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阿兰·德波顿《旅行的艺术》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摘自《旅行的艺术》是这样,我原本并没有打算仔细看这本《旅行的艺术》,找点素材就好。因为不怎么走心,我在看第一章第一节“对旅行的期待”时很痛苦,总觉得要看不下去了。而看到第二节“旅行中的特定场所”,阿兰

摘自《旅行的艺术》

(英)阿兰·德波顿《旅行的艺术》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是这样,我原本并没有打算仔细看这本《旅行的艺术》,找点素材就好。因为不怎么走心,我在看第一章第一节“对旅行的期待”时很痛苦,总觉得要看不下去了。而看到第二节“旅行中的特定场所”,阿兰•德波顿开始讲到“孤独”时,我开始有所触动,感受到了阅读的快感(痛苦)。看到第二章时,我已经完全沦陷了。我决心好好看完这本书!

首先,个人觉得《旅行的艺术》(The art of travel)是本值得读的好书。除了《瓦尔登湖》,这是第二本让我读完有一种“洗心”的感觉。不过,这大概是因为我书读得太少了。

接下来,我要简单梳理下这几天的阅读,不过只言片语,七拼八凑零零碎碎的,如果太肤浅,那大家就抱着吃瓜的心态笑笑吧!

***************************************

图源 网络

《旅行的艺术》是阿兰·德波顿著的书籍,在英国出版后获得好评如潮。阿兰·德波顿在《旅行的艺术》里向我们揭示了旅行的深层意义。他认为,旅行以及对旅行的研究可以加深人们对幸福的体验,而这种幸福,就是古希腊哲学家所说的。

《旅行的艺术》是英伦才子阿兰•德波顿创作的随笔集,由南治国、彭俊豪、何世原翻译,余秋雨作推荐序,2002年首版,字数10万。

整书内容

图源 @凉风CC

旅行的艺术 (一) 一本《旅行的艺术》。德波顿延续了一贯的风格,这本书依旧不是游记散文,更非导游手册,甚至也不是论述旅行历史和意义的常识读本,更象是用小说笔法写出来的人物传记片断,记录了许多重要人物面对远行的地图、陌生的城市。

阿兰德波顿写在前面的《我的作品在中国》,我开始没怎么仔细看,后来倒回去看了一遍。他主要讲自己(的作品)与中国读者的联系,以及他自己对写作、读书的观点。

余秋雨的推荐序写得很好,我看得完这本书,确实有受推荐序鼓动的成分。南治国的译者序对作者和作品的介绍很仔细,对我来说信息量太丰富,而且有些啰嗦了,我这种读者是很不耐烦的。

本书正文,虽然有许多读来令人困乏的琐屑之思,但我一度上瘾上头,一点也不烦。

***************************************

一、出发之对旅行的期待

德波顿住所地伦敦的冬季,阴雨连绵。他借法国剧作家詹佛的名言“一个人每天早晨都得吞食一只蛤蟆,这样才能保证他在日间遇上更恶的事”,来表达自己对冬季的厌恶。糟糕的冬季让德波顿想起画册《冬日艳阳》里的热带风光,他决定到巴巴多斯岛旅行。

一开始,德波顿提出对旅行的艺术的研究可能在一定意义上帮助人们理解“由理性支配的积极生活所带来的幸福”或人类昌盛。接着,他才开始写“对旅行的期待”。

关于德波顿“对旅行的期待”的观点,他借助了于斯曼的小说《逆流》(我没有读过这部小说,应该很有意思)来阐释。小说主人公德埃桑迪斯在前往伦敦旅行途中(最后关头)选择了打道回府,原因是他途经巴黎的英式酒吧、餐厅时,感受到了自己真的去伦敦旅行的过程中会有比感受伦敦生活情形漫长得多的琐碎乏味无聊,而伦敦的种种生活情形其实可以通过阅读和想象获得。此前,他对自己早前的哈勒姆和阿姆斯特丹之旅大失所望;此后,除了荷兰之旅和未成行的伦敦之旅,他再也没有打算过到国外旅行。有意思的是,德埃桑迪斯把自己家里的墙布置的像旅行社的宣传橱窗,用自己的想象力完成他在理想的国度里飞翔、遨游。德波顿说他有时也认同最好的旅行莫过于呆在家里的观点,但他仍能抛开德埃桑迪斯的干扰外出旅行。

德波顿踏上了前往巴巴多斯岛的飞机。他原先构想出的巴巴多斯岛之旅,是一下飞机便是棕榈树、海滩、别墅式酒店、舒适的房间、湛蓝的天空。但他一踏上巴巴多斯岛就发现那里闷热潮湿令人难耐,而且从机场到酒店还有数个小时深陷琐碎事物(等待的焦虑),比如说漫长的机场入境排队。他意识到人们对旅行的期待就像艺术作品构型过程中的简单化和选择生活气韵生动的部分,切割掉现实里漫长琐屑的细节,而现实旅行正如现实生活无法切割掉任何一丝琐屑。德波顿对此有更为简练的概括,即在某一种意义上,期待其实和回忆一样,都是一种简单化和剪辑现实的工具。

