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mannBroch《The Death of Virgil》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摘要:古埃及第十二王朝时期的草纸文献《人与灵魂之辩》中罕见地出现了“与灵魂辩论”的现象,文中讲述了“人”与其“灵魂”围绕死亡主题展开的一系列辩论,“人”内心消极甚至有轻生的想法,“灵魂”则处世积极,提

摘要:古埃及第十二王朝时期的草纸文献《人与灵魂之辩》中罕见地出现了“与灵魂辩论”的现象,文中讲述了“人”与其“灵魂”围绕死亡主题展开的一系列辩论,“人”内心消极甚至有轻生的想法,“灵魂”则处世积极,提倡珍惜生命。文献中描述的社会现象揭示了当时古埃及真实的社会历史背景,作者面对动乱的社会和平民的悲惨生活内心矛盾而纠结,他借由“灵魂”这个角色开解自己,达到缓解心理压力的目的,进而消除自己轻生的念头。“与灵魂辩论”的观念违背了古埃及传统观念中“灵魂”与“人”相统一的关系,体现了古埃及人对传统观念的质疑和挑战,以及对生命的思考和探索,展现了古埃及人灵魂观的发展变化。

对灵魂的探索和认知几乎贯穿整个人类进化和发展的历史。自古以来,灵魂被看作人最重要、最不可或缺的部分,灵魂一直被视为身体的主宰,与人密不可分。在古代埃及历史文献《人与灵魂之辩》(The Debate between a Man and His Soul)中,首次出现了“人”与其“灵魂”辩论的场景,“灵魂”与“人”摆脱了过去的从属关系和统一性,两者针对现世生命与死后永生各抒己见,展开辩论。[1]“与灵魂辩论”现象的诞生不仅体现了古埃及人的思想变革和矛盾心理,更重要的是其折射出新思想、新观念对传统文化的挑战。本文通过梳理《人与灵魂之辩》中“人”和“灵魂”各自的观点,以及文献中描述的社会事件,试图揭示这种“辩论”的历史背景和隐含意义,探究其在心理学层面的重要意义。

目前,未见国内学者对《人与灵魂之辩》文献的专门研究,国外学者除对文献进行翻译和注释之外,相关研究多集中在文学或艺术层面。埃尔曼(Erman)最早对《人与灵魂之辩》进行研究,从自传体角度对文献进行了翻译和注释,其研究成果于1896年发表,[2]被认为是对该草纸文献翻译和研究的标准版本,之后很多学者在研究该文献时都以埃尔曼的研究成果为基础。除翻译和注释外,学者们大多认为文献中反映出“人”的身心在面临“死亡”时处于矛盾状态,但对这种矛盾进行解释的侧重点各有不同。赫尔曼(Hermann)从自传体角度对《人与灵魂之辩》进行解读,认为文中的“人”是一个临终的病人。[3]肯尼斯·基钦(K.A.Kitchen)认为《人与灵魂之辩》是一首诗歌,将标题译为《死亡的赞美诗——“一个厌倦生活的人”》,他对草纸文献中的四首诗歌进行了翻译,认为这是一个生活在灰暗世界的人想提前结束自己的生命时内心产生的矛盾和斗争;[4]福克纳(R.O.Faulkner)和艾伦(J.Allen)则翻译了文献全文并做了详细分析和注释,认为文献涉及自杀的主题且有教谕目的;[5]托宾(Tobin)和帕金森(Parkinson)将《人与灵魂之辩》看作戏剧,一部关于死亡观念或死亡意义的悲剧;[6]利息特海姆(M.Lichtheim)和约翰·福斯特(J.Foster)对《人与灵魂之辩》草纸文献全文进行了翻译。[7]学者们多把该篇文献作为戏剧、自传等文学作品来解读,of,几乎没有学者将这篇文献纳入历史文献范畴并将其所反映的社会现实与心理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一、人与灵魂的辩论

古埃及文献中多以“心”作为主角或将“心”作为与“人”对话的一方,如《祭司安虎同自己心灵的谈话》(又名《卡凯培拉—赛奈布的哀歌》,Lamentations of Khakheperre­sonbe)、《聂菲尔提预言》(The Prophecies of Neferty)[8]。《人与灵魂之辩》草纸文献则首次将“灵魂”作为“人”辩论的对象,出现与灵魂辩论的现象。

《人与灵魂之辩》的原文以古代埃及祭司体文字载于草纸之上,该草纸文献于1830年在底比斯被发现,现存于德国柏林埃及博物馆,即柏林3024号草纸(Berlin 3024)。《人与灵魂之辩》一文语言丰富而晦涩,内容存在不少自相矛盾之处,加之文献有残损不清之处,所以对此文的翻译和解读也争议颇多。如文献第11~12列,“人”在第二次“独白”中说:“我不能听他的,因为他要在我死之前就将我拖入死亡”[9](“他”指“灵魂”,笔者注),而文献整体内容为“灵魂”劝说“人”要珍惜生命,该句明显与全文主旨相矛盾。

总体而言,《人与灵魂之辩》讲述了在社会动乱时期,作者对动荡的社会时局满腹牢骚和抱怨,无奈又无助,有轻生念头,却犹疑退缩,于是作者借由“灵魂”这个角色劝说自己,“灵魂”最后成功地劝说“人”消除了轻生的想法。

