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阿兰·德波顿《写给无神论者》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拥抱逝水年华——普鲁斯特如何改变你的人生基本信息译者:余斌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阅读进度:2020年12月23日读完,4.4小时(4天)字数:12.5万字页数:203页纲要一抓住现在二读书为己三优哉游

拥抱逝水年华

——普鲁斯特如何改变你的人生

基本信息

译者:余斌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阅读进度:2020年12月23日读完,4.4小时(4天)

字数:12.5万字

页数:203页

纲要

一 抓住现在

二 读书为己

三 优哉游哉

四 直面痛苦

五 传情达意

六 交友之道

七 心胸豁然

八 享受爱情

九 弃书不观

概要

之前读过阿兰·德波顿的一本小书《写给无神论者》,挺喜欢这哥们的文风。随手抄起这一本,以为又是酸讽人生的小品文,没想到,居然是《追忆似水年华》的书评。一个书评,居然写了一本书。服了。

不过德波顿把书评写成了传记,通过《追忆》的情节、写作背景、作者对人生的看法与活法,演绎出一套完整的生活哲学,倒也自成体系,如——抓住现在、读书为己、直面痛苦、交友之道......阅读中,你会感受到普鲁斯特放慢脚步、不着急、品尝生活的滋味; 而当普鲁斯特将“细细”品味生活延展到小说的写作中时,你也就明了,为什么临睡前的一个念头,他也能写出几十页的文字。

序-译者

在《写给无神论者》中,阿兰·德波顿认为,一个人可以做一名坚定的无神论者,但也可以发现,宗教时不时还是有用的、有趣味的、有抚慰心灵作用的。即使在宗教的核心教义遭到摒弃之后,宗教的诸多具体内容仍不失其有益性,我们理。

马赛尔·普鲁斯特,1871年7月~1922年11月,51岁。

1903年-1905年父母相继去世。

1906年-1913年完成《追忆似水年华》第一卷。

这本书的直译名应为“普鲁斯特怎样改变你的生活”。这是一本关于《追忆逝水年华》的书,从中演绎出一套完整的生活哲学、处事态度。

普鲁斯特有言,获得智慧的途径有两种,一种是老师传授,毫无痛苦,一种得自生活本身,充满痛苦。他认为得自痛苦的智慧方是真知。【看客注:印痕】

德波顿拈出的“别太快”三字,就是通向普鲁斯特生活智慧的秘钥。“别太快”即是放慢脚步,细细品尝生活的滋味。普鲁斯特的幸福生活不重外在的成功,重在是对生活的体验。未加咀嚼的日子,等于白过;未浸透体验的生命,等于白活。英国某海滨度假区搞过一次“全英普鲁斯特小说梗概大赛”,此举恰好暗示了我们粗鄙的状态——我们活出的,往往只是一个生活的梗概。普鲁斯特提示的活法,则是要活出生活的全过程,生活全部的细节。【看客注:细节,才是生活。】

普鲁斯特拒绝梗概式的活法,同时也拒绝梗概式的阅读。普氏阅读法的要点是联想,是建立与生活间的联系,是与人生的参证,终而至于经验的获得与延伸。阅读处处与生活的体验接壤。倘若书本不能唤起我们对身边世界的兴趣,倘若它不是引领我们去拥抱生活,反成鲜活人生的阻隔,或者干脆取而代之,那就宁可弃书不观。

一 抓住现在

无。

二 读书为己

小说乃是对现实的逃避,从千篇一律的生活中脱身出来,进入到一个令人愉快的世界,阿兰德波顿作品介绍,至少新鲜感是让人愉快的。,

三 优哉游哉

报道将事情压缩得越厉害,我们似乎就越不必为弄清事情的原委劳神费心。但这不是不铺斯特的方式。

他读报非常仔细,甚至连新闻摘要都不放过。他的想象和虚构本事实在了得,一则新闻提要到他这儿可以化为一部或喜或悲的长篇小说。

普鲁斯特宣称,艺术作品是否伟大与其取材如何毫无关系,而与对题材的处理则息息相关。我们会发现,甚至报上的一则香皂广告,也可以像《沉思录》一样,令人回味无穷。

当其难以成眠之时,马赛尔最喜欢读的,竟是火车时刻表,而且还读得津津有味。单是时刻表上外省火车站的站名,即足以引他浮想联翩,据此他能想象出一个鲜活完整的乡间世界。普鲁斯特辩称,唯真正的作家才会对那些看似与伟大艺术了不相关的东西深感兴趣,流连忘返。

