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乔治·瑞泽尔《古典社会学理论(第6版)》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对于一本介绍现代社会学理论的书来说,有益的开篇是用简单的几句话来概述多种理论:●现代世界是一个理性系统的铁笼,无处可逃。●资本主义倾向于播下使其毁灭的种子。●相比于以前的社会,现代世界缺乏道德凝聚力。

对于一本介绍现代社会学理论的书来说,有益的开篇是用简单的几句话来概述多种理论:

● 现代世界是一个理性系统的铁笼,无处可逃。

● 资本主义倾向于播下使其毁灭的种子。

● 相比于以前的社会,现代世界缺乏道德凝聚力。

瑞泽尔还是畅销全球的社会学理论教材的编撰者。自1983年出版第一部社会学理论教材以来,瑞泽尔已经先后撰写出版了5部社会学理论教材:《社会学理论》、《古典社会学理论》、《现代社会学理论》、《后现代社会理论》和《当代社。

● 城市孕育了一种特定类型的人格。

●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倾向于上演形形色色的戏剧表演。

● 社会世界由交换关系中的互惠原则所界定。

● 人类创造了最终将奴役他们自身的社会世界。

● 人类总是保有改变对其构成限制的社会世界的能力。

● 社会是一个由各种社会结构及职能构成的整合系统。

● 社会是一辆总是伴随着失控风险的大碾车。

● 尽管看上去西方世界经历了一个解放的过程,但实际上它已经变得越来越具有压迫性。

● 世界进入了一个越来越为非真实、虚假以及对现实的模拟所定义的全新的后现代时代。

● 不无悖谬的是,全球化所联结的是一个“虚无”(nothing)无处不在的世界。

● 非人的物体越来越被视作社会世界中的关键行动者。

《现代社会学理论》则是致力于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上述以及更多的理论观点,以及那些衍生出这些观点的、更宏大的理论。

乔治·瑞泽尔 当代社会学理论及其古典根源 清井和夫 社会学原理 塔尔科特·帕森斯 社会行动的结构 威廉·富特·怀特 街角社会 文森特·帕里罗等 当代社会问题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 现代世界体系(第1卷)伊曼纽尔·沃勒斯坦 现代。

-经典名著-

本书是乔治·瑞泽尔社会学理论系列著作中的一种。作为美国社会学会理论社会学分会主席,用社会学理论分析社会问题,瑞泽尔的学术思想在社会学界具有广泛影响。本书在美国乃至全球被广泛使用,相比于一些罗列冗长注释和艰涩概念的学术著作,本书更能有效地引导初学者一窥社会学的全貌。

-编排合理-

本书采用一卷本形式,将社会学理论家及其著作置于历史、社会与政治背景中,以轻松的写作风格,使枯燥的理论有趣、清晰,易于理解。

全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概要性地介绍了社会学理论的历史,将其划分为以古典社会学为代表的早期阶段和以现代、当代社会学为代表的后期阶段;第二部分即“现代社会学理论:主要流派”为本书主体,占据了全书大约二分之一的篇幅;在第三及第四部分,瑞泽尔侧重强调自后工业社会以来社会学界整合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分歧的努力,对现代性思潮的批判以及对全球化现象的特殊关注。

-视野开阔-

本书主要关注社会学家的重要现代理论著作,同时也关注其他领域被认为对社会学具有重要影响的理论家及其著作。瑞泽尔不但重视社会学古典思想对现代理论发展的滋养,强调社会学各理论在历史上的传承,而且每次在著作增订之际必然要相应补入最新的内容,以便与时俱进地反映社会学理论领域的新发展。

【作者】

乔治·瑞泽尔(George Ritzer,1940— ),美国马里兰大学“杰出大学教授”“杰出学者型教师”“杰出教师奖”获得者;美国社会学会2000年度“教学杰出贡献奖”获得者;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英国牛津布鲁斯克大学名誉博士;因《社会的麦当劳化》(已被译成数十种文字出版)等著作蜚声学术界,其著作还包括《运通美国:全球信用卡社会批判》《祛魅世界的入魅:消费工具的革命》《虚无的全球化》,以及《全球化:一个基础文本》;主编《社会理论百科全书》(两卷本)、《布莱克维尔社会学百科全书》(11卷本)、《威利-布莱克维尔全球化百科全书》(5卷本);美国《消费文化杂志》的创刊者和主编;以及编写《社会学理论》《古典社会学理论》《现代社会学理论》《当代社会学理论及其古典 根源》等理论著作。

