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艾克曼《歌德谈话录》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在当今的国际比较文学和文学理论界,世界文学已成为一个饱受热议的前沿理论话题。歌德作为这一概念的最早提出者之一,率先在西方的语境下将世界文学概念化。但是长期以来,在国际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研究领域,占据主

在当今的国际比较文学和文学理论界,世界文学已成为一个饱受热议的前沿理论话题。歌德作为这一概念的最早提出者之一,率先在西方的语境下将世界文学概念化。但是长期以来,在国际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研究领域,占据主导地位的却是欧洲中心主义以及其后的变种西方中心主义的思维定势。后来由于美国的崛起及其综合国力的强大,欧洲中心主义演变为西方中心主义。甚至在中国的世界文学研究领域,西方中心主义也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但是,反西方中心主义的尝试也一直没有间断,在西方有比较文学学者佛克马,在中国则有鲁迅。

从作为一个理论概念的“世界文学”发展到今天作为一种创作和理论批评实践的“世界文学阶段”,上海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王宁梳理了其发展的历史脉络,以及其中西方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的思潮博弈,并立足现实,表示在当前的全球化时代,我们在中国的语境中讨论世界文学的一个目的就在于大力在海外推介中国文学,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世界文学版图上的西方中心主义格局。

全球化时代的来临为我们提供了文化学术交流的平台,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个平台,歌德谈话录简介,立足中国的立场和世界的视野,突破西方中心主义的局限,大力弘扬包括中国文学在内的非西方文学,从而为重新绘制世界文学的版图而贡献中国智慧和提供中国方案。具体通过三种途径:

[德]艾克曼《歌德谈话录》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1.立足中国本土的立场和观点,就国际学界的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话题发出中国的声音,贡献中国的智慧,并提出中国的方案;

2.在国际学界大力弘扬中国文学和文学理论,用中国的文学理论概念来尝试着解释世界文学现象,从而改变国际比较文学和文学理论界长期一直风行的“以西释中”的西方中心主义模式;

3.由中国学者提出一个全新的话题,引领国际同行就此展开讨论甚至争论。

更多精彩观点

《歌德谈话录》是一位文化巨人的智慧思想辑录。其作者是爱克曼,1792年出生在德国汉堡附近的一个农村。1823年,爱克曼到魏玛拜访歌德,歌德留他在魏玛工作从1823年6月到1832年3月这9年里,他主要帮助歌德编辑他亲自审订的。

世界文学中的欧洲中心主义和

西方中心主义

毫无疑问,歌德作为一位享有极高声誉的作家和思想家,显然不同于那些心胸狭隘、目光短浅的欧洲作家,他有着广博的世界主义胸怀,广泛涉猎东西方文学,并在广泛阅读世界各国文学作品的基础上提出了“世界文学”的概念。因此,我们今天在讨论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时,常常将他视为比较文学之父和世界文学概念的首创者。确实,歌德在古稀之年接受青年学子艾克曼的拜访,并就民族文学和艺术等话题进行了范围极广的谈话。之后由艾克曼编辑整理为《歌德谈话录》。我们今天在讨论世界文学问题时所引用的那段关于世界文学的文字就出自歌德与艾克曼的谈话。实际上,当我们读完整篇谈话,惊异地发现,世界文学在其中并不占据重要的地位,甚至歌德对世界文学的描述也只是淡淡地提及,而且很快就转向对具体作家艺术家的评论等另外的话题了。我们若仔细阅读谈话的全部内容,并不难发现,歌德的文学造诣和所熟悉的主要还是欧洲文学,而且更侧重于欧洲的古典文学,说得更具体一些,主要是德、法、英和古希腊的文学艺术,偶尔也涉及一点意大利文学,东欧和北欧的文学几乎不在他的视野中。因此,他在谈话中不时流露出鲜明的精英意识和对文学经典的强调。在他看来,这些欧洲文学经典作家构成了世界文学的主体。因此,毫不奇怪,他在与艾克曼的谈话中,讨论的大都是对他本人有着直接影响和启迪并在文学史上有着崇高地位的欧洲作家和艺术家。这也许就是他所框定的世界文学的范围。应该说,歌德与艾克曼谈话的另一个贡献就在于他对以欧洲文学为主体的世界文学经典的形成作出了奠基性的贡献。他们讨论的那些同时代或古代的作家大多已成为今天我们所阅读和研究的世界文学经典作家。