《写给无神论者》是英国作家阿兰·德波顿著散文集。《写给无神论者》的主题在于一个人即使是一个无信仰者,但是他也能发现宗教是有用的、有趣的并且给人带来安慰的 。在这部刺激的完全属于作者首创的并且即将面临着争议的作品。

他喜欢想象自己在某个秋日的傍晚到了某个车站,下了火车,时已深秋,木叶尽脱,空气里弥漫着秋天清冷的气息。

普鲁斯特往往会问生活中一些细枝末节的问题,注入日常用品广告、巴黎到勒阿弗尔的火车时刻表之类。

“接着说,请精确一点。请别太快。”

“别太快”似乎是普鲁斯特的口头禅。“别太快”的好处是,当我们玩味事物的过程时,这个世界会变得更有意思。【看客注:细节,才是生活。】

少一点贪欲,多一点体察,放慢了脚步的我们就会变得更有同情心。于是,当我们提起那桩弑母案时,就会将心比心,而不是嘀咕一声“疯子”就将报纸翻到下一页。

这一课有何教益?他让我们好好去品戏,耐心读报。

“忙得没工夫做手头上的事情的‘忙人’,因‘忙’而总是兴兴头头,尽管忙得毫无意义。”——普鲁斯特

四 直面痛苦

依普鲁斯特之见,唯有当我们遇到麻烦,唯有感受到痛苦,唯有当事难如愿之时,我们才真正学到了点什么。

病痛让我们有机会凝神结想,学到不少东西,它使我们得以细细体察所经之事,若非患病我们对之也许根本不会留心。一到天黑倒头便睡,整夜酣眠如死猪的人,定然不知梦为何物,不惟不会有何了不得的发现,即对睡眠本身也无体察。他对他正在酣睡并不了然。轻微的失眠倒让我们领悟到睡眠之妙,如同于黑暗中投下一道光束。深究记忆现象,其意义并不仅在于求得准确无误的记忆。

【看客注:失去后,才会珍惜。年老后,才会对陪伴自己一生的身体的每一个部位逐渐熟悉起来。】

当然,并未惟有在痛苦中,我们才会运用心智,普鲁斯特之意乃在于,身当痛苦,我们才会去寻根究底。我们痛苦,所以我们思考,盖因思考能帮助我们恰如其分地了解痛苦。思考令我们知晓痛苦自何而来,探测痛苦之程度,且终能让我们平静地面对痛苦。【看客注:痛苦+反思+行动=成长。】

(英)阿兰·德波顿《写给无神论者》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他宁可犯些错——

“我们真不该悔不当初,将过去全盘否定,因为谁也不能肯定现在的自己已经大彻大悟。智慧是教不出来的,只有我们通过自身的经历去发现,没有人可以分担,任何人也不能代劳。”——普鲁斯特笔下虚构的画家埃尔斯蒂尔

一个人经历的痛苦越深,则他从此经历中获得的思想越丰富深刻。人心似乎是个迟钝的器官,若非受到真实的痛苦的刺激,它对难解的真实就拒不接受。普鲁斯特告诉我们:“快乐对身体是件好事,但惟有悲伤才使我们心灵的力量得以发展。”

(英)阿兰·德波顿《写给无神论者》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受苦受难本身并非必然就会引出真知灼见。关于痛苦造就人,最可取的说法也许是,痛苦通向了种种可能性,激发起我们的智慧和想象力去探究人生的奥秘。这样的可能性就在我们身边,可惜大多数人不是视而不见,便是拒而不纳。普鲁斯特小说中尽是这类“糟糕的受苦者”,他们没有一个于自己的痛苦中学得半点有益的东西,他们的回应之道是怀疑一切,处处设防,变得傲慢虚矫、冷漠无情、暴戾乖张。

