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结《元结诗解》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李建民/摄元结,右溪长歌吟文/奉荣梅在道州古石城内,从南门直通北门的那条街,俗称北门街。父亲在世时,他曾告诉说,那条街也叫“次山街”。我问是什么意思?他说,不清楚,民国时期就听别人是这么叫的。我直到读

李建民/摄

元结,右溪长歌吟

文/奉荣梅

在道州古石城内,从南门直通北门的那条街,俗称北门街。父亲在世时,他曾告诉说,那条街也叫“次山街”。我问是什么意思?他说,不清楚,民国时期就听别人是这么叫的。我直到读了《右溪记》,文后有注释:“元结(719-769),字次山,号漫郎,河南鲁山(今河南鲁山)人……唐广德元年(公元763)九月,元结四十五岁,出任道州刺史……”,才明白这“次山街”是以元结的字命名的。

“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四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嵌盘曲,不可名状 。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可为郡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秽,俾立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形势焉。以溪在州右,遂命之‘右溪’。刻名石上,彰示来者。”

只是,我怎么也没料到,那条儿时极为谙熟的叫“板子桥”的小溪沟,就是元结笔下那清流触石、佳木异竹相荫的胜境右溪的原形。在这座古城生活了近二十年,右溪应该就在我中学六年往返的路上,我曾从它身边无数次地擦身而过,它就潜伏在我的脚下。其实,在元结之后,右溪似乎一直就只存在于唐朝发黄的线装书里了,蛰伏在古道州千余年来变换了数十代人的脚步声里,仅在那些如元结一样“无人赏爱”的文人心底流淌、吟唱。

营溪,就是濂溪,在古城西门外百余步与潇水汇合。“板子桥” 在濂溪的北面,在我的记忆中,是很杂乱的形态,在儿时的眼里,是个极为热闹、繁华而好玩的地方。一到濂溪河的南岸,驻足于宋代建的石桥西关桥头,十来米宽的混泥土桥下,可赏二水合流,可见石头作的桥台、桥礅、拱圈、水头石,满是青苔,三个石拱下,水草疯长。远远可见,桥那边,人头攒动,挑着箩筐、畚箕,推着板车,炮竹、冲天花炮在人缝间飙来闪去。而对岸桥头下,依稀可见“悉皆怪石,欹嵌盘曲,不可名状” ,但从怪石间倾泻而下的水柱,不再是“清流”,与清澈的河水激起的是阵阵浊浪,轰然作响,显现出清晰的清浊界限。

已经无从知晓,元结之后的千百年间,是从何时起,这个郡邑之胜境,成了红尘的喧嚣?据县志记载,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因县城人烟稠密,街道狭窄,平民生活艰难,泻症流行,死亡千余人。将军庙一带,因右溪污塞,沿沟住户,死绝十余户,殓尸石灰,遍地皆白。

【作者简介】元结(约719~约772年),字次山,号漫叟、聱叟,唐代文学家,原籍河南(今河南洛阳),后迁鲁山(今河南鲁山县),天宝六载(747)应举落第后,归隐商余山。天宝十二载进士及第。安禄山反,曾率族人避难猗玗洞 。

历来本地人大多只是靠握锄头把子在田地里种粮为生,经商和手艺人稀少,一切匠事也多由外地人承担。到了清代,位于西门外的右溪和几条老街才成了县城的闹市,“富商大贾云集辐辏,多江浙邻境之人”。除旧有的木业、铁业、纺织业外,还有竹蔑业、造纸、制皮箱、鞭炮、陶器、银锡铜器具等手工业逐渐兴起,榨油、酿酒、制皮蛋、烧木炭的……本地多为小本经营,也有装运桐油、茶油、木料、木炭等货发卖(俗名“走下河”)。

在一个春日,我曾溯右溪找到了它的源头。从老文庙旧址,循右溪迂回北行,走了数里,到了曾经是郊区的良田大队,也是我的老家,那“东阳观,没得鱼虾不吃饭”的地方,到处是方圆不规则的池塘。溪水的上游仍是清澈,有许多的开口,分流一路的田地、池塘。右溪的源头是村落后面的大塘,塘中有汩汩繁荣的泉眼,四季不干涸,活水不断,鱼虾肥大。

元结《元结诗解》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这条溪水,沿途流经村庄农户,穿越民居,再潜入公路下面,被世俗扔进了多少的污垢,它虽有些浑浊,但依然执著地在千百年间奔腾不息,因为它有源源不断的活水作为它的坚强动力,它有前方的濂溪、潇水、湘江、长江、大海的召唤;它流经了唐宋,流经了元明清,流到了现代,因为,它在千百年前,已经与它的伯乐元结有个千年的约定,永不停歇地奔走着,去赴一个美好的约会……

