,麦家笔下的她极其动人。
但上校本人早已智力退化如儿童,无从询问了。
故事急转直下,听完上校一生之谜最后的“解密”,老去的少年(还有麦家自己,以及理想的读者)不得不喟然而退。
1、鲁迅:《呐喊》、《彷徨》、《故事新编》、《野草》2、郭沫若:《女神》、《屈原》3、《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三集》、4、茅盾:《子夜》5、郁达夫。
《人生海海》着力处理许多深沉的话题,善与恶、诱惑与背叛、屈辱与报复、罪与罚,此消彼长,载沉载浮。
都说爱和时间能够带来宽宥和解,麦家也的确以此为小说添加了正面色彩。
但俱分进化,无有始终。爱或时间果然能证明或抹消生命的纠结吗?
小说的叙述者何其有缘,认识了一位传奇人物,但在讲完/听完上校的故事后,就像英国诗人柯勒律治(SamuelTaylor Coleridge)《古舟子咏》(The Rime of theAncient Mariner)里的那个年轻人一样,变得成熟了,却再也走不出忧郁。
我想到沈从文《三个男人与一个女人》中的一段话:“我老不安定,因为我常常要记起那些过去事情。一个人有一个人命运,我知道。
有些过去的事情永远咬着我的心,我说出来时,你们却以为是个故事。没有人能够了解一个人生活里被这种上百个故事压住时,他用的是如何一种心情过日子。”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mQN4_7nz2GPs0wMuoewdw 提取码: 8mqq 书名:当代小说二十家〔增订本〕作者:[美国] 王德威 豆瓣评分:8.2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年份:2007-8 页数:449 内容。
麦家作品一向以传奇取胜,《人生海海》高潮迭起,依然能满足读者期望。
陶渊明之于桃花源,鲁迅之于绍兴,再到近代的韩少功、阿城等等,书写的起点都是从故乡开端。正处在风口浪尖的莫言,更是用东北高密乡一个接一个的传奇,改变了中国人启蒙中的感官感受。在看王德威的《当代小说二十家》时,。
但我认为这部小说真正的意图是以传奇始,以不奇终。
“传奇不奇”语出沈从文另一名篇之标题。
所谓“不奇”,不在于故事吸引力的有无,而在于作家或叙事者从可惊可叹的情节人物里,体悟出生命不得不如此的必然及惘然。
这是人生的奥秘,还是常识?
《人生海海》的基调是幽暗的,小说的终局甚至鬼气弥漫。
而我以为这才是麦家作品从过去到现在的底色。
他的谍报小说之所以如此动人心魄,因为写出常人常情常理所不能、也不敢碰触的秘密——绝对威胁也是绝对诱惑。
他的人物在爱国或叛国的表面下,散发出一种颓废耽溺的气质,甚至忘我。
上校的故事何尝不也如此?
《人生海海》试图将这样的感受扩大,作为回看故乡甚至历史的方法。
危机是真实的,冒险是奇异的,真相是虚无的。
如何将传奇写成不奇,这是很大的挑战。据说这是麦家策划写故乡的首部,他将如何讲述未来的故事,令我们无限好奇。
现任美国哈佛大学东亚语言及文明系EdwardC.Henderson讲座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比较文学、文学评论。
著有《小说中国:晚清到当代的中文小说》、《想象中国的方法:历史.小说.叙事》、《跨世纪风华:当代小说20家》、《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现代中国小说十讲》等。
文章转载于:《当代作家评论》
一个生活在小村子的盲人有着天赋的才能,他成为时代的英雄,与之相伴的却是神秘纠缠的悬疑情节和莫测的命运,荒诞的现实。《暗算》分三个部分,分别是——第一部《听风者》、第二部《看风者》、第三部《捕风者》。听风者,即无线电侦听者;这是一群“靠耳朵打江山”的人,他们的耳朵可以听到天外之音,无声之音,秘密之音。看风者,即密码破译的人;这是一群“善于神机妙算”的人,他们的慧眼可以识破天机,释读天书,看阅无字之书。捕风者,即共产党地下工作者;在国民党大肆实施白色恐怖时期,他们是牺牲者,更是战斗者,他们乔装打扮,深入虎穴,迎风而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