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vidByrne《How Music Works》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2021年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国际爵士乐日的第十年。2011年,教科文组织大会将4月30日定为“国际爵士乐日”,每年的这一天,世界各地的人们共同举行爵士乐庆祝活动,它是推动和平、对话、多样性和相互尊

2021年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国际爵士乐日的第十年。2011年,教科文组织大会将4月30日定为“国际爵士乐日”,每年的这一天,世界各地的人们共同举行爵士乐庆祝活动,它是推动和平、对话、多样性和相互尊重的通用工具。

泰德·乔亚在其著作《爵士乐史》中详细梳理了爵士乐的发展流变,指出目前爵士乐正在经历着一个“全球在地化”(glocalization)的阶段。但是我们不禁要问,历经百年的爵士乐,为何依然较为小众?在全世界落地的爵士乐又将何去何从?我们又应该如何欣赏、理解爵士乐的生命力?

或许正如泰德·乔亚在《爵士乐史》最后指出的那样:“随着岁月的流逝,爵士乐越发成为一种态度,而不是静态的实践体;对所有可能性的全然开放,而不是盲目献身于老字号;没有一个城市或国家或地区可以遏制它的杂食性”,因此,“爵士乐所到之处皆是家园,但绝对不会是它的长眠之地”。

以下内容整合摘编自《爵士乐史》一书,较原文有删节修改,经出版社授权发布。小标题为编者所加。

爵士乐全球化

DavidByrne《How Music Works》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粉丝和批评家经常沾沾自喜地宣告,爵士乐是“美国的古典音乐”。这一说法听上去令人愉悦,但仔细端详爵士乐世界会发现,近年来许多最激动人心的发展都发生在爵士乐的故乡之外。如果你打算为爵士乐的未来赌上一把,爵士乐的进一步全球化可能是最保险的赌注。简而言之,美国的古典音乐如今已是全世界的共同财产。

图片来源于电影《姜戈》。

欧洲的爵士乐

不论聚焦于唱片、现场演出,还是关注无时无刻不在围绕、支持爵士乐的外部机构和建制,这一变化显而易见。欧洲爵士乐唱片公司—比如ECM、ACT、HatHut和CAM(2008年收购了意大利的Black Saint/Soul Note)—堪称当今业界最有创意和魄力的势力,而且日益在欧洲的范围内物色杰出人才。爵士乐音乐节在欧洲比在美国更蓬勃可观,每年举行多达成百上千场活动—光意大利就超过三百个—让爵士乐得以保持活力,须臾不离公众的眼球。这些音乐节—经常可以从国家、地区或市政当局获得补助以及私人赞助—一直是美国爵士乐手很重要的收入来源,后者经常发现他们的技艺在美国之外更吃香;但主办方也在大力培养本土艺术家,因此有时候节目单上很少或几乎没有美国乐队也是司空见惯。不过这种新的发展势态的最显眼的衡量标准较难量化,但其冲击力又真实可感:美国之外爵士乐的质量在过去二十五年里突飞猛进。不满足于只是扮演美国爵士乐的消费者和模仿者的消极角色,新一代欧洲人(或全球其他地方的人)正在创造他们自己鲜活有力的音乐,值得我们关注。

实际上从一开始,欧洲就在爵士乐的历史上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由一个训练有素的音乐心灵撰写、对爵士乐演出有深刻洞见的第一篇乐评,出现在1919年的欧洲,瑞士指挥家恩斯特–亚历山大·安塞梅写给《罗曼评论》的一篇文章,主题是南部切分乐团和新奥尔良单簧管手西德尼·贝谢在伦敦的演出。几乎与此同时,正宗迪克西兰爵士乐队在英国待了一年多,受到媒体的密集报道—他们每个礼拜最多可以挣到一千八百美元(以现在的购买力算超过了两万美元),演出经常场场爆满。欧洲后来在对爵士乐的支持上持续一马当先。20世纪30年代初比利时和荷兰就举办了爵士乐音乐节,早在美国人知道这一形式前。爵士乐第一个伟大的录音音乐研究家是法国人查尔斯·德劳内,而比利时人罗伯特·戈芬1932年的《爵士乐的边界》是第一部严肃的爵士乐研究专著。戈芬和出生于伦敦的伦纳德·费瑟一手开创了爵士乐作为学术科目的先河,1942年联合在社会研究新学院开课,可谓今日有点泛滥的爵士乐教育的先驱。法国爵士乐批评家和制作人胡格斯·帕纳西耶是早期爵士乐批评的一号人物,他的著作比如1936年的《热爵士:摇摆乐指南》(Hot Jazz: The Guide to Swing Music)、1942年的《真爵士》(The Real Jazz),表明他对爵士乐幽微之处的了解,少有或几乎没有美国批评家比得上。《乐团杂志》(Orkester Journalen)1933年开始在瑞典出版,法国杂志《爵士热》(Jazz Hot)1935年创刊,爵士乐新闻业的商业性由此得以确立。

