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吉见俊哉《“废除文科学部”的冲击》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未来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为什么说“人生三次入大学”?2015年,文科和理科的区别,日本国内传出文部科学省要“废除大学文科学部”的消息,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从学界到产业界的震荡。尽管最终证明只是虚惊

未来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为什么说 “人生三次入大学”?

2015年,文科和理科的区别,日本国内传出文部科学省要“废除大学文科学部”的消息,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从学界到产业界的震荡。尽管最终证明只是虚惊一场,但这一波巨大恐慌也让不少有识之士重新审视了日本社会长期以来重理轻文的问题,其中影响力最大的莫过于前东京大学副校长、社会学家吉见俊哉的这部《“废除文科学部”的冲击》。

《“废除文科学部”的冲击》

[日] 吉见俊哉 著

王 京 史 歌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

“有用”的两个维度

完成目的的有用性与创造价值的有用性

如上所述,大学的“有用”不应局限于服务国家或产业。对神有用,对人类有用,对地球的未来有用……大学面向的领域有多个维度,但都超越了同一时期的政权、国家权力或是近代市民社会等限度。

这种多重性,还包含着时间跨度的不同。希望文科的知识三年五载就能起作用也许困难,但如果是从30年、50年的中长期时间跨度来看,人文社科的知识也许远比工程学更为有用。因此,应该放弃“人文社会学科虽然无用但很重要”式的议论方式,强调“人文社会学科长期而言非常有用,因此价值巨大”。

重回韦伯

《颜氏家训》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也是一部学术著作,其内容涉及许多领域,强调教育体系应以儒学为核心,尤其注重对孩子的早期教育,并对儒学、文学、佛学、历史、文字、民俗、社会、伦理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这方面德国的社会学者马克斯·韦伯对“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区分,已经成为经典。韦伯认为理性有“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两种。“工具理性”针对确定的目的,进而选择最为有效的一系列手段,而“价值理性”并非针对某一目的,其行动本身就具有价值。

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富有洞见地指出,虽然新教伦理是价值理性,但其一系列行为就结果而言,催生了具有强烈工具理性色彩的资本主义。而在价值理性丧失之后,资本主义进入了工具理性的自我循环之中。他强调在工具理性自我封闭的系统中,价值终会丧失实质,变得徒具形骸,而工具理性指导下的行为无法从内部打破这一僵局。这是一个前景黯淡的预言。韦伯希望寻找到通向价值理性或是个人魅力型领袖主导的体系等其他介入路径,以此打破这样空洞化的系统。

《爱的教育》读书感悟读后感1 我读过了《爱的教育》这本书,这本书的内容非常精彩。 《爱的教育》采用 日记 的形式,讲述一个叫安利柯的小男孩成长的 故事 ,建记录了他一年之内在学校,家庭,社会的所见所闻,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祖国。

[日]吉见俊哉《“废除文科学部”的冲击》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价值尺度是不断变化的

换言之,完成目的型的有用性,或者说是作为工具、手段的“有用”,只针对事先给定的目的才有效。如果目的或价值尺度本身发生了变化,那么以为“有用”而做出的解答,将变得毫无价值。实际上,只要时间足够长,这样的情况是一定会出现的。

[日]吉见俊哉《“废除文科学部”的冲击》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价值尺度绝非一成不变。以数十年为单位回看历史,不难发现价值尺度的变化。例如,20世纪60年代与今天,价值尺度已经迥然不同。1964年举办东京奥运会的时候,以所谓“更高、更快、更强”的发展型价值尺度来衡量现实是理所当然,社会也在这一尺度下提出了种种对“有用”的需求。新干线、首都高速公路,都是从当时这一价值尺度出发而追求的“未来”。从超高层大厦到东京湾开发,经济增长期的东京一路追逐着这一价值。但进入21世纪后,我们的价值观有了些许不同。人们开始推崇可长期使用、可回收再利用的手段,慢节奏、更愉快、花费更多时间去发挥作用的方式受到重新肯定。这就是价值尺度发生了变化。

上一篇 2022年12月06 14:40
下一篇 2022年12月04 23:47

相关推荐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