当德波顿终于看见《冬日艳阳》里的热带风光时,他又发现置身其中可能使眼之所见失去(旅行本要追求的)意义。而身在其外,即在家里满心期待地看《冬日艳阳》时,反而更容易进入忘记自我的状态。因为我们的意识总是游离身之所在,而这种游离往往就是新的焦虑生成的过程。这是会影响到我们眼之所见的美景的,尽管我们对此视而不见。所以,其实处在旅行地获得的幸福感与旅行地相联系在一起的幸福感既短暂又偶然。

对于意识总是游离身之所在,新的焦虑总在生成,我在某日上午测验了一下。吃完早饭后,在同一时刻,我手上拿着手机浏览各种信息;我的眼睛所见是我朋友发的空间动态,意思大概是不得不直面生活中总有些令人心寒的事情;我脑子里想着的是要不要打断正在练习漫画绘制的室友,问她近期庭审辩论相关信息。而我整个上午,做每一件事情的时候脑子里时不时地冒出一些其他念头或忧虑,而我又能对此视而不见(其实我根本没有觉察到自己在焦虑或其他念头的闪现),一直坚持着做我正在做的事情。我不知道这和潜意识有没有关系,也不知道这和德波顿说得是不是相似。

德波顿还谈到他和恋人M在巴巴多斯岛最北端游玩时,两人虽然置身与花园、大海等优美景致中,阿兰德波顿作品介绍,却因为两杯焦糖布丁产生了不愉快,使得德波顿对景致全然无趣,甚至感到难过。而后两人言归于好(我觉得是彼此理解了)获得的幸福感时,他又觉得自己置身其中的丰盛晚宴等景致又没有那么重要了。德波顿因此受到启发,他认为人类情绪受制于一种僵硬和不宽容的逻辑,要从赏心悦目的事物或其它实物中获得幸福,得先满足更为重要的我们对理解、爱、宣泄和尊重的需求。

本节原文结尾有这样一段话:在任何地方,实际的经历往往是,我们所想见到的总是在我们所能见到的现实场景中变得平庸和黯淡,因为我们焦虑将来而不能专注于现在,而且我们对美的欣赏还受制于复杂的物质需要和心理欲求。可能我太平庸或者断章取义了,对此并不那么认同,难道旅途就不存在超出期待、盖过焦虑的令人惊喜的景致?或者为何一定要追求那百分百纯粹的幸福感?是不是太严苛了?

对旅行的期待这部分,我整个阅读下来后,感觉头很疼。德波顿的超强逻辑让我很费解,我似乎中了他的逻辑圈套,有想要跳出来的强烈欲望,却无能为力。说真的,后面章节的8个部分我都很享受,唯独这部分内容让我很不爽。

***************************************

二、出发之旅行中的特定场所

德波顿在高速公路上的所见平凡得很,但他仍能在其中感受到诗意。途经的加油站让他想起了一位19世纪的作家(查尔斯•波德莱尔)和一位20世纪的画家(爱德华•霍珀)的作品。

查尔斯•波德莱尔幼年丧父,母亲再婚,继父不爱他,又被多所寄宿学校逐出校门。1859年,他因其诗作《恶之花》被判以“有伤风化”和“亵渎宗教”罪名。常人眼里的他,性情乖戾,与中产阶层生活格格不入。他饱受孤独之苦。他总是梦想着离开,梦想到一个更温暖的地方,梦想到神奇之所去,梦想“秩序、美丽/华贵、静谧和活色生香”。他盼望旅行,梦想旅行。与众不同的是,他更沉醉于旅途中的港口、码头、火车站、火车、轮船以及酒店房间,他觉得那些不断变换的场所比家里更自在。这里,或许以他的诗作《旅程》中的那句“带我走,到远方。此地,土俱是泪”,更能表达出他的孤独和梦想。

等一会会提及画家爱德华•霍珀。

关于飞机(场)。

脱离波德莱尔,德波顿自己对旅行中的特定场所也极其迷恋关于飞机(场)。

德波顿的细致入微,像是拿着显微镜来打量机场和飞机的每一个细节,描绘出许多读起来令人困乏的琐屑。可见,德波顿有多耐心或者无聊。他认为呆滞乏味也能使人兴奋,触发想象力。他看见的显示屏上的航班时刻表,犹如《尤利西斯》最后一行“的里雅斯特、苏黎世、巴黎”,看似明晰地记录写作地点,实则隐藏大都会精神的象征。

波德莱尔羡慕交通工具,尤其是轮船。德波顿则极崇拜飞机。飞机灵活泰然,带人冲入云霄,让人得以看清壮阔的大地,得以坐在云端,欣赏到层层堆砌的立体的云朵。飞机起飞时起,让人目睹到前所未有的宏大,而大地上的一切令人恐惧、悲伤的事物,或敌或友,都变得渺小了,给人以释然宁静。用德波顿的话说,飞机俨然是位渊博的哲学老师。