作为把握了时代脉搏和精神的伟大作家,歌德和莎士比亚都创作了优秀的剧本,而且后者的主要成就就在于戏剧创作。由于莎士比亚并非出身高贵,也未在牛津、剑桥读过书,因此一些肆意贬低莎士比亚的批评家一方面对他的著作权提出质疑,认为那些把握了时代精神并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剧作不可能出自莎士比亚之手,另一方面则抬出他的同时代和之后的伟大剧作家来打压他。但是,歌德出于艺术批评的良知和真诚,始终对莎士比亚的成就十分推崇,他称莎士比亚为“戏剧天才”,并认为,伟大的作家应该看到这一点,“如果他真正称得起天才的话,就不可能不注意莎士比亚,是啊,不可能不研究莎士比亚。可是研究的结果必然意识到,莎士比亚的作品已经穷尽整个人性的方方面面,已经做过最高、最深的发掘,对于他这个后来者,从根本上讲已没剩下任何可写的东西啦。谁要在灵魂深处意识到已经存在那样一些无比精湛的、不可企及的杰作,并对其心悦诚服,谁还能从哪儿获得勇气提起笔来呢!”应该说,这是歌德对莎士比亚的艺术成就的高度认可和评价,对于奠定莎士比亚在欧洲乃至整个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几乎与歌德同时代的英国诗人拜伦虽然比歌德年轻很多,但由于生活的颠沛流离和身体虚弱等诸种原因,不幸英年早逝。歌德对此感到巨大的悲伤,他发自内心地对这位有着很高天分同时又引起很大争议的诗人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并且毫不否认自己受其影响和启迪。在歌德看来,“他是一位伟大的天才,一位天生的诗人;在我看来,没有任何人身上有他与生俱来的那么多作诗的天分。还有在把握外在事物和洞悉历史情境方面,他也与莎士比亚一般伟大。不过作为纯粹的个人,莎士比亚更加杰出。对此拜伦心中有数,他真恨不得将莎士比亚给否定掉,因为他的快活爽朗如同横在他前进路上的一块巨石,他感觉自己无法越过。”对拜伦之后的法国作家雨果,以及之前的剧作家莫里哀等人,歌德也多有提及,并表达了自己的景仰和推崇。我们从歌德对欧洲的主要作家及其作品的评价中不难看出,在他的心目中,世界文学应该由这些伟大的欧洲作家及其作品为主体,因为正是这些伟大的欧洲作家及其优秀作品形成了世界文学经典。由此可见,歌德的世界文学观首先体现在其经典性,而且这一经典性又带有鲜明的欧洲中心主义色彩。

正是由于歌德宽阔的世界主义胸襟和娴熟的多种外语技能,他通过英文和法文翻译,阅读了包括中国文学在内的一些非欧洲文学作品,包括中国作品《好逑传》《玉娇梨》《花笺记》《老生儿》,印度古代诗剧《沙恭达罗》以及一本波斯的诗集,并萌发了这样的感慨,“我越来越认为,诗是人类的共同财富,而且正成百上千地,由人在不同的地方和不同的时间创造出来。一个诗人可能比另一个诗人写得好一点,浮在水面上的时间也长一点,如此而已……我们德国人如果不跳出自身狭隘的圈子,张望张望外面的世界,那就太容易陷入固步自封、盲目自满了哦。因此我经常喜欢环视其他民族的情况,并建议每个人都这样做。一国一民的文学而今已没有多少意义,世界文学的时代即将来临,我们每个人现在就该为加速它的到来贡献力量。但是,我们对外国文学的重视还不应止于某一特定的文学,唯视其为杰出典范。我们不应该想,只有中国文学杰出,或者只有塞尔维亚文学,或者只有卡尔德隆,或者只有《尼伯龙根之歌》杰出;而总是应该回到古希腊人那儿去寻找我们需要的典范,因为在他们的作品里,始终塑造的是美好的人。其他文学都只能以历史的眼光看待,好的东西只要有用,就必须借鉴。”长期以来,研究世界文学的学者们只是引用前面几段文字,刻意地宣扬歌德对包括中国文学在内的世界各民族文学的强调,而忽视了后面几段文字:在打破德意志中心主义的同时又陷入了欧洲中心主义的桎梏。如果我们仔细阅读他上面的整段文字,就不难看出他的世界文学概念中的矛盾性和张力:再一味地侈谈民族文学已经无甚意义,世界文学的时代已经来临,因为各民族人民通过文学进行交流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因此,再像过去那样固步自封、盲目自满,只看到自己民族/国别的文学成就显然是不够的。这应该说是歌德超越了欧洲中心主义局限的进步之处,也说明他作为一位伟大的世界文学大家所具备的独到眼光。

