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麦]格奥尔格·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论叶绍均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论文提纲知识分子题材是“五四”小说的热门。叶绍钧最熟悉知识分子生活,塑造了一批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这一知识分子形象系列,为作者赢得了巨大的社会声誉。而灌注其中的作家的自

论叶绍均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论文提纲

知识分子题材是“五四”小说的热门。叶绍钧最熟悉知识分子生活,塑造了一批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这一知识分子形象系列,为作者赢得了巨大的社会声誉。而灌注其中的作家的自省意识和旨在致力“改造国民性”的不懈追求将是本文论述的重点。

一、叶绍钧笔下知识分子的总体特征及分类。

叶绍钧所塑造的丰富多彩的知识分子形象很难用一句话来概括其特点,论者多以“灰色”来涵盖叶绍钧笔下的知识分子,但我以为其中一部分似乎又颇带一些“亮色”,面对同样黑暗的社会现实,他们走着不同的道路,前者“迁就社会”,后者积极“转移社会”,据此,我把叶绍钧笔下的知识分子分为两大类:

(一)迁就社会型,如,《潘先生在难中》里的潘先生;

(二)转移社会型的,如,《倪焕之》中的倪焕之。

二、灌注其中的作家致力“改造国民性”的自省意识。

知识分子在改造社会,改造别人的同时,也要不断进行自我改造。叶绍钧以知识分子为主角的小说,无论是短篇,还是长篇,都浸渍着一种作为知识者的作家的自省意识,为鲁迅致力的“改造国民性”的命题又增添了一个重要的佐证。

三、叶绍钧小说中知识分子形象在现代小说史上的地位。

这一知识分子人物形象系列在现代小说史上熠熠生辉,为作者赢得了巨大的社会声誉。

论叶绍均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我觉得勃兰兑斯作为一个19世纪的文学作家,我觉得他是非常的优秀的,在19世纪的时候,他著作了一部19世纪的文学主流,这部书带给每一个人不同的感受,我觉得他是文学史上的一个复兴,她是文学的一个代表,一个杰出的潮流。

摘要:叶绍钧以怜、讽夹杂的态度,塑造了沾染着猥琐、谦卑、犹豫的小市民处世态度的知识分子形象。论者多以“灰色”涵盖叶绍钧笔下的知识分子,但是,面对同样黑暗的社会现实,他们走着并不完全相同的道路。作家把自省醒人的精神灌注在人物身上,以期改造国民性。这一知识分子人物形象系列在现代小说史上熠熠生辉,为作者赢得了巨大的社会声誉。

关键词:文学评论;知识分子;形象

“五四”时期进步的知识分子是作为启蒙的先锋出现于思想文化界的,影响所及,知识分子题材成为“五四”小说的热门。而叶绍钧最熟悉知识分子生活,他是带着自己丰富的生活阅历走进文学开拓者的行列的。长期的教员生涯使他对现代中国教育界的情形了解的深切详实,对学校生活的各个侧面观察得细致入微,对教员和学生的思想状态、希望欲求、心理活动把握得了如指掌。他以教育界、以学校为舞台,以怜、讽夹杂的态度,塑造了一批实实在在、有血有肉而又沾染着猥琐、谦卑、犹豫的小市民处世态度的知识分子形象。诚如沈雁冰所说:“要是有人问道:第一个‘十年’中反映小市民知识分子灰色生活的,是哪一位作家的作品呢,我的回答是叶绍钧。”①这一系列知识分子形象大多出于教育界。作家把自省醒人的精神灌注在他的人物身上,以期改造国民性。作家自己曾说:“我做过将近十年的小学教员,对于小学教育界的情形比较知道得清楚点。……不幸得很,用了我的尺度,去看小学教育界,满意的事情实在太少了。我又没有什么力量把那些不满意的事情改过来,……于是自然而然走到用文学来讽刺他一下的路上去。”②正是他深感教育问题的严重和自己的无能为力,促使他通过小说创作以形象的形式揭示旧教育界的种种弊病,“引起疗救的注意”。③

作家以冷静、客观的笔触执着的描画着下层知识分子这一平庸孤寂的人生层面,塑造了一批前所未有的中下层知识分子形象,这一人物系列的出现奠定了作者在现代文坛上的地位。

一、叶绍钧笔下知识分子的总体特征及分类。

格奥尔格勃兰兑斯,“五四”前后的文坛上,叶绍钧除以诗名世外,更大量的创作乃是短篇小说。其中写得最多的,也是最好的,就是描写知识分子的小说。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倪焕之》几乎动用了作者在教育界生活的主要积累,直接反映了“五四”以后的时代形势及其对知识分子命运的深刻影响。

