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安妮特·拉鲁《不平等的童年》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又是一年儿童节,抛开设立的初衷不说,据说广大儿童们都想着要手机平板,超龄儿童却苦于得不到一只可达鸭。这样看起来,成年人的快乐和崩溃,确实就在一瞬之间。不管表现得多么成熟世故不形于色,却会在某个不经意的

又是一年儿童节,抛开设立的初衷不说,据说广大儿童们都想着要手机平板,超龄儿童却苦于得不到一只可达鸭。

这样看起来,成年人的快乐和崩溃,确实就在一瞬之间。不管表现得多么成熟世故不形于色,却会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破防。

其实背后无不有更深沉的苦痛,或许就是人生道路上接二连三的得非所愿吧。就像《古诗十九首》里既有着“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的积极进取,却也并存着“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的如之奈何。理想丰满,现实残酷。

抖音UP主“小芹家生态农场”的短视频一直反响平平,无非就是动物日常和田园牧歌,一段关于“小时候的梦想”的剪辑却火爆全网。

视频里小动物无忧无虑,想着长大开飞机、当宇航员、住大大的房子,却没有想到命运没打算给他们馈赠,只是暗中给标了个价码。

这个故事多少有些悲伤和极端,一些人也只是一笑而过,只想给开飞机的那个加点孜然辣椒,但也促使一些人停下来思索过去和未来。

罗杰·艾伯特曾说,“一个人将来的生活过得怎样,其实早在七岁时都定下了,甚至在子宫中就已形成……”。

这段话是他在看了纪录片《人生七年》后有感而发,拉鲁古鲁谢,这部豆瓣评分9.6的冷门记录了来自英国不同阶层的14个小孩,从7岁开始每隔七年追踪访问,人们跟着镜头一日看尽人世沧桑,最大的感慨莫过于“七岁看老”。

从1964年开始,到2019年的时候,故事里的主角们也已63岁了,就在2021年1月7日导演去世,或许再也看不到它的更新了。

导演的拍摄初衷是为了证明阶层的不可跨越,但是给人的启发却不止于此,很多人在他们身上看见了自己的影子。

例如作为“全村希望”的尼克,坚信如果没有选择,就必须逼自己一把,他被称作全片唯一通过学习实现阶级跃升的存在,依靠努力考上了牛津大学、后来在美国威斯康辛大学任教研究核聚变,到老他都觉得自己是小时候那个热切而真诚的自己,并且因为逆袭的经历觉得这个纪录片十分之必要。

例如从小就在寄宿学校的布鲁斯,能见上父亲一面是当时最大的心愿,后来牛津数学系毕业之后,选择了数十年如一日在普通学校做老师,践行了自己的理想主义,中年得子后又全身心投入家庭,童年创伤在他身上历历可见。

例如父母都是教师的尼尔,本来大可能一生顺遂青云直上,却因为不满于父母的约束,在二十多岁辍学之后选择打工流浪,目光躲躲闪闪灵气不再;就在大家以为他会就此度过余生的时候,42岁那年他成为地方议会顾问,积极奔走为弱势群体发声,也和父母达成了和解,重新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和意义。

尼尔在考取大学失败后长时间迷失了自我

这一刻,一切尘埃落定,至少对于这些调查中的孩子而言没有什么改变了,同时也预见了不平等的再生产和再循环。第二,半数家庭对于《不平等的童年》所展示的内容有质疑。中产阶级家庭表示对于忙碌的活动安排,TA们感到享受,而。

……

其实,我们所拥有的童年,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父母的不同培养方式,并不能够简单地用好坏加以定性。但是不论我们是否满意父母带给我们的童年,或许我们需要意识到,父母对孩子的培养很大程度上是源自于社会地位的不平等,而这又不可避免地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道路和抉择。

[美]安妮特·拉鲁《不平等的童年》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今天,小北想带大家了解一本社会学名作《不平等的童年》。它选择了类似于《人生七年》的观察形式,在1993年到2003年之间,通过对十二个家庭的详细调研和描述,为我们展现了在社会阶层的不平等之下,不同家庭如何采取不同的教养方式,并且如何影响了孩子的成长。

写在前面的话

小北计划推出两个新栏目“读一本书”和“教授书单”。“读一本书”的初衷是这样的,因为以往头条图文限于篇幅,往往只能围绕某个要点展开,也展示大家观点,拓宽理论视野,也抨击社会偏见,给它们一些难堪,也聊点诗词歌赋,为生命留些余裕,但是一直没有对于一整本书的完整的解读。事实上小北有许多堪称经典又有一定阅读门槛的书籍,他们没准此刻就在你的书架上躺着,这一次我们打算通过这种形式,在五六千字的篇幅(结合音频、思维导图等等)里以尽可能通俗易懂的方式,把一些好书的核心观点和洞见告诉给你。

