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让–保罗·萨特(Jean-PaulSartre)《什么是主体性?》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今天,也就是6月21日,是法国著名哲学家、存在主义代表人物萨特诞辰113周年的纪念日。萨特,可以说是很多读者心中“最熟悉的陌生人”——说熟悉,自然是因为萨特的大名家喻户晓,乃至他所提出的存在主义哲学也

今天,也就是6月21日,是法国著名哲学家、存在主义代表人物萨特诞辰113周年的纪念日。

萨特,可以说是很多读者心中“最熟悉的陌生人”——说熟悉,自然是因为萨特的大名家喻户晓,乃至他所提出的存在主义哲学也是至今影响最广泛的哲学流派之一;而陌生则是因为大多数读者对萨特的了解,仍然停留在存在主义、拒绝诺贝尔奖、波伏娃......这些简单的标签之上,对于萨特的哲学思想与理论发展脉络,大多不甚清晰。

今天,借着萨特诞辰的契机,我们跟随哲学学者、翻译家杜小真教授的笔触,从萨特后期探讨的“主体性”概念入手,跟大家梳理萨特的哲学之旅。

[法]让–保罗·萨特(Jean-PaulSartre)《什么是主体性?》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撰文 | 杜小真

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1905年—1980年),法国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存在主义代表人物。同时,萨特也是西方社会主义最积极的倡导者之一,曾拒绝196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哲学家之外,他也是优秀的文学家、戏剧家、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代表作品包括《存在与虚无》、《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等。

“ 对于我来说,哲学,就是一切。——萨特

1961年10月,萨特应意大利同行之邀参加在罗马葛兰西学院举行的学术会议,在会上发表《马克思主义和主体性》的报告。这次会议显然是对萨特此前出版不久的《辩证理性批判》的一次回应,会后萨特和意大利同行们热烈而深入地讨论了许多问题。

半个多世纪后,萨特的与会报告和会后谈话讨论在2013年以《什么是主体性?》之名结集出版,由米歇尔盖伊(M.Kail)和拉乌尔基尔希迈尔(R.Kirchmayr)作序。这个珍贵文本后又被翻译成中文出版,这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什么是主体性?》

译者: 吴子枫

版本: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年9月

什么是经典?意大利人Italo Calvino 说得好:“任何经典的重读都如同第一次阅读那样是一种发现”在初读多年之后仍能激发阅读热情、仍能引发常读和思考兴趣、具有现实意义的文本,就是魅力永久的“经典”。而能够引导我们去理解、反思经典的作品,也应具有经典意义:“经典就是它要说的话永远不会说完的一本书”。《什么是主体性?》的讲话,就具有这样的经典意义,它让我们相信,经典哲学家的称号对萨特来讲的确当之无愧。

问题的提出

《辩证理性批判》

译者: 林骧华等

版本: 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8年

在阅读萨特这篇关涉《辩证理性批判》的报告时、我们应该注意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研究马克思主义。陈家琪教授说过:“马克思自己的学说和马克思主义应该有所区别,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式的马克思主义也应有所区别,这应该是一个基本共识”。的确,萨特始终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他并不想利用马克思主义作为意识形态的武器。但这不妨碍他以自己的方式理解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吸取其中他认为对完善自己存在主义思想理论有益的营养。应该说,萨特的这个报告说明:萨特和法国许多优秀哲学家一样,并不把任何理论归于某种统一思想的意识形态或需要坚决尊崇和捍卫的唯一真理,而是从当代哲学角度对之进行科学的理论研究。

正如阿库纳所说:这样看待理论的哲学家们,“被那些教义哲学所否定,教义哲学把这些哲学家在绝对上建立自己特殊性的个体的要求当作笑话看待,存在主义用自己的方式(而且现在仍然是值得注意的方式)表达了对伟大的偶像,美丽的制度——不管是国家,政党,科学,还是宗教(其中最坏的是没有上帝也可行的宗教)的否定。这样的哲学家里有萨特,还有梅洛庞蒂等......”这样的纯学术研究的立场决定了在二十世纪,法国拥有世界上最优秀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学者,萨特之后,还有许多哲学家都在更高更深的层次上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而这样的贡献,也要归功于他们在理论上的辩论对手,归功于他们之间的辩论。