叶绍钧所塑造的丰富多彩的知识分子形象很难用一句话来概括其特点,论者多以“灰色”来涵盖叶绍钧笔下的知识分子,但我以为其中一部分似乎又颇带一些“亮色”,面对同样黑暗的社会现实,他们走着不同的道路,前者“迁就社会”,后者积极“转移社会”,据此,我把叶绍钧笔下的知识分子分为两大类:(一)迁就社会型的。如,吴先生(《饭》)、潘先生(《潘先生在难中》)等;(二)转移社会型的。如,丁雨生(《城中》)、倪焕之(《倪焕之》)等。

(一)迁就社会型的知识分子是作家讽刺的主要对象,是国民性

改造的重点。

这一类知识分子以吴先生为先导,以潘先生为代表,还有《前途》

中的惠之、《校长》中的叔雅、《李太太的头发》中的李太太等。他们既有受社会压榨的一面,又有在统治者和恶势力面前卑躬屈膝,既可悲又可憎的一面。这是现代文学史中第一批卑琐的“小人物”形象。对他们,作者采取了“讽他一下”的态度,虽然挖掘的不算很深,但都可供这类人照一照镜子。

吴先生每月只有六元薪金,因不是师范毕业生,还被县学务委员克扣一半。县学务委员为了应付省视学,要他借十几个学生来遮掩乡村教育的不景气,恰遇他上街买菜未归,便以他不尽职为由,又扣去二元。在横暴上司的敲诈勒索下,吴先生已难以养家糊口,但面对上司的欺凌,他只知低声下气,不思抗争。对他为几块钱折腰,委曲求全的处世态度,作者投以含泪的笑,可谓“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叔雅、泽如(《搭班子》)、李太太,应该算是这一类型中的“贵族”。他们的衣食是无虞的,三人都是校长。前两位都想搭一个新班子,振兴已经腐败的学校,结果是在重重关系网的掣肘下空抱理想,一事无成;李太太这位“趋时的落伍者”虽应和时代潮流剪掉了象征着地位和尊严的发髻,但仍被教育局“剪”掉了校长的职务。

这一类型的知识分子身上存在着严重的弱点:空虚、胆小、怯弱、疑惧、动摇、畏葸、苟安、玩忽职守,自私自利。他们面对社会给予的压迫,不敢反抗,甚至不想反抗,只是在默默地忍受,一味地“迁就社会”。作为启蒙者的知识分子尚且如此,国民的觉悟程度也就可想而知了。鲁迅曾经指出,国家的强弱之分“固然在有无枪炮,但尤其是在拿枪炮的人”,⑤因而“此后最要紧的是改革国民性,否则……全不行的”。他说:“要想进步,要想太平,总得连根的拔去了‘二重思想’(“因时制宜,折衷至当”,“本领要新,思想要旧”)。因为世界虽然不小,但彷徨的人种,是终竟寻不出位置的”。⑥

(二)转移社会型的知识分子。作者寄予较多的同情,但同样存在着需要改造的弱点。

当战乱或革命的潮流冲击着那一团死水似的氛围,自身的生活状况也被打破的时候,这一“知识分子家族”中,也会显出卑怯懦弱和激进刚直的区分,在历史的洪涛巨浪中分别着忠奸良莠。

1925年“五卅”运动后,随着中国革命的深入,随着创作实践经验的积累,叶绍钧更多地看到了教员知识分子身上出现的革命、反抗的一面,除了继续提供他所擅长描写的小市民灰色人生的艺术形象外,在他的小说中还出现了一些进步的、正直的,敢于向旧制度抗争的颇带一些亮色的正面人物的生动艺术形象。

敢于反抗传统偏见率先创办男女生同校、教员少拿或者不拿薪水的学校,即使被说成“过激党”也毫无惧色的丁雨生(《城中》)是值得赞扬的。由于作者比较充分地写出了主人公恶劣的社会环境,并着意描写了他的革新图变的精神和坚毅顽强的斗志,因此,丁雨生成为叶绍钧作品中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系列中的新型的人物形象。

在普遍的乌烟瘴气、浑浑噩噩中,知识分子中是不乏并未忘却一己做人的责任,对国家民族的前途深怀忧虑,敢于仗义执言,不为威权所动的人物的。当帝国主义蚕食鲸吞,祖国陷于危急存亡的时候,他们写下了表达心声、张扬正义的宣言,表示了自己的抗议和责任。但就是这一点点表示,作为一个中国人最起码的表示,却触怒了当局,王詠沂遭到省教育厅抽查作文、革职开除的打击(《一篇宣言》)。

这一类知识分子尽管也不同程度的存在一些弱点,但相对于前一类,他们显然前进了一大步。他们明显的具有了抗争的意识,并且行动起来,积极地为“转移社会”做出努力,虽付出惨重的代价,也义无反顾。他们愤然前行必然会走上革命的道路。