如果说“读一本书”解决“怎么读”的问题,那么“教授书单”则是针对“读什么”,小北会邀请博雅讲坛的讲者(各大著名高校的著名教授)针对他们的研究专长,围绕特定话题推荐若干图书,并且对于推荐图书加以介绍和评价,希望能作为你在书海遨游的凭借。

今天是“读一本书”栏目的第7期,我们一般在每个周日定时发布。

你好,这里是北大出版社,我们一起读一本书,今天要分享的书是《不平等的童年》。这是一本经典的社会学调研,作者安妮特•拉鲁从1989年开始对美国大量家庭进行采访和深入调研,最终在2002年彻底写完了这本书。

在九十年代,美国人都更相信美国梦,也就是说个人的努力就能够成功。然而,作者通过对不同阶层的家庭进行调研,证明了社会的确有阶层之分,而且父母教养孩子的方式的确受到阶层的影响。

但是,是否存在绝对正确的培养方式?作者认为,答案是否定的。然而她希望指出,社会是不平等的,主流教育机构对学生素质的要求,会使得中产阶级家庭的培养方式对孩子更加有利。

社会是不平等的,图片来自《秘密与谎言》

而工人阶级以及贫困阶级家庭的培养方式,虽然也成就了孩子的很多能力,却往往会被社会和专业人士所贬低。

本书作者认为,美国中产阶级家长对孩子采取了协作培养模式,并促使孩子产生了很多方面的“优越感”;而对于工人阶级和贫困家庭,他们对孩子的培养都是成就自然成长,这使得孩子在学校等社会机构中往往感到局促、感到不受信任。

她发现,社会地位主要影响了孩子生活与家庭生活中三大方面:第一,日常生活的组织;第二,语言的运用;第三,家庭与学校等社会机构之间的互动模式。我也会从这三个方面来介绍本书的内容。

日常生活的组织

作者安妮特.拉鲁为宾夕法尼亚大学社会学系的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是社会分层,《家庭教育和儿童》《不平等的童年》,是他的代表作,凭借着学术上的成就,拉鲁在2012年当选美国社会学协会主席,这一荣誉也是对他学术地位的一种高度认可。 这本。

孩子的日常生活,显然除了上学之外都要受到父母教育方式的影响。孩子如何支配课外的时间?父母如何看待孩子的课外活动?这些都与社会阶层相关。

中产阶级家庭的生活节奏十分的紧张与忙乱。塔格林一家有三个孩子,父母都是全职工作,并且有着常青藤大学的学士学位。他们的孩子在任何一天都有课外活动,这些活动甚至经常在他们所住的城市之外。

中产阶级家长坚信,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个体,他们鼓励孩子们参加各种课外活动,认为这些活动会对孩子的人生有着切实帮助。他们自己也以身作则,经常读书,并且有意识地训练孩子和成年人交流等等。

调研的中产阶级家庭里,孩子都会参加体育活动

在各种活动中,孩子们学会了将自己看作很特别的个体,他们认为自己有权利从大人那里获得服务和帮助。他们还学习到了很多白领工作技能,比如说如何合理安排日程、如何与陌生的成年人接触、如何在团队中工作等等。

但是,这种培养方式也有代价,中产阶级的孩子与他们的兄弟姐妹更倾向于竞争和敌对,他们很坦诚地表达对彼此的恨意,而且与自己的亲戚也没有太多联系。

孩子参加的活动越多,他们与家人面对面互动的机会就越少。在塔格林家,除了每天一起吃一次饭,一家人很少同时呆在一个房间里。不论是10岁的大儿子还是4岁的小儿子,每天的活动安排都是满满的。

我们可能会联想到海淀家长

大儿子的活动最多,仅仅在五月的一周,他每天都至少有一项比赛或训练,甚至还要去其他州活动。中产阶级家庭如此忙碌,以至于小儿子想要外出都必须提前几天预定。而且,他们也不会像穷人家的孩子整天在外面玩耍。有组织的活动才是家里所有孩子的生活中心。

父母也为此付出了繁重的劳动与大量时间。每年大儿子身上就要花费超过四千美元,但父母在家里很少谈论钱,这也给孩子传递了一种微妙的优越感,而这一点在工人阶级和贫困家庭中正好相反。