(英)阿兰·德波顿《写给无神论者》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教益即在于,我们须认清幸福生活的秘诀乃是从各种以密码形式出现的痛苦中获取智慧。

五 传情达意

观察一个人为何事最为恼怒,往往可知其人。【看客注: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普鲁斯特最受不了的,是某些人的说话方式。他受不了有人一说到下大雨就是“大雨如注”,一说到天气冷就说“冷得刺骨”,说到某人耳朵不好使则必说“聋得像个罐头”。他难以忍受的是喜好卖弄词句背后的心理。如此说话似乎显得风雅新潮,见多识广,实则这些字眼空洞无物,大而无当,纯属陈词滥调。普鲁斯特讥嘲挖苦,其实是在捍卫一种坦率、明快的表达方式。

10.我们为自己还有那么多书尚未阅读而惶恐不已,但看不到自己已比奥古斯丁或但丁多读了很多很多,也因此看不到,我们的问题纯粹就是自己吸收的方式问题,而不是自己消费的范围问题。——阿兰·德波顿《写给无神论者》11.人类。

有天我们去听贝多芬的《合唱交响曲》,听罢往外走时,我随口含混地哼了几句,以夸张的语调高声说:“这一段真是妙不可言。”普鲁斯特笑起来,调侃道:“亲爱的吕西安,哼几个音符可传达不出该曲的妙处。别光哼哼,你最好说说看,它妙在何处。”他真是给我上了难忘的一课。

日落是火红的,月光也确似踽踽独行,但是如果每写到太阳月亮都是这一套,到临了我们就会相信只能这么写了。陈词滥调之害,即在于它们仅抓住了一点皮毛,却令我们误以为这些词已将某个具体的情境一言道尽。我们描绘这个世界的方式必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我们最初怎样体验这个世界,正因如此,陈词滥调之害,委实不可等闲视之。

我们总以为现成的说法不会有错,觉得说话无需新意,和别人一样就行。对普鲁斯特,这却是不能容忍的,在他看来,说话就应道出独特感受。

用同一字眼描述全然不同的两个对象,暗示了人们对真实的世界殊相的漫不经心,人们总是以为现成的表达即足以将其道尽。见大雨只知说“大雨如注”的人必是对大雨之千姿万态毫不留心。

回头想想我们自己对某种表达形式的感觉吧,它与现实本身毫无相共之处,而我们很快就接受了。——普鲁斯特

所以如此,实因我们的概念往往是由不充分的或是误导的描述塑造出来的。我们目之所见,耳之所接,尽是对此世界公式化的描述。

六 交友之道

“他是最好的听众。即使与关系极近的人在一起,他也很注意分寸,从不让人围着自己的话题转。他会顺着别人的思路去找话题。有时他会挑起话头说说运动、汽车之类,显出一副很感兴趣的样子,等着你高谈阔论一番。他总是对别人感兴趣,而不是试图让别人对他感兴趣。”

“马塞尔对朋友怀有浓厚兴趣。我从未见过这么不自我中心的人。”

尽管聚会场合他可以谈笑风生,但他还是相信——他宁与沙发为伍。

“谈话似乎是表达友情的不二之门,然而所谈者尽是肤浅空洞的鸡毛蒜皮,对我们全无益处。终其一生,我们说个不休,其实说来说去都是些蠢话。”——普鲁斯特

交谈并不是为了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自以为是地大发议论,它首先是为了获得温暖,得到情感上的满足。

普鲁斯特曾将友谊比作阅读,因为交友与阅读均涉及与他人的交流。不过他以为阅读有一好处是交友所无的——

“当你阅读之际,友谊忽然间回到了原本的纯净。面对书本,我们用不着虚情假意。假如我们整晚与书相伴,那只有一个原因:我们喜欢。”