但是,如前所述,歌德也如同绝大多数欧洲作家一样,其欧洲中心主义思维定势也是难以克服的,他一方面号召欧洲作家要克服固步自封的缺点,把目光转向德国以外的世界其他民族和国家的文学,但另一方面又认为,真正堪称经典的作品应该在古希腊文学中寻觅。这就情不自禁地流露出了欧洲中心主义的思维定势,但又无法公开彰显,因为在这其中还有另一种思维定势,即文化相对主义。

毋庸讳言,在美国尚未成为一个新崛起的帝国时,美国文化基本上被认为是欧洲文化的翻版,美国文学也就自然被视作对欧洲文学的模仿,并无自己的独特之处,因而欧洲中心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扮演了后来的西方中心主义的角色。我们都知道,美国很快便后来者居上,它充分利用两次世界大战大发横财,在经济上和军事上得到迅速发展,政治地位也愈加稳固。特别是在二战期间和之后,一大批欧洲知识精英不堪忍受德国法西斯的迫害而移民美国,这便使得美国聚集了一批世界上最顶尖的科学家和人文思想家。昔日的欧洲中心主义演变成了西方中心主义,而美国则成为西方中心主义的腹地和新的中心地带。因此,西方中心主义在许多人眼里就是美国中心主义。这一看法虽不无偏激,但至少反映了美国在西方世界的主导地位和英语在传播世界文化和文学过程中的霸权地位。

文化相对主义的建构与重构

《歌德谈话录》是歌德的仰慕者艾克曼编写的。书中主要记录了歌德与他谈话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对于我们了解歌德有重要的意义。歌德身为诗人、作家、思想家以及自然研究者和政务活动家,他谈话所涉及的方面非常广泛。而我主要从。

和西方中心主义相辅相成的另一股文化理论思潮就是文化相对主义。这股思潮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演变史,并且在不同的时期以不同的形式出现。早先的文化相对主义也带有明显的欧洲中心主义印记,它旨在凸显欧洲文化相对于其他文化的优越之处,这一点尤其体现在那些有着鲜明的精英意识的欧洲作家和艺术家那里。从前引歌德和艾克曼的谈话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包括歌德在内的一大批欧洲作家和艺术家都认为,只有优秀的欧洲作家及其作品才有资格成为世界文学的经典和主体。但是曾几何时,美国后来者居上,由于美国在经济、政治和科学文化上的飞速发展以及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地位,早先的欧洲中心主义逐步演变成了西方中心主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不仅掌握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发布这些科技新成果的话语权,而且他们在文化上也不甘寂寞,英美两国的文化学者和人文思想家充分利用英语的文化传播功能,牢牢地掌握了人文学术出版的话语权,这一点也体现在世界文学的研究中。我们今天在英语世界常用的两大世界文学选——《诺顿世界文学选》和《朗文世界文学选》无一不是由美国学者担任主编。但即使如此,那些传统的欧洲人文学者和理论家骨子里并不看重美国的人文思想和文化理论,其认为在现代以来风行于美国乃至整个西方的理论思潮追踪其源头,几乎无一不出自欧洲。但是另一方面,这些欧洲的思想家和理论家的成果如果不经过美国以及英语世界的中介,也很难成为有世界性影响的理论思潮。因此,文化相对主义也始终贯穿在欧洲以及后来的整个西方国家的比较文学研究中,并在不同的时期以不同的面目出现,从而显示出不同的意义。

