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恩斯特·卡西勒《卢梭问题》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汉宁·里德《无处安放的同情》德语原版一、“满大人”的命运与启蒙时期的他者观:卢梭、巴尔扎克与狄德罗里德的问题意识从巴尔扎克在《高老头》中虚拟的一段对话缘起。在巴尔扎克笔下,两个住在巴黎公寓里的大学生在

汉宁·里德《无处安放的同情》德语原版

一、“满大人”的命运与启蒙时期的他者观:卢梭、巴尔扎克与狄德罗

里德的问题意识从巴尔扎克在《高老头》中虚拟的一段对话缘起。在巴尔扎克笔下,两个住在巴黎公寓里的大学生在讨论,如果用意念杀死一名远在北京的满大人,能获得一笔巨大的财富还不被人发觉,是不是就能这么干呢?巴尔扎克将这一桥段与卢梭联系在一起。但卢梭在其著作中其实从未提过满大人,但卢梭与百科全书派学者之间持续多年的道德辩论与私人纠葛中,个人对他人所背负的道德责任、人性的本质、世界是否必将走向大同等一系列争议点始终贯穿其中。在巴尔扎克笔下,拉斯蒂涅最终成为一名“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也暗示了卢梭对所谓普遍人性的怀疑态度。

在卢梭为《百科全书》撰写的词条中,“人道主义”(Humanité)是这么定义的:“一种对一切人的仁慈情感,由于为别人的痛苦而担忧并急于去解救他们,才会引起这种崇高的热情。”他另外提到,对他人产生共感情绪、被他人的不幸激发心中难过之情,是人之本性。但这种感情并不一定促发人们付诸救援行为。相对卢梭略微保守的态度,霍尔巴赫乐观地宣称,人性就是“一条纽带,一头连着巴黎的市民,另一头连着北京的市民。”二者代表了百科全书派学者之道德光谱的两端,霍尔巴赫代表了建立在目的论基础上的普世主义,而卢梭相信,人们在面对同类时,所抱有的共感之情远大于面对他者。他用这一问题挑衅霍尔巴赫:“发生在鞑靼人或日本人身上的不幸,是否与某一欧洲民族的遭遇一样,让我们感同身受呢?”这个答案在卢梭的时代是显而易见的。在二零二零年的欧洲,普世的人道和人性在公共话语中已经成为不言自明、不容挑战的道德要求。而现实如何呢?当新冠疫情在二月袭击中国,绝大部分欧洲人都认为这一肺部传染疾病跟刚果埃博拉差不多遥远。虽然个别戴口罩的亚裔在街上被打,媒体上出现围绕着种族差别与反差别的争论,但对大多数欧洲居民来说,这一发生在中国某中部城市的人道主义灾难与自己的日常生活像是处在两个次元。直到意大利的感染人数不断上涨,欧洲居民才开始感到疫情的真实性。卢梭于一七五五年提出的诘问,在二百五十年后得到了同样的答案:发生在鞑靼人和日本人身上的不幸,的确不如某一欧洲民族的遭遇更能激活欧洲居民的共感心。

里德认为,要求人们对世界各地的不幸抱有同等程度的同情,是“政治正确”的主流话语对道德情感的强求,有悖同情、共感心理的本质。为了方便理解人们在什么情况下、针对何种对象会抱有怎样的同情心,里德介绍了狄德罗提出的一系列思想实验。狄德罗认为,道德的承担量会随着距离以及对象的大小发生变化。譬如,一个凶手在巴黎犯事,如果他逃亡至万里外的北京,远离血淋淋的犯案现场,他的恐惧与良知受到的冲击就会大打折扣。狄德罗由此导出另一个结论:道德感跟视觉、听觉等感官直觉一样,会随着距离的拉大而变弱。因此,隔壁邻居被害,对你的冲击必然大于城南的约翰被害,更大于北京某个满大人之死。卢梭在《爱弥儿》中也主张,任何试图将邻人爱扩展到私密小圈子外的尝试,都必然会走向歧途。卢梭认为,私密圈子内的邻人爱是一种自发情感,而宣扬“博爱”的世界主义者们所要求的情感只能通过后天的学习才能获得。在这一学习过程中,人们的共感对象被抽象化、空洞化。这种将抽象的“人”作为同情对象的博爱,里德借卢梭之口表示,是一种伪善。