《人与灵魂之辩》草纸文献巧妙构思了一个“人”与“灵魂”之间围绕“死亡”还是“生存”的主题展开的“辩论”。因此,文献中的两个主要形象就是“人”和“灵魂”。在“人”和“灵魂”之间以独白的形式展示三组“辩论”,“灵魂”在第四次“独白”中做最后陈词。由于第一次对话内容已经缺失,因此本文对文献的解读从“灵魂”的第二次“独白”开始。

“灵魂”的第二次“独白”开始部分有很多残破处,无法分析其内容,仅有最后3列被保存下来,讲述了在审判的法庭上要说真话,要公正。“人”的第二次“独白”表达了“人”对“灵魂”与其想法不一致的抱怨,对“灵魂”试图劝阻他到达“西方世界”感到强烈不满。在这部分“独白”中,“人”的逻辑性不强,没有使用更有气势的排比、对偶等修辞方法来强化其立场,而是言辞激烈地控诉和抱怨。“我的灵魂太愚蠢了,以至于生活中遭受痛苦……如果我固执的灵魂听从于我,他的心与我一致,他将是幸运的……如果你用这种方式把我从死亡边缘拉回来,在西方世界你将找不到立足之地”。[10] “人”用“愚蠢”“固执”来形容“灵魂”,甚至威胁“灵魂”,如果“灵魂”与他不一致,将他从死亡边缘拉回,在“西方世界”中“灵魂”也将无处安身。“人”还许诺要为“灵魂”做一个遮篷,为其遮风挡雨。“人”对“灵魂”威逼利诱,就是希望“灵魂”不要劝阻他,与他一起进入“西方世界”。

在“灵魂”的第三次“独白”中,“灵魂”对人的“独白”进行反驳,指出人死后尸体会腐烂,石碑会被摧毁,与其指望未知的“西方世界”,不如珍惜现在的生活,忘掉烦恼,愉快地活着。其中,“灵魂”引用了两个平民的故事:“一个涅杰斯(即“平民”,笔者注)耕种他的土地,他将收成装到船上,拖着船,他的节日临近,当他看到北方天色变暗,太阳落下时,他在船上警惕地观望。他想与妻子和孩子们一起上岸,但妻子和孩子们在湖泊中丧生。夜色笼罩,鳄鱼成群,最后,他坐了下来,大声哭喊打破了沉寂,说:‘我不为那边的母亲而哭泣,她不会从西方世界出来,回到现实世界,我为她的孩子们悲痛,孩子们年龄尚小就死亡了,在他们死之前看到了鳄鱼神的脸。’”[11]“一个涅杰斯要吃东西,他的妻子对他说‘一会就到晚饭时间了’,他走到外面去,过了一会儿,他回到家中,他像变了一个人一样,他的妻子恳求他,他没有听妻子的话,他非常生气,家庭破裂了”。[12] “灵魂”借由两个故事表现了平民生活艰辛且生活中不如意的事情时常发生,比“人”遇到的更悲惨、更不幸的事情还有很多,即使面对痛苦和悲伤,“人”仍然应该勇敢地生活。

“人”的第三次“独白”使用四首诗歌,表达自己想要通过死亡获得解脱,进入“西方世界”的愿望。第一首诗歌包含8组对偶句,每组都以“看啊,我的名字散发着臭气”开头,“看啊,我的名字散发着臭气,看啊,比秃鹰尸体的气味还难闻,在夏天的时候,那时烈日炎炎”,[13] “人”用各种臭味与自己名字散发的臭气做类比,表现了“人”对自己的厌弃和否定。第二首诗歌包含16组对偶句,每组都以“今天,我能对谁说?”开头,“今天,我能对谁说?兄弟反目,现在的朋友没有了情感;今天,我能对谁说?人心贪婪,每个人都肆意拿走别人的东西”,[14]这部分描写了当时“抢劫”“欺压”“恶行”“贪婪”等骚乱遍地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人”对当时社会动荡的愤怒和无奈。第三首诗歌包含6组对偶句,每组都以“今天,我看到了死亡”开头,“今天,我看到了死亡,像一个病人病情好转,像关押之后被释放;今天,我看到了死亡,像没药的气味,像在有风的日子里扬帆起航”,[15] “人”用各种美好的事物和芳香的气味比喻死亡的美好,表达“人”对死亡的迫切渴望。第四首诗歌包含3组对偶句,每组都以“的确,那边的他将”开头,“的确,那边的他将是一个在世之神,惩罚做错事的人;的确,那边的他将站在太阳船中,将选择的东西交给神庙”,[16]描写了进入“西方世界”的人与神在一起的场景,“的确……”表达“人”对自己死后能进入“西方世界”的自我肯定。在“人”的第三次“独白”中,“人”使用了大量的排比、比喻和对偶的修辞方式来增强语言的感染力,言辞优美、语气和缓,与第二次独白中的激烈言辞形成鲜明对比,说明“人”心情逐渐平和。