但尽管如此,一些心胸开阔的有识之士仍一直试图突破欧洲中心主义的局限,他们开始关注文化相对主义并试图对之进行改造和重构,反其意而用之。已故荷兰比较文学学者和汉学家杜威·佛克马(Douwe Fokkema)应该算是国际比较文学界较早关注文化相对主义和世界文学经典问题的学者之一,佛克马对文学经典的形成和重构发表了一系列论述,这尤其体现在他对文化相对主义的重新阐释和建构,从而为他的文学经典重构实践奠定了必要的理论基础。如前所述,文化相对主义最初用于文学研究也是为了标榜欧洲文学的优越之处,后来,由于美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发展进而变得十分强大,它在文学上的地位也发生了变化,曾经带有“欧洲中心主义”特征的老的文化相对主义也就自然演变成为带有“西方中心主义”特征的思潮,这种情形一直延续到东方文化和文学的价值逐步被西方人所认识。在西方的比较文学学者中,佛克马的经历也与众不同,他早年曾学习过中国语言文学,并在荷兰驻中国大使馆工作过。他既受过西方汉学的严格训练,同时又具有较为宽阔的胸襟和理论视野,因此在当代比较文学研究界,他最早将文化相对主义加以改造并引入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研究。在理论上,他认为,“文化相对主义并非一种研究方法,更谈不上是一种理论了”,它主要体现为一种思维模式。但是他同时也认为,“承认文化的相对性与早先所声称的欧洲文明之优越性相比显然已迈出了一大步。”这一相对性就体现在,任何一种文化都是相对于另一种文化而存在的,因而每一种文化都有其存在的理由,东方文化作为一种有着自己传统和特色的文化形态,也有自己的存在理由和表达形式,东方文学也是如此。因此,在世界文学研究中,不应当仅仅关注欧洲或西方国家的文学,也应该对东方文化和文学给予足够的重视,这样形成的世界文学观才算是比较客观和全面的。由于佛克马所受到的中国文学熏陶,他在讨论一些普世问题时也总是以中国文学和文化中的例子作为佐证,这一点是其他比较文学学者无法做到的。

1823年,歌德在魏玛接见了他,从此爱克曼就留在歌德身边与歌德合作,编辑由歌德亲自审订的《歌德文集》,并担任歌德的秘书,直接参与了歌德晚年的全部创作,一直到歌德逝世。1836年,《歌德谈话录》出版,该书一经问世即受到。

佛克马的这一思想也体现在其应邀为劳特里奇《全球化百科全书》撰写的“世界文学”词条中。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在此之前,他就不断地在一些国际场合批评那种狭隘的欧洲中心主义的世界文学观,针对世界文学版图分布的不公正状态,他更是在该词条中严正指出:

雷蒙德·格诺(Raymond Queneau)的《文学史》(Histoire des littératures)(3卷本,1955-1958)有一卷专门讨论法国文学,一卷讨论西方文学,一卷讨论古代文学、东方文学和口述文学。中国文学占了130页,印度文学占140页,而法语文学所占的篇幅则是其十二倍之多。汉斯·麦耶(Hans Mayer)在他的《世界文学》(Weltliteratur)(1989)一书中,则对所有的非西方世界的文学全然忽略不谈。

在佛克马看来,有着好几种理论源头的新世界主义在某些方面也与现代主义的遗产有所关联。事物的意义之属性是临时的,但也总是可以修正的,因为其基本的态度是通过考验和失误而习得。人们的头脑总是向着新的经验开放;认知的情感的自我正期待着新的发现。这些新的经验并非仅受制于自己族群的文化,而应当包括与其他文化的接触。所有文化本身都是可以修正的,它们设计了东方主义的概念和西方主义的概念,如果恰当的话,我们也可以尝试着建构新世界主义的概念。

作者:[德]艾克曼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备注如下:歌德是近代资产阶级文化高峰时期的典型代表,在西方产生过深刻的影响。《歌德谈话录》是由歌德的朋友艾克曼辑录整理而成的,对歌德作了细致而深刻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歌德。