二、“法内”与“法外”:蒙田、孟德斯鸠与帕斯卡

在启蒙以来的欧洲精神史进程中,几个关键的社会经济变革对以上问题意识都起到了“范式转型”的作用。从十六世纪开始,随着地理大发现,探索之旅带来了各式各样关于外部世界的见闻。蒙田在一五八八年出版的《随笔录》第二版中,就记录了自己所看到的光怪陆离的习俗。蒙田认为,对新世界的探索,见识异国的各种奇怪事例,有助于人们反思和质疑眼下被认为天经地义的信念,包括所有权、自由、正义等等。早在狄德罗之前一百年,帕斯卡就已经洞见到,法与理,并不是放之四海皆准的。在不同语境下,美与丑,正义与非道,真理与谬论的区别大相径庭。在《思想录》中,帕斯卡提出了法律与道德之有效边界的问题:习俗、惯行、行为规范,乃至伦理常识与法律规定,如果在共同体(社会)之间存在差异,那么当一个人物理上离开该共同体(社会),那么这些条条框框则对他不再发生约束作用。帕斯卡的疑虑,必须放在欧洲对“非欧洲”不断探索和“发现”的背景下去理解。在领土、主权、国际法等近代概念出现之前,“法内之地”与“法外之地”之间的边界尚十分模糊。蒙田和帕斯卡都认识到这一边界的荒诞。如果一个人行凶后逃至新大陆,或其他法外之地以躲避法律的制裁,那么客观上形成这样荒唐的事实:因为他位于司法制度的有效边界线外,他就具有了行凶的合法性。

该思想谱系在孟德斯鸠的地理决定论中到达影响力的巅峰。孟德斯鸠认为,所有的社会规范与礼俗都是特定的气候条件下的产物。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的看法也与孟德斯鸠暗合:“同一法律不可能适用于条件不同的地区,因为它们各有不同的风尚,生活在迥然不同的气候下,不可能接受同样的政府形式。”按照这一逻辑,那些与自己生活在不同气候条件、不同政治制度之下的人们,无需遵守欧洲人约定俗成的规范,也不应被纳入欧洲人共有的道德范畴。

随着欧洲与“被发现”的新世界之间建立了越来越密切的贸易往来与政治支配关系,德国恩斯特卡尔希,孟德斯鸠的多元论遇到了新的挑战:来自其他气候、制度条件下的人们,当他们移动到另一个地理空间后,应遵循哪里的法律与道德准则呢?移动与交流的频繁化,是否使各个区域的习俗与价值观趋向同质化呢?里德再次引用卢梭,强调划定“我们”与“他们”间边界线(amity line,卡尔·施米特语)的合法性,同时否定了民族融合的必要性。里德注意到,晚期卢梭曾给波兰、科西嘉这些小国起草宪法,警惕这些小国被当时那些经营着跨国贸易的大帝国所同化。卢梭认为,只有这些小国保留了民主制的古典形态。实际上,“原始纯粹”的小社会与“多元分化”的大社会之间的机制差别与转换原理,在十九世纪末的社会科学中讨论的也比较多。除去滕尼斯著名的“共同体与社会”理论,涂尔干、齐美尔、桑巴特等人都从社会结构的角度论证过“单纯社会”到“复杂社会”这一近代化转型: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社会分工与社会组织规模的扩大,促进个人的选择自由,进而瓦解封建制度下的人身依附关系。然而里德并不同意这种建立在理性主义上的“近代主义”史观,他回到了一九三一年的保罗·瓦勒里。瓦勒里认为,开放社会终将取代封闭社会是一种妄想,不断推进“开放”将会制造出史上最大的封闭社会。