欧洲甚至在这一早期阶段就有了第一个爵士乐明星姜戈·莱因哈特,他与斯特凡·格拉佩利在1934年成立了法国热俱乐部五重奏。莱因哈特的重要性不仅在于欧洲有了引以为傲的一流爵士乐艺术家,而且他的音乐以独特的欧洲元素为基础,拓展和提升了爵士乐。时至今日,吉卜赛爵士乐仍是流行的表演风格,有自己特定的技巧、曲目偏好和词汇。快进到21世纪的爵士乐,我们发现同样的现象仍在全球范围内显而易见:爵士乐音乐家日益从当地和地区传统汲取灵感,把非洲音乐与本土元素融合,创造出激动人心的新音乐。在一个很多批评家抱怨爵士乐不再“发展”的时代,这些激动人心的跨文化融合仍是以“美国古典音乐”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新声音。

抛开姜戈不谈,欧洲特色的爵士乐风格正在缓缓走出美国爵士乐的阴影。20世纪下半段,美国之外的爵士乐手为了出人头地,通常需要移居到美国,或者至少效仿主流美国艺术家的风格。乔治·谢林今日被誉为是同时代人里最主要的爵士乐钢琴家之一,但如果他不在1947年搬到纽约,恐怕会是另一番情形。几乎同时,另一个英国钢琴家玛丽安·麦克帕特兰也在美国定居,成就了一个真正的美国梦故事:不仅发行了数十张唱片,有自己的生意(麦克帕特兰的唱片公司Halcyon是最早由音乐家拥有的爵士乐厂牌之一),业余写作爵士乐评论,尤以广播生涯最为引人注目—甚至比她在俱乐部演出获得的名气还要大。她在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NPR)的节目《爵士乐钢琴》(Piano Jazz)于1978年开播,最终成为NPR历史上存在时间最久的文化类节目—考虑到节目开播前几个星期麦克帕特兰刚满六十岁,这真是了不起的成就。比利时口琴演奏家和吉他手图茨·蒂勒曼斯(Toots Thielemans)1952年搬到美国,与谢林等人一起演奏。1962年的录音《小蓝调》(Bluesette),蒂勒曼斯一边吹口琴一边弹吉他,结果此曲意外爆红,不过他最重大的贡献还是坚持不懈地推广卑微的口琴,让它成为爵士乐的合法乐器。如果蒂勒曼斯一直待在家乡布鲁塞尔,估计就不会如此了。同样来自比利时的萨克斯手和长笛演奏家鲍比·贾斯帕(Bobby Jaspar),20世纪50年代中期与歌手布洛瑟姆·迪里结婚后定居美国,但他在1963年英年早逝,年仅三十六岁。同样的现象后来一再重演。出生在欧洲的艺术家,比如约翰·麦克劳林、戴夫·豪兰和乔·查威努,搬到美国后与迈尔斯·戴维斯等大师一起演出,后来自己也成了明星。他们的爵士乐声名无可置疑,但是如果他们身处伦敦或维也纳,还会有这样的收获吗?