关于加油站。

摘自《旅行的艺术》

德波顿看见暗夜里高速公路上孤立的加油站(和加油站里的餐厅),独行的旅客在这里相遇,又毫无声色地擦肩而过,难免心境孤独。但那种孤独相对于置身于欢笑和群闹中感受到的孤独,显然后者的痛苦尤为深重。德波顿列举霍珀的众多画作来进一步解说孤独,其中《自动贩卖店》里深夜独坐喝咖啡的女士,引起人们对独品孤独的共鸣,《加油站》则让我们发现我们自己同他人之间的共通性远超出差异性。或许,旅途中的小餐馆、火车站、汽车、旅馆其实是孤独者的避难所。

画家爱德华•霍珀那些让人越看越孤独的画作。

均摘自《旅行的艺术》

德波顿觉得旅行能让人思索。所有的交通工具中,火车最有益于思考,速度适中,窗外风景刚好,车厢内极易瞥见私人空间,催发人陷入思考。此外,旅馆房间也是思考的极佳场所之一。

我由其偏爱作家们写自己对孤独的思考,故从“出发之旅行中的特定场所”起,我便上了瘾,接着一口气读完了全书。

***************************************

三、动机之异国情调

(英)阿兰·德波顿《旅行的艺术》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德波顿在阿姆斯特丹某处的公寓楼上也发现了异域情调。那些建筑规则简约,大众化,充满节制美。他对那种干净、明亮、整饬、舒适、纯朴、不招摇的充满现代意识的建筑情有独钟,而这正是他在他的国家苦求不得的。我突然觉得德波顿所言的异国情调实在太接地气,太平常了。

难能可贵的正是这种能力:从平常琐屑里发掘出令自己生发兴趣并醉心其中的事物。试问我们自己,因为没有这种能力,人生多少时光显得黯然失色、百无聊赖?

19世纪上半叶,中东成为异国情调的代名词,西方出现了些异国狂想者。维克多•雨果、瓦尔特•司各特、拜伦等人在这个时候看见了东方,向往着东方。

年轻的福楼拜对异国情调的向往、崇拜异常热烈。他觉得自己的生活很无聊,他对整个法国充满了轻蔑。在他25岁时,父亲突然去世,他获得了自由,同时获得了遗产。他的异国情调梦得以实现。

德波顿先探讨了福楼拜之所以向往东方的缘由。福楼拜自身的一些想法和价值观念不见容于他所生活的社会(法国小资产阶层),却在埃及大行其道。福楼拜认为法国小资产阶级是一个极端虚伪、势利、自鸣得意、虚夸和歧视其他种族的社会阶层,这是他轻蔑法国的原因,也是他发现并热爱异国情调的原因。福楼拜对法国小资产阶级的某些手势、声音和论调不可理解,为此,他花了三十多年去理解,写出了《成见词典》(我觉得这词典有点类似于当下的脑洞说,语体大致和口吐芬芳体相似吧)。

德波顿发现,福楼拜是通过喧嚣、拉屎的驴、骆驼三个方面,看到了不同的异国情调。

(英)阿兰·德波顿《旅行的艺术》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首先,关于喧嚣。福楼拜认为,生活本质是混乱和喧嚣的,除了艺术作品,其他创造秩序的企图只是吹毛求疵和假正经,因为背离我们的现实生活。他注意到埃及的喧嚣,并热爱那种喧嚣。

其次,关于拉屎的驴。福楼拜说:我们的身体里有泥土和粪便,还有比猪和阴虱更卑劣的本性,我不相信它们能包容着任何纯洁和精神的东西。他有时会站在在餐馆里拉屎的驴和当众小便者的一边,他也会为鸡奸、强奸、乱伦和未成年者的性行为等作辩护。听起来匪夷所思/离经叛道,但福楼拜真正的目的是要批判他所处时代的伪善和假道学,以警策世人人类有种种不足。而在面对这些不足,埃及文化坦然接受生活的双重性:粪便——心智,生——死,纯洁——性欲,疯狂——理智。

最后,关于骆驼。福楼拜欣赏骆驼,他认同骆驼恬淡韧毅和朴拙单纯的天性。而埃及人的天性里有骆驼的影子:在静默中表现出一种勇敢,一份谦恭,而这同福楼拜周围的法国中产阶层的傲慢天性和自我优越正好相反。

此外,在国籍认定上,福楼拜认为不应该按出生地标准,而应当以他热爱的国度来确定。他固执地认为自己属于埃及,他是中国人或者阿拉伯人。

德波顿认为,对一些欧洲人的异国狂想应该持怀疑态度。据福楼拜的旅友坎普日记记载,福楼拜对埃及也有失望之处,甚至是根本没有热情可言。但福楼拜对此否认。或许,福楼拜并非失望,而是对埃及了解后的心悦,而这与他年少时的狂热相去甚远。

说实话,我觉得福楼拜同某些艺术家一样,狂热极了,就是我们常人眼里的疯子。我可以看明白德波顿在这个章节讲了些什么,但我永远不能理解福楼拜,我没有艺术家的天性和天赋,德波顿或许有。

***************************************

四、动机之好奇心

旅行是什么,为什么要旅行,阿兰·德波顿一点也不着急去告白,他只是导游一般的引领,以广博的见识和极强的逻辑思辨能力,通过感性、洗炼、机智的语言让读者自己在体悟。 读阿兰·德波顿文的《旅行的艺术》,感觉自己与他携手了一段意味深长的。

