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米歇尔·福柯《自我坦白》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法国思想家米歇尔·福柯,是个很有镜头感的人。在这张黑白照片里,他深深地凝视着你,露出真诚的、开朗的、温暖的笑容。不知道这张照片是在什么情形下拍摄的,什么事情让福柯这么开心。不少有关福柯的文章,好像也都

法国思想家米歇尔·福柯,是个很有镜头感的人。在这张黑白照片里,他深深地凝视着你,露出真诚的、开朗的、温暖的笑容。不知道这张照片是在什么情形下拍摄的,什么事情让福柯这么开心。不少有关福柯的文章,好像也都很喜欢使用这张照片。然而,对于那些认真聆听过福柯演讲的人来说,这张照片却很难符合在书中读出的福柯的形象,因为他的思想弥散着压抑和不快乐。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福柯批判式的、反叛的、对抗的讲述方式和观点。他否认历史的进步、质疑理性的权威、抨击一切权力的统治形式。离经叛道者总是引人注意的,特别是一个博学的离经叛道者。

米歇尔·福柯(1926-1984),米歇尔福柯有哪些书,法国思想家。代表作品有《规训与惩罚》《疯癫与文明》《知识考古学》等。,

人道与作为客体的异己

一起来看看《鲁滨逊漂流记》读后感个人感悟,欢迎查阅! 《鲁滨逊漂流记》读后感个人感悟1 二十八年,是多么的漫长,二十八年的时光可使我们从不会走路吃饭的婴儿变成了亭亭玉立的大姑娘了。而鲁滨逊却独自在荒岛上度过了“二十八”年啊! 在。

所谓人道,即人们对于异己的良善态度,如福柯说,“即便是在惩罚最卑鄙的凶手时,他身上至少有一样东西应该受到尊重,就是他的人性”。血腥的、残暴的酷刑的废除,和谦抑的、节制的以自由刑为主的刑罚制度的确立,被认为是现代法治的标志之一,它象征着文明和进步。在福柯的代表作《规训与惩罚》中,福柯重新讲述了这个被乐观主义者们“误读”的刑罚的故事,他告诉我们,我们看到的变化,只是刑罚方式的变化而已,并不是刑罚本质的变化。实际上,论及对人的强制,现代刑罚不是更加轻缓了,反而是更加严厉了。

酷刑产生强制作用的方式,在于折磨肉体使人痛苦,它鞭笞肉体、烧灼肉体、切割肉体,甚至人死以后还要挫骨扬灰;现在,不仅肉刑被废止,监所中还会配备照顾犯人身体的医生。然而,福柯指出,实际上无论酷刑还是自由刑,犯人的身体从来没有受到真正的尊重,犯人的身体从来没有摆脱被征服、被安排的命运。唯一不同的是,过去的惩罚旨在破坏和消灭肉体,现在则是驯服它、利用它。通过纪律、劳动和监督,实现对犯人行为态度的训练和改造,使之老老实实、服服帖帖。

读了这本《鲁滨逊漂流记》让我深受感悟。首先我要先介绍这本书。 《鲁滨逊漂流记》是英国现实主义小说发展初期作品,是丹尼尔 笛福的代表作。这部小说在问世后几个月内就四次再版,到十九世纪末己经出现了几百种不一样的版本和译文的版。

无论在哪一种方式中,犯人,作为一个人,始终都是一个被动的劣势者、权力的作用对象。现代刑罚制度更强化了这一点。犯人没有自己,在他们进入监狱的那一刻,就是对他们“旧我”的全部否定,他们需要接受训练,接受改造,“重新”做人,并且出狱之后,仍然要受到不停顿地评估、诊断、预防……最终变成福柯所说的“驯顺又能干的肉体”。

在福柯看来,除了犯人,现代社会对疯子的人道也是一样,都是“辩护之词”。在过去,人们把疯子看作野兽。他们被隔离,被禁闭,被铁链拴在囚室,被迫接受电击、注射等物理疗法;现在,虽然手铐脚镣被解除了,囚室改造为疗养院,但这些“病人”仍然没有被真正的当作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和过去一样,他们仍然被视为一种低等的存在。因为,相对于“理智之人”,这些疯子受到“欲望”的控制,丧失或缺失“理智”。他们因此和犯人一样,是有罪的并且罪孽深重。福柯如此道出了神经疾病的道德意义——“由于人们把神经疾病与胴体较低部位的器官运动联系起来,这些疾病也就被置于某种欲望的伦理体系中:它们代表了肉体的报复……人之所以生病乃是情绪过分炽烈的结果。”(福柯:《疯癫与文明》)

道德治疗不再针对疯子的身体,看似人道,实际上则是更大的控制、征服和压迫。这种道德治疗的核心,在于建立疯子的自我克制,通过在疯人中设立镜子,不仅包括设置有形的镜子,使病人不断陷入自我对照的观察中,对自己的放肆言行产生羞愧;也包括设置作为观察和期待理性表现的无形的镜子,使病人屈服于医生,接受他像家长对待未成年子女那样的权威和惩罚,让病人意识到应当对自己的非理性的一切表现予以克制,变成可期待的理性的模样。这种看似友善的对待和“治疗”,并不意味着非理性和异己获得了解放,而恰恰意味着他们被同化、被制服,和犯人一样,在这种强制过程中,丧失了自我。

[法]米歇尔·福柯《自我坦白》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显现的和隐密的权力主体

既然“异己”的历史就是福柯讲述的那些社会边缘人群的,作为客体的历史,那么,谁又是现实生活中的主体?作为相对于被压迫者的优势者呢?

