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威廉·戈尔丁《蝇王》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http://image.tianshugan.com/file/202212/1599876068641103874.jpg)
自古以来,先哲们就没有停止过对人性善恶的探讨,孟子提出了“性善论”,威廉戈尔丁简介,荀子则主张“性恶论”。并且,作为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他们针对自己的观点都有言之凿凿的论述。由此可见事物的两面性,从而得出凡事不可一概而论的观点。
古时候,我国传统的启蒙教材《三字经》开篇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应该是众人心之所向。就像今天我想要向大家分享的这本书《蝇王》,虽然人性的“恶”在这里暴露无遗,且最终将“善”打败,但文字背后,作者本真的愿望却是想去通过这一残忍的故事,召唤人性当中“善”的回归。
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故事梗概。故事发生在未来第三次世界大战一次核战争中,情节并不复杂。一群六到十二岁的孩子在撤退途中,因飞机失事被遗落在一座荒岛上。
失去了文明世界的理性和秩序,没有了纲纪规则,没有了互助合作,这群孩子完全堕落成一群嗜血的“野兽”。《蝇王》简介:《蝇王》是英国现代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威廉·戈尔丁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其代表作。故事发生于未来。
起初,大家都对重返家园充满希望,在海螺声的召集下,聚在一起商议一些事情。并且谁拿起海螺,谁便有发言权。然而,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孩子们中间出现骚动,他们开始怀疑获救的可能性,且被一种蛮性的东西驱使着放弃火堆,继而加入到打猎的队伍。在这里他们可以吃到烤肉,打猎回来,他们会燃起火堆,这个火堆可不同于前面的火堆,它仅起到烤肉的功能,大家吃饱喝足后,脱掉衣服兴奋地围着火堆跳舞。
这种刺激,这种既可以无拘无束又可以吃到肉的享受,使他们鄙夷单调的等待,排斥讨厌的条条框框。于是,岛上的孩子很快分为两派,与此同时争斗发生了。起先,针对谁是头领,而后是争抢可以聚光点火的眼镜。当越来越多的孩子野性爆发,最初的规则破灭,他们除了学会了用刀、用两头削尖的棍棒刺入野猪的肚皮,更是不惜各种手段害死反对他们的人。
最后,作为求救信号的火堆熄灭了,倒是在对唯一不归顺他们的拉尔夫的追杀中,燃放的那场大火招引来救他们走出这儿的人。
海螺
当海螺一次次地吹响,孩子们聚在一起,商议燃起火堆作为求救信号、搭建房屋以防风雨、讲究卫生选个具体的地方小便等等问题时,则说明了文明世界在这“小社会”有望延续的影子,这些东西的拥护者即是故事当中代表“善意人性”的一派。谁拿起海螺,谁便有发言权,在这里海螺所象征的是民主与文明。
火堆
最初,当孩子们发现在他们周围没有任何大人的时候,在这个荒芜人烟的岛上,他们首先想到的是离开、是获救,所以,他们决定燃起火堆,并派专人照看。火堆象征着他们的希望,以及对文明世界、对自由的向往。
野兽
不可否认的是,这是一群幼稚胆小的孩子,白天他们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有能力、有胆量将大型动物野猪杀了吃肉,而到夜间却被虚幻中的“野兽”吓得要死。他们不知道这可怕的“野兽”是什么,只是日复一日加倍地恐惧着。
蝇王
在我记忆中,一本法国流行小说《感恩岛谋杀案》说的也是类似的故事:一群人流落荒岛,因为食物和交配权而进行的兽性的相互残杀。而且《感》更血腥,情节更紧凑。可是只有《蝇王》作为文学瑰宝流传下来了,这与小说本身的寓言性很是分不开关。
而在森林里,那被杰克插在棍棒上的野猪头,上面趴满了乱哄哄的苍蝇。那猪头似乎明白一切,笑而不语。孩子们把它杀了,而它却似“蝇王”般,在淡定与从容中将人性当中“恶”的一面表露无疑。是人类自身将乐园变成了屠场。
人性中的“恶”与贪婪,在我们身边往往都被冠冕堂皇的东西巧妙地遮掩着。而在这个故事当中,从打猎的那帮孩子们身上却表现得淋漓尽致。
他们放弃对文明社会自由的追求,转而去迎接另一种“自由”。他们从一开始不敢面对“喷涌而出”的鲜血,到大肆打猎,杀死野猪,放它的血,烤它的肉。这个过程,在“作恶”的体验中他们获得快感与满足。他们急切地抛却令人讨厌的约束,回归野性,不洗澡、不穿衣服、把身上涂得五颜六色,给自己制造出一副假的面具来,在篝火旁肆无忌惮的跳舞、狂欢、狂叫,从而,自然而然地摆脱掉先前的自尊心和羞耻感,在贪婪和纵欲中快速地沦为“野蛮人”。
如此令人心悸和惊悚的故事,作者把它安置在一个个孩子身上,到底有怎样的寓意?孩子本是天真无邪,一直在成人的庇护下,健康地成长。在整个过程中,他们很难以“恶”为伍。而这些遗落在荒岛上的孩子,却让我们看到在缺乏纪律与约束下,在远离道德与文明的环境里,一个个没有能力、缺乏原则的人是怎样一步步走向背叛与毁灭的。这种堕落和逃避是对文明、对科学的唾弃,是人性中野性回归的表征,是一种自私迂腐、苟且偷生的悲哀。
但,在所有这些对“野性”战胜“人性”的声讨中,作者最直接的目的,却是为了引发人们的思考,唤起人性中“善”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