正以此,普鲁斯特说他更喜欢与书本为伍,而不喜在生活活剧中的交流。至少,当面对书本之际——

“(我们)觉得莫里哀的话诙谐有趣,我们才笑;如果觉得腻味了,我们面露厌烦之意也无妨,而一旦不想再往下读,可以径直把它放回原处,根本不用想如此行事是否唐突了这位天才而兼名流的大人物。”

对令我们心生怨愤之人反唇相讥兜其老底,往往太过伤人,这些笨拙的想法还是叠叠收收,存放到某个私人的角落为好。一封永远不会寄出的信就是这么一个角落,小说则是另一个好去处。《追忆似水年华》恰恰给了他一个机会,将不当说之事倾囊倒出。

普鲁斯特有言:“对友谊不屑一顾的人也有可能......正是世上最珍视友谊的人。” 这也许是因为,这些冷眼看世的人对友谊有一种更现实的理解。他们避而不谈自己,并非因为他们认为这话题不值一谈,而是因为他们将这话题看得很重,而闲聊过于随意、多变,且极表面化,率尔而谈,凡失其意。这些人不求真理与情感两全,他们洞悉二者不可得兼,因此分而求之。

七 心胸豁然

不要只知道盯着罗马战役、威尼斯盛宴,也来看看桌边的碗、厨房里的死鱼,还有饭厅里的法棍面包吧。”——夏尔丹

就像生活中的其他许多事情一样,童年生活中还记得的他也不觉得有什么美妙或是有趣可言。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的童年真的一点也不美妙,只不过是他将其遗忘了。【看客注:随时记录生命中美妙的时刻,以及悲伤的时刻。】

尽管生活在某些时刻似乎向我们展示了异乎寻常的美,我们却有可能还是认定它平庸无奇,这得归因于我们错误的判断。我们不是根据生活本身提供的证据,而是依凭那些虚假得离谱的幻象得出我们的结论,由此我们把生活贬得一钱不值。

受意志控制的记忆,亦即由大脑和眼睛召回的记忆,给我们的只是模糊不清的过去的复制品,就像末流画家笔下的春天......我们不相信生活是美丽的,因为我们无法让生活的美在心中复活,但是如果不期然闻到一阵久已遗忘的气味,我们突然间会感到莫名的欣喜;与此相似,我们认为自己对死者已再无爱恋之情,是因为我们已将他们忘却,但是如果有一天不期然看见他们遗下的旧手套,睹物思人,我们又会泪流满面。【看客注:这段文字可以打满分。】

美需要我们去发现,美还要求我们关注细节。

我们总是被幻象包围着。当普鲁斯特敦促我们恰如其分地看待这个世界之际,他也即是在不住地提醒我们,最寻常的场景其实也孕含着价值。

贵族生活的华美迷人令他生出追逐的欲望,然而那华美只是一个幻象,与贵族生活的实情颇有距离。现在他算明白了,还是呆在家里为好。

教养这一类资质并不依循某种简单的路径,所以我们不能仅根据大而化之的分类即对人遽下判断。优雅未必就附着在通常被人视为优雅的形象之上。然而简单化的形象正因其简单明了,来得很是诱人。简单化的形象提供了某种确定性,比如人们心目中定型的贵族形象就对我们打包票说,花钱如流水一定可以带来快乐。同样地,也有这样的人,他们起初怀疑某人是否真有才学,然而一旦发现此人受过正规教育,如何见多识广,拿过大学文凭,马上便将怀疑收起,相信他必是不凡。

社交场上的势利之徒只知以头衔、名声取人,根本没有自己的判断,艺术鉴赏上的势利眼也一样,他们只知四处搜集相关信息,以为掌握了信息便是懂得了欣赏艺术。

八 享受爱情

在普鲁斯特眼中,我们所有人都一样,都是习惯的奴隶,对任何事物,总是容易一经熟悉即不再当回事儿。一物就在眼前,我们往往不会去留意它,真正要想欣赏,倒是见不着为好。事实上近在眼前也许正是促使我们视若无睹的重要因素,因为我们总觉得一直能见到就尽够了,用不着再去琢磨。

