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竹内好著《近代的超克》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王人博现任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政法论坛》主编。在1979年考入西南政法大学后,王人博开始了法律研究的道路,好长的冬天作品简介,尤其专注于宪政理论和宪政史的研究。王人博的著作《法治论》、《法

王人博现任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政法论坛》主编。在1979年考入西南政法大学后,王人博开始了法律研究的道路,好长的冬天作品简介,尤其专注于宪政理论和宪政史的研究。王人博的著作《法治论》、《法的中国性》、《权利论》等法治书籍多次获得各方评选的“年度十大好书”和“影响中国法治图书” 。,

王人博

身为法学教授,王人博一直喜欢阅读和思考。在他的理解语境中,一个教书人如果自己不读书,心里也会多少有些不踏实。爱德华·萨义德曾说,“要维持知识分子相对独立,就态度而言,业余者比专业人士更好”,这也是王人博的信条。在知识分子的意义上,“业余者”是个地地道道的读书人,除了忠于自己因读书而获得的智识之外,任何立场都与他无关。2018年出版的《业余者说》以问答录的形式展现王人博在学术和教学之余的思考,读鲁迅,观张艺谋电影,谈如何理解中国。王人博喜欢把自己的点滴观察和日常思考分享在朋友圈,久而久之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今年新书《你看我说:一个法学者的人间情味》就是根据他多年思考和分享整理出的图文集。

1.最近在读的是哪本书?

[日]竹内好著《近代的超克》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答:最近在读《戊戌变法的另面:“张之洞档案”阅读笔记》。读这类书的想法有点复杂,用一两句话不好概括。这样说吧:根据自己的年纪和阅历,我对“思想”的关注度明显下降,而热情转向对“行动”的思考和阅读。中国不缺乏思想者,晚清以来便是如此,因为有个现成的老师——西方摆在那里。把西方的某种思想借取到中国,提出改造中国的方案也不稀缺。

为什么再好的思想在实践层面总是变形走样?中国的问题不是如何“想”,而是如何“做”。“做事”或者做成一件事,更需要智慧、技艺和勇气。说说容易,做起来难。在中国要作为一个好的行动者,他需要动用各种知识和能力,包括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智慧和技巧。与上打交道是一回事,与同事打交道以及与下打交道是另外一回事。

张之洞(中)

另一个来源是重读鲁迅的《阿Q正传》。鲁迅在这个文本中,使用的每一章的标题都可以看作是“思想之名”,包括这个文本的序章。“正传”本身就是中国“思想之名”的一个反讽。然后再根据每个“思想之名”去写“阿Q”这个行动者如何行动,包括“他”的所思所做。思想是某种既定的意识形态,而阿Q正是在这种意识形态的支配下成了一个反讽式的行动者。所有一切既定的意识形态包括革命在内,在阿Q那里都统统失效。思想真是做了孽,它许下了愿,却为了要人的命。

2.阅读次数最多的书是哪本?

答:次数最多的当是竹内好的《近代的超克》。原因很简单:他是日本人,一个与中国思维方式很近的东方人,也因为他的行文风格很东方。另一个原因是他写的鲁迅独此一家,你可以不同意,但要超越很难。他的鲁迅不是研究,而是“诗术制作”,它既是哲学的,也是政治的,而且暗藏杀机。

日本汉学家、思想家竹内好(1908-1977)

3.今年读到的最好的一本书是哪本?

比如竹内好强调鲁迅以文学启蒙国民精神的思想,肯定他通过“抵抗”,主体性地接受西方先进的思想与文化的“拿来主义”,据之以批判缺乏“抵抗”的“转向型”的日本近代化,实质上是把鲁迅研究纳入日本现实社会的批判之中,以鲁迅为媒介或参照。

4.你床头现在放着哪些书?