【译者】

任敏,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技术社会学、社会工作教育与实践。

邓锁,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政策与社会工作等。

张茂元,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技术创新与社会变迁。

【精彩书摘】

-导言-

梳理社会学理论的历史是一项重要的工作(S. Turner,1998),但是因为我只打算用两章篇幅(第一章、第二章)来陈述这个问题,所以在此提供的只是一个高度选择性的历史框架(Giddens,1995)。我的想法是向读者提供一条脉络,便于他们将本书之后要讨论的那些理论家及其理论置于更大的背景中来理解。读者在学习下面的一些章节时将会发现,回到本书最初的两章综述,将一些理论讨论置于其所处的社会背景之中,是一种不无裨益的做法。(不时地回顾一下图1.1 和图2.1 特别有好处,它们以图表的形式呈现了本书所覆盖的社会学理论史。)

本书主体部分所介绍的理论可应用于广泛的范围,关注了十分重要的社会议题,并且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上述标准构成了我们对社会学理论的定义。(见后注1)我们重点关注社会学家重要的理论著作,以及由其他领域的个别学者提出、被界定为具有重要的社会学意义的著作。为了保持简洁性,本书只选择介绍那些经受过(或承诺能够经受)时间考验的社会学中的“大思想”—即应对重要社会问题以及覆盖范围颇广的思想体系。

-社会力量与社会学理论的发展-

一切知识领域都深受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学尤其如此。社会学不仅源于社会环境,而且把社会环境视为基本的研究对象。我们在此将简要地介绍一下自19 世纪到20 世纪初期一些对于社会学发展来说至关重要的社会条件。

政治革命

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的兴起

[美]乔治·瑞泽尔《古典社会学理论(第6版)》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对于社会学理论缘起的影响,工业革命至少与政治革命同等重要。在19 世纪和20 世纪初期,工业革命横扫西方多个国家。这场革命不是孤立的事件,而是西方世界在经历一个从以农业为主的社会向以工业为主的社会之转变过程时在这一转变巅峰出现的、相互关联的种种发展。不计其数的人离开农场和农业生产,来到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起来的工厂,从事工业生产。工厂本身也被持续的技术变革改变。工业和新兴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需求催生了大型经济组织。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理想模式是自由市场,工业产品在其中可以自由交换。在这个体系中,一方面是大多数人长时间工作却薪资低廉,另一方面是极少数人获得巨额利润。对这一工业体系乃至对资本主义的抵制,随即引发了工人运动以及各种旨在推翻资本主义体系的激进社会运动。

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以及抵制这二者的反应导致了西方社会的大变动,这些变动对社会学家们影响至深。在社会学理论发展的早期阶段,四位社会学大师卡尔·马克思、马克斯·韦伯、埃米尔·涂尔干和格奥尔格·齐美尔,以及一些地位相对不那么重要的学者都沉浸于这些大变动以及它们对整个社会所造成的问题之中。这些学者穷其一生都在研究这些问题,而且在许多情况下,他们都努力建立有助于解决这些问题的计划。

社会主义的兴起

旨在解决工业体系和资本主义之不知节制的一系列变革都可以归入“社会主义”这一标题( Beilharz, 2005g)。虽然有一些社会学家认为社会主义是解决工业社会问题的良方,但大多数社会学家却从个人以及学术的角度反对这种观点。卡尔·马克思积极地提倡推翻资本主义体系,以社会主义取而代之。他自己虽然未能建立起一种社会主义理论,却做了大量的工作来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诸方面。此外,他还投身于各式各样的政治活动,希望能够推动社会主义社会的实现。

不过,马克思在社会学理论发展的早期并不典型。大多数社会学发展初期的理论家,如韦伯和涂尔干,都反对社会主义,至少是反对马克思所设想的社会主义。虽然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的问题,但是相比于马克思进行社会革命的激进主张,后者更倾向于在资本主义内部进行社会改革。这一类学者害怕社会主义甚于害怕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的恐惧对于社会学理论界的影响大大超过了马克思倡导用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而产生的影响。事实上,正如我们在本书中将看到的,许多时候,社会学理论的发展可说是与马克思主义或一般社会主义理论对话的结果。