德波顿因为工作会议受邀去了马德里。他的马德里之旅让他意识到好奇心对旅行的重要意义。

他以亚历山大•冯•洪堡为例阐述出了好奇心和旅行之间的关系。

18世纪末,德国人亚历山大•冯•洪堡踏上了南美洲探险的旅程。这个人博学多识,且精力充沛,。他在结束南美洲之旅后,花了20年出版了一部规模宏大(30册)的旅游集《新大陆赤道地区之旅》。驱使他缔造他一生伟大成就的动力之一是好奇心。他的好奇的事物囊括:对地球及其居住者的知识;对主宰地球、人类、动物、植物和矿物的更高自然法则之发现;对新生物的发现;对已发掘但未完整认识的陆地及其各种物产的发现;对新认识的人种及风格、语言、文化历史遗迹的了解。洪堡不但有好奇心,而且目标明确:发掘事实,验以证之。他从去往南美洲的船上就开始不遗余力地研究。

洪堡在临终之际自怜自傲地说:“人们常说我同时对太多东西感兴趣,例如植物学、天文学和比较解剖学。但你果真能抑制一个人的求知欲,不让他了解和拥抱周遭的一切吗?”如德波顿所言,我们应当对洪堡表示支持和敬意。

不同于洪堡,尼采认为真正的挑战在于运用探险家或者或者学者们收集的论据升华我们的生活,即尼采所言:他们必须以某种方式使我“生命升华”。于是尼采提出了第二种旅行方式:通过历史了解我们的社会和身份认同如何形成,从而得到一份延续性和归属感。此类旅行者超越了个人的短暂生命并感觉到自己是他寓所种族和城市的灵魂。

马德里之旅,德波顿有所好奇,但没有一般游客的兴致勃勃,一方面难以克服自己的惰性,待在旅馆睡觉,另一方面又害怕麻烦朋友,他的旅途不够愉快。

不过,德波顿还是走出了旅馆,到被称为“旧马德里”的地方游览,但他还不知道自己好奇的事物是什么,他对马德里没有洪堡对南美洲的好奇心。他认为原因是他们旅行的目的不同,洪堡是为了求得真知,远比他四处观光得到了更多的好处。此外,洪堡除了求得真知的好奇心,还有服务他人的意识,即将自己在南美洲的研究成果带回欧洲。

德波顿对好奇心的解读:好奇心好像是由一连串向外拓展、并且有时延伸到深远处的小问题所引起,好奇的轴心就是没什么来由的大问题。混沌的大问题又将引出更细致和深奥的问题。如果环境和个人性情的发展得以配合,在我们成年的岁月里我们将会继续探讨幼年好奇的问题。洪堡童年伊始的好奇心受到教师、母亲等人的鼓励,给洪堡创造了极佳的环境,这也使得他在成年以后一如既往地充满好奇心并顺利投入研究中,这就是环境和个人性情得以配合的典范。

德波顿认为洪堡能够取得宏伟成就还有一个原因,即他能在南美洲之旅中自如地建立自己的价值体系,无须遵循或刻意推翻他人的权威,也就是并没有威慑左右洪堡的权威存在。但我们普通游客的旅行,往往早已存在如通过旅游指南对景点、酒店早已作出的星级评估形成的先入之见,这些先入之见即是迷信权威的表现。这必将左右我们的价值判断和选择,扼杀我们本属于我们的自发的好奇心。也就是说,权威旅游指南并不适合所有的旅行者。德波顿就不完全认同权威旅游指南,他对马德里的好奇之处很多都不在权威旅游指南得涵盖之内,比如他发现的在马德里一栋建筑的现代性比它是否美观更为重要。

作为普通观光游客,不幸还在于多数景物不能使其产生质疑,因而失去了应得的刺激和兴趣。此外,旅行的一个危险是我们还没有积累和具备所需要的接受能力就迫不及待地去观光,而造成时机错误,使我们接纳的新讯息变得毫无价值,并且散乱无章。这种危险因地理原因进一步加剧,游客在地理位置相近之处接二连三欣赏的一系列景物往往需要不同的鉴赏能力,但这些不同的鉴赏能力往往很难集中在同一个游客身上。

这个部分,是我首次阅读起来不会感觉到逻辑上有障碍的部分。

***************************************

五、风景之乡村与城市

德波顿与伴侣M因私事来到英国湖畔派诗人的故乡湖区,并很快顺利入住酒店。

德波顿在湖区开始思考为什么在大自然面前,一个人比较能免于“仇恨和卑劣欲望”的骚扰。他在湖区,通过湖区和华兹华斯找到了线索。

或许都不是,比如阿兰·德波顿的旅行。这位英伦才子以深厚的文学艺术品味,富含哲思地带领读者领略旅途和生命之美,既是行路,亦是心路。旅游 的意义之一在于有一个陌生的地方摆脱日常的生活,旅馆的房间同样为我们提供了摆脱思维。