加拿大爵士钢琴家芮妮·罗斯纳斯(Renee Rosnes)参加Piano Jazz。图片来源于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NPR)官网。

厮守故土而出名的欧洲艺人并非没有,但他们的名气无一比得上背井离乡者。豪兰和麦克劳林在美国大红大紫的时候,麦克·韦斯特布鲁克、约翰·瑟曼、迈克尔·加里克、肯尼·惠勒(出生于加拿大,1952年后成为英国居民)、诺尔玛·温斯顿等艺术家复兴了英国爵士乐。尼尔斯–亨宁·奥斯特·佩德森作为世界级的低音提琴手,没有离开祖国丹麦—而是主要为来访的美国乐队领队伴奏。相反,瑞典的拉尔斯·圭林(Lars Gullin)堪称他的时代里最好的低音萨克斯手和冷爵士风格的代表者之一,但因为从未去过美国,他的大名在爵士乐圈子里还少有人知。还有,瑞典历史上销量最大的爵士乐唱片是钢琴家扬·约翰森(Jan Johansson)的《瑞典的爵士乐》(Jazz på Svenska),它对民间音乐的巧妙改编估计美国的爵士乐粉丝也会喜欢—也就是说,如果他们有机会听到的话,可惜它在美国鲜为人知。回到更早的二战前,我们发现已经有一些寂寂无闻、在美国之外发展的艺术家,他们的音乐其实很值得注意。小号手皮埃尔·阿利埃(Pierre Allier)和次中音萨克斯手阿历克斯·康梅勒(Alix Combelle)的和声观念在那些年里已经很超前;英国小号手纳特·格内拉(Nat Gonella)受到了路易斯·阿姆斯特朗的夸赞;鼓手比尔·哈蒂(Bill Harty)推动英国爵士乐队前进的功力就连美国同侪也会眼红—以至于雷·诺布尔1934年到纽约时,坚持要哈蒂一同前往,虽然有经验的美国鼓手到处都是。但是今天听到这些音乐家的名字,就连学识渊博的爵士乐批评家也会一脸茫然。

史文森三重奏的音乐充满了出乎意外的转换和变化,与乐队的成名之路一样不同寻常。乐队可以构筑错综复杂、极多主义的结构,充满了和声的运动;但也可以突然转入宽松、开放的狂飙即兴或是乐器之间的简洁对话。有时候低音提琴和鼓彻底消声,史文森一人独奏,但节奏的律动活跃如初,似乎还存在于他的脑海里;有时候电子音效会被融入他们的声音调色板中,在非此即彼、被许多乐手认为无法沟通的插电和不插电之间蜿蜒穿行。你可以准确指出乐队显而易见的灵感来源—从凯斯·杰瑞早期的ECM唱片,尤其是《面对你》,到不同风味的摇滚和流行作品—但这些影响被融会贯通成一种新的整体观的方式实在激动人心。2008年史文森游泳时意外身故,年仅四十四岁,他的音乐生涯和三重奏从此成为绝响。但我们确信他的音乐以及他对爵士乐的名声只能“美国造”这种偏见的打破,无疑都将极大鼓舞后世的音乐家。

