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雅克·朗西埃《对民主之恨》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日本为何总是无条件忠诚于美国?”日本的美国问题专家松田武教授在美国的解密档案等大量史料基础上进行了40多年研究:有着超强民族自尊心的日本在二战后如何在短短6年间被美国的文化政策所“规训”,以至于直至

“日本为何总是无条件忠诚于美国?” 日本的美国问题专家松田武教授在美国的解密档案等大量史料基础上进行了40多年研究:有着超强民族自尊心的日本在二战后如何在短短6年间被美国的文化政策所“规训”,以至于直至今日在精神上都无法摆脱对美国的依赖。

《战后美国在日本的软实力——半永久性依存的起源》

[日] 松田武 著, 金琮轩 译

当代研究日美文化关系的权威论著

日本对美国的半永久性依存

均源自于美国在日本推行的文化政策

日本为何总是无条件忠诚于美国?

“日本向联合国投降后不久的1945年8月30日,美国的一架军用飞机停在了东京近郊的厚木机场,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将军从这架军用飞机上走了出来。犹如20世纪的拿破仑大帝一般,带着获胜者的傲慢和得意威风凛凛地站在那儿。麦克阿瑟将军的到来意味着盟军的对日占领开始了。”

另外,本书的意义不仅仅是局限于其学术价值。通过日本的案例折射出的美国有计划的、有针对性的、能够在其目标国保持长达半个世纪以上的潜在影响力的文化攻势,对当今的中国社会的也是一个重要的启发——我们如何避免在文化上重蹈日本的覆辙?

1) 日本作为美国曾经的敌国,为何在战后成为美国在东亚地区最重要的盟国?

[法]雅克·朗西埃《对民主之恨》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3) 美国为何没有坚持对日占领时期的民主改革,而是在明知军国主义余毒尚未肃清的时候,让许多在战后初期被清除出重要岗位的军国主义分子重新回到这些岗位,放任日本军国主义势力的存在?

4) 杜勒斯、麦克阿瑟、洛克菲勒、基辛格等美国的战略精英所确定的美国在日本乃至东亚地区的战略目标是什么?为了实现这些战略目标,美国付出了哪些代价?

5) 为何日本人痛恨西方的种族主义的同时却对同为黄种人的亚洲邻国采取种族主义的态度?日本人的种族主义观念对其充当美国在亚洲的盟国具有怎样重要的影响?

日美关系史谱系

日美关系反映战后日美两国的关系,很多研究者都将兴趣集中于日美关系史的研究上,并且已经进行了许多相关的研究。基于他们的研究,日美关系奇特而复杂的实情得到了清晰的呈现。尽管如此,略观似往的历史研究,在日美关系的研究上存在着某种必须矫正的偏向,同时历史研究还存在失衡。

日美关系史研究的第一个特征是研究对象一边倒。到目前为止,研究者的主要兴趣都在安全保障问题和经济问题上,对日美文化关系的研究关注度不够。美国国务院人事交流局局长弗朗西斯·J.科里根说:“现在的对外政策必须是整体性的,必须包括国际关系的所有领域。文化交流是其中之一。”正如该引言所提及的,在分析日美关系时,要建立一个分析框架,把安全保障、经济、文化这三个构成两国关系的要素全部综合起来。这对于研究两国关系的真实情况非常重要。政治学者小约瑟夫·S.奈在十多年前就提出了“软实力”这个概念,并得到广泛普及。如今,“软实力”的概念愈来愈受到重视,在这种情况下,日美关系史的研究对象不能继续一边倒。

日美关系史研究的第二个特征是,二分法或者两项对立的分析方法。这个倾向在英文版的研究著作里面尤其显著。举例来说,如收敛(或者相似)对于偏差(或者差异),连续性对于非连续性,等等。近年来,研究者频繁应用这种二分法做分析。在1960年代的美国和稍晚些的日本,采用收敛理论的接近法进行研究曾经风靡一时。那时,美国和日本正因为冷战在亚洲其他地区并肩作战。所以日美两国都将对方视为自己无可替代的搭档。

黄春慈这个暑假,我和儿子进行阅读比赛,我们一同阅读了法国十九世纪著名作家马洛写的一部儿童小说《苦儿流浪记》,读完《苦儿流浪记》,孩子掩卷而泣,陪同伴读的我,也为雷米他们的命运遭际捏了把汗。 雷米与维泰利斯的悲惨与苦难,他们不。

收敛理论的实证主义研究者,虽然在分析框架方面很大程度上采用了现代化理论,强调日美的类似性,但是对于两国的差异不是含糊其辞,就是做一些尽可能小的评价。这个学派的研究者,用现代化理论来说明日本如何作为一个近代国家而取得成功。根据这个理论,所有社会都被叫做“近代”,并且朝着单一的理想组织,实现能够被量化的发展。这种情况下,我们也可以把“近代”这个词理解成“美国式资本主义”的同义词。这类研究建立在一个“自我中心的”假说之上,它假设如果日本能够吸收美国的历史经验,持续发展近代化,那么最终日本社会就能向美国社会接近。