威廉•华兹华斯,1770年生于湖区北方边缘的一个小镇——科克茅斯。他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湖区度过的。华兹华斯认为大自然的各种现象能矫正和治疗城市人倍感困顿的心灵,他在湖区的每天都要在山间或湖畔走很长的距离,并由此获得灵感写下关于大自然的诗作。但那时人们并不认同华兹华斯的观点,也不欣赏他的诗作。直到1830~1835年,才有人开始欣赏华兹华斯的诗作。

华兹华斯不仅关注城市对人们健康的不良影响,同时更注重城市对人们内在心灵的危害。他谴责城市造成一系列窒息生命的情感,包括人们对所处社会地位的焦虑、对他人成就的羡慕,以及在陌生人面前夸耀的欲望。

对此,德波顿想起自己曾在伦敦市参加的一次聚会就出现了正如华兹华斯所言的弊端,而他离开会场后见到的一大片乌云让他倍感轻松,这正是华兹华斯所认为的大自然能矫正和治疗城市人心灵困顿的证明,哪怕大自然以一片乌云的形式存在。

华兹华斯一生曾两度造访瓦伊河谷。第一次在1793年,这之后的他经历了很多不愉快(心灵受到危害)。1798年,他再度来到瓦伊河谷,他在大自然中得以心灵复原。他在这时写下了最伟大的诗作《廷特恩修道院上方几英里所成之诗行》,指出城镇和乡间的对立,赞颂大自然使心灵复原的魔力。

华兹华斯认为大自然会指引我们从生命和彼此身上寻找“一切存在着的美好和善良的东西”,自然是“美好意念的影像”,对于扭曲、不正常的都市生活有矫正的功能。德波顿认为接受华兹华斯的观点的前提是:人的身份认同多多少少都具有伸缩性,也就是说,我们的个性会随着周围的人或物的转变而变化。而自然具有矫正功能的关键在于:一个没有活动能力的物体仍然能对他周遭的事物产生影响。自然景物具有提示我们某些价值的能力,例如:橡树象征尊严、松树象征坚毅、湖泊象征静谧。因此,自然界景物能含蓄地唤起我们的德性。动物是坚忍的象征。华兹华斯写诗的目的之一是引导我们去关注与我们生活在一起却被人漠视的动物,试着以动物的视角(多重视角)观察世界,并辗转切换于人类和自然界的视角。

华兹华斯认为大自然的“可爱”能继而鼓励人们找到自己内在的善。

我们在大自然中所见到的景象可能永远停留在我们一生的记忆中,每当他们进入我们的意识中,便能与我们眼前困境形成对比,给予我们慰藉。华兹华斯将这些自然界的体验称为“凝固的时间点”。华兹华斯在阿尔卑斯山所见景象就是他的一个凝固的时间点,水仙花也是一个。湖区的一片森林是德波顿的一个凝固的时间点。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些这样的凝固的时间点。

以上这些,就是在大自然面前,一个人比较能免于“仇恨和卑劣欲望”的骚扰的原因。

乡村与城市是我最喜欢的章节。

***************************************

六、风景之壮阔

德波顿为了让自己感悟到一种自我渺小而前往沙漠(西奈)。德波顿一行12人西奈之旅的第二天见到了毫无生机的山谷地貌,即见到了壮阔景致。

壮阔(sublime)一词源自公元200年左右,但18世纪初才算真正意义上的出现。各方对壮阔一词意义的基本共识是:把一系列似乎毫不相关的景致,依据他们的雄壮、空阔或者险峻等特征,归纳成同一类,并指出这些景致能引起共鸣,让人产生一种美好而充满道德感的感受。而伯克对壮阔的定义是:一种景致只有能让人感受到力量,一种大过人类、甚至威胁到人类的力量,这种力量具有庞大、空旷、晦暗、一致而绵延不绝、看起来无穷无尽的特质特征。伯克还将壮阔与美丽区分,美丽的景致如春天的草原、柔美的山谷,这类景致犹如温驯的耕牛般,没有杀伤力,不对人类构成威胁。

渺小的人类会在壮阔景致面前产生欣悦,是因为比我们强大威猛且尊贵的东西也能让我们心生敬畏。羞辱感是人类永远的危机,崇高的景致不会因此而直接揭示我们的不足,他们的吸引力在于提供给我们一个新颖而有效的方法,去面对我们原先已经熟悉的缺憾。

我们在壮阔景致面前,很容易把它们与超自然力量联系起来。一个西奈人可能原本会是理性地以为自然力量一样能造就美感和充满力量的因印象,但站在壮阔宏大景致跟前的时,很难不产生怀疑,应该是有某个比人强大又拥有自然不可能具有的智慧的存在(或力量)有意塑造了这般景观。不过,在传统的上帝信仰式微时,人们被壮阔之景吸引,与超然的力量保持情感上的联系的同时,不再受宗教文本和其他不可信论点束缚,从而在壮阔之中获得自由。

《旧约全书•约伯记》讲述了上帝和壮阔景致的联系。约伯遭遇极其恶劣的不幸,他不接受众人因果报应之说,因为他自认为不是个坏人。约伯问上帝,上帝将约伯引向伟大的自然现象。