女性主义

从某种意义上说,女性主义的视角一直是存在的。在任何女性处于从属地位的地方—历史上女性在世界各地似乎一直处于从属地位—女性似乎早已认识到这种处境并且通过某种形式表示了抗议(Lerner,1993)。女性主义的先驱最早可以追溯到17 世纪30 年代,但此类运动及相应著作的高潮出现于现代西方史上解放运动盛行的那些时期。女性主义第一轮高潮出现在18 世纪80 年代到90 年代之间,围绕美国及法国革命展开;第二轮高潮出现在19 世纪50 年代,这次争论的主题更集中,组织化程度更高,是反对奴隶制以及为中产阶级争取权利之政治动员的一部分;第三轮高潮出现在20 世纪初期,尤其是美国的进步时代,是为女性争取投票权以及推动工业与城市改革立法而展开的大众动员。

上述这些运动都对社会学的发展产生了影响,尤其是对社会学内部或相关领域的大量女性学者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些女性学者包括哈丽雅特·马蒂诺(Harriet Martineau)、夏洛特·珀金斯·吉尔曼(Charlotte Perkins Gilman)、简·亚当斯(Jane Addams)、弗洛伦斯·凯利(Florence Kelley)、安娜·朱丽娅·库珀(Anna Julia Cooper)、艾达·韦尔斯—巴尼特(Ida Wells-Barnett)、玛丽安娜· 韦伯(Marianne Weber)以及比阿特丽丝·波特·韦布(Beatrice Potter Webb)。值得关注的是,她们的创作随着时间推移逐渐被边缘化。由于男性将社会学这一学科组织为某种专业的权力基地,女性学者的著作在社会学的公开记录中沦为附属,不受重视乃至不被写入。女权主义者的关怀只能渗入社会学的边缘,出现在被边缘化的男性理论家或越来越被边缘化的女性理论家的著作中。居于社会学中心地位的男性学者—从斯宾塞到韦伯、涂尔干—对于发生在身边的女性主义论争基本上持保守态度,将性别问题视作他们认同并公开倡导的“社会学”中一个无关紧要的话题,寻常待之即可,不必大惊小怪。即使当女性学者在创作一个意义重大的社会学理论体系时,他们的反应依然如此。社会学专业领域中的性别政治史,作为男性回应女性主义诉求的历史的一部分,只有在当下才开始被书写(参见Deegan,1988;Fitzpatrick,1990;L. Gordon,1994;Lengermann and Niebrugge-Brantley,1998;Rosenberg,1982)。

城市化

宗教变革

政治革命、工业革命以及城市化所带来的社会变迁深远地影响了人们对宗教的虔信。许多早期社会学家具有宗教背景,在宗教领域表现活跃,在某些情况下本身就是神职人员(Hinkle and Hinkle,1954)。他们将宗教生活的目标引入社会学。他们希望改善人们的生活(Vidich and Lyman,1985)。对于某些社会学家(如孔德)来说,社会学被转化为一种宗教;而另一些社会学家的社会学理论则被打上了明显的宗教印记。涂尔干写过一本有关宗教的重要论著。道德在涂尔干的社会学理论乃至塔尔科特·帕森斯(Talcott Parsons)的研究中都扮演着关键的角色。韦伯的著作有很大一部分是在探讨世界各地的宗教。马克思也对研究宗教狂热有兴趣,不过他的理论取向更趋向于批判性质。

科学发展

在社会学理论不断发展的同时,学院、大学乃至整个社会对科学越来越重视。科技产品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科学赢得了崇高的声誉。那些投身于成果最为显著的科学领域(如物理、生物和化学)的学者在社会上被赋予崇高的地位。社会学家(尤其是孔德、涂尔干、斯宾塞、米德和舒茨)从一开始就为科学所吸引,许多人希望可以模仿物理学和生物科学来塑造社会学。可是,一场争论很快就在两个派别之间爆发,其中一派衷心接受科学范式,而另一派(如韦伯)认为社会生活的独特特征使得在这一领域全面采取科学范式不仅困难重重,而且也不够明智(Lepenies,1988)。有关社会学与科学二者关系的争论一直延续至今,不过只要随便扫几眼社会学领域的重要刊物(至少是美国社会学界的重要刊物),我们就会发现那些偏好把社会学视为科学的人占据了上风。