近代的研究者开始采用后现代主义的研究方法。在1980年代之前,日本就早早地达成了近代化和工业化这两个目标,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的工业国家。基于这个历史事实,后现代主义派的日本研究者,试图使用相对主义的接近方法把欧美的价值和文化相对化。他们没有止步于摸索日本的“国家主体性”,而是克服长期以来日本人在欧美各国面前的自卑感,强调日本文化固有的独立性和特殊性。

如同文艺评论家柄谷行人所说,在日本,学者实际上一直将后现代主义定义为“现代主义,或者从更本质的方面,以脱离西洋的形而上学的构造”为目标。“主体被去存在化、中心被去中心化(或者多中心化),深层被表层,原创被复制,创造被粘贴(各种片段的集合)或者东拼西凑(效仿其他作品主题的模仿作品)取代”。后现代主义的历史学家强烈主张,普遍的特性或者现实等不存在,只有个人的认识是存在的,他们认为所有的发现、所有的表象、所有的文化都有其正当性。后现代主义的接近方法,主要与多元文化论的接近方法相对应,1990年代以后,在美国的日本研究方面占据支配地位。

1960年代之后,收敛理论的研究方法占主导。而在日美贸易问题闹得沸沸扬扬的1980 年代,出现了一个采用偏差理论的研究方法的学流,并在学术界占据了支配地位。

日本经济的成长,导致与美国之间激烈的经济竞争。1980年代,隔着太平洋的两个对手——日本与美国是否会产生冲突?日美两国的国民,以及研究者们都很担心。为什么日本能在经济上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

此外,日本如何才能维持经济增长?研究者们试图寻找答案。那些采用偏差理论研究方法的研究者称为修正主义者,包括斯拉·沃格尔、查莫斯·约翰逊、美国外交史家沃尔特·拉夫伯等。他们在强调日本特殊性的同时,还极力主张日美之间有着超越历史的、永存性的、根深蒂固的差异。修正主义者主张,日本社会的主要制度,尤其是政府与民间组织的关系,与美国有着根本的区别。

他们强调,日本文化有着超越时间的价值,是独特的非西洋文化。他们还主张日美关系史的基调不是友好而是冲突。大致分类的话,这些研究者属于强调文化资本主义的“日本异质论”学派。

日美关系史研究,周期性地来往返于聚焦理论和偏差理论之间。即1930年代至1940年代是偏差理论,1960年代是聚焦理论,接着1980年代开始至1990年代又是偏差理论,可谓你方唱罢我登场。但是,这种以二分法为基础的分析方法逐渐失去了生产力,没有了价值。这时,在研究对日占领的研究者中慢慢出现了这么一批人,他们强烈感到必须从这种方法中脱离出来。

日美关系史研究的第三阶段是,右翼研究者试图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出发,把日本的发展定位成世界资本主义发展过程的一部分。对于这些研究者来说,对占领改革的解释和评价是中心课题。他们议论的焦点在于历史发展轨迹中,或者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轨迹中进行处理。而近年的左派历史学家也开始强烈地意识到文化的重要性。他们还尝试划分日本占领期,并明示了这长达六年八个月的占领期的各个阶段的特征。例如,他们研究了对占领政策中的“相反路线”等基本概念,还考察了“相反路线”确切的开始时间等。

但是1930年代,因为大萧条,美国国内陷入了危机,加之德国和日本等竞争对手的挑战,试图与美国平起平坐,于是,美国国民丧失了一直以来的自信,严重地感到不安和焦虑。另外虽然占领期内“美国人”对“日本人”宽宏大量,但并不意味着“美国人”对包括南部非洲裔美国人在内的美国国内所有种族和民族群体也是宽宏大量的。

因此,研究日美关系史的时候,研究者必须谨记,不能想当然地认为美国人一直都是宽宏大量的人道主义者,而更应该问一问为什么美国人在占领时期这一特殊时期对日本人表现得“宽宏大量”。在我看来,美国对日本实施“宽宏大量的”占领政策是美国出于霸权国立场而做出的判断。

无论何种原因,肤浅的看法依旧在日美关系史的研究中占据支配地位。这一点真的令人感到遗憾。我希望研究者能够克服它。“世界体系分析”和“文化霸权”这些概念。对研究美国对日政策的本质以及隐含的历史讽刺性,会有很大的帮助。

文字摘自《战后美国在日本的软实力——半永久性依存的起源》

1.《战后美国在日本的软实力——半永久性依存的起源》

当代研究日美文化关系的权威论著

日本对美国的半永久性依存

均源自于美国在日本推行的文化政策

2.《文化资本——创意英伦的兴衰》

从酷不列颠、千禧巨蛋

到奥林匹克运动会

痴迷于目标的管理主义

如何扼杀了文化创造力

21世纪初,英国开始坚信自身的创造力。在整个新工党时代,视觉和表演艺术、博物馆和画廊不断被作为一种刺激手段来促进国民经济的复苏,后工业革命中的文化消费会解决从国家衰落到刑事犯罪的一切问题。托尼•布莱尔预言这将是一个“黄金时代”。然而,尽管投入巨大,艺术观众却仍然属于享有特权的少数人。那么,其中出了什么问题?