叶绍钧笔下这一教员的“家族”和小知识分子的形象系列,以自己不同的轨迹,成为倪焕之、蒋冰如、金佩璋等形象出现的先导。

二、灌注其中的作家致力“改造国民性”的自省意识。

上文已涉及到国民性改造问题,这里我打算以叶绍钧的两部代表作《潘先生在难中》和《倪焕之》为例详细论述灌注在人物身上的作家致力“改造国民性”的自省意识。

格奥尔格·勃兰兑斯(1842—1927),丹麦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犹太人(这一点也许很重要),最主要的代表作是六卷本的《十九世纪文学主流》,这套书几乎已成为举世公认的权威教本;而对一般人来讲,也许最喜欢看的还是他的。

写于1924年末的《潘先生在难中》,以江浙军阀战争为背景,打破以往在相对平稳的环境中展示知识分子灰色心理的做法,而在一个动荡的时世中淋漓尽致地揭示了知识分子的复杂心灵,极为充分地剖示了小市民知识分子的猥琐自私的灵魂。

潘先生自然也是战乱时代拨弄下的可怜的小人物,他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像大风卷扬下的一颗卑微的砂粒,确有令人同情的一面。但作者着重表现的,却是这位小学教师置身动乱的年代,却丝毫没有责任感,更没有起码的是非观。他的张皇失措与随遇而安,完全是出于个人身家性命的考虑,他的十分敏感的情绪波动的源泉,并非是对国家民族、广大民众的命运前途的关注。如果说对于他“临虚惊而失色,暂苟安而又喜”的小市民卑琐心理,叶绍钧主要是持温和的嘲讽,那么,到小说结尾处描写潘先生违心地为涂炭乡里鱼肉民众的军阀书写歌功颂德的匾额时,那讽刺便顿时锋利起来。在这篇著名的小说中,叶圣陶旗帜鲜明地宣告:即使是身为完全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小人物,也决不可丧失对社会、群体的责任感和对时代历史的是非观,苟活,是可耻可鄙的,人,应当追求一种摆脱庸俗私利卑琐情趣、向往崇高的事业并甘愿为之牺牲小我的人生境界。

《倪焕之》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中,真实地描绘了富有革命性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倪焕之的性格及其发展,从而塑造了这个生动的具有典型意义的艺术形象。

[丹麦]格奥尔格·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倪焕之是一个热情正直而怀抱高远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小学读书的时候,就抱定了将来“要干于多数人有益”的工作。他对清政府和军阀的腐败政治不满,要为拯救民族的命运贡献自己的力量。当辛亥革命的消息传来时,他异常振奋,“仿佛有一种新鲜强烈的力量袭进身体,周布到四肢百骸,急于要散出来”表现出对辛亥革命抱有很大的希望。辛亥革命的失败,他虽然感到失望,但高远的志向并未改变。

丹麦批评家勃兰兑斯的六卷本《十九世纪文学主流》,本社已于1980—1986年先后出版几位译者执笔的中文本,当时为国内的外国文学研究者提供过比较及时而必要的帮助。为了便于新旧读者系统阅读和收藏,我们今天将它重印并一次出齐。

倪焕之追求理想教育的同时,追求理想家庭。他和思想进步、热心教育改革的金佩璋的结合,可以说是一桩能够冲破封建门第观念、实现爱情与事业结合的婚姻。但是,新家庭建立之后,金佩璋却失去了新女性的朝气,使焕之深深感到,“有了一个妻子,但失去一个恋人,一个同志”。有如“理想教育”按新方法培养出来的学生并不比过去高明一样遭到失败,理想家庭的追求,也同样有负自己良好的愿望。倪焕之的“理想教育”,以及他敢于自由恋爱,文明结婚的行为,在当时对于僵化腐朽的封建教育封建礼教是一种勇敢的挑战,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无疑是有其进步意义的。

强烈的内省精神推动着主人公不断思索,不懈追求,适时地校正着自己人生的航向,但诚如作者所说:“倪焕之是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免不了软弱和动摇;他有良好的心愿,有不切实际的理想,找不到该走的道路,在那大变动的年代里,他的努力失败了,希望破灭了,只好承认自己不中用,朦胧的意识到:将来取得成功的‘自有于我们全然两样的人’。”⑦

