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阿摩司·奥兹《犹太人与词语》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昨夜,当今以色列文坛最杰出的作家奥兹逝世,享年79岁。他是以色列希伯来语作家,列本古里安大学希伯来文学系终身教授。在今天的这篇文章中,作者柏琳为我们介绍了他并不那么为人所知的短篇小说集《恶意之山》。因

昨夜,当今以色列文坛最杰出的作家奥兹逝世,享年 79 岁。他是以色列希伯来语作家,列本古里安大学希伯来文学系终身教授。在今天的这篇文章中,作者柏琳为我们介绍了他并不那么为人所知的短篇小说集《恶意之山》。

因为其被民族纠纷与战争阴影笼罩的成长经历,奥兹在小说中将幼年的自己比为一只“在黑暗中怀揣信仰,时刻准备为犹太人献身”的黑豹,他将破碎的希望与近乎绝望的等待都凝聚为意义深远的作品,向犹太民族的历史与未来发出伟大的提问。

这本《恶意之山》并非奥兹最重要的作品,但也许是你窥视这位以色列犹太作家思想秘境的绝佳入口。

感谢单读、检书授权转载。

导读丨柏琳

2007 年,19 岁,第一次读希伯来语作家阿摩司·奥兹。《爱与黑暗的故事》。南方的冬天,我把手缩进毛衣里,把身体蜷成一团,抬头张望下着冻雨的窗外,看见 12 岁的小奥兹站在巴勒斯坦的群山下起誓:要做一头地下室里的黑豹,为了犹太民族的正义激情时刻准备。身后,美丽的波兰裔母亲忧伤地注视着儿子:新的国将要建立,等待我们的,可能是个深渊。

十一年,我持续读完奥兹所有中译本作品。看着这个长相酷似梅尔·吉普森的男人,用一双锐利诱人的幽蓝眼眸,把犹太民族刀光剑影的民族记忆幻化成诗意柔情的叙述。他有时像一场冻雨,冷峭激烈的情感让人无法承受,但更多时候,他只是一棵树,吸纳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尖叫和魔咒,再投射一地婆娑树影,影子里藏着犹太人的爱与黑暗。

《阿摩司·奥兹《轻抚水,轻抚风》》百度网盘pdf最新全集下载:链接:https://pan.baidu.com/s/1eZrRIoxFUq3V44Vf_MFEzw ?pwd=lgam 提取码:lgam简介:一九三九年,德国入侵波兰,以利沙·波马兰兹,既是数学家又是。

当他回望自己的童年,“爱就是战争,连友谊也是”,曾经的小豹子是这么执拗,阿摩司·奥兹作品,他蓄势待发,等待新生。在《恶意之山》里,时间给予年轻一代犹太人的,是等待里的深渊。但时间如风,空荡的痛苦会过去,最终奥兹变成宽容的老人,他看见照在眼睛上的光透过了黑暗,而黑暗,可以穿透心灵。

《恶意之山》

阿摩司·奥兹 著

译者:陈腾华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一场伪装成希望的等待

丨阿摩司·奥兹《恶意之山》

撰文/柏琳

他们在等待。一个新型的希伯来国呼之欲出,犹太民族即将登上历史舞台。

耶路撒冷的犹太人在等待,他们以为能够就此终结世界性的漂泊。耶路撒冷的阿拉伯人也在等待,他们在四周的群山上筑起混凝土碉堡、掩体和射击点。

自六十年代登上文坛后,奥兹的作品不仅在以色列十分流行,而且在世界上影响很大,曾获多种文学奖,并于一九九八年以色列建国五十周年之际获以色列国家文学奖。 《何去何从》(1966)《我的米海尔》(1968)《触摸水,触摸风》(。

1946 年夏,失控的政局正在酝酿更大的风暴。受到联合国委托管辖巴勒斯坦的英国,即将从这个纷争之地撤离。在这个“流着奶与蜜”的“应许之地”,历经千百年流亡后返回的犹太人,见到的并不是梦境中的光明,等待他们的是困境。