佛克马认为,老的世界主义产生于西方的土壤里,之所以有着西方中心主义的根基与古希腊先哲们狭隘的眼界和思维模式不无关系。而在当今全球化时代,面对东方文化的崛起和东方文学在全世界的传播,世界文学的绘图也应该更新,因此,建构一种新世界主义将为之提供理论基础,至少可以突破西方中心主义的局限。这样,经过佛克马的改造和重新建构,这种文化相对主义就转而以一种新世界主义的面目出现了。它非常适用于当今这个全球化时代的精神,对于彻底破除西方中心主义的思维定势有着强有力的推进作用。应该承认,这些先驱者们的努力为后来东西方学者的世界文学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超越西方中心主义的世界文学绘图

因此,正如莫瑞提所指出的,“世界文学不能只是文学,它应该更大……它应该有所不同”,因为不同的人们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因此他们对世界文学的理解也是千差万别的。在莫瑞提看来,世界文学的“范畴也应该有所不同”,因为“世界文学并不是目标,而是一个问题,一个不断地吁请新的批评方法的问题:任何人都不可能仅通过阅读更多的文本来发现一种方法。那不是理论形成的方式;理论需要一个跨越,一种假设——通过假想来开始。”也就是说,通过关于世界文学问题的讨论来改变现有的不合理的世界文学格局。因此,反对西方中心主义得从西方学界本身入手。确实,在莫瑞提以及另一位美国学者戴维·戴姆拉什(David Damrosch)的有力推进下,世界文学于本世纪初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及其在文化上的反映再度成为一个问题导向的理论课题。它不仅吸引了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学者的关注,同是也激发了文学理论学者的兴趣,甚至连那些传统的国别文学研究者也试图乘着全球化的东风,将本国的文学介绍到世界上的其他国家和地区。这一点尤其体现在中国文学研究者的理论意识中。

世界文学在中国也并非一个全新的话题,而是一个有着一百多年历史的理论概念。一大批先驱者为之进入中国并挑起这方面的讨论而作出了奠基性贡献。根据现有的研究资料显示,世界文学作为一个理论概念于20世纪初被介绍到了中国,在这方面,诸如黄人、陈季同、鲁迅、王国维、马君武、郑振铎等人都为之在中国的驻足推波助澜。实际上,在那前后,中国学界已经掀起了一场大规模的翻译西学的运动,一大批西方文学的经典著作以及人文思想家的著作通过翻译的中介进入了中国,大大地开阔了中国作家和人文知识分子的视野,使他们带有了某种世界的意识。但是,我们不难看出,在那场大规模的翻译运动中,译介到中国的大部分文学作品和人文学术著作都出自西方作家和理论家之手,只有少数来自俄罗斯和日本以及东欧的一些小民族的文学作品和理论著作进入了翻译者的视野。因此在不少人看来,世界文学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西方文学的一个代名词,东方国家的文学在其中根本微不足道。由此可见,不仅是在西方学界,而且在中国的世界文学翻译和研究界,占据主导地位的依然是一种西方中心主义的思维定势。甚至不少中国学者都认为,翻译西学就等于是翻译世界文学经典和人文学术著作杰作。但是,在中国学界,西方中心主义与反西方中心主义的博弈从来就没有停止。在这方面,鲁迅堪称破除西方中心主义的一位先驱者,这主要体现于他的翻译实践。

尽管今天的学界仍时常有人把鲁迅看作中国近现代史上“全盘西化”的一位代表人物,但我认为这是不公平的。如果我们仔细考察鲁迅的翻译实践,就不难看出,鲁迅的翻译涉猎十分广泛,远远超出了西方世界,包括不少东欧的小民族文学以及东方的日本文学。许多在西方学界名不见经传的作家正是经过鲁迅的翻译介绍,其作品才得以在中文的语境中获得新生。而且鲁迅的翻译生涯也很长,在1903年至1936年的33年里,他共翻译了俄苏、日本、捷克、匈牙利、保加利亚、波兰、罗马尼亚、芬兰、西班牙、奥地利、德国、法国、荷兰、比利时、美国、英国16个国家、13个语种、110位作家的251种(部、篇)作品,总计330万字的外国文学作品。根据王家平的概括,鲁迅的翻译分为这样几大块:“(1)欧美大国作品20种(部、篇),其中英、美两国作品分别为1篇,法国作品7篇(部),德国作品11篇,占鲁迅译作总篇数的7.97%。(2)欧洲小国作品26种(部、篇),其中捷克、波兰、罗马尼亚、比利时作品分别为1篇,保加利亚、芬兰作品分别为2篇,匈牙利、奥地利、荷兰作品3篇(部),西班牙作品9篇,占鲁迅译作总篇数的10.36%。

