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ddaMorrison《洋镜头里的老北京》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阿拉斯泰尔-莫理逊幼年即离开,直到1940年才重返中国,到北平后不久就与赫达-哈默初次相见。几年后他们再次相遇,洋镜头里的老北京,最终于1946年结为连理。因为动荡的政治局势,莫理逊夫妇于1946年底

阿拉斯泰尔-莫理逊幼年即离开,直到1940年才重返中国,到北平后不久就与赫达-哈默初次相见。几年后他们再次相遇,洋镜头里的老北京,最终于1946年结为连理。因为动荡的政治局势,莫理逊夫妇于1946年底离开中国。

HeddaMorrison《洋镜头里的老北京》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她在最后的二十多年里一直住在澳大利亚。1991年,赫达·莫里逊逝世以后的第二年,其夫根据她的遗嘱,将用作展览的照片和许多珍贵的南亚青铜器、藏书等捐赠给她最后定居的澳大利亚博物馆(POWERHOUSE MUSEUM),而将1933年至1946年共十三年里她在中国所拍摄的一万多张底片、六千多幅照片,以及二十九本影集全部赠予哈佛大学的哈佛-燕京图书馆。

在1945年10月10日,华北战区受降仪式在故宫太和殿广场举行。这次北平受降仪式是中国战区16个受降仪式中规模最盛大隆重的,远远超过9月9日在南京中国陆军总部礼堂举行的日军投降签字仪式。太和殿前广场上人山人海,天安门、端门。

另外她在1950年之后到1985年在南洋各地拍摄的照片,则赠予美国康奈尔大学,如今收藏在大学的克劳赫图书馆善本及手稿部。

为何说《我与地坛》是最有人性关怀的作品呢?人为什么活着?这个无数人都在思考的一个问题。我认为《我与地坛》给了我们一个相当优秀的答案。它以一种平实、冷静、温情而透彻的语调,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双腿残疾的儿子战胜。

HeddaMorrison《洋镜头里的老北京》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赫达·莫里逊的大部分作品原先是作为他人著作的插图,例如乔治·凯兹(George Kates)的《丰腴年华》(The Years That Were Fat )一书就选用了赫达·莫里逊的摄影作品,而她最重要的一本摄影集便是上面提到的《洋镜头里的老北京》,1985年由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

高尔基作品童年读书心得感受1 在寒假期间,我在空闲的日子里,有幸拜读了高尔基的小说《童年》。 马克西姆·高尔基的《童年》举世闻名,是高尔基的重要代表作。小说描写的是小阿廖沙在父亲死后,随母亲来到外公家居住的 故事 。阿廖沙的童。

上一篇 2022年12月08 17:12
下一篇 2022年12月18 21:03

相关推荐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