“灵魂”的第四次“独白”是“灵魂”的最后陈词,“朋友,为生命奋斗吧!对我说‘爱你’,抛弃到西方世界的想法,身体接触地面,当你最终对世界感到疲倦时,我将飞落到你身边,我们将在一起。”[17]“灵魂”规劝“人”放弃抱怨,脚踏实地,努力生活,并对“人”承诺在他寿终正寝后会与他永远在一起,共享永生。

《人与灵魂之辩》中,“人”从一开始言辞激烈、满腹抱怨到后来语气和缓、言辞优美,说明随着“辩论”的推进,“人”的态度变得缓和,逐渐放弃了最初迫切渴望死亡的想法。在整体对话过程中,“灵魂”多采用比喻或引用故事的方式对“人”进行劝诫,即使是“威胁”要离开,也采用婉转的、渐进的表达方式,在最后陈词中也一直是规劝的态度,而且做出了如果“人”放弃轻生,将永远与“人”在一起的承诺。结合“人”的态度转变和“灵魂”的坚定立场及最后陈词可以推测出,《人与灵魂之辩》最后的结果是“灵魂”成功地劝说了“人”,使“人”放弃了轻生的想法。

“人”的内心反应是消极的、保守的、防御的。只有切身经历了那些动乱和惨痛才会有“人”的心理体验,作者通过《人与灵魂之辩》中“人”的反应表达其内心感受。《人与灵魂之辩》辞藻华丽、语言丰富说明作者受过教育并且文采斐然,文献中出现的“没药”由蓬特进口而来,在一定程度上可视为奢侈品,因此作者应是贵族阶层,他既了解贵族和统治者的奢靡和腐败,又能看到下层平民生活的艰辛和社会的不公平。作者面对动乱的社会现象采用抱怨的方式,甚至有轻生的想法,说明作者虽属于贵族阶层,但是其没有能力改变当时的社会现状,因此作者并非是掌权的高级官员,因为通常掌权者注重对权力的维护以及对下级和百姓的统治,不会对社会现象进行抱怨,更不会懦弱地想要通过死亡去逃避。综合以上分析,作者应是受过教育、有文采但悲观、懦弱的贵族。

“灵魂”是《人与灵魂之辩》的主角。古埃及人认为“灵魂”是个体在世时固有的存在,人死后以非实体形式保存下来,是与死亡和来世相联系的一种存在方式。《人与灵魂之辩》则有独特的构想,这里的“灵魂”是不寻常的,“灵魂”是积极的,否定死亡的,“灵魂”一直劝说“人”不要自杀,让“人”珍惜生命,放弃死亡,放弃到未知的“西方世界”的想法。本文认为文献的内容和背景更加强调现世而非来世,“辩论”应是发生在现世生活中的“人”的内心,[18]文献不仅描述了“人”产生自杀想法时的内心矛盾,更重要的是作者采用与“灵魂”辩论的方式,展现内心的压力和矛盾,因此在“人”和“灵魂”之间展开了一场争论。

二、《人与灵魂之辩》背后的历史真实

古埃及文献在书写介质上可分为铭文与草纸文献两种,按文献用途分类则有丧葬文献、神庙文献、官文与私文,而按文献体裁则有文学与非文学体裁。官文直接与历史事件相关,相关研究比较充分。私文亦因常提“法老治下”字样而易于断代认定,也成为古埃及历史研究的重要文献。唯文学文献因虚构描述较多,仅当作品背景有据可查之时才被史家纳入研究范畴,如《辛努亥的故事》一开始就描写宫中政变,阿蒙尼姆赫特被害,其子塞索斯特里斯从远征地赶回收拾残局,这明显是历史的真实记录。《阿蒙尼姆赫特的教谕》虽然也是文学文献,但两者背景相同,可以互证。[19]在文学类文献中,除此类明显以历史为背景的文学文献,对于其他文学类作品史家运用不多,因此,目前对《人与灵魂之辩》的历史解读还不充分。

通常而言,社会背景是文献的内容依托,所以揭示文献背后的真实历史事件也是文献研究的价值所在。学术界对《人与灵魂之辩》的年代背景存在争议,但大多数学者将这篇文献断代于中王国时期第十二王朝,[20]艾伦在对文献语法特点进行详细分析后,将文献断代于第十二王朝早期。[21]《人与灵魂之辩》描写的社会现象反映了当时古埃及社会正陷于困境之中,自然灾害频发,饥荒遍野,政治腐败,经济萧条,种种原因导致人们生存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与此前相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为我们研究该时期的历史发展与社会背景提供了不可多得的佐证资料。