3.《智能——互联网时代的文化疆域》

一项关于数字全球化的田野调查

共涉及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美国、欧洲、日本、巴西、南非、印度、加沙地带……

深入数百家国际互联网公司

《红与黑》读书笔记1 终于将司汤达的《红与黑》看完了,用的时间几乎可以让我忘记书前的内容, 从最早的慕名看书,到坚持看书,再到被内容吸引而无法自拔的去看书,一本《红与黑》,让我对其产生了三种看书的感受。 慕名看书是因为这是一本。

谷歌、苹果、脸书、亚马逊、阿里巴巴、百度、腾讯、新浪、优酷、任天堂……

遍访国际组织与国家政府高层

国际电信联盟、互联网全球治理、国土安全局、间谋活动……

揭秘互联网时代现象级产物

智能手机、社交电视、云服务、众筹、众评……

在寒假中,我读了《童年》这本书.《童年》是高尔基所著,它与《在人间》及《我的大学》被人们称为“自传体三步曲”.高尔基悲惨、令人怜悯的童年故事,让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对于我来说童年会是我是我最宝贵的收藏,但高尔基写的《童。

本书试图描述当今的数字化变革和将要来临的数字世界。作者的调查表明,互联网从未有过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而是存在着诸多价值观念迥异、文化传统不同、民族意识纷繁且边界异常清晰的文化疆域。

4.《美国文化中心——美国的国际文化战略》

由日本的公共外交专家撰写的

当代研究美国国际文化战略的重要论著

关于美国文化为何能在较短的时间内

成为影响全球的文化的独特注解

5.《戏剧在美国的衰落——又如何在法国得以生存》

解密为何美国文化中

唯独戏剧未能成功占据

世界主导地位的真正原因

戏剧衰落是美国的产物还是这个时代的趋势?

戏剧为何在法国和多数欧洲国家得以生存?

6.《好莱坞如何征服全世界——市场、战略与影响》

一次进入到好莱坞帝国

和现代梦工厂心脏的

异乎寻常的旅行

《侏罗纪公园》《泰坦尼克号》

这些电影背后都有哪些策略?

本书密切追踪40年来

好莱坞巨头们的电影作品的演变

7.《法国在非洲的文化战略——从1817年到1960年的殖民教育》

对法国在非洲殖民战略的文化影响

提出了一种全新的、信息量巨大的解读

当年法国是如何利用其共和国世俗学校的模式对非洲进行殖民的?

难道非洲人民的独立意愿不正是对法国教育模式的一种回应吗?

当前非洲的教育危机能够以该殖民教育模式之误来解释吗?

揭示了法国在非洲的文化战略的存在。

重新定位和甄别了它的影响。

建立了一个全新的等式:殖民=灌输。

8.《美感论——艺术审美体制的世纪场景》

14个时刻,带你探寻何为艺术

一座缺损的雕像如何成为一件完美的作品;

一幅贫民孩子的画像如何达成一种理想的呈现;

一群杂耍艺人的翻腾如何飞入诗意的天空;

一道航帆的折缝如何暗示宇宙的缘起……

尽管也有人执意认为,艺术和审美只产生了轻浮的理想,并无法脱离它们极为凡俗的处境,但其实,正是那些艺术的理想,让他们找到了研究的目标,然后才能对其除魅(démystifier)……艺术绝没有因为世上的平凡事物加入其中而衰退,相反,艺术在不断的自我更新,带来改变。

——雅克·朗西埃

9.《新自由主义的危机》

[法]雅克·朗西埃《对民主之恨》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迄今为止关于新自由主义研究的最重要的论著

对全球经济危机的一次深刻剖析

美国霸权模式是否会被一个多极世界模式取代?

10.《论文化帝国主义——文化统治的政治经济学》

揭示新自由主义形态下的

文化帝国主义的重要论著

美国如何成功实现其在世界

大部分范围内的文化统治?

本书由来自英国、加拿大、德国、印度、伊朗、菲律宾、日本、斯里兰卡和瑞士九个国家的作者的最新研究论文合集而成。

11.《反对单一语言——语言和文化多样性》

在品读《我爱这土地》时,艾青成功地引导我抓住了‘‘土地’’和‘‘鸟’’这两个意象,就知道了艾青以鸟的形象自我比喻,用饱含激情的诗句传达出鸟儿对自己土地的痴情,其实艾青就是想表达自己愿为祖国奉献一切的赤子之心。 时光流转,斯。

世界著名语言学家海然热

探究单一语言如何

破坏人类文化多样性的警世之作

本书作者通晓包括汉语在内的五十多种语言,他通过对各种语言的文化内涵的比较分析充分证明了语言多样性如同生物多样性一样对人类至关重要。

上一篇 2023年01月03 06:00
下一篇 2022年12月14 03:05

相关推荐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