在代宗永泰元年(765)春天,元结曾进《舜祠表》,请求建一座舜祠以彰显舜德:“舜葬于苍梧九嶷之山,在我封内,是故申明前诏立祠于州西山南,已而刻为表”。第二年舜祠就建好了,元结就选址在他钟爱的右溪入濂溪口数十步的元峰山下(现道州宾馆内),山上尚存元结的石刻,但舜祠早已不存。

后来,那里还曾有气势恢弘的文庙、濂溪祠、濂溪书院,一直文脉不断。直到1945年,日军犯境,那些翘檐斗拱的古建筑,连同县城主要街道,均被炸毁,右溪边的板子桥一条街的店铺和民房都倾圮了。从那个时候开始,这条寄托了元结雅致清净心情的小溪,变成了杂乱的棚户沿溪错乱而建,长短的木版随意在溪面搁置,“板子桥”就成了溪水的指代。

从“次山街”出北门,郊外不远有个叫“九井塘”的地方,曾建有一座黄龙庙,是祭祀元结的。自唐初始置营州,太宗贞观八年(公元635)改称道州来,这里一直是州治所在地,这虽是僻远的小州,“蛮夷遐方”,但因其“襟带两粤,屏蔽三湘”,一直是个湘南军政重镇,朝廷便不断地向这里贬官谪吏,元结、阳城、吕温、薛伯高等人都曾在此作过敕史,南宋宰相寇准也在此任过司马。

颜真卿在《元君表墓碑铭》中说:“既受代,百姓诣阙,请立生祠,仍乞再留察使,奏课第一,转容府都督兼侍御史本管经略使,仍请礼部侍郎张谓作甘棠颂以美之。”在古代,一个人还在世时就立祠庙叫立生祠,能够享有这种资格的人,是微乎其微的。道州的黎民自发地请求为在这里做过父母官的元结立生祠,把他供为“元子菩萨”,可以想见,这个州官,曾经在这方百姓的心目中,有何等至高至尚的地位。

元结《元结诗解》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孙望《元次山集前言》有说:“元子的性格特点是刚直、热情,生活作风敦实俭朴,除具有浓厚的儒家思想以外,他还有一定的道家思想”。元结少年时放任不羁,后专心读书,唐玄宗天宝十二年(753)考取进士。乾元二年(754),应诏进京与肃宗当面陈策,并上奏《时议》三篇,被皇帝认为“卿能破朕忧”,任命为右金吾兵曹参军,摄监察御史、山南西道节度参谋,授著作郎。元结一生只做过地方官,在道州为官五六载,但他尽可能地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实现着自己的政治理想,做个“欲济时难的”社稷之臣。

广德元年(公元763)九月,元结45岁,出任道州刺史,次年五月到任。头年,道州被西原蛮攻陷,焚烧杀掠,从四万多户锐减到不足四千户。但元结到任不到五十日,就收到催税的符牒两百余封。他以“顾谁孱弱者,正直当不亏”的刚正、惠慈之心,宁愿冒贬削之罪,也要替百姓呼吁,上奏朝廷“请免百姓所负租税及租庸使和市杂物十三万缗”,获得代宗诏准。(《舂陵行》)第二年,元结又奏准减免道州“岁正租庸十万缗”。同时,免徭役,营房舍,招抚流亡,恢复生产,使遭受兵燹之苦的百姓有了生机。

广德二年,西原蛮再次侵犯永州,元结以“武略以制暴”“文才以求疲弊”,以“清廉”“身率下”,率领守军和州民防护守卫道州一百多天,西原蛮攻下邻近的永州、邵州,惟道州没被进犯。元结深有所感,写了一首《贼退示官吏》的长诗,“使臣将王命,岂不如贼焉?……谁能绝人命,以作时世贤?”“将家就鱼麦,归老江湖边”。表达了就是丢官也不能逼迫百姓“绝人命”的为官准则。此诗被选入《唐诗三百首》中,传诵千古。尔后,元结升任容管经略使,加左金吾卫将军。五十岁卒,赠礼部侍郎。

道州的这方山水,成就了这位诗人,山水的神奇和为官的生活,使其诗文艺术成就达到了最高峰;这位诗人,也使这方不为人知的山水,名扬天下,他的足迹遍及都庞岭、九嶷山、潇水河,他为这里的山水命名,写下大量山水诗文,开创了柳宗元山水文的先河。

元结现存诗九十首,在永州十年年间,写下了二十五首。其中在道州没多久就写下代表作《舂陵行》和《贼退示官吏》,得到杜甫的称道,为此写下《同元使君舂陵行(有序)》:“观乎《舂陵》作,剡见俊哲情;复见《贼退》篇,结也实国桢……道州忧黎庶,词气浩纵横。两章对秋月,一字偕华星……”两首诗是新乐府性质的现实主义名作,是唐代最早写新乐府诗的诗人,游国恩在《中国文学史》说:“元结、顾况等人用诗歌反映现实,是杜甫同调,也是新乐府运动的先驱。”