《人与灵魂之辩》虽聚焦于针对“死亡”和“生存”主题的辩论,但文献中有大量描写社会现实的段落,对社会生活的抗议反映了当时古埃及的社会乱象。[22] “人”的第三次“独白”中描述了“今天我能对谁说?兄弟反目,现在的朋友没有了情感;今天我能对谁说?人心贪婪,每个人都肆意拿走别人的东西……善良消失,残暴的人袭击每个人……抢劫遍地,每个人都在抢劫他的兄弟……兄弟反目,人们从陌生人那里寻求感情……人心贪婪,没有谁的心可以信任”。[23]这种社会动乱,兄弟、朋友之间反目的情况在诸多文献中都有描述,如《卡凯培拉—赛奈布的哀歌》中表述的“一年比一年更骚乱”,“正义被驱逐,邪恶却在神殿里”,“这片土地处于可怕的状态中,悲痛无处不在,城市处于哀叹中,所有人都感到悲伤”,描述了古埃及在“土地上一片混乱”时期的社会现象。[24]古希腊赫希俄德的《工作与时日》描述了“让我们用来自宙斯的,也是最完美的公正审判来解决我们之间的这个争端吧!须知,我们已经分割了遗产,并且你已获得并拿走了较大的一份,这极大地抬高了乐意审理此类案件且热衷于受贿的王爷们的声誉”。这段话表述了在老人死后两兄弟分割遗产,佩耳塞斯靠贿赂塞斯比亚的巴西琉斯王爷拿走了较大的一份。此后,佩耳塞斯由于游手好闲、奢侈享乐,终于变穷了,企图再次向赫西俄德挑起诉讼。[25]赫西俄德生活和创作的时代在公元前8世纪上半叶,这和《工作与时日》中反映出的社会面貌是相符的。《人与灵魂之辩》中对社会现象的描写同样可以揭示当时真实的社会生活背景,当时古埃及经常有抢劫等恶行发生,人和人之间没有信任和感情,亲情、友情荡然无存,人们不再做好事,变得贪婪且麻木不仁,社会生活毫无秩序,冲突时有发生。

在政治方面,当时政权权威性下降,出现叛乱现象。人的第三次“独白”中“看啊,我的名字散发着臭气,看啊,[超过了]一个国王的城池,他的后背转过去就会有低声的叛乱言论”。[26] “今天我能对谁说?没有公正可言,大地上留下了作恶的人……没有满足的人,曾经同行的人不在了……恶行遍布这块土地,永无休止”。[27]这些表述说明古埃及正处于统治混乱之中,国家一旦出现这样混乱的局面,就需要一位强有力的国王力挽狂澜,恢复国家的正常秩序,但是统治者却没有实施有效措施予以管束或控制,反映了当时统治者的中央集权受到威胁,统治者无力全面掌管全国,军队不能维护国家的安定,出现了分裂割据和叛乱的倾向,甚至可能出现了无政府的政治局面。结合文献的断代线索与古埃及的历史发展,在十二王朝早期,阿蒙尼姆赫特一世即位,后来他遭到谋杀,其子塞索斯特里斯一世当时正在利比亚远征。[28]在这些新旧政权更替之时,古埃及处于动荡之中,[29]统治者在权力交接之时缺乏统治权威和行之有效的管理策略,使古埃及陷入骚乱。

在经济方面,当时古埃及经济萧条,平民的生活非常艰辛,但贵族和王室仍享受着奢靡的生活,贫富差距明显。《人与灵魂之辩》中两处对平民生活的描写直接表现出他们生活的贫困和艰辛,这种下层人民生活艰辛的描述在诸多文献中都有体现,如《对各行业的讽刺》中描述“农民的哀嚎声超过了家禽,他的声音比乌鸦还大,他的手指肿胀并且散发着恶臭,他很疲倦”。[30]在“灵魂”的第三次“独白”中“他们使用花岗岩进行建造,在精致的金字塔中建造完美的大厅”[31]则描述了王室耗费巨大人力、物力、财力用于修建陵墓,上层贵族和王室仍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可见,当时古埃及贫富差距悬殊,王室贵族与平民的生活状况形成鲜明对比,极具讽刺意味。

《人与灵魂之辩》中描述的社会生活中的乱象提供了大量值得思考和研究的信息。公元前2180年至公元前2160年间,古埃及发生了全国范围的大饥荒,实际上饥荒延续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在此期间留下了大量的石碑铭文和文献记载当时古埃及的社会现象。第一中间期的诺姆长[32]在传记中记载了饥荒期他们如何帮助当地百姓解决困难,并宣称自己“没有霸占一个人的女儿”“没有霸占他的土地”“没有抢劫任何人的任何财产”,而且“供养了”那些饥饿的灾民。[33]尽管诺姆长们在传记中极力夸大自己的贡献,但这些描述从侧面反映出当时古埃及恶行遍地、抢劫频繁发生的现实。另外,饥荒期的很多文献如《聂菲尔提预言》《对美里卡拉王的教谕》等,也都描述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持续了几十年的干旱和饥荒导致当时古埃及社会骚乱,人们拿起武器抢劫、掠夺他人,官员搜刮民财,社会毫无秩序可言。石碑和第一中间期的铭文、文献所描述的饥荒时期的社会现象,与《人与灵魂之辩》中“每个缺衣少食的人”“每个人都肆意拿走别人的东西”“抢劫遍地”“恶行遍布这块土地”的现象极为相似。

三、新的思想观念与社会心理

《人与灵魂之辩》中“灵魂”认为死后世界是未知的,人们应珍惜生命,珍视现世世界中客观存在的生活,这体现了与古埃及人传统宗教观和生死观相违背的新思想的萌芽。这种新思想是在当时特殊历史时期与社会背景下,在古埃及社会中形成的群体性社会心理。