三、全球贸易中的利与虑:亚当·斯密

[德国]恩斯特·卡西勒《卢梭问题》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道德情操论》(1759年)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h00SWM4b5q6U4RjF9bQXCw 提取码:nud1 书名:《卢梭问题》作者:[德]恩斯特·卡西勒著/[美]彼得·盖伊编 译者:王春华 豆瓣评分:8.8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9-1 页数。

里德显然对斯密的见解表示赞同。在此书《序言》的第一句,里德就讽刺了世界大同主义者(cosmopolitanist)不切实际的“圣母心”:“西方的子民,坚信自己具有设身处地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来进行思考的能力。他们相信自己这种能力在与日俱增,直到有那么一天,他们将整个世界都纳入同情与共感的对象。”里德在此书中花了大量篇幅介绍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意在揶揄在中国大陆网络言论空间被称为是“白左”的那些思想:同情弱者,为弱者代言,哪怕是未曾谋面的人遭遇不幸,也为其感到难过,并希望能为其做些什么。保守主义者里德认为,“白左”们宣称自己的同胞之情足以跨越国界,穿越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以此来标榜自己站在道德的至高点。这不是什么道德,而是伪善,是为了超克德国的历史包袱而强加给自己的矫枉过正的政治洁癖。

按照斯密的逻辑,人们在意一桩发生在遥远地区的灾情的程度,与灾情对自身的影响成正比关系。需要注意的是,在斯密的时代,越洋旅行还不多见。托克维尔从法国到美国,路上总共花费了一个月的时间。直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乘船横渡大西洋仍需约半个月的时间。换言之,远在千里外的“他者”的命运还无法迅速、直接地影响“我们”的命运。然而在里德所处的时代,斯密所构想出的“遥远的中华帝国”距离欧洲仅有十一二个小时。移民的大规模涌入、涌出以及人口结构的不断变化成为新常态。当遥远的他者不再遥远,甚至当“他们”和“我们”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普世的人道主义或许是利己主义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改良版呢?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JXK0nzQ7VHL0TsuUavzf-A 提取码:u4yk 书名:卢梭问题 作者:[德]恩斯特·卡西勒著 译者:王春华 豆瓣评分:8.8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9-1 页数:156 内容简介:历来。

里德承认全球化带来的相互依存,但普世人道?他认为还为时过早。

四、文明与其悖论:弗洛伊德与恩斯特·荣格尔

对世界大同的憧憬与盲信,从十八世纪百科全书派学人到今天的自由主义精英,并不是一脉相承、循序渐进的思想谱系传承。其间这一信念经历过若干次高潮与低谷,面临过数次挑战与怀疑。第一次世界大战或许是普世主义在上个世纪遭遇的最大挫折。

“一战”爆发时,弗洛伊德已经成为一名具有犹太复国主义思想的中老年人。他免去了上战场的差事,但他的两个儿子正在意大利前线作战。弗洛伊德描写了后方的人们在精神上的困窘:人们无法把握战争的总体进程,只能通过报纸上的只言片语与后方实际收到的影响来进行瞎子摸象式的猜测。在一九一五年的演讲《对战争与死亡时期的思考》中,弗洛伊德提到,哪怕原本支持战争或持中立态度,人们在眼下普遍感受到一种对战争的绝望。这种绝望并非来源于对亲友的死亡等直观具体的刺激因素,而来自对文明本身的怀疑。在“一战”爆发前,欧洲诸民族的生存条件变得越来越相似,各国家的国民对于生命价值的理解从未如此接近,一个跨国家的文明共同体似乎就要形成了。然而在战争中,原本被认为是“文明而高贵的”情怀被证明是伪善。人们普遍开始怀疑所谓的“文化修养”并不符合心理学的规律。与斯宾格勒一样,弗洛伊德也认为,在文明发展的过程中,指向野蛮状态的倒退与回归始终贯穿其中。在此基础上,弗洛伊德发现了精神分析法的重要原则之一:人类心理活动的非时间(Zeitlosigkeit)。因此,从野蛮走向文明的叙事毫无科学性,在人们经营着所谓“文明”的生活时,野蛮始终潜伏在其中。