俄苏作品105种(部、篇),其中俄国作品48篇(部),苏联作品57篇(部),占鲁迅译作总篇数的41.85%。(4)日本作品99种(部、篇),占鲁迅译作总篇数的39.46%。”由上述量化数据所示,我们完全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鲁迅绝不是一个西方中心主义者,他在号召学习西方的同时,也通过自己的翻译实践有力地解构了西方中心主义的思维定势,使广大中国读者和研究者认识到,世界文学并不仅仅是由那些主要的西方国家的文学组成的,广大弱小民族和东方国家的作家及其作品也应当在世界文学的版图上占据应有的一席。

毋庸置疑,以鲁迅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国现代作家所受到的影响和得到的启迪更多是来自外国作家,而非本国的文学传统。例如,鲁迅本人就曾形象地描绘过自己开始小说创作的过程:

但熟悉鲁迅创作生涯的人都知道,鲁迅本人的中国文化功底十分深厚。正是由于他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得太深刻了,所以对其缺陷才有所认识。因此,他在批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劣根性的同时,号召中国作家和人文知识分子学习包括西方在内的外国文学和人文学术思想。这应该说是鲁迅高于那些全盘西化论者的独特之处。笔者曾在一些场合指出,世界文学应该是一个“双向的旅行”概念,也即世界文学早已经旅行到了中国,并对中国文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和启迪,中国文学也应该走向世界,并成为世界文学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这样才能彻底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西方中心主义的世界文学格局。应该说前者是十分成功的,包括鲁迅在内的一大批五四作家、翻译家和人文学者都作出了巨大的努力,从而使得世界文学大家的主要作品都有了中译本,有些作家甚至在中国出版了作品全集;而坦率地说,后者则是不那么成功的,除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外文出版社投入大量人力和财力翻译了一些中国文学大家的名著外,其余的古典和现当代中国文学作品的译介完全依赖国外汉学家的努力。这方面的译介不仅缺乏系统性,更不用说与外国文学在中国的翻译介绍相比拟了。如果说文学作品还有一些市场的话,那么中国人文学者的著作在国外被翻译并得到出版者则寥寥无几。因此,世界文学与中国文学的关系仍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单向的旅行,这其中与西方中心主义的作祟不无关系。但平心而论,我们自己的努力也是远远不够的。从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到当代学者和翻译者,在大量译介国外的,尤其是西方的文学作品及人文学术著作的同时,却忽视了将中国自己的优秀文学作品和人文学术著作译介到国外,因而客观上助长了西方中心主义在中国翻译界和学术界的盛行。全球化时代的来临为我们提供了文化学术交流的平台,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个平台来推动中外文化学术交流。

因此,我们今天在中国的语境下重新讨论世界文学问题,就应该立足中国的立场和世界的视野,突破西方中心主义的局限,大力弘扬包括中国文学在内的非西方文学,从而为重新绘制世界文学的版图而贡献中国智慧和提供中国方案。当然,要达到这样一个目标,可以通过下列三种途径来实现:第一,立足中国本土的立场和观点,就国际学界的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话题发出中国的声音,贡献中国的智慧,并提出中国的方案;第二,在国际学界大力弘扬中国文学和文学理论,用中国的文学理论概念来尝试着解释世界文学现象,从而改变国际比较文学和文学理论界长期一直风行的“以西释中”的西方中心主义模式;第三,由中国学者提出一个全新的话题,引领国际同行就此展开讨论甚至争论。如果我们能够在这三个方面都有所突破的话,可以肯定,国际学界的西方中心主义思维定势至少会受到限制进而最终得到根本的改变。

新媒体责编:张宏莉

视觉:王洋

上一篇 2023年01月12 02:15
下一篇 2022年12月06 02:47

相关推荐

  • [德]君特·格拉斯《万物归一》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2015年的今天,德国作家君特·格拉斯逝世。诺贝尔文学奖于1999年颁发给他时,其颁奖词称他“以令人开心的黑色寓言描绘出被遗忘的历史真相”,他始终关心社会,关心政治,是当代德国最具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2022年12月05 225
  • 泽繁体字多少画,泽为什么17画