(一)新思想的萌芽

《人与灵魂之辩》中“灵魂”与“人”辩论的焦点集中在“人”是否能够通过死亡获得解脱,“人”死后是否能进入永恒的“西方世界”获得永生。“灵魂”与“人”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灵魂”代表乐观、积极、探索的新思想,“人”代表悲观、消极、固执的旧观念。人们对待世界和看待人生的态度和方式常有不同,“不同”源于每个人的脾气秉性、思维习惯和经历境遇,但就一个时代而言往往会有一个主流意识形态。这个主流意识形态是乐观还是悲观、积极抑或消极,the,折射着历史的变迁、社会现象及现实生活对人们的影响。《人与灵魂之辩》不仅表现出古埃及人对宗教信仰和价值观的个人选择,还说明当时古埃及人对于传统信仰产生怀疑和迷惘,缺乏统一的、坚定的宗教信仰,出现新思想和旧传统间的对抗。

“人”的思想观念代表古代埃及传统的宗教观和世界观。首先,中王国时期古埃及人继承并践行自古形成并流传下来的思想观念和宗教传统习俗,如崇拜诸神并修建神庙,对神进行祭祀,举行与神相关的各种宗教仪式活动以及死者的丧葬事宜、对死者供奉祭品等。其次,古埃及人对人死后进入“西方世界”获得永生的观念深信不疑。古埃及人历来重视死后的来世,在世时就对死后生活做大量的、充分的准备,如修建坟墓,准备陪葬品,准备制作木乃伊,甚至有一种观点认为古埃及人一出生就开始为来世做准备。古埃及传统观念认为死亡仅是现世生活的结束,人死后通过了神的审判就可以进入“西方世界”,在那里获得永生。《人与灵魂之辩》这一文献的内容本就是“人”与“灵魂”围绕死后进入“西方世界”而展开的数次“辩论”,“人”一直秉承着古埃及人的传统观念,希望通过死亡到达“西方世界”,从而摆脱现世的苦难,在来世获得永生和安宁。

“灵魂”代表了与古埃及人传统宗教观、世界观相违背的新观念和新思想。首先,“灵魂”认为“西方世界”是虚无而未知的,人们应该珍惜生命,好好生活。其次,《人与灵魂之辩》始终围绕死亡主题展开辩论,文献中多次出现“说真话”“公平”“善良”“正义”和“审判”,但文献却并没有提到与死亡密切相关的奥西里斯和与公平、正义关系最密切的“玛阿特”这两位在来世审判中扮演重要角色的神。这种现象可能表明,在以作者为代表的古埃及新思想和新观念中,存在对奥西里斯主宰冥界的疑虑,[34]以及由于当时社会动乱,诚信和正义缺失,使得“玛阿特”对古埃及人的心理约束力丧失,很多人不再信奉“玛阿特”,对代表正义和公平的“玛阿特”感到失望。一个人失去对死后生活的信仰,墓葬和祭祀都无法保障死后所谓的“幸福”,传统的宗教信仰和道德学说体系受到挑战,[35]这些对“西方世界”的质疑和对奥西里斯和“玛阿特”的忽视,代表古埃及人对生命的新思考和新认识,这些零散的思想蕴含着新的社会价值观念的萌芽。

(二)社会心理视角分析

文献的主题通常反映作者的心理活动和思想观点,相同时期的诸多文献则能体现出当时总体的社会事件、历史现实和群体观念。同时代的人们耳濡目染,会逐渐形成一代人或几代人的普遍社会心理,这种社会心理便在无形之中融入各文献作品中。从心理学视角对这些文献进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当时古埃及人的思想观念、信仰意识,明确古埃及的历史发展脉络,对古埃及历史做出更真实、合理、完整、丰富的解读。

《人与灵魂之辩》中“人”的观点代表作者最初的想法,即由于厌世产生了轻生的想法,期望通过死亡获得解脱,“灵魂”的观点则表现出了作者内心的挣扎,他虽有厌世想法,但对死后的一切皆未可知,担心和顾虑让他踌躇。“灵魂”与“人”之间的辩论,其实是作者心理矛盾和冲突的体现,是其抑郁情绪的抒发。作者表现出了心境低落、悲观厌世和自杀想法,这些情绪状态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直接关系,其情绪与处境是部分相称的,且通过作者的行文和修辞可知其思维敏捷,语言流畅。作者处于抑郁的情绪中,内心纠结而痛苦,通过“灵魂”对“人”的引导和劝诫,不断化解自己的心理问题,实现抑郁情绪的自愈。

某一历史阶段人类的普遍社会心理状态可以折射该时期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人与灵魂之辩》中描写的普遍的社会现象和人们的心理矛盾、挣扎、质疑,说明长期动荡的社会环境不仅造成群体的抱怨和不满,甚至已经使人们对听天由命和死后进入“西方世界”获得永生的传统信念产生质疑,这种质疑萌发了对生命和死亡、现实和未来的思考。文献中虽未直接提及对传统观念的反对,但表现出了对传统观念的质疑和新思想的萌芽,这种思想变化已经潜移默化地影响当时古埃及人们的心理,于是在文献中会自然地、隐晦地表达出这种群体性的普遍心理状态。