-智识力量与社会学理论的兴起-

社会因素固然重要,但本章首要关注的是在形塑社会学理论的过程中发挥了核心作用的智识力量。当然,在现实世界,智识因素不能独立于社会力量而产生作用。例如,在下面有关启蒙运动的讨论中,我们会发现这场运动与前文讨论的各种社会变革有着紧密的关联,而且许多时候为这些社会变革提供了智识的基础。

我们将在民族国家的范围内来讨论智识力量如何形塑了社会理论的发展,这样更便于读者的理解(Levine,1995;Rudell,2001)。这里先从启蒙运动及其对法国社会学的影响说起。

启蒙运动

总的来说,启蒙运动中的思想家受到两股学术潮流的影响—17 世纪的哲学与科学。

17世纪的哲学以笛卡尔、霍布斯和洛克等思想家的成就为代表,他们侧重于提出宏大、普遍而且极为抽象的思想体系,以弘扬理性。启蒙运动晚期的思想家并不否定思想体系应该是具有普遍性以及表现理性的,但是他们确实更加努力地从现实世界中获得其理论思想并将它们交由现实世界来检验。换句话说,他们希望将经验研究和理性结合起来(Seidman,1983:36—37)。这种类型的典范即科学,特别是牛顿物理学。在此,我们看到了将科学方法用于社会问题研究的开端。启蒙运动中的思想家不仅希望其理论思想至少要部分地来自现实世界,还希望它们对于社会世界是有益的,尤其是在针对社会世界的批判分析这一方面。

从整体上说,启蒙运动的特征就在于一种信仰的兴起,即人们能够通过理性和经验研究理解和控制世界。这一观点认为,既然物理世界是由自然规律支配的,那么社会世界很可能也是一样。哲学家的责任就在于运用理性和研究来发现这些社会规律。一旦他们理解了社会世界如何运作,启蒙运动中的思想家们就获得了一个实践性的目标—创造一个“更好”及更加理性的世界。

对理性的强调使得启蒙运动中的哲学家们倾向于不再相信传统权威。在审视传统的价值观和制度时,这些思想家经常会发现它们的非理性,也就是说,它们与人类本质相悖并且压制人类的成长和发展。以实践和变革为导向的启蒙运动哲学家的使命是清除这些非理性的思想体系。托克维尔和马克思即为受到启蒙运动最直接与最积极影响的理论家,尽管后者是在德国形成他早期理论思想的。

保守派对于启蒙运动的回应

从表面上看,我们或许会认为法国的古典社会学理论,一如马克思主义,受到了启蒙运动积极且直接的影响。法国社会学变得理性、有实证倾向和科学化,以促进变革为目标,但在此之前它也受到一系列应启蒙运动冲击而生的思潮的影响。在史蒂文·塞德曼(Steven Seidman)看来,“对抗启蒙运动的意识形态代表着对启蒙运动自由主义的彻底反转。我们能够在启蒙运动批判家身上感知到一种反现代主义的强烈情感,而非现代主义理论假设”(1983:51)。读者之后将会看到,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学,尤其是法国社会学,从一开始就是启蒙运动思想和反启蒙运动思想颇为别扭的混合物。

杨善华主编《当代社会学理论》,北大出版社1999 杨善华、谢立中主编《西方社会学理论》(上卷),北大出版社2005 沃特斯《现代社会学理论》,华夏出版社2000 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上海三联 贝斯特、凯尔纳《后现代理论&md。

法国天主教的反革命哲学(French Catholic counterrevolutionary philosophy)是对抗启蒙运动思想的最极端形式,以路易·德博纳尔德(Louis de Bonald,1754—1840)和约瑟夫·德迈斯特(Joseph de Maistre,1753—1821)的思想为代表(Bradley,2005a,2005b;Reedy,1994)。这些学者不仅反对启蒙运动,而且反对法国大革命,在他们看来,后者在一定程度上即为以启蒙运动为特征的某种思想之产物。例如,博纳尔德就为革命带来的变化而深感困扰,渴望回归中世纪的平静与和谐。根据这些学者的观点,上帝是社会的源头,因此,理性—对启蒙运动思想家们而言如此重要—被认为不如传统宗教信仰重要。不仅如此,他们还认为鉴于社会为上帝所创造,所以人们不应该干预和试图改变这一神圣的造物。由此引申开来,博纳尔德还反对所有可能损害父权制、一夫一妻制、君主制和天主教派等传统制度的事物。