中产阶级孩子对钱的态度,除了现实还和家庭教育有关,图片来自电影《寄生虫》

不过,从孩子的角度,他们还是会觉得自己不够富有,认为父母能够付得起衣食住行、医药费和活动费都是理所当然的,虽然这些对于很多家庭都是难以想象的特权。

父母不会太过重视孩子的课外活动,也不会积极主动地介入和干涉,进而,孩子们的课外生活和成年人的世界是分开的。他们学会了如何自己安排时间、自己制定行动计划、在冲突中进行商榷并用武力保护自己。但这些能力对于社会组织来说,不如中产阶级孩子学到的能力有用。

普通家庭相对放养,图片来自电影《起跑线》

他们也不会像塔格林的孩子们那样,认为自己有权利在学校等组织机构中,得到成年人特殊的关注。实际上,他们常常被教导,要听大人的话。

在书中所采访的工人阶级和贫困家庭中,很多都是单亲家庭,亲戚都有吸毒、犯罪等经历,他们所处的小区也往往有犯罪人员,并且经常有暴力事件发生。金钱的问题是很核心的问题,孩子们都清楚什么买得起什么买不起。

很多父母要经常加班,经常吃便宜快餐,一些贫困家庭还要步行很久去排队领救济金,这些辛劳往往会给他们带来挫败感。尤其对于贫困家庭,他们在申请食品券和补贴等过程中,往往会遭遇官僚主义,并且受人轻贱,每一美元的意外损失也都很严重。

尽管如此,他们也愿意为孩子的课外活动凑钱。然而,他们不会认为这些活动对于孩子的人生有什么帮助,只是觉得如果孩子十分喜欢,他们就应该提供一定的支持。

图片来自电影《我不是药神》

相比于中产阶级家庭,孩子们之间的关系更加热情友好,他们对兄弟姐妹不会太尖刻。而且亲戚对于家庭来说很重要,很多家的孩子和亲戚几乎天天接触。

同时,他们也很少抱怨自己“无聊”,在他们的大多数课外计划中,也不需要大人的帮助。由于没有父母在一旁监管的压力,他们往往在休闲娱乐中展示出了更多的创造性、自发性和积极性。

语言的运用

安妮特·拉鲁(Annette Lareau),加州大学社会学学士(1974),伯克利大学社会学硕士(1978),伯克利大学社会学博士(1984),1990-2005年为天普大学社会学教授,2005-2008年为马里兰大学社会学教授,2008年被聘为宾夕法尼亚。

第二部分我们来了解一下不同阶层的家庭中,父母和孩子的交流模式,以及他们看待语言的方式。

我们可以想一下,我们自己和小孩子讲话的语气是什么样的,我们会把他们当成大人那样进行交流吗?我们童年的时候,父母又是如何和我们交流的?根据作者的观察,这依旧和家庭所处的阶层有关联。

《不平等的童年》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的安妮特·拉鲁。它是一本社会学的作品。她和她的助手调研了美国的一个地区的12个家庭,深入到这12个家庭的日常生活中进行观察,并一一记录下来。她的研究揭示了美国的中产阶级家庭、工。

不同家庭的孩子在父母的教养下学会了不同的语言。对于中产阶级家庭,父母甚至就是为了培养语言能力才使用语言。他们喜欢语言本身,也愿意讨论词语的众多含义。在作者的观察中,他们经常引导孩子如何进行总结、突出谈话重点、有逻辑地展开信息等等。甚至在细小的家庭琐事上,父母也要同孩子商量。

而且父母愿意用语言管教孩子,他们即使在下命令,也会解释为什么要求孩子这么做。这种方式也让孩子获得了巨大的词汇量和娴熟的语言交流能力。家长们经常在和孩子闲聊中加入科技术语和医学术语,并且有意识地在晚饭和孩子讨论政治问题。

中产阶级的父母往往重视培养孩子的天赋和才能,在很多家庭中,很少有完全沉默的时候,大家总是在交流与表达观点。这一点和工人阶级以及贫困家庭完全相反。

孩子在交流中学会了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且在和成年人接触时,倾向于认为自己和他们是平等的,他们经常会对周围的成年人做出评判。而大多数中产阶级父母,会对这些评判感到幽默而不是愤怒。

语言能力在学校和医院都对中产阶级更有利。因为学校希望孩子们懂得如何以理服人;而医生更愿意病人能够对自己的健康负起责任,多了解医学知识。9岁的亚历山大在看病的时候,就表现的轻松而健谈,他的母亲希望他明白,亚历山大有权利对大人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父母对亚历山大的种种语言训练,会帮助他发展出一种优越感。他这类孩子认为自己有权利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要求,对他人进行评判,并给成年人提供建议。他们认为自己应该得到注意和重视。