1946 年夏,这场困境看似无可挽回——英军对待耶路撒冷犹如烫手山芋,他们的统治已经接近尾声,高级专员阿兰·坎宁汉爵士虽然出现在放映犹太复国宣传片的庆祝会上,却毫无欢乐可言。那个夜晚,耶路撒冷晚霞满天,远山历历在目,城市在渴望中发出微弱的呼唤,人们等待一个崭新的声音冲破夜空的死寂,暂时回报他们的只有一成不变的沉默。

在等待风暴的前夜,以色列作家阿摩司·奥兹开始了他的童年回忆。这位蜚声世界文坛的希伯来语作家,感知到以色列乃至整个犹太民族的历史,是一部交织爱与黑暗的历史。他用文学的一支笔,写下《我的米海尔》《地下室里的黑豹》《爱与黑暗的故事》等小说,探讨犹太民族的爱恨,犹太家庭的秘密。

北京时间,2020年10月8日19时,2020年诺贝尔文学奖揭晓,女诗人露易丝·格吕克(Louise Glück)获得今年文学奖,已经陪跑不知道多少年的村上春树再次陪跑。还有米兰昆德拉,是这次夺奖的热门,但是最终很遗憾,诺奖给了露易丝。

阿摩司·奥兹( Amos Oz,1939—),原名阿摩斯·克劳斯纳,以色列希伯来语作家

民族和家庭,这两个看似宏大与细微对立的词语,在奥兹的小说中不可分割。然而,奥兹并不总是如他所说的那样,作品的全部主题只有一个词——“家庭”。虽然创作中后期的奥兹,风格变得越来越像他喜爱的俄国作家契诃夫,“含着微笑的眼泪描写令人伤心的生活”。但在创作的早年,日常生活还没有呈现后来那种温柔的褶皱质地。那时候的奥兹,在沉重的家国命题中尝试艰难地理解自己。他过早地在童年遭遇民族对峙的困顿景象,胡思乱想,狂热而孤独,不是一开始就懂得妥协。

创作于 1976 年的短篇小说集《恶意之山》,是奥兹“妥协前”的童年回望,相较他中后期脍炙人口的小说,《恶意之山》一直都不是奥兹最重要的作品,却是一个窥视这位以色列犹太作家童年秘境的绝佳入口。

《恶意之山》写成的三年前,奥兹作为预备役士兵参加了 1973 年发生在西奈半岛和戈兰高地的“赎罪日战争”(第四次中东战争),在这之前,他同样亲历了 1967 年的“六日战争”(第三次中东战争),两场战争后的阿拉伯世界,认识到他们在军事上无法击败以色列的现实。但这绝非奥兹要关注的问题,作家思考的是,为什么英军撤离后,在这片迦南之地上,本应惺惺相惜的犹太和阿拉伯两个民族,却更猛烈地互相伤害?以色列犹太人为何憎恨英国当局?

奥兹选择回溯仇恨的源头——在两个兄弟民族堕入仇恨深渊的前夜,在 1948 年以色列建国之前,犹太人经历了什么?年幼的奥兹彼时不过七八岁,一个父母是东欧犹太移民的儿子,如何理解犹太复国主义的行为?他如何在父母的遮遮掩掩和周围邻居的摩拳擦掌中失去童真,把英国当成假想的敌人,变成一个狂热的小民族主义者?短篇集《恶意之山》用三个相互独立又彼此勾连的短篇故事,给出了没有答案的答案。

奥兹一直拥有两支笔,一支用来写政论,一支用来写文学。在文学中,他几乎把自己完全敞开。南非作家库切曾说,对于作家,“所有的自传都是在讲故事,而所有的创作都是一种自传”,构成《恶意之山》的三个短故事,就是作家的童年记忆。