土生土长和自我导向的欧洲爵士乐在全欧洲随处可见。新千年的键盘传统尤其生机勃勃,一大批新老艺术家的作品可资为证,比如意大利的斯特凡诺·博拉尼(Stefano Bollani)、恩里克·皮拉努奇、佛朗哥·丹德烈亚(Franco D’Andrea)和乔治·加斯利尼(Giorgio Gaslini);希腊的瓦西利斯·萨博普鲁斯(Vassillis Tsabropoulos);波兰的马尔钦·瓦西莱夫斯基(Marcin Wasilewski)和莱谢克·莫泽尔(Leszek Możdżer);德国的迈克尔·沃勒尼(Michael Wollny)、乔西姆·库恩(Joachim Kühn)、弗洛里安·罗斯(Florian Ross)和赫伯特·努斯(Herbert Nuss);瑞士的乔治·格兰茨(George Gruntz)和马尔科姆·布拉夫(Malcolm Braff);法国的马夏尔·索拉(Martial Solal)、热内·于特勒热(René Urtreger)和洛朗·德维尔德(Laurent de Wilde);比利时的米歇尔·赫尔(Michel Herr)、娜塔莉·罗希尔(Nathalie Loriers)和耶夫·内韦(Jef Neve);挪威的凯蒂·毕卓斯坦(Ketil Bjørnstad)和布格·威塞托夫(Bugge Wesseltoft);英国的约翰·泰勒(John Taylor)、姜戈·贝茨(Django Bates)、戈登·贝克(Gordon Beck)和罗伯特·米切尔(Robert Mitchell),等等。独具特色的欧洲小号传统也在近些年崛起,倒不是沾了硬波普典范的光,而是与迈尔斯·戴维斯和切特·贝克的抒情传统或乔恩·哈塞尔的准极简主义手法更加一致。有人不免推测之所以如此,与贝克长期住在欧洲,在那里到处演出、录音不无关系—说来反讽,美国批评家对贝克后期的音乐生涯一直是怒其不争,他的即兴创造力虽然还在,但他青睐更粗粝的声音。即便如此,一些世界级小号手的演奏绝非只是模仿贝克而已,比如波兰的托马斯·斯坦科(Tomasz Stanko),意大利的恩里克·拉瓦(Enrico Rawa)和保罗·弗雷苏(Paolo Fresu),挪威的尼尔斯·佩特·摩瓦(Nils Petter Molvaer)、阿尔菲·亨里克森(Arve Hendriksen)和马赛厄斯·艾克(Mathias Eick),荷兰的埃里克·威罗艾蒙斯(Eric Vloeimans),德国的蒂尔·妮布朗纳(Till Brönner)。欧洲的萨克斯传统百花齐放,难以抽绎:先锋派有德国的彼得·布罗兹曼和英国的埃文·帕克,新传统主义有意大利的弗朗西斯科·卡菲索(十几岁就受到温顿·马萨利斯的大力称赞),扬·加巴雷克则是室内乐与世界音乐的融合大师。总之,无须为欧洲的萨克斯担心,这么说大体没错。其他乐器演奏家,单簧管有意大利的詹路易吉·特洛维西,长号有荷兰的伊利亚·莱茵古德(Ilja Reijngoud)、意大利的詹卢卡·彼得雷拉(Gianluca Petrella)、英国的马克·奈廷格尔(Mark Nightingale),鼓手有德国的沃尔夫冈·哈夫纳(Wolfgang Haffner)、荷兰的汉·班宁克(Han Bennink),吉他手有法国的阮勒(Nguyên Lê)、西尔万·吕克(Sylvain Luc)、比雷利·拉萼尼(Biréli Lagrène)。上述音乐家都有才华横溢的天赋,虽然爵士乐批评圈知道他们名字的人可能也不多。欧洲爵士乐的声乐传统不那么分明,也许这是因为爵士乐与英语的关联过于密切,但是举凡英国歌手杰米·卡勒姆(Jamie Cullum)和伊恩·肖(Ian Shaw),意大利出生的罗伯塔·甘巴里尼(Roberta Gambarini),比利时的大卫·林克斯(David Linx),希腊的萨维娜·雅纳图(Savina Yannatou),挪威的索尔维格·史蕾塔亚(Solveig Slettahjell)和西耶·娜嘉(Silje Nergaard),不论以什么标准衡量,都是一流的高手。

第一部有声电影于1927年上映。图片来源于电影《爵士歌手》。

机构起到的作用与个人一样重要。与AACM相仿的组织,比如英国的F-ire Collective和Loop Collective,起到了演出人、教师甚至唱片公司的作用,还负责协调几支大牌乐队之间的关系。一些乐团,比如意大利的Instabile Orchestra、瑞典的北博腾、荷兰的爵士管弦乐团、丹麦广播爵士乐团,在培养爵士乐的氛围上出力甚多,与纽约俱乐部由明星驱动的做法很不一样。几十年前,人们还怀疑男子气概十足、在自我肯定上近乎掠夺性文化的爵士乐,是否有可能发展出真正团队至上的文化。如果真的实现了,欧洲将起到关键的带路党作用。有可观的政府补助垫底(至少以美国的标准来看),比起我们在作为爵士乐发源地美国的任何地方所见,欧洲爵士乐文化对体制结构和互相迁就更为心安理得。

拉美和亚太的爵士乐

其他亚洲国家,日本爵士乐在强大的体制提携下最为发达。不过仅仅列举一下在日本出生的知名爵士乐艺术家—比如钢琴家秋吉敏子、小曾根真(Makoto Ozone)、上原广美(Hiromi Uehara)、山下洋辅(Yōsuke Yamashita),吉他手川崎燎(Ryo Kawasaki)、萨克斯手渡边贞夫(Sadao Watanabe),小号手日野皓正(Terumasa Hino)和大越彻(Tiger Okoshi)—我们很难领会到日本对爵士乐的繁荣发展所起到的关键作用。日本听众对爵士乐的热情和眼光很少有别的地方比得上,他们提供爵士乐的场地的数量,不论俱乐部、音乐厅的现场还是日本很多咖啡馆的唱片,可以让世界上其他大部分地区汗颜。不可避免,这些懂行的粉丝会越发关注欣欣向荣的本土创作,而不是美国爵士乐大师的历史成就—这一过程已经发生了,虽然很少被美国的观察家注意到。其他亚太地区基本上处于萌芽期,但内向性和自给自足的趋势越发明显,虽然各个地方程度不一。这些国家本地和地区爵士乐的发展未来必将精彩纷呈,对任何具体发展做出预测虽然有失莽撞,但我们可以确凿无疑地预言,亚太必将越发影响而不是追随爵士乐世界的趋势。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爵士是我的母语:秋吉敏子肖像》。