上帝之意,不要因为事与愿违而感到惊讶,这个世界和宇宙比你大得多。当你无法理解为什么会发生事与愿违的情况不要惊讶,你根本不能彻底理解宇宙的逻辑。接受比自己伟大的事物,也接受自己不了解的道理。这个世界对约伯而言可能缺乏逻辑,但不代表这个世界本身缺乏逻辑。我们不能用自己的人生去衡量一切,而应该通过壮阔的景致提醒我们人类的渺小和脆弱。

从世俗的层面理解约伯的疑问,让我们无怨无悔地接受那些无法跨越的障碍,以及无法理解的事件。壮阔的景致提示我们,这个世界本就不公平,存在许多让人无法理解的事物。宇宙强大,人类渺小。不只是自然违抗我们,就连生活本身也是不堪忍受的重压。

这部分读着很过瘾,但总觉得自己理解力、领悟力不够,所以这部分笔记几乎都是摘抄原文。

***************************************

七、艺术之令人眼界大开的艺术

德波顿应邀和朋友一起在普罗旺斯度过了几天。德波顿在机场到住所途中浏览到的景象并没有预想中那般吸引他,他开始思考原因。

“旅行的艺术”顾名思义不是记叙旅行途中的猎奇,当然也不是用笔写下的风景片,而是对旅行的意义的一种思考。他在旅行的过程中注入了大量关于文化、艺术,乃至生命本身意义的思考,让原本无奇的旅程充满各种鲜活的色彩。多数。

德波顿发现审美品味并不刻板,我们对一个地方的感觉并不一定被其内在的气质或我们心中根深蒂固的思维模式所决定,我们看见景象时会有我们自己的联想,促使我们发现其欣赏价值。比如,即使你一早就知道普罗旺斯的天空主宰是蓝色,但你仍能从那蓝色里找到欣赏价值。

德波顿通过文森特•凡•高的故事来讲述令人眼界大开的艺术。

文森特•凡•高在1888年的2月底来到普罗旺斯阿尔勒。他在普罗旺斯期间称得上最高产时期,他创作了大约200幅油画,100幅素描,还写了200封信。后来凡高直接从巴黎搬到了阿尔勒,原因是他认为衡量一个杰出画家的标志就是他们能否让我们更加清楚地看到世界的某些部分。凡高相信画家具有这种能力,他作为观众已经看见了委拉斯开兹向人们展示的灰色的世界,莫奈的落日,伦勃朗的晨光,维米尔的阿尔勒镇的少女。凡高想画的是法国的南方,他想通过自己的作品使别人“看到”南方。

凡高在艺术上有着勃勃雄心,他不相信先前的艺术家已经捕捉到了法国南部所有的风光,比如阿尔勒镇上的中产阶级妇女、田间的农夫等。他认为大部分现实主义画家并没有画出景物的神髓,他们对普罗旺斯的描绘不够真切。

凡高摒弃了传统的明暗对比法的技巧,大胆用原色在画布上挥洒,将颜色的对比表现得淋漓尽致。凡高说,大多数画家对色彩的研究不深……没有看到南方的黄色、橙色、硫磺色。德波顿通过对柏树的观察,体会到凡高对色彩对比的敏感、独特之处。

德波顿跟随导游索菲亚追随“凡高的足迹”时,有些游客质疑凡高的画作看上去并不想人们所见景色。凡高也担心过此类批评,因为有许多人说过,他的作品看上去太怪异,甚至一无是处,令人厌恶至极。这是因为凡高对色彩、比例、线条、阴影和色调的真实情况作了某种改变。凡高选择自己觉得最重要的东西来表达,他注重创造一种“相似性”,并不担心尺寸。他注重真相,而不是真实,真相不一定在所有人眼中都是真实,他愿意牺牲掉幼稚的现实主义来成就一种更加深刻的现实主义。

如果画家只是精确地再现他们眼前图景,绘画无用论确有道理。但如果画家像凡高那样不单纯再现景象,而是有所选择,有所强调,同时还致力于他们自己眼中的真实,那就值得让人喝彩。而且,如果是这样,我们从画作获得的欣赏能力可以从艺术转向现实世界。比如说,我们看懂了凡高的《柏树》,我们同样也能从中学会欣赏现实中的柏树,即不至于停在艺术欣赏上,却对现实所在漠然。

德波顿刚到普罗旺斯时并没有什么热情,当他了解了凡高之后,他才真正对普罗旺斯有了热情。他发现一个地方经过伟大画家的描绘,往往会变得更为动人。或者说,只有那些世界的角落已经被艺术家描画或描绘之后,人们才有兴趣去探索它们。比如说那些后来被认为是自然地、无可争辩地美丽的地方——瓦伊河谷、苏格兰高地、湖区——几个世纪以来一直无人问津,甚至造人蔑视。

这个部分也深深打动了我,我为此还特意去看了影片《凡高》,还去看了些凡高的画,虽然我几乎看不懂。

***************************************

八、艺术之对美的拥有

德波顿借约翰•罗金斯(Ruskin.John)来详细地告诉读者如何更好实现对美的拥有。

约翰•罗金斯,于1819年2月出生在伦敦,他大多数作品都围绕一个主题,即如何拥有美景。他自幼对美有一种敏感,他的父母对此表示鼓励。他的父亲定期读古典作品给他听,也定期带他去博物馆。夏日假期他们全家人环游英伦三岛和欧洲大陆,而且都是慢慢游览欣赏。而这一切都是为了美。