哲学家萨特

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1905年6月21日—1980年4月15日),法国思想家、作家。政治活动家,拒领诺贝尔文学奖、与波伏娃建立契约式爱情、同情共产主义让他赢得了极致的声誉。萨特于1905年6月21日生于法国巴黎的富裕阶层家庭。父亲。

“ 阅读(萨特的)文本,我们面临选择......

打开了通往多重解释的道路:一方面,它记录了一个事件.....

另一方面,这个文本呈现了一个立场,或者说呈现了一系列的哲学立场。

——詹明信

俄裔法国科学史家、科学哲学家柯瓦雷

萨特的贡献首先在于哲学。评价萨特必须以此为出发点,也是萨特评论和研究的根本价值所在。所以这样提出问题,是因为长期以来,评论界存在着两个萨特的形象:

一个是作为法国二十世纪现象运动的奠基者,哲学家的萨特,他致力于掌握和超越前人的各种理论的丰富遗产,在批判中建立存在论的体系;

另一个则是打上了战争印记、要把介入道德具体化、参加各种游行和签名最多的法国学者、政治活动家的萨特;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又拒绝领取的文学家、评论家的萨特……

很长一段时间里,后一个萨特更加为世人了解、称道或评论。而在萨特逝世多年之后的今天,西方思想界越来越多地注重萨特的哲学思想本身,以及萨特在法国当代哲学、特别是在现象学运动内部的重要作用和影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萨特思想的起点和初衷。正如法国著名哲学家,巴黎四大哲学教授巴尔巴拉(Renaud Barbara)指出:“特别是萨特初期的著作确立了萨特哲学的核心,使他的名字铭刻在现象学运动中……”詹明信在《萨特的现实意义》也有同样的说法:“……看来,更多的是第一个萨特,即写作《自我的超越性》的萨特,重新发现了哲学的现实意义”。

《自我的超越性》

让-保罗·萨特人物简介: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1905年6月21日-1980年4月15日),法国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一生中拒绝接受任何奖项,包括196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在战后的历次斗争中都站在正义的一边,对。

译者: 杜小真

首先: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1905—1980),法国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法国无神论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西方社会主义最积极的鼓吹者之一,一生中拒绝接受任何奖项,包括196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生平简介:1、幼年时期 萨特出生于。

版本: 商务印书馆 2010年5月

因此,似乎从萨特的哲学思想起源,从最初对胡塞尔现象学的解读出发分析他的著述,是研究萨特哲学的关键:萨特的哲学是他的生活方式,是前一个萨特决定了后一个萨特。我们下面要阅读和谈论的报告将会证明这点。巴尔巴拉指出:直到1980年代末,德国哲学,特别是现象学的影响(加之海德格尔哲学和结构主义的介入),造成了对法国现象学运动,即对萨特和梅洛-庞蒂的现象学思想的忽视。这种情况,直到1990年代之后,随着知识语境的深刻变迁,特别是历史距离的拉开,才逐渐发生变化。所以,此篇报告的目的首先是理论性的,是从哲学理论上探讨问题,它还证明了这样一点:虽然萨特的哲学思想发展过程中发生过许多的变化,但是,他对任何问题(包括时政问题)都没有脱离他早期哲学中形成的“初心”,那就是他以自己的意识论思路来处理“存在问题”,也就是说,无论谈论什么领域的问题,萨特都是在说他的哲学。