就在弗洛伊德在“一战”士兵身上发现了“野蛮人”的心理元素时,二十岁的恩斯特·荣格尔在西部战线的英勇表现为他赢得了功勋勋章、一级铁十字勋章等多项荣誉。这名二十世纪最受争议的德语作家,以对战争华丽的现实主义描写与赞美战争、赞美极端主义的政治立场著称,里德却意外地发现了荣格尔对普世仁爱这一问题的态度。荣格尔写道,“我们的好友(或者死对头)穆勒死了。我们听到这一消息时,比听说黄河决口死了一万个人还要感慨。”荣格尔在这里对抽象的“人”与具体的人做出区别,他认为,人和人之间的道德关系,无论是善还是恶,仅在针对某一个具体的对象时才存在。荣格尔同样提到巴尔扎克的满大人故事,声称,对一个抽象的“人”居然要讲道义,是布尔乔亚的伪善。荣格尔认为,满大人难题之所以能够成为难题,是因为对于布尔乔亚来说,“思考满大人的死,比思考身边人的死,更有意思”。

里德对弗洛伊德与荣格尔的着墨不算很多,但世界主义在“一战”前后这一时间节点遭遇的反论几乎可被该二人的立场概括。弗洛伊德从文明与野蛮的相生相克关系来否定了世界越来越趋向大同这一进步主义叙事;荣格尔则指出了“布尔乔亚”阶级的伪善:“布尔乔亚”们同情那些抽象的“人”时,无需采取任何实质行动。这种0成本的虚假连带感,让他们站在道德制高点,拥有了“自己是文明人”的错觉。

五、新冠之后:我们这个时代是否还有道德边界?

在《无处安放的同情》一书中,里德反对虚假的“世界大同”,支持欧盟范围内的同胞意识这一欧洲主义的立场十分清晰。里德于2013年在柏林去世,他在此书中提出的问题意识,在眼下比在里德生前具有更迫切的现实意义。在2015年达到高潮的欧洲难民论争中,默克尔政权做出的决定被众多国内外知识分子指责“受到政治正确的意识形态绑架”。其中大多数论点与荣格尔对布尔乔亚的批判暗合。这一波舆情中,讨论主要集中于道德对象的范围问题。此时,另一个问题尚未涉及到:全球一体化对于共感之情与同情心有什么影响呢?

《无处安放的同情》

上一篇 2022年12月12 14:56
下一篇 2022年12月19 00:09

相关推荐

  • 电话是谁发明的,科学家发明的小故事50字

    1922年8月2日凌晨,电话的发明者亚历山大-格雷厄姆-贝尔在新斯科舍的家中逝世,享年76岁。贝尔是美国(英国裔)发明家,他发明了用电来传输声音的装置,即最早的电话,并获得了电话专利权。贝尔出身语音学

    2023年04月24 212
  • 鹅卵石是怎样形成的,鹅卵石形成原因

    在冬日的贝加尔湖上,人们可以看到一种有趣的稀有景色:在冻结的湖面上,一些扁平的鹅卵石稳稳地立在细小的冰柱之上,鹅卵石形成原因,仿佛是用了什么悬浮之术。,最近才发现,去年有一篇论文已经详细地解释了这种神

    2022年12月28 224
  • 刻光盘怎么刻,交给法院的光盘需要几份

    1.首先打开[我的电脑],然后找到DVDRW驱动器,右键单击该驱动器,然后在菜单栏中选择[弹出]。2.此时,交给法院的光盘需要几份,驱动器将弹出,将新购买的CD拆解并放入计算机的CD驱动器(CD驱动器