历史发展不仅是王朝的更迭和王室事件的记载,还包括社会事件的发生和平民生活的细节,社会生活中蕴含着人们心态的形成和变化,展示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只有对社会各阶层历史发展加以记载和研究,对新思想与传统信仰间关系进行分析,才能形成完整丰满的、有血有肉的历史。诸多文献中记载的社会事件、平民生活,隐含的社会心理和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便是其中的“血”和“肉”。古埃及人没有留下史书记载古埃及的历史,有限的文献为我们研究古埃及历史提供了宝贵史料。未来研究应充分利用已有文献,从心理学、文化学和哲学等新视角全面透析古埃及文献,研究文献背后的历史真实、隐含的意义和文化特征,为今后古埃及历史和世界历史的研究提供新佐证和新方向。

作者海明威是这样评价他的作品《老人与海》的。 《老人与海》这本书讲了这么一个 故事 :古巴老渔夫圣地亚哥连续八十四天没捕到鱼,被别的渔夫看做失败者,可是他坚持不懈,终于钓到了一条大马林鱼,大马林鱼将他的小船在海上拖了三天。

结 语

《人与灵魂之辩》中首次出现了“与灵魂辩论”的表述,“与灵魂辩论”并未将灵魂作为独立个体且与“人”相对立,与灵魂辩论的内涵和外延都超越了辩论本身及辩论双方的界限。辩论的焦点指向新的宗教观、价值观与传统观念的冲突和矛盾,这些新观念的出现说明古埃及人对世界的看法正经历历史性的变化,他们对“现在”的理解和期望与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使他们对“未来”充满疑惑和思考。发生在“人”与“灵魂”之间的辩论正是人类关于“现在”与“未来”之间永无休止的对话,是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这是人类文明发展和进步过程的真实写照。灵魂观在人类辩证思维发展的过程中,从虚幻或饱含美好期望发展到精神、意识和心理层面,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层面,便是在这不断的“辩论”和“对话”中发展起来的。“与灵魂辩论”的出现就是人类从根本上改变思想的尝试,是新思想、新信仰、新观念的萌芽,当然,这种尝试并非都能顺利成长、壮大。对现实世界的抱怨,对“西方世界”的疑虑,对死亡的正视,对生命的珍惜,这些新思想在传统宗教观和价值观面前显得势单力薄。新文明在缺少从文明外部渗入内部的转化,没有形成文明生成的内部自决能力和持续发展动力之时,便对传统宗教观和价值观进行挑战,必然导致其停止或消亡。尽管与灵魂辩论的现象诞生之后,很快便被淹没在浩瀚的古埃及传统文化之中,但其对古埃及的灵魂观、宗教观和价值观产生了冲击,触发了古埃及人对生命的思考和探索,推动了人类灵魂观的发展。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后疫情期基于基层社区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构研究”(JJKH20210507SK)的阶段性成果。

[1] Raymond O. Faulkner,“The Man Who Was Tired of Life,” Journal of Egyptian Archaeology,Vol.42(1956),pp.21-22.

[2] Adolf Erman,Gespräch eines Lebensmüden mit seiner Seele,aus dem Papyrus 3024 der Königlichen Museen,Berlin: Verlag der Königl,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1896.

[3] Alfred Hermann,“Das Gespräch eines Lebensmüden mit seiner Seele,” Orientalistische Literaturzeitung,Vol.42(1939),pp.345-352.

[4] Kenneth A. Kitchen,“Poems in Praise of Death: ‘A Man Tired of Life,’ c. 2100 BC,” Poetry of Ancient Egypt (Documenta Mundi: Aegyptiaca 1 ),Jonsered: Paul Äströms förlag,1999,pp.79-88.

[5] Raymond O. Faulkner,“The Man Who Was Tired of Life,” pp.21-40; James P. Allen,The Debate Between a Man and His Soul,A Masterpiece of Ancient Egyptian Literature,Leiden,Boston: Koninklijke Brill NV,2011,pp.9-10.

[6] Vincent Tobin,“A Re­assessment of the Lebensmüde,” Bibliotheca Orientalis,Vol.48(1991),pp.341-363; Richard B. Parkinson,“The Dialogue of a Man and His Soul,” The Tale of Sinuhe and Other Ancient Egyptian Poems 1940-1640 BC,in,Oxford: Clarendon Press,1997,pp.151-165.

[7] Miriam Lichtheim,“The Dispute Between a Man and His Ba,” Ancient Egyptian Literature,Volume I: The Old and Middle Kingdoms,Berkeley,Los Angeles,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5,pp.163-169; John L. Foster,“The Debate between a Man Tired of Life and His Soul,” Echoes of Egyptian Voices: An Anthology of Ancient Egyptian Poetry,Norman: The University of Oklahoma,1992,pp.11-18.

[8] William Kelly Simpson,“The Lamentations of Khakheperre­sonbe,” The Literature of Ancient Egypt: An Anthology of Stories,Instructions,Stelae,Autobiographies,and Poetry,New Haven &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2003,pp.211-220.

[9] Raymond O. Faulkner,“The Man Who Was Tired of Life,” pp.21-31.