回到源头

意识——纯粹的、并不是自我的意识

首先真正存在的是诸多意识,诸状态通过意识构建起来,然后自我通过状态构建起来。

——萨特

萨特终生战友和伴侣说西蒙娜·波伏娃过:“萨特的哲学,从来就不是主体哲学......对萨特来说,意识,纯粹向自我显现的意识,不是一个主体”。在波伏娃看来,把萨特的哲学视作“主体的哲学”是一种“伪-萨特主义”现象,萨特的哲学是意识哲学。萨特的早期著作《自我的超越性》是受胡塞尔的意识理论启迪的成果:必须回到一个根本的起点、即回到事情本身。在萨特那里就是回到那个没有“我”在其中的“纯粹意识”——并不是自我意识的意识。萨特理解的胡塞尔描述的意识的特性是从我们把握意识现象的可能性条件出发的。“任何意识都是对某物的意识”,意识就是意向性。

西蒙娜·波伏娃

萨特的《自我的超越性》的起点拒绝任何实体主义的观念;意识是指向不是意识本身的那个存在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萨特在1943年发表的哲学巨著《存在与虚无》完全延续的是这个起点,意识就是虚无,就是建立与世界关系的尚未确定的纯粹能力。萨特从存在主义立场出发指出,无论我们拥有什么样的对…某物的意识,其可能性的条件是非反思、自发的意识,这种意识得以让我们的反思和清晰的意识成为意识。然而,这并不意味着那里存在两种意识,而是关于“对…某物的意识可能存在的唯一方式的描述”。

也正是这种描述规定和保证了意识的普遍存在,人的个体的自由和责任于是得到保证:因为萨特的意识理论并不是把自由建立在理性或意志之上,而是尚未有规则、未被反思的、并没有与主体结合的意识,它首先表现为一种无人称的自发性,对主体没有任何依靠。我们不禁会想起萨特的话:“要求自由的自由,实际上是‘不是其所是’、同时又‘是其所不是的存在’,它把‘是其所是’和‘不是其所是’视为理想存在……”由此可以看出,萨特从胡塞尔的“先验意识”那里,得到的是一种纯粹意识。意识的实存是绝对,而意识实存的类型就是成为自我意识。

《存在与虚无》

译者: 陈宣良 等译 / 杜小真 校

萨特是西方社会主义最积极的鼓吹者之一,一生中拒绝接受任何奖项,包括196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在战后的历次斗争中都站在正义的一边,对各种被剥夺权利者表示同情,反对冷战。中文名: 让-保罗·萨特 外文名: Jean-Paul Sartre。

版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7年11月

总之,萨特的意识论从根本上讲,是对意识进行“存在”的处理,要解决康德那里没有解决的“我在意识之中的事实问题”的意愿,这也就是说:没有任何存在支撑的意识要“存在”的意向,是主体得以存在的始源。可以用萨特在《自我的超越性》中总结来概括他关于意识理论的论题:“先验的意识是无人格的自发性。意识命定要每时每刻实存,人们不能在意识的实存之前设想任何东西。这样,我们的意识生活的每一时刻都向我们揭示从虚无开始的创造,这不是一种重新整理,而是新的实存。”

马克思主义和主体性

“ 主体性被构成为打开对自我和世界在场的相关存在。

—— Radi Rizk

萨特的此篇讲话,延续和深化了“意识并非自我”、“主体和意识并非同一”的基本论点和思考,从理论上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更多的反思。萨特把《辩证理性批判》作为修正和完善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尝试。实质上是要把主体间的意识问题补充进对个体意识的分析之中。换言之,也就是要重申“个体的人”的至高地位,即具有绝对思想自由的个体的不可替代的绝对性。

萨特从主体性批判出发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分析,这是恰当和深刻的切入点。这也是重读《辩证理性批判》的必要性所在:“《辩证理性批判》的贡献是难以估量的。首先是理论贡献,还有在权利和国家、官僚主义......方面的理论及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机器等方面的贡献”“将主体性置于马克思主义分析的核心,以重新赋予它一度失去的活力”。

萨特。

可以说,萨特就是要回答这样的问题:“为什么...... ‘内在性’在自身的实际活动和实践中,必须既成为认识,又成为行动......而在主体性的层面上,又为什么是对自我的非认识?如果是这样,又如何抵达主体性?”