而这些特征在美国的那个时代十分受欢迎,作者想提醒我们,社会对孩子和成年人的能力要求是随着历史而不断变化的,不存在永远受欢迎的教养方式。

然而,这些语言技能也有负面的影响。比如,孩子们经常和家长争辩,并且用说理来占小便宜,这使得家庭生活疲惫不堪。父母的权威也往往被挑战和拒绝。当父母让孩子遵守规定而自己却不能以身作则的时候,孩子就会公开指出父母自相矛盾的地方。

而且,中产阶级的协作培养也会造成家庭角色的混乱。研究人员观察到,有时候亚历山大会被当作成年人一样有自己的权力,甚至可以命令家长做事,但是在另一些时候,他又会被当成一个很小的孩子。

而对于工人阶级尤其是贫困家庭,语言主要是实用的工具。因为金钱和物资的短缺,家长的关键职责就是在物质上照顾孩子、给孩子提供衣服和住所、教育他们辨别善恶对错、给他们安慰。在所有这一切中,语言实用而简单。

家庭成员会明确地表明自己的偏好。家长在和孩子交流时会使用命令性的语言,而不是进行大量的言语商议;必要的时候,他们也会用体罚来威胁。这种做法的一个结果就是,孩子们很少和家长犟嘴。

这种教养方式有它的优势,孩子往往会恭敬有礼、不抱怨、不激怒或者纠缠父母,而且亲戚之间的纽带也很紧密。

然而,语言交流本身常常会增大词汇量,并且强化其他重要的阅读技能。所以,在家使用语言的方式不同,也就造成了孩子们从学校教育中受益程度的不平等。

学校、医院、公司等机构的人士都接受了一种意识形态,它重视语言运用的技巧、巨大的词汇量、和陌生人交流的能力等等,这些都是中产阶级家庭培养的品质。而哈罗德身上的很多积极方面在社会机构中却几乎是毫无价值。

相比于亚历山大对医生的坦然和自信,工人家庭的哈罗德却很局促不安,他的母亲对医生和其他专业人员并不信任,对于医疗术语也不熟悉。

而他们和医生交流时的紧张与含糊,会导致医生了解的信息不全面,他们一家获得的帮助就比不上亚历山大一家。社会机构的制度性偏好,使得他们与中产阶级家庭相比,很多时候得不到平等的收获。

和学校等教育机构的互动

家长会如何处理孩子对学校的意见,如何应对学校对孩子的指责?这些都受到了社会地位的影响。

在女儿因两分之差没有进入学校的天才班时,马歇尔女士花费了几百美元让她参加了私人测验,并成功进入天才班。她相信,自己有权利也有责任干涉学校的课堂教学,实际上,她和其他中产阶级家长会毫不犹豫地批评老师布置的作业项目、读书笔记、或者是教室的座位安排。

马歇尔女士永远扮演着守护天使的角色,密切监测着孩子们的生活。她和很多中产阶级家长一样,有很多亲朋好友都是老师、心理学、律师等等专业人员,所以她相比与工人阶级更加容易在日常生活中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和建议。

热播剧《小舍得》中钟益曾说,“普通家长惹老师干吗?老师着急了,给他孩子穿个小鞋,回家什么都不知道”

父母对社会机构的这种干预可以带来很多好处。一方面,孩子们可以得到老师、医生等社会人员更多的关注与重视;另一方面,孩子们也意识到自己应该得到这种私人化的待遇,并且学习了如何与社会机构打交道,维护自己的利益。

不过,社会地位带来的文化资源优势也不是绝对有帮助的。在梅勒妮的家庭中,父母对她学习的干涉就常常引发家庭矛盾。梅勒妮的成绩总是班级倒数,而她每天都要花三四个小时做作业,她的父母希望积极提供帮助,于是也会花大量时间一步一步带着梅勒妮解答题目。

然而,这一过程对于母女二人都很痛苦,她们常常会产生矛盾冲突。家长参与学校教育也存在着一定的危险性,很多时候家长的判断并不正确。梅勒妮的母亲坚信,女儿成绩差是因为老师布置作业太多。但是老师们却认为梅勒妮有学习能力障碍,而且她的母亲因为对梅勒妮过分保护,导致她总是忽视老师们的建议以及学校的规定。

相比之下,工人阶级和贫困家庭的父母往往会期待学校老师以及其他教职工能够教育孩子,他们愿意顺从老师的决定,也更加尊重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技能。因此,他们几乎不会向老师提出建议和意见,而且会尽量保持学校和家庭的分离状态,而不是培养家庭和学校的密切联系。