他还开创了山水游记文的先河,清末古文家吴汝纶评论他的散文,“次山放姿山水,实开子厚先声”“文字幽妙芳洁,亦能自成境趣”。他的山水游记文,笔力雄健,格调高古,为柳宗元在永州十年(805~815)取得的山水游记文的最高成就,起到了一个启示和铺垫的先河作用。还有《矣欠乃曲》和散文《自箴》《厅壁记》《右溪记》《五如石序》等著名作品,特别是《右溪记》,只一百六十多字,借描写道州的秀丽景色长期无人赏爱,寄托了他怀才不遇的身世之感,被选入多种经典游记选本中。

元结也是祁阳浯溪碑林的首倡者,公元761年他撰写了《大唐中兴颂》,后来大书法家颜真卿将此文书写下来镌刻于浯溪江边崖石,因其文奇、字奇、石奇,被后人誉为浯溪"三绝"。

元结撰写、颜真卿书写的《大唐中兴颂》,为浯溪“三绝”。

在道州古城内外,你不经意就能与元结曾经的足迹重叠,去体悟诗人诗文中的古韵和寄寓。

元结《元结诗解》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古城东门外的潇水河畔,有一群石,各具形态,踞中一石,高一米五,上尖下阔,如笋破土,用石敲击,声音清越,故又名响石。河边还有五如亭和石拱桥,左溪蜿蜒而过,流水潺潺,亭水相映。我曾在桥上走过无数个来回,在那片柑橘林里穿行,但没见过亭子。那桥名为寿安桥,现在遗留的是清代所建,条石浆砌,桥面上曾经还有铺面三间,供过往行人歇息。文才一流的元结,在赏玩之时雅兴大发,撰《五如石铭》及序,刻于石上。

”元结一生曾写过许多同情人民疾苦的诗篇,《贼退示官吏》就是其中的代表作。这首诗揭露了安史之乱以后官吏对道州人民“迫之如火煎”,横征暴敛的罪行,批判了征敛害民的官吏,控诉了官不如贼的黑暗社会。这首诗共二十。

过“九如石”,沿潇水北行不过几百米,在东门村尾,有一湖,通潇水。湖中有石如鱼,“秋水落,石鱼现”,故名“石鱼湖”。元结公余之暇,一路游来,写下名作《石鱼湖上醉歌》并序。据说,湖岸原也有一亭,现也无踪影。

从南门口沿着北门街北去,出古城北门数里,是九井塘,就是元结曾经垂钓的地方。塘呈不规则牛轭形,水面宽不过五平方米,其神奇之处在于,塘底是石灰岩,浅处裸露水面,泉水从石隙中冒出,碧波粼粼,四季不涸。曾在塘岸边建有黄龙庙,祭祀元结,不知道什么年代被毁。而那条街,就是曾以元结的号“次山”命名过。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每天清晨在北门跑步,黄昏在那附近散步读书,只见有一电排站,在路边的田地间,零星可见一些突兀的石头,也不知道,可曾是,元结那时见过的石头?

10、石鱼湖上作(作者:元结 朝代:唐)11、送孟校书往南海(一作别孟校书)(作者:元结 朝代:唐)12、漫问相里黄州(作者:元结 朝代:唐)13、漫歌八曲·将牛何处去二首(作者:元结 朝代:唐)14、系乐府十二首·古。

元结虽是盛唐诗人,在新旧《唐书》中有他一席之地,但他的主要业绩在于从政,其诗文虽然古朴清雅,却难以与后起的韩柳抗衡,故人们对他的印象似乎比较淡薄了。就像那“月明星疏”的苍穹,不是星星自己的光辉太微弱了,而是参照的对象过于光芒夺人,在历史的天空中,被对方抢去了镜头,星光就被月辉所消融了。

元结似乎和那条右溪,一直有着宿命的一致。在文学史上,他毕竟写下了光辉的一章,虽不是浓墨重彩,但,他毕竟有过耀眼的时候;更重要的是,他在道州的世代百姓心里,是一个清正廉洁、一个敢为百姓请命的父母官,他在后世的文人士子心底里永远地被吟颂,像那条右溪一样,长歌千百年,不绝不涸。

奉荣梅,中国作协会员,资深编辑,专栏作家,主创散文随笔与读书札记,“浏阳河西岸诗群”成员。近二十年来倾心湖湘文化遗址田野考察,撰写“道州旧影”“古代寓湘文人寻踪”等系列历史文化散文,在多家报刊开设读书、历史随笔专栏。出版散文随笔集《浪漫的鱼》《寒花淡影》《迁客骚人潇湘情》(合著)《品读长沙·风流人物》等。

上一篇 2022年12月04 23:47
下一篇 2022年12月20 03:42

相关推荐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