这种建筑的空间安排,不是像宫殿那样供人欣赏和享用,也不是像堡垒那样为了防御外面的危险,而是为了便于权力主体对内进行清晰而细致的控制,使得权力主体在“逆光”处观察和监督权力对象。每一个规训机构都是一个全景敞视建筑,监狱、医院、学校、军营、工厂……这些受到观察和监督的对象既包括犯人、病人、疯子、流浪者,也包括士兵、学生、工人、职员等等,一切被要求按照标准化的方式行为和劳动的人,每一个参与到现代社会运行机制中的人。每一个现代人,他们都有可能成为权力的规训对象,也都有可能成为权力主体。

福柯不无极端和冷酷地指出,现代社会已成为一个“监视的社会”——“这种封闭的、被割裂的空间,处处受到监视。在这一空间中,每个人都被镶嵌在一个固定的位置,任何微小的活动都受到监视,任何情况都被记录下来,权力根据一种连续的等级体制统一地运作着,每个人都被不断地探找、检查和分类,划入活人、病人或死人的范畴。所有这一切构成了规训机制的一种微缩模式。”

于是福柯说,权力无所不在,它在每一时刻、在一切地点,或者在不同地点的相互关系中都会生产出来……权力不是一种制度,不是一个结构,也不是某些人的某种力量,而是既定社会中的特定处境。在一切的检查中,都存在权力主体,但它非常的狡猾,人们自愿地向它作出最真实的,无限的坦白,却在这种信任中成为客体存在。

理性的统治与真正的自由

那么,一个现代人要如何从无所不在的权力关系中挣脱出来,不压迫他人,也不被他人压迫,获得解放,重新获得他自己呢?作为一位左翼学者,福柯在政治上一直非常活跃,他抵制一切试图划定社会标准的排除性法则,帮助和支持那些被主流标准排除在外的移民工人、犯人、同性恋者等社会边缘人;包括他本人的生活,他也同样拒绝那些“普适”“健康”的生活方式,试图在各种极度体验中获得内心的安顿……直到在福柯最后的思考、写作阶段,他转向古希腊、罗马的思想史,似乎才在其中获得了自我关怀的生存美学。

在《性史》第二卷,福柯为我们讲述了人如何在自我约束中获得自由、获得主体地位的过程,讲述了规则与个体的应然状态。人不是被动地接受和服从规则,而是行为个体自觉地明确了对所遵循的规则的态度,主动地控制、考验、完善和改变自己,让个体的各种活动不仅符合规则,而且符合一种道德主体特有的存在方式,继而将自身塑造成为道德主体。通过对古典文献的阅读,福柯指出,古希腊-罗马经常强调尊重法律与习俗,但是,它们关注的重点不是法律的内容及其应用的条件,而是法则与自我的关系,促使人对法律持尊重态度。这种尊重态度来源于人对规则的自我实践与修行,通过规则控制欲望、快感和各种激情,建立自我控制的节制的生活方式。福柯列举亚里士多德关于性的道德反思,以及罗马帝国时代各种性禁忌,都是在强调一种自我对自我的关系,在自我控制中获得纯粹的自我愉悦,获得自己。

阿长与山海经读书感悟1 在一个雨天的下午,我读了《阿长与山海经》这篇文章,初读,就是感觉这位长妈妈的形象不同,而后两三遍,慢慢领略到其中的韵味。 文章着重写了我幼年时与长妈妈的一段经历。长妈妈是一位保姆,而我对她的印象能。

福柯所批判的不是理性的胜利,而是那种居高临下的博爱,同样作为人的精神病患者自由和尊严的丧失;福柯也并没有完全否定理性作为人的认知能力,他所批判的理性,是那种以结构、分类作为全部认知方式的简单化的理性主义、技术化的理性主义;同样,福柯也深刻地揭示了理性知识背后的深层的权力因素,理性知识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源自人自觉、主动认知的成果,而是源于权威和偏见。然而,人不是统计学中的一个数字,也不是各种器官的机械组合,福柯呼吁在劳动、生命和语言等人的具体存在中重新发现人,使人转向自我,以自身为目的,自觉的、自主的获得自我和世界的知识,真正成为自我的主宰。他的思想史研究所致力的正是这样的学问。

上一篇 2022年12月19 00:32
下一篇 2023年04月05 01:52

相关推荐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