最后,非洲呢?这个大陆,为美国的爵士乐提供了建筑的基础材料,却经常被爵士乐世界遗忘。无处不在的贫困让大牌爵士乐队不可能到这里巡演,除了意志最坚定、最发奋图强的少数人,以非洲为大本营发展爵士乐音乐生涯也几乎不可能。早在20世纪50年代出现的南非“贫民窟爵士” ,带有强烈的节奏布鲁斯元素,但没有现代爵士乐的风格特征—不妨认为它是没有波普的硬波普—就显示出这里可以出产鲜活的声音,只是很少被海外关注。20世纪60年代以来,少数出生在非洲的天才终于引起了爵士乐听众的注意。艾灵顿公爵力推钢琴家阿卜杜拉·易卜拉辛(他的大名多拉尔·布兰德更为人所知),可谓非洲爵士乐“合法化”的关键时刻。然而,除了来自两支知名南非爵士乐队—蓝音(Blue Notes)和爵士使徒书(Jazz Epistles)—的音乐家,比如小号手休·马塞克拉、萨克斯手基佩·穆凯齐和钢琴手克里斯·麦格雷戈,可以引起全球粉丝关注的非洲艺术家还是太少。如果有人好不容易出名了,比如新近蹿红的吉他手莱昂内尔·鲁埃克,那也是因为他到了美国,而不是美国人注意到非洲发生了什么。

音乐剧中融合爵士乐的因素。图片来源于音乐剧《芝加哥》。

但这些寥寥无几的先例也足以显示出非洲爵士乐的独特性,亦即它不只是国外潮流的镜像。谁能怀疑这个大陆—曾经诞生了如此之多的音乐风格,虽然经济上穷困,但声音传统极其丰富的大陆—不会出现爵士乐的大天才?等到非洲—正是非洲人的大迁移才让爵士乐的诞生成为可能—成为未来爵士乐发展举足轻重的力量时,那将是何等壮观的时刻。我们的故事届时才算圆满。

论及未来的爵士乐史,与乐手继承的全球化声音的进一步融合相比,乐手的谱系倒不是最重要。当爵士乐作为商业现象首次亮相时,可能只是以独特的地方风格脱颖而出,某种乐器演奏和听觉织体的确定方式,源头可以追溯到新奥尔良。但随着岁月的流逝,爵士乐越发成为一种态度,而不是静态的实践体;对所有可能性的全然开放,而不是盲目献身于老字号;没有一个城市或国家或地区可以遏制它的杂食性。回眸爵士乐史的第一个世纪,它最可识别的特征可能就是不愿意举步不前,强迫自己吸收其他声音和影响,以及不断变迁和融合的命运。就此而言,爵士乐所到之处皆是家园,但绝对不会是它的长眠之地。

原著 | (美)泰德·乔亚

摘编 | 汪天飏

导语校对 | 赵琳

上一篇 2023年01月03 12:37
下一篇 2023年03月25 22:08

相关推荐

  • 怎么下载全民k歌

    最近,陆大师的手机模拟大师升级了一个非常强大的版本:适用于麦克风和摄像头,极端融入演唱酒吧、K歌曲等软件;让热爱K歌曲的学生受益,全民k歌最新升级版,让所有应用演唱酒吧和K歌曲的用户有更多的选择。,组

    2023年02月13 248
  • 为什么全民k歌声音慢半拍,全民k歌怎么没有自己的声音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肺炎疫情把我的春节假期从九天延长到了二十二天。我的老家是湖北省黄冈市下面的一个小山村,黄冈是除武汉外第二大疫情灾区。我在杭州上班,所幸的是这个春节我的一家并没有回老家,而是都在杭