上面已经提到,萨特的哲学首先是意识哲学,而萨特的主体性指的是意识—— 作为

任何质疑和思维的起点的纯粹意识,而不是某个主体的意识,主体性不是预先设定的,而是被反思的不断运动构成的。主体性在萨特看来有两个特点:一是“非-知”(non-savoir),“存在这样一种客观性,它由某种我们不知道的东西支撑着,它不仅没有被认识,而且在某种情况下,对它的认识会妨碍行动。非知作为我们面对的系统的构成部分嵌入系统,系统的各个部分不再发展自己,不再以超越性而是以内在性定义自身”。这是因为意识与自我和外部世界都是直接发生关系的;意识的存在方式不是出于对自我的认知,而是出于纯粹的自发性和透明性。

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1905年—1980年),法国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法国无神论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西方社会主义最积极的倡导者之一,一生中拒绝接受任何奖项,包括196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波伏娃1908年生于。

正是这种最根本的要求表达了作为虚无的意识的个性化过程。二是“要成为”(avoir à être),这是意识的存在方式,“主体性的一个首要本质特征是:主体性所以根据定义是“非-知”,是因为个体或有机体要成为其存在”。“自我意识”不是自我认识,而是“存在”。萨特存在主义立场出发的这两个主体性的本质特性打破了主体哲学将反思置于意识特征的优先地位,人因此不断地自我重复,同时也通过自我创新本身不断地更新。而创造之所以可能,就是因为背后存在着一些未知因素。萨特说得好:“我们活着,主体性就是活出自己的存在,我们活出自己的所是,活出自己在社会中的所是......一个个个体......都是整个社会的化身”。

萨特。

萨特的作为“行动的活生生的逻辑”和“正在进行并且获得自我意识的历史运动本身”的辩证理性指的是使任何整体化的形式——即正在进行之中的任何统一过程(可能是涉及一个简单的行为、涉及人的生活或历史)——成为可理解的理性。从这个意义上讲,辩证理性就是实践理性,与分析理性针锋相对:分析理性利用实证科学,是一种观察并且外在于所观察事物的理性。萨特把个体实践称之为构成辩证法,而把团体的共同实践称之为被构成辩证法:“......被规定为相异者的统一过程,或者说是在同一运动中综合多种元素的工作。与之相对,整体则指的是当整体化已完成时的统一:比如交响乐,当这部作品的创作构建了整体化的工作时,它就是一个整体。”

最后,我们要指出:萨特经常被误读为“主体哲学家”,这是因为太多的人希望为某人某事贴标签,下定义,其实这是没有什么意义的。萨特的事业,他的著述最大的特点就是未完成。他反对一切所谓只此一次的存在。他认为,主体性实际上是依靠“主体性不能控制”的预设基础上的,对于这种预设,主体性却可以自由作为。这就是他的一个悖论。在二十世纪,没有一个人像萨特这样如此坚持关注这种思想。实际上,他是要告诉我们,如果没有在主体的非对象性中体现的人的尊严,那要求绝对不把人只当作手段,而当作目的的允诺就是空谈。必须在主体的非对象性中体现人的尊严。在反人道倾向强烈的后现代时代,很多人会蔑视这种要求。当然,意识的模式的循环并不妨碍世界的运转,但即使世界可以在没有我们的情况下运转,也不可能与我们无关。所以,萨特对“主体性”的深入、持久的思考在今天也绝非无的放矢,这也是我们今天读到萨特几十年前的讲话仍然会被感动、仍然会掩卷深思。

直接点击 关键词查看以往的精彩~

上一篇 2022年12月31 04:43
下一篇 2023年04月16 02:21

相关推荐

  • 两会语录,北京两会最经典的四句话

    北京两会最经典的四句话,3月20日上午,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闭幕会。“要幸福就要奋斗”“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新时代属于每一个人”!国家主席习近平这些金句值得收藏!始终要

    2022年12月09 239
  • 怎样写故事,怎么自己写故事

    世界上只有两种文案,一种是“易经文案”,怎么自己写故事,一种是“其他文案”,让更多的互联网创业者学会易经文案从此受益终生亲爱的朋友你知道吗?无论是写朋友圈文案还是写公众号文章亦或者写销售信你知道最核心