[10] James P. Allen,The Debate Between a Man and His Soul,A Masterpiece of Ancient Egyptian Literature,pp.36-59.

[11] Raymond O. Faulkner,“The Man Who Was Tired of Life,” pp.27-36; James P. Allen,The Debate Between a Man and His Soul,A Masterpiece of Ancient Egyptian Literature,pp.67-78.

[12] William Kelly Simpson,“The Man Who Was Weary of Life,” The Literature of Ancient Egypt: An Anthology of Stories,Instructions,Stelae,Autobiographies,and Poetry,pp.182-183.

[13] Kenneth A. Kitchen,“Poems in Praise of Death: ‘A Man Tired of Life,’ c. 2100 BC,” pp.80-81.

[14] Jan Assmann,“A Dialogue between Self and Soul: Papyrus Berlin 3024,” Self,Soul and Body in Religious Experience,Leiden:Brill,1998,pp.394-398.

[15]没药是从蓬特传入埃及的一种带有芳香的植物,其树脂和树胶可制成香料或香精,具有防腐功能,可用于制作木乃伊。参见Kenneth A. Kitchen,“Poems in Praise of Death: ‘A Man Tired of Life,’ c. 2100 BC,” pp.86-87.

[16] James P. Allen,The Debate Between a Man and His Soul,A Masterpiece of Ancient Egyptian Literature,pp.106-107.

[17] John L. Foster,“The Debate between a Man Tired of Life and His Soul,” p. 18.

[18] Bernard Mathieu,“Le dialogue d’un homme avec son âme: un débat d’idées dansl’Égypte ancienne,” Égypte,Afrique et Orient,Vol.19(2000),pp.17-36.

centre,[19] Ian Shaw,The Oxford History Of Ancient Egypt,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pp.146-148.

[20]参见William Kelly Simpson,“The Man Who Was Weary of Life,” pp.178-179; John L. Foster,“The Debate between a Man Tired of Life and His Soul,” Ancient Egyptian Literature: An Anthology,The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2001,pp.55-63; Miriam Lichtheim,“The Dispute Between a Man and His Ba,” pp.163-169; 刘文鹏:《古代埃及史》,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第344页。

[21]参见James P. Allen,The Debate Between a Man and His Soul,A Masterpiece of Ancient Egyptian Literature,pp.113-121.

[22] [俄]阿甫基耶夫著,王以铸译:《古代东方史》,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年版,第262页。

[23] Jan Assmann,“A Dialogue between Self and Soul: Papyrus Berlin 3024,” pp.394-398.

[24] William Kelly Simpson,“The Lamentations of Khakheperre­sonbe,” pp.211-213; Richard B. Parkinson,“The Text of Khakheperreseneb: New Readings of EA 5645,and an Unpublished Ostracon,” The Journal of Egyptian Archaelolgy,Vol.83(1997),pp.55-68.

HermannBroch《The Death of Virgil》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25] [古希腊]赫西俄德著,张竹明、蒋平译:《工作与时日》,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2页。

[26]该句出现在“人”的第三次独白的第一首诗歌中,诗歌使用大量排比和比喻,表现“名字散发的臭气”。古埃及人认为名字与灵魂和神力有密切的关系,因此这里的“名字”指名字的主人,尤其是他的灵魂。该句含义为:国王转过身时,他管理的城池就会有叛乱的言论,我名字的臭气比叛乱的城池还差。

[27] Kenneth A. Kitchen,“Poems in Praise of Death: ‘A Man Tired of Life,’ c. 2100 BC,” pp.82-85.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第九章感悟是我缓缓合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书中的情节令我铭刻肺腑。保尔早年丧父。被赶出学校后,当了两年杂役才转到发电厂。革命爆发后,他结识了老布尔什维克朱赫来,埋下革命的种子。他敢于向。

[28] William C. Hayes,“The Middle Kingdom in Egypt,” I. E.S.Edwards,C. J.Gadd,N. G.L.Hammond,The Cambridge Ancient History: Volume 1 Early History of the Middle East,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1,p. 524.

[29] Ian Shaw,The Oxford History Of Ancient Egypt,pp.145-151.《赫卡纳克特书信》(Hekanakhte papers)和位于贝尼哈桑的阿蒙尼姆赫特墓碑都暗示在塞索斯特里斯一世统治早期出现了饥荒现象。

[30] Miriam Lichtheim,“The Satire of The Trades,” Ancient Egyptian Literature: The Old and Middle Kingdoms,Volume I,Berkeley,Los Angeles,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5,pp.184-192.

[31] James P. Allen,The Debate Between a Man and His Soul,A Masterpiece of Ancient Egyptian Literature,pp.64-65.

