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玛丽·雪莱《弗兰肯斯坦(中英对照全译本)》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北京日报客户端|作者大禹6月22日,中文版舞台剧《弗兰肯斯坦》在经历了长达近两年的筹备期后,亮相北京保利剧院。前有2011年英国国家剧院舞台剧版本的成功鼎沸在先,加之全世界范围内先后有电影、歌剧、芭蕾

[英]玛丽·雪莱《弗兰肯斯坦(中英对照全译本)》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北京日报客户端 | 作者 大禹

6月22日,中文版舞台剧《弗兰肯斯坦》在经历了长达近两年的筹备期后,亮相北京保利剧院。前有2011年英国国家剧院舞台剧版本的成功鼎沸在先,加之全世界范围内先后有电影、歌剧、芭蕾舞剧、音乐剧等多个舞台样式及几十余个可考版本,不得不说这次本土化的审美与创造是一场颇有勇气的冒险。

《弗兰肯斯坦》剧照 李晏摄

众所周知,《弗兰肯斯坦》是作家玛丽·雪莱(Marry Shelley)最具盛名的代表作。这部首版于1818年的小说历经两百余年依旧魅力不减,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备受青睐,一度被尊为西方近现代科幻小说的开先河之作、哥特小说的卓越代表。可是,穿越时光赋有不朽之魔力的所在,真的只是因为情节的“曲折”“荒诞”吗?这个问题如果放在百年前回答,可能是肯定的。但站在今天去看,它的不枯恐怕是因为它为人类创造了精神还乡、自我审视的机会,“赤裸裸”地散播爱与信仰。毕竟潮流、类型总会循环往复,但人性的主题却亘古不灭。

中文版舞台剧《弗兰肯斯坦》基于英国国家剧院的版本打造而成,译者尚晓蕾再次展现出了她不俗的翻译功力和对戏剧的洞见。中文译本精约流畅且有适切的语感,成功阻断了西语到中文常会出现的“夹生”和“不说人话”。更可喜的是,在很多段落,会频频出现极其符合中国语言韵律感的诗性表达,恰适的语言节奏也给台上的演员提供了更大的发挥空间,优秀的译本给《弗兰肯斯坦》从英国到中国插上了翅膀。

引言:1818年英国作家玛丽·雪莱创造了长篇小说《弗兰肯斯坦》,其中主角人物弗兰肯斯坦是小说中的一位疯狂科学家。他利用闪电将碎尸拼成的人激活,可真当这个怪物获得生命的时候,弗兰克斯坦却被他吓得逃离。它穷追不舍。

[英]玛丽·雪莱《弗兰肯斯坦(中英对照全译本)》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此次的英方导演多米克·德罗姆古尔(英国环球莎士比亚剧团的前艺术总监)富有创意地在剧中新增了一位默剧表演的女性角色——玛丽·雪莱,让她或进或出地以旁观者的姿态,穿插出现在全剧始末,且形成生命孕育的闭环。这个新线索的加入,不免让人联想到玛丽·雪莱多次经历孩子夭折的不幸遭遇,女性视角、母性视角交织其中。但如上所说,《弗兰肯斯坦》文本中,通过生命科学家及其创造出来的人形生物所极致展现的创造与毁灭、弃绝与回归的两大终极主题,已经足以震荡坚硬的人心。比起动辄就要固化性别立场和男女视角的角力,不如将这条新线索中庸、中性地理解为非玛丽·雪莱的第三视角,我们创造、我们冷眼旁观、我们无能为力、我们都是生命孕育从无到有的一环。

《弗兰肯斯坦》是英国19世纪女作家玛丽·雪莱(1791—1851)最为世人熟知的作品,自1816年面世以来,已经被翻译成100多种语言。近年来,这部小说更是成为英美文化中的一个热点,而根据它改编的`舞台剧和电影多达几十个版本,。

将《弗兰肯斯坦》定义为舞台剧是准确的,剧中的不二角色——人形生物,除了大量的台词,还需要大量的肢体动作来支撑其有异于人类的特质,这并不是多数话剧演员的所长。感谢演员用超人的精神,寄住于两个多小时的“异化”“挣扎”“人怪合一”。在这里不得不赞演员闫楠,他所塑造的人形生物极具力量和爆发力,丝毫没有演的痕迹,一个八尺的“新生儿”从低级生物睁眼看世界的无知,到洞悉高级生物——人类天性中的种种真善美、假恶丑,有血有肉,栩栩如生,让人为之共情。

而在弗兰肯斯坦最终死去以后,巨人又表现出了人性中善的一面,他对人类的怨恨变成了对自己行为的悔恨和对弗兰肯斯坦死亡的悲痛,他发誓不再作恶,唯有结束自己的生命。玛丽·雪莱通过这部作品揭示了一个主题:人性中善与恶。

疫情改变了舞台演出的业态,线上舞台演出在给观众带来慰藉和弥补缺失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舞台观演的私密性。中文版《弗兰肯斯坦》带着作品文本本身可以穿越时空的力量,在舞台同仁们的护佑下挺住了、站稳了,寂静屏息的剧场,再次言明了戏剧的魔力。

《弗兰肯斯坦》(全名是《弗兰肯斯坦——现代普罗米修斯的故事》,其它译名有《科学怪人》、《人造人的故事》等)是英国作家玛丽·雪莱在1818年创作的长篇小说。Frankenstein, the protagonist of the novel, is a biologist w。

上一篇 2022年12月05 00:22
下一篇 2022年12月05 20:08

相关推荐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