在同名的《恶意之山》以及《列维先生》《渴望》三个故事里,还没长大的小男孩经历生命中诸多破碎,直至告别童年。复国运动的梦想火把在大人中间传递,但他似懂非懂,不得要领。《恶意之山》中父亲汉斯和母亲鲁丝在希特勒迫害犹太人的时间口定居巴勒斯坦,此刻,19 世纪末因俄国排犹浪潮而逃亡巴勒斯坦的犹太人还惊魂未定,这样的父母面对在巴勒斯坦诞生的第一代儿童,不知如何告诉他们,他们为何而来,从什么地方漂泊至此,又在等待什么。小胖子希勒尔夹在欲言又止的父母之间。

父亲汉斯在放映犹太复国宣传片的祝贺会上,无意中救了英方高级专员的嫂子,因此受邀参加在恶意之山的英国人的晚宴,孩子是不能带去的,希勒尔强烈抗议,“可我要对高级专员说谁对谁错”,因为寄宿在他家的米提亚叔叔告诉他,英王都是阿尔比恩(古希腊人和罗马人对英格兰的蔑称),“地下运动组织要抓他,把他吊死,因为他破坏了以色列的遗迹”。

一个孩子何以萌生吊死英王的恐怖想法?大人的影响无处不在,寄宿者米提亚难辞其咎。这个基布兹(以色列的一种集体社区,目标是建立混合共产主义和犹太复国主义思想的乌托邦)的拓荒者,无比憎恨英国人。自 1922 年起,英国政府在巴勒斯坦托管时期多次下发限制犹太人向巴勒斯坦的移民额度的指令,加深了犹太人的不满,而在 1946 年,英国提出阿犹分治计划遭到双方同时反对,这也激化了犹太人与英国政府的紧张关系,最终走向完全破裂。

米提亚是狂热的犹太复国主义者,无时不刻不在诅咒英国政府是“政治阉人”。他时常截住希勒尔,向他倾诉自己狂乱的复国思想,“耶路撒冷,这个谋杀先知的城市,将会在地狱之火中锻炼出新的希腊文明。”希勒尔在其影响下,曾写信给英王和高级专员,“根据《圣经》和正义的要求,这里的土地属于我们。请立即离开以色列,回到英国去。趁现在还来得及。”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nzb6xw6rbnHfSrcN6eyN-w 提取码:20mf 书名:咏叹生死 作者:[以]阿摩司·奥兹 译者:钟志清 豆瓣评分:7.5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9-9 页数:134 内容简介:“读者希。

童真还没走远,希勒尔在天真地等待英王回复。但犹太人的等待让一个孩子不堪重负,他为那些在耳边嗡嗡作响的比喻惊恐不安,他怯怯地问父亲什么是“盲信者”,英国人究竟是好是坏,总是得到似是而非的答案。他曾努力向父母寻求关于犹太世界的真相,而父母本身已经深陷复国的疑虑泥潭,虽然父亲“坚信凡事都会朝好的方向变化”,但是母亲,这个曾经家境优越的波兰犹太女子,来巴勒斯坦不到一年“就厌烦了这个国家和它的语言”,她不信任复国运动的未来。

在奥兹的代表作《爱与黑暗的故事》中,面对英国人的离去,奥兹父亲曾激动想象“国家真的已经站在门口了”,而母亲却说,“不是站立。没有大门,有个深渊。”母亲没有错,1948 年 5 月 14 日以色列国建立,甚至挨不过 24 小时,阿以就爆发了第一次中东战争。此后的年月里,中东战争的序数递增背后,巴以冲突的死结越系越紧。

《爱与黑暗的故事》

阿摩司·奥兹 著

译者:钟志清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4年

在这个短篇里,奥兹后期家庭式小说中那种笔法华丽又善于移情于物的特征已开始显露。小希勒尔爬上了高高的无花果树,枝头空空,美丽的母亲再也不会回来。他在树上什么都看不见,人们在等待,群山灰暗,让人窒息,耶路撒冷凝固了。