    2023年04月11 293
  • 黄旭中国有嘻哈哪里人,中国有嘻哈黄旭在哪个队

    这个夏天,火了一句话“你有freestyle么?”。《中国有嘻哈》在今年综艺中一枝独秀,长期霸占流量热榜,终于在本周落下帷幕。随着越来越多的关注,有嘻哈里的地下rapper们也走到台前出现在银幕当中,

    2023年02月17 289
  • 王胜君《流行歌词创作指南》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活动视频集锦一、刘禹锡的简介: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中唐文学家。唐德宗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因参加王叔文集团的进步政治改革遭到失败,被贬为朗州(今湖南省常德市)司马等官职,在外地

    2022年12月13 266
  • 唱歌不好听怎么办,三分钟改掉用喉咙唱歌

    人们评价某些演员会说:他演谁都像演自己。同样在音乐学习中,我们也会发现,很多人弹或唱什么作品都是一个样。这就涉及在所有艺术领域中的一个关键能力:表现力。那么,到底什么是音乐表现?该怎样提升表现力呢?所

    2023年01月13 286
  • 小哥是谁,有小哥之称的歌手是谁

    要说在网络上最为火爆的小说,当属南派三叔的《盗墓笔记》。里面的一位男性配角也被大家所熟知,渐渐风靡网络。在原文中主角对这位厉害的帅哥的称号是“小哥”,有小哥之称的歌手是谁,同时也是闷油瓶,今天就为大家

    2023年04月24 274
  • 震楼器是怎样的声音,震楼器声音录音试听

    至于震楼器究竟能否销售这个问题,按照工商部门的相关规定,震楼器声音录音试听,产品如果没有取得生产、经营、质保等相关许可资质,就进行生产和销售,本身就已经涉嫌违反《产品质量法》等法规和条例。邻里之间有矛

    2023年01月01 257
  • 伤感个人签名,一段伤感的个性签名

    一、世界上最可笑的事是我知道了真相,你却还在说谎,还说得那么真,那么深。二、世界上最残忍的事,不是没遇到爱的人,而是遇到却最终错过;世界上最伤心的事,一段伤感的个性签名,不是你爱的人不爱你,而是他爱过

    2022年12月09 269
  • 正太音怎么练,洛少爷的正太音怎么练

    “萝莉音”是指很萌很可爱的声音幼年小女孩。一般为女性声音。深受男性的人群喜爱,但是喜欢萝莉音不等于喜欢萝莉。萝莉是指6岁以上,洛少爷的正太音怎么练,12岁以下的小女孩。,萝莉音(年龄范围在7~12岁)

    2023年05月28 280
  • pr怎么加音乐,pr背景音乐一般在哪里找

    问题需求:剪辑视频的时候,pr背景音乐一般在哪里找,通常需要根据背景音乐的节奏去切换画面,但是由于自身剪辑技术或者对音乐节奏的感知能力有限,会使得这一个步骤十分的懊恼和困难。如何高效的让视频跟着音乐走

    2023年01月20 211
  • qq音乐怎么转换mp3格式,手机上qq音乐转mp3格式

    QQ音乐上下载保存的文件,一般都是以flac的音频格式进行存储的,所以用户想要播放的话是需要进行MP3格式转换处理的。那么小编下面带来的文章教程中,就专门列举了两种不同的方法详细说明了转换操作的步骤流

    2023年02月06 242
  • 你是谁我是谁,抖音最火的你是谁我是谁

    ​一年春事,桃花红了谁一眼回眸,尘缘遇了谁一点灵犀,真情赠了谁一把花锄,洒泪埋了谁一扇南窗,抚琴怀了谁一叶兰舟,烟波别了谁一句珍重,天涯送了谁​​​你是谁我是谁这歌名是你是谁我是谁。歌曲原唱:易欣填词

    2023年04月24 247
  • 音乐剪辑怎么剪,自己在手机上怎么剪辑音乐

    音乐的剪切是生活中很长用的操作,大家经常会用歌曲作为手机的各种铃声,一首歌曲总是很长,大多是2-4分钟,怎么把喜欢的一小段音频剪切出来呢,这就要用到音频剪切工具了,通过剪切可以轻松去掉不需要的部分。今

    2023年02月05 237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