即刻的剥夺会驱使我们学会欣赏。我们应从子自己失落时的自然反应中得到一些教训,悟到未被剥夺之时对身边一切当知珍惜。【看客注:与斯多葛学派如出一辙。】

情人间过于矜熟,结果往往是滋生出厌倦,因对对方知道得太多而生的厌倦。反讽的是,问题也许出在我们对对方还不够了解。

九 弃书不观

他认为应该为了特定的理由阅读,不是为了打发时间或是无所谓的好奇心,也不是纯粹只想知道罗金思有些什么感受,而是为了回到自我,找到自己的感受。我们应该为了领会自己的感受而去读他人的书,我们应该延展的是我们自己的思想。

读任何一本书我们都会碰上这样的时刻:我们感到有什么东西难以接受,被误解了或是太牵强,当此之时,我们便有义务将我们的向导抛到一旁,让自己的思路自行延展。

【看客注: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书名:写给无神论者 作者:(英)阿兰·德波顿 译者:梅俊杰 豆瓣评分:8.0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2-5 页数:312页 内容简介:尽力去证明上帝是不存在的,不过是许多无神论者的兴趣所在,但是真正的问题不是在。

普鲁斯特深知阅读之乐多么容易诱使人们误以为阅读就是精神生活的全部,他因此在译本前记中斟词酌句写下了几行导读性质的话:

我们内心深处有某些我们自己不得其门而入的角落,阅读则提供了打开心灵门扉的神奇钥匙,即此而论,阅读在我们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令人赞叹。然而另一方面,如果它的功用不是将我们内心的生活激活,而是干脆取而代之,如果真理对我们不再是一个惟有通过自己心智的努力趋赴的理想,而只是些物质性的、存在于书页之间的东西,如同别人已停停当当酿好的蜜,我们只需举手之劳,从图书馆的书架上取下,机械地翻阅即可,那阅读就变得危险了。

书本实在妙不可言,它帮助我们意识到自己的感受,然而正因如此,普鲁斯特认为人们很容易受其诱惑,就此将探索自己生命的任务一股脑儿全委之于书本。

即使是那些完美地写出了我们某些经验的杰作,也总不能将我们的感受尽皆道出。是故我们阅读时不可掉以轻心,对书中的洞见固然应敞开心扉,却不能就此放弃自己的独特性。如不其然,我们就会染上普鲁斯特断为尽信书本之病的诸多症候——

症候之一:视作家为神明

在某一领域见识过人,并不必然就意味着他在其他领域也有同样的洞见。不过这么想是再自然不过的了:某些人既然在一些问题上目光如炬,转到其他问题他们必也是最好的权威,没准他们真的无所不知。何以一个能写出《追忆似水年华》的人就一定有能力为刚被炒了鱿鱼的白领指点迷津?

症候之二:看罢好书不能提笔

一本好书会让我们自己的思想止步不前,因为它让我们有惊艳之感,因为我们心灵所能产生的一切都不及它内在的优越。一句话,好书会让我们觉得再也无话可说。

症候之三:艺术上的偶像崇拜

要是看见一位女子穿着一件衣服与巴尔扎克笔下迪央公主的穿着很相像,没准他会兴奋得大呼小叫,但他根本说不出自己对这衣服喜在何处。所以一旦眼前是件巴尔扎克从未描绘过的衣服,也许他会看都不看一眼。

症候之四:忍不住要买本《重现的美食》

反讽的是,我们揣着对普鲁斯特的偶像崇拜,却对普鲁斯特的审美观全无会心。我们的朝圣之旅盖出于偶像崇拜,我们对伊利耶-贡布雷仰慕不已,只是因为普鲁斯特碰巧是在那儿长大,而对他以何种方式看这小城,我们却毫不在意。要是我们对一景一地的兴趣全系于大艺术家们是否描绘过它们,成百上千的美景和经验领域我们便无从领略,而我们原本是有机会领略的。

所以,即使是最好的书,有时也应弃之不顾。

THE END

京城看客

2021年1月11日周一

上一篇 2023年01月05 03:22
下一篇 2023年02月03 08:21

相关推荐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