罗斯金对美有五条结论:1)美是有许多复杂因素组合而成,对人的心理和视觉产生冲击;2)人类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倾向,就是对美作出反映并且渴望拥有它;3)这种渴望拥有的欲望有比较低级的表现形式,包括买纪念品和地毯的渴望,将一个人的名字刻在柱子上的渴望和拍照的渴望;4)只有一种办法可以正确地拥有美,那就是通过理解美,并通过使我们敏感于那些促成美的因素(心理上或视觉上的)而达到对美的拥有;5)追求这种敏感理解的最有效的方式是,尝试通过艺术,通过书写或者绘画来描绘美丽的地方,而不考虑我们是否具有这样的才华。

罗斯金为人们很少地注意到细节而感到痛苦,比如为现代旅游者的盲目和匆忙游遍欧洲。可能正因为如此,他最希望教大家做的事情就是绘画,但他最终得目的是教人观察。他认为绘画可以教我们去观察:不是走马观花地看,而是关注。观察美能获得关于美的更深刻的记忆。罗斯金所言确有道理,但现代社会中,本来就存在这样的两难境地,我们没法要求所有的游客都慢慢游览,更没法要求每个游客(每个人)学习绘画,可是除了绘画,谁还会长时间地关注一处实物/实景?

罗斯金还鼓励人们在旅行的时候写作,以为写作就是用文字画画,同样可以巩固我们对美的印象。以语言描画完成的作品不一定才华横溢,但至少它是一种探寻真实经验的结晶。罗斯金的语言描画十分有力。他除了描绘场景,还用心理学的语言分析场景的力量。他认为许多场景因为美丽而打动我们,其实是建立在心理学标准的基础之上,因为他们体现了一种对于我们而言十分重要的价值或心境,此即有意识地理解我们所爱之物。

德波顿受到罗斯金观念的鼓舞,开始在旅程中尝试着绘画。他画的凡人旅馆卧室的玻璃窗很糟,但他学到了一些一般人不知道的关于玻璃窗的东西。他发现绘画其实无情地揭示出了我们先前对于事物真实面目的无知,比如说德波顿之前已经见过了很多橡树,但在他花了一个小时去画一棵橡树的时候,他才开始了解并记住了橡树的特征(关于橡树的真相)。

德波顿认为我们可能从绘画中获得的另一个好处是:我们可以对某些风景和建筑吸引我们的深层原因有一种清醒了解。我们为自己的品味找到了解释,我们培养了一种“审美能力”,一种对美和丑进行判断的能力。

德波顿也尝试过罗斯金所言的语言描画。他描述了一座夜里的办公楼,效果像他之前画玻璃窗一样糟。但他认为自己至少学着罗斯金指出的目标去做了,即了解痛苦,并探索美的根源。

罗斯金说:“我相信视觉比绘画来得重要;我宁愿教我的学生绘画,从而让他学会热爱自然,而不会教他们盯着自然,从而让他们学会如何绘画。”

我常常自以为比旁人更热爱自然,但其实我也很少关注、观察自然,我的常态是心浮气躁、急功近利、百无聊赖。

***************************************

九、回归之习惯

德波顿从巴巴多斯结束旅行回到伦敦,伦敦仍然在下雨,他从这里感悟到世界对发生在人们身上的任何事情都冷漠。他仍然厌恶伦敦。他觉得原因如帕斯卡尔在《沉思录》里所说:人类不快乐的唯一原因是他不知道如何安静地待在他的房间里。

赛维尔•德•梅伊斯特为德波顿提供了解决之道。

赛维尔•德•梅伊斯特,1763年出生在法国阿尔卑斯山脚风景如画的小镇仓伯利。他开创了一种新的旅行模式:室内旅行。关于室内旅行,他著有《我的卧室之旅》和《卧室夜游》。

梅伊斯特的作品暗示出心境决定我们从旅行中获得的乐趣。感受力是心境最主要的特征,即怀着谦卑不带任何成见的心态接近新的地方。而这正从反面说明了我们为什么在家里感受不到旅行的乐趣,我们早已习惯了其中的一切,我们对其熟视无睹,难以发现新的乐趣(东西)。延伸到更广阔的领域,我们对周遭的美景不懂得欣赏。我们的习以为常让我们以为世界本来就很无聊。于是,生活也正如我们所预期的一样无聊。

与洪堡不同的是,梅伊斯特在提醒我们:让我们在前往远方之前,先关注一下我们已经看到的东西。

德波顿开始以梅伊斯特式的旅行方式环游哈默史密斯。德波顿从环游中意识到,我们刚进入一个新的地方的时候,我们的敏感性会引领我们注意很多东西,等到确认这个地方对我们而言有何功能之后,我们注意的东西会越来越少,因为我们那时我们关注于我们的首要目标。而我们不关注的一切都归于黑暗。如此一来,受损的是我们的求知欲。

德波顿写到这里就完结了,我有一种戛然而止意犹未尽的感觉,还有一种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讲起的感觉。

