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彼得·基维主编《美学指南》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对于新闻传播学的博士而言,学界的重要学者是指引我们前进的动力的榜样,他们几十年如一日地耕耘在中国新闻传播学的大地上,为中国的新闻传播学研究做出了显著的贡献。今天,我们为大家介绍一些读博期间认识的新传博

对于新闻传播学的博士而言,学界的重要学者是指引我们前进的动力的榜样,他们几十年如一日地耕耘在中国新闻传播学的大地上,为中国的新闻传播学研究做出了显著的贡献。

今天,我们为大家介绍一些读博期间认识的新传博导,和大家分享与他们相处后所获得的感受,希望以此激励新传博士生们以及正在备考的准博士们,以他们为榜样,不断提升自身的生产力、传播力和影响力,实现高效读博。

近年来在教学和学术研究之余所著散文集《文化苦旅》先后获上海市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台湾联合报读书最佳书奖、上海市出版一等奖等。余秋雨的艺术理论著作——《戏剧理论史稿》,在出版后次年即获全国首届戏剧理论著作奖,十年后获文化部全。

胡正荣老师

胡正荣老师是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之前胡老师在中国教育电视台任职,前一阵子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时,我想到当时认识胡正荣老师时就被他的个人魅力深深折服。胡老师个子不高,整个人却显得非常干练。当时在开一场学术会议,胡老师发言时赢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他在谈到国际传播时深入浅出,彼得基维,用一些浅显易懂的案例把国际传播的规律的特点诠释得非常完美。后来胡老师还非常热情地把自己的微信号给在场的同学和老师,和胡老师交流时他会非常认真倾听学生的问题,然后认真回答。

图源:网页搜素:中国日报网

丁汉青

[美]彼得·基维主编《美学指南》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丁汉青老师之前在中国人民大学任教,后来转入北京师范大学,现任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丁老师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非常热情,和丁老师交往时能够感受到一种迎面而来的温暖与善意,以及一种热忱的情感。

图源:网页搜素:北京师范大学新闻网

[美]彼得·基维主编《美学指南》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陈昌凤

[美]彼得·基维主编《美学指南》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陈昌凤老师曾任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现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常务副院长。陈老师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新闻传播史、媒介伦理/智能媒体与算法伦理、大众传媒与社会变迁。陈老师的著作《中国新闻传播史:传媒社会学的视角》开创了新闻史的新写法,从传媒社会学的视角展开,借鉴西方新闻传播史研究的范式和方法,并密切联系中国新闻传播的自身规律,从体例、内容到研究方法都有所创新。陈老师为人特别地友善,谦和、没有架子。在一次学术会议中,陈老师在上午作为特邀嘉宾做完报告后,下午仍然在会场认真地听会议的其他老师、年轻学者的报告,并不时做着笔记。看到陈老师认真思索、随手笔记、一丝不苟的样子,让人得非常的感动。她作为学界的大咖级学者,还这样谦逊好学,给后辈学子很大的动力。陈老师作报告当天晚上三点飞机落地,然后马不停蹄地修改ppt,早上九点就开始做报告,下午牺牲休息的时间也要认真聆听学界其他老师的报告,这种精神真是让人非常敬佩。

图源:微信公众号:清华传媒评论

黎萌

我本身不太怕社交,就开始经常在下课后堵着黎萌老师问一些上课时候没听懂的哲学问题,虽然后来才反应过来可能是由于自己知识水平太菜才听不懂的。黎老师往往不会直接给出解答,而是针对这个问题的学术背景做出基本的解释,然后告诉应该看什么样的书。现在依旧清晰记得,当时因为一个古希腊悲剧的问题,而去读了休谟的文章,然后又因为不懂休谟关于共情的理论去读了彼得·基维的《美学指南》,又因为对美学本身产生了误解而去读了康德的《判断力批判》。看了一周《判断力批判》却只读完了前言,又不得不去读了邓晓芒的相关解读。

胡智锋

胡智锋老师是北京电影学院博导,兼任核心期刊主编。我的一位学弟当时申请胡智锋老师的博士时,抱着当炮灰的心情提交的报名,因为多次给老师发邮件均未得到回复。直到通过了材料审核和笔试,才在面试时候见到胡智锋老师真容。当时的面试可以说是十分惨烈,基本上在回答每个问题时都被老师反问。学弟觉得自己本身被录取的几率就不大,就干脆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了,整个面试过程就像是学生和老师两个人之间在吵架。

结束后,学弟就跟我说“我完蛋了,估计要进入报考黑名单了。” 当时都开玩笑,这到底是哪来的熊心豹子胆,敢这样连续跟老师怼。不过,谁也没想到的是,拟录取名单里竟然有他。也是后来才知道,那天的争论给老师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因为面试时的问题都相对宽泛,所以学生和老师的观点非常容易产生相相悖的观点,但其实两者之间并没有绝对的对与错。

所谓的争论,恰好说明自身具有一定的思辨性,具有相对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显然十分符合人文社科的学术研究素养。事后想想,这次申请成功确实有一定的运气成分在,而且是本以为是“噩运”的好运。不过,这也让自己更加明白,尊重学术观点的碰撞,不去过分惧怕人情世故,才是学术之道。

Z老师

在漫长而艰难的读博期间,或许会因为一位品学兼优、德高望重的博导而受益匪浅。有时候和他们相处,一段平常的相遇、一句偶然的话语就能改变我们的方向。择善而从,优秀博导的人格魅力足以感染后辈奋然向前。当然,可能途中也会所遇非人,但不管哪条路,和谁一起走,总会遇见不一样的风景。

上一篇 2022年12月06 05:02
下一篇 2022年12月08 17:22

相关推荐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