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马克·奥热《巴黎地铁上的人类学家》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巴黎地铁,在作者眼里,成了“田野调查”的分析场域,每个人的“记忆之场”文/俞耕耘《围城》动笔于1944年,完稿于1946年,其时,作者正蛰居上海,耳闻身受日本侵略者的蛮横,“两年里忧世伤生”《围城·序

巴黎地铁,在作者眼里,成了“田野调查”的分析场域,每个人的“记忆之场”

[法]马克·奥热《巴黎地铁上的人类学家》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文/俞耕耘

《围城》动笔于1944年,完稿于1946年,其时,作者正蛰居上海,耳闻身受日本侵略者的蛮横,“两年里忧世伤生”《围城·序》,同时又坚韧地“锱铢积累地”把自己对人生、对学术的感悟与思考付诸笔端,先后完成了小说《围城》和学术著作《谈艺录。

乘坐地铁,是都市生活里最为寻常、漫不经心的日常。事实上,我们对工具的观察分析,常被忽略无视。因为,载体就是透明的介质,只要目的达成,巴黎地铁,自身意义,往往也遮蔽起来。地铁作为交通工具,和公交车并无二致。但如果作为一整套“空间系统”“地理和时间综合体”呢?答案就很不一样:它有地下的空间,有线路延伸交错的网络,更有每个站名背后的群体记忆,世代象征。

[法]马克·奥热《巴黎地铁上的人类学家》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最切身的差异性,来自地铁里乘客的年龄,作者用“世代”表述了年轻人和青春不在的人的鸿沟。那就是记忆的历史没有交集,我们无法体验他人的历史,共通只在于他们和时间的关系。地铁能将从记忆里翻找、查证的人,和只能从书本上获取知识的人分别开来。譬如,地铁中出现的“胜利”字眼,只有在事后纪念中才产生意义,历史亲历者在当时并不会察觉意义。年轻人只是从仪式里直接习得了意义。集体仪式能传达集体情感,“搭乘地铁就像是在参与纪念祖先的庆典”。个体意识最终也会混淆在集体中,通向历史意识。

俞耕耘书评人,专栏作者。

他在《柳树下的梦》(1853)、《依卜和小克丽斯玎》(1855)、《她是一个废物》(1853)等作品中,还写了鞋匠、洗衣妇等劳动者的生活,反映了他自己不幸的身世和遭遇,同时也表现了丹麦的社会矛盾,具有深刻的现实性和人民性。 1843年,安。

上一篇 2022年12月19 04:45
下一篇 2022年12月08 16:00

相关推荐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