    2023年02月04 257
  • 西游记有多少字,小学生版西游记有多少字

    问学生,学语文最怕什么,估计不少人会答:写作文!而在保俶塔实验学校,前两天一帮初一学生写作文,却洋洋洒洒收不住尾,几乎每个人写的都超过了3000字。什么作文这么有魅力?原来是续写《西游记》。大家都知道

    2023年03月04 272
  • [爱尔兰]奥斯卡·王尔德《夜莺与玫瑰》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那青年学生仍旧僵卧在方才她离去的草地上,一双美丽的眼睛里,泪珠还没有干。“高兴吧,快乐吧,”夜莺喊道,“你将要采到那朵红玫瑰了。我将在月光中用歌声来使她诞生,我向你索取的报酬,仅是要你做一个忠实的情人

    2022年12月20 241
  • 残雪《黑暗地母的礼物(上)》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花踪文学奖由《星洲日报》创办于1991年,以开拓国际视野,提升文学风气,传承文化薪火为宗旨,残雪黑暗地母的礼物,获得世界华文文坛的关注与认同。由世华媒体集团旗下七大媒体单位组成的评审团经过提名、初选和

    2022年12月12 263
  • [日]早见和真《店长笨死了》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一个老婆婆在屋子后面种了一大片玉米。秋天到了,玉米地里一片金黄。一个颗粒饱满的玉米说道收获那天,店长姐死了,老婆婆肯定先摘我,因为我是今年长得的玉米!可是收获那天,老婆婆并没有把它摘走。明天,明天她一

    2022年12月18 280
  • [美]W.J.T.米切尔《图像理论》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图像理论内容简介······-编辑推荐-XT图像VT图像,美国视觉研究领域最杰出的理论家W.J.T.米切尔的经典代表作,批判理论、文化研究和视觉艺术领域的必读书目,时隔15年重译出版。美国视觉研究领域

    2022年12月22 252
  • AdamSeessel《Where the Money Is》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标准普尔500指数今年涨幅已高达18%,很多海外股市也都纷纷上扬,在这种情况下,要找到具有相当上升潜力的股票变得越来越难。目前市场估值不低:按照2018年预期营业利润计算的市盈率已达18倍。近期的轮动

    2022年12月13 212
  • 古稀多少岁,60花甲70古稀80耄耋90是什么

    中国年龄雅称孩提:幼儿时期始龀:儿童5、6岁时期(换牙时期)1、“古稀之年”是指七十岁。古稀之年出自于杜甫《曲江二首》一诗中的:“人生七十古来稀”,其中,“古稀”的意思是古来稀少。因为在我国古代医学并

    2023年03月08 208
  • [日]皇名月绘《燕京艺人传奇贰》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引子中日两国一衣带水,自古以来,中国在文字、制度、思想、宗教、服饰等很多方面都影响着日本,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最早始于公元前2世纪,在隋末唐初的时候,日本派遣了大量遣随使和遣唐使来中国,传奇星旗下艺人排

    2022年12月19 214
  • [美]哈里·哈鲁图尼恩《历史的忧虑》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盼望热爱人文社科书籍的读者,持续关注我们。愿人文社科好书的养分,滋润我们的心灵,繁盛我们的思想。感谢本期书单评审团(音序):抱老师、蔡辉、李星、林颐、张弘2022年7月|第80期《百年启蒙》[德]芭芭

    2022年12月23 218
  • 深圳邮编是多少,深圳市邮编区号

    证券代码:002456证券简称:欧菲光公告编号:2019-156欧菲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关于办公地址变更的公告深圳市邮编:518000。深圳,简称“深”,别称鹏城,广东省辖地级市,是广东省副省级市,国家

    2023年02月18 250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