小说最后,以倪焕之弥留之际的自我反省,金佩璋的“觉悟”,终于由脆弱走向坚强,隐约暗示了未来的希望。

追求理想教育及其幻灭,追求理想家庭及其幻灭,投身社会活动及其幻灭:三起三落。双重理想的破灭,使倪焕之开始从时代的潮涌中汲取新的理想。他用《新青年》等报刊所热情介绍大力鼓吹的新思潮作为重新估价一切的价值尺度,开始把个人的事业家庭,与国家民族的兴衰存亡联结在一起,开始把中国的事情放到世界全球这样的范围内考察。但最终得到的仍然是幻灭。他的理想与现实发生了碰撞,理想的学校与家庭在现实的平庸与灰色中迅速消褪了五颜六色的光彩,显露出并未改革并未进步的本相,这才使他感到了幻灭的悲哀。这种悲哀是倪焕之个人的,又是倪焕之所属的那个时代的。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乃是人类历史上纵贯至今的矛盾,它每到历史转折的关头,便因为价值观念的突变而显得格外尖锐。观念变革和体制变革的脱节,构成了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反差,成为一代青年梦醒之后无路可走的共同悲哀。倪焕之不断追求不断失败不断建构新的理想不断体尝幻灭悲哀的精神特征,典型地反映着那一时代青年知识分子的心灵历程。

不难看出,《倪焕之》中的若干情节,或取材于叶圣陶与王伯祥、吴宾若等好友在甪直五高的教学改革实验,或取材于他自己在辛亥前后的一段任教经历与心理转换,倪焕之与金佩璋相识相恋的甜蜜中,未必不折射出叶圣陶自己的感情体验,倪焕之在“五卅”惨案中的震惊和郁怒,则分明是叶圣陶此时此刻感情的投影。

叶圣陶和他的“转移型的”主人公们在不断进行自我改造的同时,试图改造别人,以“转移社会”。他的以知识分子为主角的小说,无论是短篇还是长篇,都浸渍着一种作为知识者的作家的自省意识,为鲁迅致力的“改造国民性”的命题又增添了一个重要的佐证。

三、叶绍钧小说中知识分子形象在现代小说史上的地位。

丹麦大文学家格奥尔格•勃兰兑斯在他划时代的巨著《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的《引言》中强调指出:“文学史,就其最深刻的意义来说,是一种心理学,研究人的灵魂,是灵魂的历史。一个国家的文学作品,都是许多人物的描绘,表现了种种感情和思想。感情越是高尚,思想越是崇高、清晰、广阔,人物越是杰出而又富有代表性,这个书的历史价值就越大,它也就越清楚地向我们揭示出某一特定国家在某一特定时期人们内心的真实情况。”叶绍钧的描写知识分子的小说,正是二三十年代中国知识分子心灵变迁的历史,更准确的说,是变迁的时代与变迁的心灵互相交织互相渗透的历史。这一心灵史作为艺术的典型永远活在中国的文学史乃至思想文化史上。

叶绍钧通过知识分子在二三十年代命运的浮沉,对他们进行持续不断的观察思考和多侧面多角度的表现,并且把对这一特殊表现对象的思考,上升到与时代变动密切联系,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命运,与中国教育制度的历史变动密切联系的高度,不但写出他们悲苦的处境,而且写出他们向善的努力,不但为他们的精神风貌传神写照,而且发掘他们之所以如此这般的社会原因。既是历史的翔实资料,又是艺术的生动写照。教育史和心灵史,在这里互相渗透,互为表里,成为现代教育史和小说史上仅见的现象。

从吴先生到倪焕之,这些个性鲜明的形象一个一个从平凡的生活中执拗地站出来,走上文坛,排成队列,互相补充,显示出这一“家族”不容忽视的存在价值,显示出这一“家族”的复杂内涵和生活的复杂内涵,显示出叶绍钧鲜明的艺术个性爱憎感情。这一知识分子人物形象系列在现代小说史上熠熠生辉,为作者赢得了巨大的社会声誉。

注释:

①矛盾《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

②《随便谈谈我的写小说》

③《我怎么做起小说来》《鲁迅全集》第四卷

④鲁迅《孤独者》

⑤鲁迅《华盖集•补白》

⑥鲁迅《热风随感录五十四》

⑦《重印<倪焕之>后记》

①安徽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现代文学简史》

[丹麦]格奥尔格·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②魏绍馨主编《现代中国文学发展史》,延边大学出版社,1990年6月第1版

③刘增人著《叶圣陶传》,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年6月第1版

④刘俊峰《中国现代小说史》

勃兰兑斯是我们大家很熟悉的思想家,犹太人(这一点也许很重要),最主要的代表作是六卷本的《十九世纪文学主流》,这套书几乎已成为举世公认的权威教本;而对一般人来讲,也许最喜欢看的还是他的一系列关于文化巨匠的名。

⑤吴宏聪、范伯群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年2月第1版

⑥阜阳教育学院学报

上一篇 2022年12月11 21:32
下一篇 2022年12月20 02:53

相关推荐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