对于工人阶级和贫困家庭,很多父母自身的受教育水平不高,也缺乏专业人士的人脉,他们不像中产阶级那样了解很多专业术语。书中一位母亲始终不理解女儿温迪的阅读障碍究竟意味着什么,而她们去医院时,她也不理解蛀牙和牙洞其实是一个意思。

而且,由于温迪在一所公立普通小学上学,相比于私立学校,她学校的资源很有限,并且官僚机构十分庞大,各种繁文缛节很多,导致学校迟迟不给她提供阅读辅导。

然而讽刺的是,因为学校本身的设计就是迎合了协作培养系统,所以老师们也期待着家长能够在孩子的学业中担负起领导角色。老师们不认为体制差异导致了温迪的问题长期没有解决,反而会指责她父母没有起到作用。

但是,温迪的老师们对她的问题看法也不一致,这使得她的母亲更加困惑害怕,不敢擅自采取任何措施。她不会像中产阶级家长那样给学校施压,而只能担心焦虑,期待着“校方”下一步能做点什么。

而且,在美国,学校方面如果怀疑家长虐待孩子或者是疏于照顾,他们就必须按照法律把家长交给有关部门处理。这对于工人阶级等家庭十分不利,因为很多父母会使用体罚。体罚曾经在十九世纪被全社会所接受,但是已经与学校的模式相冲突了。

此外,很多父母会鼓励孩子在学校受欺负时用武力自卫,这也和学校规定冲突。结果,家长们往往感到恐惧害怕、无能为力。工人阶级和贫困家庭大多数都存在着一种焦虑:他们担心校方会突然告发他们虐待孩子并“来把我的孩子带走”。

相比较而言,中产阶级家庭的教养模式就合乎学校和社会的主流规定,也就得到了更多的无形的好处。

最后,我们总结一下这本书的观点。在美国,很多人相信个人主义的美国梦,但是他们忽视了家长的社会地位对于孩子的人生经历和未来有很大的影响。

美国社会是不平等的,阶级差异真实存在,而且社会地位影响了家庭生活的三个方面:对孩子时间的安排、语言的使用,以及同社会机构的沟通。

中产阶级和工人阶级、贫困家庭在教养孩子时有不同的方式,也培养了孩子不同的能力,但是社会机构对这些能力有着不同的判断。中产阶级孩子和家长具有很多有形和无形的巨大优势。

当然,社会地位的影响不是绝对的,作者十年后的回访也证明了这一点,但是它依旧十分重要。

但是为什么不同社会地位的家庭还是有不同的教养方式?作者认为根本原因在于家长的经济资源不平等。两美元的活动费对于工人阶级家庭可能就是不小的开支,但是对于中产阶级家庭,三十美元的报名费无关紧要。

而且,中产阶级家庭有更多的教育资源和人脉,他们的工作更加复杂,由于不用担心日常生活的开支,他们主要关注工作本身需要的能力。

但是对于工人阶级和贫困家庭,他们更担心基本生活问题,很多人愿意孩子的童年快乐惬意,因为他们成年后有足够的时间面对生活的重担。

距离这本书写完已经过了二十多年,各国社会的分层以及儿童教育理念也有了一定变化,但是我们现在读这本书还是会有很多收获和启发。如何教养孩子?给孩子一个怎样的童年?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对社会和历史有更多的了解和判断。

来自电影《随性所欲》

● 关于本书:本书获美国社会学学会赖特·米尔斯奖等多项大奖。家庭社会学经典书目。西方社会学和教育学必读书。

● 关于作者:安妮特·拉鲁,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社会学系 Stanley I. Sheerr教授,2012年当选美国社会学协会主席。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分层、家庭教育、儿童,主要关注非裔美国人和欧裔美国人的日常生活研究。

本期活动

你的童年是怎么度过的?你思考过它和现在的你之间的关系吗?在留言区和大家分享一下吧!小北将从留言中选出两位幸运读者,赠出今天的主题图书《不平等的童年》,不管曾经伤心难过,希望大朋友们也能儿童节快乐。

-End-

解读:孙嘉婧 脑图:由之

scb01@pup.cn

豆瓣9.0分,读懂古代官僚的复杂性,这一本书就够了

那些一厢情愿的爱情,让多少人痛心疾首

9.3分,世界上还没有见过第二本这样的书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上一篇 2022年12月18 19:24
下一篇 2022年12月23 16:56

相关推荐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