***************************************

图源 @凉风CC

德波顿博览群书,而且游历丰富,写东西旁征博引自然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不过是作为读者的我过于浅薄,看得过瘾却写不出什么有意思的东西出来。

自勉:不管是读书还是旅行,动机都能趋向于德波顿笔下的好奇心、风景、艺术、对美的拥有……

文字|凉风CC

图片|已注明来源(侵删)

上一篇 2022年12月17 19:56
下一篇 2023年01月12 02:15

相关推荐

  • 飞鸟集泰戈尔,泰戈尔的飞鸟集经典名句

    夏天的飞鸟,飞到我窗前唱歌,又飞去了。秋天的黄叶,它们没有什么可唱,只叹息一声,飞落在那里。世界上的一队小小的漂泊者呀,请留下你们的足印在我的文字里。世界对着它的爱人,把它浩瀚的面具揭下了。它变小了,

    2022年12月11 213
  • 损人的话,损朋友的句子带幽默

    1.别说当面骂你了,你要是听不清,我还能刻你碑上。2.说话挺脏啊,上厕所没擦嘴吗?3.别想这么多了,国家不也给你发了身份证吗?经典损人的话精选:1)老师让我们不要乱仍垃圾,不然我早把你丢了。2)你别和

    2022年12月11 203
  • 鲁滨逊漂流记多少页,读《鲁滨逊漂流记》有感500字

    全国第四届初中群文阅读教学观摩研讨系列活动暨基于思辨读写的整本书阅读教学研讨会“整本书阅读教学”案例展示:《鲁滨孙漂流记》执教简介:刘晓,上海市世界外国语中学初中语文教师,专职开发并执教校本课程“语文

    2023年04月02 213
  • 凡卡读后感,凡卡的读后感100字

    绿豆观察日记313泰国游314体验劳动的春游317暑假的一天318游上海滩之感受320难忘的旅游采访323爷爷奶奶家的阳台325我学会了做一道好吃的菜328爷爷的公益心330美国之行331学军的秋游3

    2022年12月12 276
  • [德]柯奈莉亚·芳珂《墨水心》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如果你想给孩子看一些经典童书,不知道怎么选,那就看看由美国全国教育协会(nea,NationalEducationAssociation)面向全美教师调查,选出的“100本经典童书”吧!100本也不多

    2022年12月17 206
  • [挪威]易卜生《潘家洵译易卜生戏剧》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外国文学名著十佳出版社推荐:上海译文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商务印书馆三联书店译林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新星出版社作家出版社辽宁教育出版社提取码:fz9x书名:易卜生戏剧四种作者:[挪威]亨里克·易卜生

    2022年12月18 266
  • 1998年的一元硬币值多少钱,1998年1元值百万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都在收藏硬币,因为收藏硬币不仅投入低而且回报率高,1998年1元值百万,收藏者有专业的也有业余的,为此一时间硬币市场异常地火爆,今天小编要和大家探讨的就是1998年1元牡丹币,看看这枚

    2023年03月31 246
  • [日]中原中也《山羊之歌》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山羊之歌》是诗人中原中也的诗歌集,新版本的绿色装帧很好,中原中也山羊之歌在线阅读,仿佛有着淡淡的生机,与那曾经的黑夜与死亡的叹息遥遥相对。摩挲着书页,想起诗人的短暂忧郁的一生,因为有诗为伴,“诗生活

    2022年12月18 280
  • [加拿大]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疯癫亚当三部曲》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近日,上海译文出版社以线上直播的形式发布了2021年度的出版新动态。新的一年里,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石黑一雄的新作《克拉拉与太阳》中文版将参与全球同步首发。保罗·乔尔达诺的疫情日记《新冠时代的我们》、20

    2022年12月17 231
  • 经典伤感爱情语录,爱情语录短句伤感

    1.中了毒,还是施了蛊,让我这般执迷不悟,任你负了又负。2.我每天都在患得患失,怕你被别人喜欢,也怕你喜欢上别人。经典伤感的爱情语录篇11、从前车马很慢书信很远一生只够爱一人。2、我喜欢你,很久了,等

    2022年12月12 232
  • 夏达《长歌行 06》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夏达的经典漫画《长歌行》将拍国产电视剧!今年8月开拍,共50集。夏达的《长歌行》是目前国内原创故事漫画的巅峰作品,讲述的是中国大唐时期,玄武门之变后,太子李建成之女、永宁公主李长歌怀着复仇的心愿远走边

    2022年12月07 274
  • MichaelHardt《Empire》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帝国研究是政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但这一研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帝国体系在世界范围内的崩溃而一直被严重忽视。21世纪以来,帝国研究再度成为政治学的关注热点。帝国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是分析和探索帝国产生

    2022年12月16 205
  • 史上最感人的话,最感人的五句话

    读书使人明智一本书合上1、人在的时候,总觉得来日方长什么都还有机会,殊不知其实人生就是减法,见一面,少一面。2、人类至少可以从一株树上学到三种美德:抬头仰看天空和流云;学会伫立不动;懂得怎样一声不吭。

    2022年12月10 238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