    峄山碑字解117泽泽:一个从“水流汇聚”到“恩泽四方”的字在普通大众的眼里,“泽”是指“水流汇聚的地方”,如“沼泽”、“湖泽”、“深山大泽”。但是《说文解字》解释“泽”则是“光润也”,泽为什么17画,

    2023年03月23 201
  • 杨树多少钱一棵,20厘米粗杨树多少钱

    村口老杨树家乡,是一个魂牵梦绕、令人向往的地方,尤其是生长在那里又外出工作的游子,对故土更是一往情深,无法忘却。我的老家——#村的东门口,路旁长着一株白杨树。每年春天发芽,夏季成荫,秋日落叶。他身材高

    2023年03月03 239
  • [德]赫尔曼·黑塞《堤契诺之歌》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黑塞散文:获得教养的途径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一如所有为了自我完善而作出的努力,本身便有意义。对于“教养”也即精神和心灵的完善的追求,并非是向某些狭隘目标的艰难跋涉,而是我们的自我的意识的增

    2022年12月17 271
  • 得之坦然,得之坦然

    人这一生,宛如花开花落,花开了,我们倾情观赏,花落了,我们默然不语,坦然接受自然界的规律。人这一辈子,生命宛如是一片荣枯有期的叶子,青葱翠绿也好,枯萎了也罢,这也是生命的必然经历。生活宛如是一个漏斗,

    2022年12月10 283
  • [日]小池真理子《异恋》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今天给诸位介绍一部&34;题材的岛国影片,剧情脑洞清奇但却发人深省。不卖关子,这部影片的名字叫作《二重生活》。《二重生活》根据日本人气女作家,&34;获奖者小池真理子(代表作《恋》)的同名推理小说改编

    2022年12月18 229
  • [日]奥田英朗《直美与加奈子》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歌曲创作背景《直美和加奈子》是日本小说家奥田英朗所创作的一部小说,2016年1月14日被日本富士电视台拍成十集电视剧,在一些观众里产生了一定的反响。故事梗概歌词大意《Nomore》作词:ATSUSHI

    2022年12月18 226
  • 张悦然《是你来检阅我的忧伤了吗》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张悦然,你带来了我的忧伤,1982年11月7日出生于山东济南,中国当代女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4岁时开始发表作品,其作《陶之陨》、《黑猫不睡》等作品在《萌芽》杂志发表后,在青少年文

    2022年12月07 260
  • [英国]E·H·贡布里希《世界小史》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读书不是为了雄辩和驳斥,也不是为了轻信和盲从,面是为了思考和权衡。一培根顾城:人可生如蚁而美如神。林清玄:身着白衣,心有锦缎。余光中:敢在时间里自焚,必在永恒里结晶。书名:世界小史作者:[英国]E·H

    2022年12月06 233
  • 为什么叫法麦图

    年仅50岁的央视著名主持人李咏去世,生前最后一条微博骂声连连!

    2023年04月22 287
  • 沉香木多少一克,240万沉香木佛像

    中国人用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夏朝时期,而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早在四五千年前就已经开始用香作为生活用品。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祭祀的时候点燃香蒿、摆放香酒谷物,让它们散发植物的芳香气,香文化就此萌芽;到了宋

    2023年03月12 245
  • 菩提祖师到底是谁,菩提祖师大战宇宙元灵下

    西游记,孙悟空的师傅菩提祖师到底是谁,真的是如来佛祖吗?咱们看孙悟空闹天宫,菩提祖师大战宇宙元灵下,你会发现一个特奇怪的现象,他在闹天宫的时候,天上那么多神仙,都打不过孙悟空,看着孙悟空能耐太大了。可

    2023年04月25 206
  • DanielJ.Siegel《Mindsight》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最具深度的内在成长教育研究平台让人生更丰满,Enrichyourlife当我们走在内在精神成长的路上。目的不是为了抵达某一个站点。而是一起互相陪伴着在这条路上。一步留下一个脚印。一、口袋项目首届全球

    2022年12月14 210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