竹内好的「近代の超克」主要是围绕战时的「近代の超克」座谈会来说的。内容主要由「问题の扱い方について」,「「超克」伝说の実体」,「「十二月八日」の意味」,「総力戦の思想」,以及「「日本ロマン派」の役割」这五个部分。

《你看我说》,王人博 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1月版

新渡户稻造《武士道》、本尼迪克特《菊与刀》之类大路货就不推荐了,书店里已经烂大街了。推荐几本稍微难读一点的也深一点的:和辻哲郎《风土》南博《日本人论》丸山真男《日本的思想》竹内好《近代的超克》以上几本都有。

5.最想写出怎样的一本书?

[日]竹内好著《近代的超克》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6.对你影响最大的书有哪些?

答:瓦尔特.本雅明的《启迪——本雅明文选》。因为他的文字不好归类:哲学家?思想家?评论家?或者兼而有之?他的思维方式很独特。从他那里可以知道:人的命运与他的思维方式之间有一条隐秘的通道,而通道里那条系着铃铛的绳索则牵在上帝的手里。

7.最近读到什么文章/观点让你记忆犹新?为什么?

答:读《沿着圆圈的内侧,从胜利走向胜利》,该文是解读鲁迅的《阿Q正传》的。其他的就不谈了,读者可以自己去读。就是这书名“从胜利走向胜利”就很有意思。该文带来的思考是,鲁迅是如何定义“胜利”的?他把胜利这个人之所欲的东西除去了客观视角,还原为一种纯粹的心理感受。胜利只不过是觉得对自己“有利”罢了。

8.你自己的著作里,最满意的作品是哪本?为什么?

答:说满意谈不上。因为满意带有自傲的意思。我不是一个自傲的人。《法的中国性》,是个专业论文集,我写的正儿八经的论文不多,能收进去的也就那几篇。一本纯粹写中国问题的集子。无论从外域引进什么概念或思想,在中国这里都会拐个弯,成为中国自己的东西。宪法、法律也不例外。中国性是个大词,它可容纳很多问题。

9.如果让你做一份学术类刊物的执行主编,你想做什么类型的刊物?

再譬如,汉语里的“文化”、“文明”概念。美国学者亨廷顿写的《文明的冲突》,他为什么不用“文化概念”,如何从中文里理解“文明”这个东西?这样的刊物可能没什么影响因子,但绝对是学术的。

10.你一般选择什么样的环境阅读?

答:躺在床上,点一根烟,泡一杯茶,手里拿一支笔。随着烟雾与茶气的升腾,思考也会从书里带出来。

11.如果让你现在给新京报文化频道写一篇文章,题材和体裁不限,你可能会写什么?

答:写一篇有关人文方面的短文。所谓人文,它不是世界与生活的补充形式,是人之为人的根性所在。世界与生活是丰富的,价值多样的,立体的,不是扁平的。人也不是单向度的。话扯远一点也可以说,人类之初开口说的第一个音应该是元音,是唱出来的,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初民们既要打猎、捕鱼,也要唱歌、跳舞。缺少了人文,世界和生活就少了滋味。人不能总是没事数钱玩。

《你看我说》内文第14页

竹内好在国内渐热,早在2005年9月25日,《读书》杂志曾举办关于竹内好的座谈会,2005年12月,在上海大学召开了鲁迅与竹内好学术研讨会,会上,对竹内好的理解引起了争论。竹内好是何许人也? 缘起:中国现代文学的爱好者 1910年,竹内好出。

12.能简单介绍下你今年的新书《你看我说》吗?

答:这书是图文集,来自于从2014年至2018年发在微信朋友圈的图文。一开始只是觉得好玩,日积月累慢慢成了习惯,有了“一日一语一图”这句玩笑话。后来出版社的朋友看到,认为这些图文有价值,所以决定出版。只是因为图片的版权问题,一直倒腾到今年的一月份。随便从书里摘出一句做个示例,图片就无法放在这了:“省略号文中出现是一种孤独的停顿,如同坐在街椅的中间,两边空着,却不再等人来。”

13.2018年去世的文化名人里,哪位离世让你最难过?

答:霍金去世。一个残缺的身躯顶着一颗伟大的大脑。少了霍金,宇宙很寂寞。

采访:李永博 编辑:沈河西

校对:薛京宁

上一篇 2022年12月13 08:20
下一篇 2022年12月05 04:57

相关推荐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