博纳尔德可被视为这一阶段保守反应中相对极端的代表,但他的作品却是了解这一派别之一般假设的有用入门。保守主义者厌恶启蒙运动中所谓“天真的”理性主义。他们不仅接受社会生活中各个层面的非理性,并且赋予它们积极的价值。因此,他们将传统、想象力、唯情论(emotionalism)以及宗教视作社会生活中有用且必要的组成部分。

他们不喜欢剧变,而且试图保留现有的秩序,因此谴责法国大革命和工业革命一类的社会发展,将其视作破坏性的力量。保守主义者倾向于强调社会秩序,它在后来成为几位社会学理论家著作的核心主题之一。

后现代社会理论是一个高度复杂、充满了晦涩难懂的专门术语以及矛盾的实体,仍旧处于极少数学者视野的狭小圈子里,社会的发展还没有真正达到后现代的水平。PS 社会学家乔治 里兹(George Ritzer)就是乔治·瑞泽尔,翻译不同 。

蔡特林(1996)罗列了他在保守主义回应思潮中看到的十大命题,这些命题为法国古典社会学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启蒙运动中的思想家强调个人,而保守主义之回应则将社会学的一大兴趣和重心导向社会和其他大规模现象。社会被视为是比简单的个体加总更为丰富的事物。它被看作一种独立的存在,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以及深刻的历史根源。

●社会是最重要的分析单元,比个人更加重要。正是社会通过社会化的方式造就了个人。

●个人甚至不被看成社会最基本的要素。社会包括角色、位置、关系、结构和制度等组成部分。个人的作用最多就是填充这些社会内部的单元。

●社会的各组成部分是相互关联和彼此依赖的。事实上,它们的关联正是社会的重要基础。这种观点引出一种保守的政治倾向。也就是说,因为各个部分是相互关联的,所以干预其中一个部分就会导致其他部分乃至整个系统的破坏。这意味着要以极度谨慎的态度对待社会系统内部的变革。

●变化不仅被视为对社会及其组成部分的威胁,更被视为对社会中个体的威胁。社会各个组成部分的存在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一旦制度遭到破坏,人们就有可能要承受痛苦,进而导致社会的失序。

●人们一般倾向于认为社会各种大规模的构成对于社会和其中的个体都是有益的。在这种观念的引导下,人们很少愿意去发掘既有社会结构和制度的负面影响。

●家庭、邻里以及宗教和职业群体等小单元,也被认为对于个体和社会来说是必要的。它们提供了人们在现代社会中生存下去所需要的、亲密的及面对面的环境。

●尽管上述令人畏惧的变革中的大多数指向一个更加理性的社会,但保守主义的回应却指向对非理性因素(如仪式、庆典和崇拜)之重要性的强调。

●最后一点,保守主义者支持社会内部等级体系的存在。这一体系被认为对于社会如同地位与报酬的差异化系统一样重要。

从针对启蒙运动的保守主义回应思潮中总结出的这十大命题,应被视作社会学理论在法国的发展的直接思想来源。这些命题中的许多成分被融入了早期的社会学理论,当然某些启蒙思想(如经验主义)也产生了同样的影响(见注3)。

【本书目录】

前 言9

第一部分 社会学理论导论 1

第一章 社会学理论的历史概要:早期阶段 3

第二章 社会学理论的历史概要:晚近岁月 51

第二部分 现代社会学理论:主要流派 97

第三章 结构功能主义、新功能主义和冲突理论 99

第四章 西方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各大流派 139

第五章 系统理论 189

第六章 符号互动论 207

第七章 常人方法学 245

第八章 交换、网络和理性选择理论 271

第九章 当代女性主义理论 309

第三部分 社会学理论中新近的整合发展 359

第十章 微观—宏观和能动—结构整合 361

第四部分 从现代迈向后现代及之后的社会理论 407

第十一章 有关现代性的当代理论 409

第十二章 全球化理论 433

第十三章 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和后现代社会理论 457

第十四章 当代理论的前沿发展 489

附 录 社会学的元理论化和分析社会学理论的元理论图式 509

译后记 617

上一篇 2022年12月19 05:25
下一篇 2022年12月09 18:55

相关推荐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