当小希勒尔长大了一点,他化身成《列维先生》里的儿童斗士尤里。这个犹太印刷商的儿子,已经旗帜鲜明地把自己当成从事犹太复国运动的一份子,追随来自立陶宛的诗人邻居内哈姆金和他的儿子艾佛莱姆,默默从事地下抗争。他认为自己撕掉了童真的桎梏,所以面对同龄孩子的嬉戏和捉弄,他既嘲讽又不解。他感兴趣的是制定“作战计划”,发射太空射线,“用一束长程射线把整个英格兰烧成灰烬”。小尤里已经和童真告别,满脑子都是英雄主义式的复国狂思。

奥兹借助塑造男孩尤里,部分复原了本人的童年经历。他在接受《巴黎评论》采访时曾谈到自己的童年,“决定成为反对英国委任统治的恐怖主义者;是一个要在巴勒斯坦举行暴动的抗英孩子”。故事里的尤里幻想自己是一头“豹子”,“我要到山那边去生活,在阳光下,在风中,只有我一个人,不会有令人作呕的想法,做一个倔强的人”。

豹子,是奥兹用来形容具有此种精神状态的年轻犹太人的典型隐喻。在 1994 年发表的小说《地下室里的黑豹》里,作家用这个意象审视过去的自我,自比为“在黑暗中怀揣信仰,时刻准备为犹太人献身”的黑豹。而《列维先生》里的尤里如同这头“黑豹”的雏形——“小大人”把自己当成了一头豹子,“一定要跟随豹子越过高山,到属于豹子的森林。”

剧情简介: 故事发生在1947年,银行家安迪因为妻子有婚外情,用枪杀死了她和她的情人,因此他被指控枪杀了妻子及其情人,安迪被判无期徙刑,这意味着他将在肖恩克监狱中渡过余生。 阿瑞1927年因谋杀罪被判无期徙刑,数次假释都未获成功。

《地下室里的黑豹》

民族纷争、战争阴影,失真的他者想象,这一切无声息地摧残着一个孩子不合时宜的希望。而 1946 年夏天,人们需要继续等待。

《渴望》里,伊曼纽尔医生曾为复国组织提供化学和武器方面的知识援助,却在自己即将去世前陷入深深自责。他在一封封可能永远收不到的信件里诉说悔恨。上一个故事里的男孩尤里又出现了,他是医生的崇拜者,定期来拜访他,希望从他这里学到复国运动的实质性科学知识。医生感念他的陪伴,又对他狂热的信念感到忧虑。他不停地发问,是什么让一个孩子变成了一个战士?最终意识到罪魁祸首就是这个时代的犹太成年人。

什么是耶路撒冷的短暂?什么又是它的永恒?即使新的犹太国站立在眼前,对于尤里这样的孩子,留在记忆里的只剩下什么?“波纹铁皮房,三夹板隔离间,空空的酸奶瓶,欧洲式的举止加上粗鲁的欢笑,这就是在沙漠边缘的移民城市”,时间将如何回报年轻一代犹太人的等待?

医生的书信以问题始,以问题终,没有任何答案,作家只是不停地提问。而三个短篇,切换不同视角,试图暴露那些吞噬孩子童真的虚假希望。作家无意进行申讨,虽然后来我们都已经知道,阿以两族等来的是更多的鲜血和眼泪。当和平危在旦夕,“他希望终有一天,时间、地点和证人将会获得某种谅解”。

《爱与黑暗的故事》是当今以色列最富有影响力的作家阿摩司·奥兹的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这部长篇小说把主要背景置于耶路撒冷,以娓娓动人的笔调向读者展示出百余年间一个犹太家族的历史与民族的叙事,抑或说家族故事与民族历史。家庭。

[以]阿摩司·奥兹《犹太人与词语》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检书”(ID:jianshu917)

无条件欢迎分享转发至朋友圈

上一篇 2022年12月18 00:13
下一篇 2023年05月04 14:46

相关推荐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