[32]诺姆是古埃及地方行政区划,类似“州”或“省”,诺姆长则是当地的最高领导人。

[33]刘文鹏:《古代埃及史》,第272-282页。

[34] James P. Allen,The Debate Between a Man and His Soul,A Masterpiece of Ancient Egyptian Literature,p.2.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布洛赫在他的《维吉尔之死》中借由古罗马诗人维吉尔之口说 [2]:这种 "无限逼近 "的概念是悲剧的中心,它意味着绝对尺度的丧失,因此需要一个凡人承载不朽之物,以便在艺术作品中产生智慧的直觉。事实。

[35]阿甫基耶夫:《古代东方史》,第262页。

原载《史学集刊》2022年第6期。

读书笔记: 书名:童年 作者:高尔基 好词 瑗际 歪斜凌乱 灰雾茫茫 轻声慢语 胆怯 不知所措 软塌塌 澄澈 耸向 独树一帜 难以置信 琐事 矗立 与人为善 不折不扣 不动声色 窥伺 掩面而笑 绵绵不断 不为所动 好句 1.我看着他好。

上一篇 2022年12月27 13:10
下一篇 2023年02月05 08:10

相关推荐

  • gpa怎么计算,体育1个学分60影响多少绩点

    在申请过程中,硬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GPA成绩,即学生大学各科课程的成绩,是由学生就读的学校开具的。如果学生在国内是本科生,需要提供本科的大学成绩单。如果学生已经读了研究生,那么在申请美国大学的时候,体

    2023年02月05 295
  • 分数加减法怎么算,分数除以分数计算公式

    多孩子的数学不好,尤其是女孩子。家长往往认定为数学不好就是孩子不擅长,能力差。其实未必,有的孩子数学不好的原因并不在于智商,分数除以分数计算公式,而是没有理解到数学的方法与逻辑。比如小学的运算中,很多

    2023年02月05 284
  • 怎样把a3纸改成打印a4纸张,a3的卷子a4纸怎样打印

    一、A4文档双面打印成小册子打开文档——打印——属性——版面——小册子(左边装订)基本——打印尺寸(A3)——方向(默认纵向)——其他不用修改确定——打印——OK第一步、首先将红色箭头所指的word文

    2022年12月31 283
  • 误差怎么算,误差怎么算Excel

    Excel是功能很强大的办公软件,可以通过利用各种函数公式,误差怎么算Excel,对数据进行各种计算。今天,小编就教各位在Excel表格里计算标准误差的小技巧,大家一起来学习吧!首先,打开我们的Exc

    2023年02月03 274
  • 费用报销单怎么填写,费用报销单填写图

    1.费用报销单或差费报销单上签字不齐全,如部门负责人没有签字或财务负责人没有签字。费用报销单填写图,要求:费用报销单或差费报销单上报销人、财务负责人、部门负责人均要签字,分公司当地没有财务的,兼职财务

    2023年01月20 263
  • 怎样形容老师,夸老师优秀又漂亮的词语

    篇一:赞美老师的劳动节演讲稿(精选)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形容老师的优美句子如下:1、有一种环境叫春风化雨,有一种恩情叫谆谆教诲,有一种伟大叫无私奉献,有一种职业叫人民教师。2、人生旅程上您为我点

    2022年12月27 276
  • 憧憬未来,大学生未来展望200字

    2月4日,立春。凌晨4点多,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大三学生王雪菲就醒了。惦记着早上5:50集合,大学生未来展望200字,王雪菲早早起床,整理好队友的入场证件,登上了准备出发的大巴。当晚,冬奥会开幕式上,

    2022年12月11 219
  • 台风怎么形成,小学生被龙卷风吹上天

    小学生被龙卷风吹上天,据报道,今年第4号台风“木恩”(热带风暴级)于7月3日在海南省万宁市和乐镇沿海登陆,成为今年登陆我国的首个台风。受其影响,海南、广东、福建等地部分地区出现了较强风雨、局地大暴雨,

    2023年01月11 205
  • word怎么转换pdf,2007年word怎么转换pdf

    作为办公人,总是避免不了要与PDF和Word斗智斗勇,它们两真的相爱相杀的存在,各自有各自的闪光点,编辑首选Word,打印首选PDF,今天接送一堆文件需要打印,那当然就是需要将Word转PDF了!那么

    2023年02月05 231
  • 茶壶煮饺子歇后语,茶壶煮饺子歇后语的答案

    中国民间常用的16句歇后语,精辟在理,百读不厌1.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来。茶壶煮饺子歇后语的答案,指有学问却表达不出来。也指有苦说不出。也作“茶壶煮饺子———有嘴倒不出”、“茶壶煮馄饨———肚

    2022年12月10 293
  • 博为峰培训怎么样

    博为峰上班靠谱吗,挖贝网8月25日,博为峰(836392)近日发布2022年半年度报告,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34,721,565.56元,同比增加54.43%;归属于挂牌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2,3

    2023年02月02 291
  • excel怎么调行距,excel一个框里行间距怎么调

    在表格中我们经常需要调整字体的宽度与行高,让表格看起来更加的舒适美观,但很多小伙伴还不会调整,下面一起来看看在excel中怎么调整字体的间距与行高吧。excel字体间距怎么调Excel行间距可以在直接

    2023年02月05 265
  • 右到库怎样看点,科二倒右库怎样看点

    科目二的倒车入库,科二倒右库怎样看点,对于很多考生来说是一大难点,很多考生不会看点导致车辆压线,那么倒库怎么准确的看点呢?3、然后观察右后视镜,当车辆的后轮与右库角的位置距离在30厘米左右,车主就不需

    2023年01月03 229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