    2022年12月26 255
  • 海子是谁,海子的三首最著名的诗

    他的诗有多美,人就有多孤独"亲爱的书友们,晚上好~欢迎来到樊登读书人物栏目——《群星》。品读群星闪耀·体验非凡人生。今天出场的主人公,是20世纪中国诗歌的重要符号之一。生前落寞潦倒,死后被无数

    2023年04月30 269
  • 一斤钻石多少钱,一斤钻石值多少人民币

    在群山环绕的易门县,一斤钻石值多少人民币,肥沃的土壤以及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正这里孕育出了一种被称为可以食用的黑钻石,也就是珍惜菌类。不过想要发现并找到埋藏在山里的这种神奇的黑钻石,还需找一个得力的帮手

    2023年03月22 248
  • [美]史蒂夫·迈克康奈尔《代码大全(第2版)》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有人曾说“自从有了《代码大全》,程序员就分两种:一种是看过它的,一种是没有看过它的。”众所周知,《代码大全》被公认为是有史以来最畅销、最受好评的软件开发书籍之一,被翻译成20种语言,在全球范围内销售超

    2022年12月05 239
  • 坚持不懈的名言,因坚持而成功名人素材简短

    1、生活不可能像你想象的那么好,也不可能像你想象的那么坏。——莫泊桑2、只有经历过地狱般的磨砺,才能练就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响。——泰戈尔3、生活总是让我们遍体鳞伤,但后来

    2022年12月08 260
  • [美]刘易斯《说谎者的扑克牌》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说谎者的扑克牌》是一部华尔街经典书籍,作者迈克尔*刘易斯,刚入行的时候就进入了所罗门兄弟公司做了实习生然后成了债券交易员。他以自己的视角介绍叙述了所罗门兄弟公司的兴衰往事,同时也是上个世纪80年代华

    2022年12月22 243
  • [日]松本清张《夜光的阶梯》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松本清张与柯南道尔、阿加莎·克里斯蒂并称世界推理小说三巨匠。阿加莎的书我早些年看了不少,松本清张的却是去年才刚刚入门,说自己是个推理迷,实在有愧。松本清张的作品是写实的,不像江户川乱步的作品,总给人诡

    2022年12月18 260
  • [日本]星新一《保您满意》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大张伟参加的《乐队的夏天》播出了,很是感动!最感动的事:大张伟唱新裤子的《过时》这首歌,当时在台下时问:我能上去吗?星新一(ほししんいち),1926年9月6日生于日本东京,父亲是制药公司经理,曾赴美留

    2022年12月05 298
  • 自行车广告词,自行车广告词大全经典

    自行车广告词大全经典,文/曾献飞反复是广告语中常用的修辞手段之一,广告语多次重复或者出现,其目的是刺激受众的大脑皮层,使受众强化和巩固对广告重要信息的印象痕迹,从而增强广告效果。此外,反复还可以帮助语

    2022年12月10 269
  • 刘慈欣《时光尽头》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时间移民》:刘慈欣,科学和人性,哪个更重要科幻讲的是什么?首先是我们现实中所没有的,那是“幻”,然后得符合科学原则,如此才是科幻。所以,写科幻作品很难,既要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简短亲子时光感悟,又得

    2022年12月06 269
  •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写作特色,钢铁是怎样炼成写作背景介绍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要内容故事梗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品以作者自己的经历为基础,通过描述主人公保尔"柯察金从一个普通工人子弟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的过程,展示了俄国从第一次世界大战起,经过

    2022年12月31 226
  • [日]落合惠美子《21世纪的日本家庭》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随一位日本主妇,买菜、做便当,还穿了花围裙,看她如何在厨房的方寸里,电子版,创造自己的秩序、权力与意义。以及拜访京都大学的教授,听她讲述女性之自由如何在近代世界衰落。——许知远一、生平事迹:冰心(19

    2022年12月19 218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