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是谁提出的

第一章导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一起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厦。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就是马

第一章 导论

马克思主义是谁提出的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一起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厦。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就是马克思的经济学说。(1)马克思的理论得到最深刻、最全面、最详尽的证明和运用的是他的经济学说。(2)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经济学而不是政治学

经济学是一个系统学科。政治经济学是经济学这个系统学科中的一门,是以研究社会经济问题为己任的社会科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政治经济学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与发展而逐渐形成的。然而,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着一种误解,即把政治经济学当作政治理论来看待,亦即认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就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例如,在我国教育领域,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把政治经济学当作政治课来讲,考试也是当政治课来考试,普通高考如此,研究生入学考试也是如此。其实,“政治经济学”这个学科名称并不是马克思发明的。

一、“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的由来

“经济”一词早在我国的古籍中就已经出现,将“经”“济”二字连用,始见于《晋书》。在隋朝王通所著的《文中子·礼乐篇》中,曾有“经济之道”之说。唐朝诗人杜甫在其《上水遣怀》的诗作中有“古来经济才,何事独罕有”之句。明朝冯琦曾编著了《经济类编》一书。但古汉语中所用的“经济”一词,与今天的“经济”一词,其含义差距甚大。古汉语中的“经济”,是“经邦济世”“经世济民”,意思是说治理国家,拯救庶民。

在西方文献中,“经济”一词则具有另外的含义。西方文献最早使用“经济”一词的,是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约公元前430—前354)。他在《经济论》一书中,首次用“经济”一词来概括奴隶主组织和管理奴隶制经济活动,意指家庭管理或家政管理。英语中的“经济”(economy)一词来源于希腊文,原有含义就是家政管理的意思。后来在法语中,经济和经济学的含义扩展为对国家事务的管理。19世纪日本学者把西方著作中的economy一词译作现代含义的“经济”,这一概念直到19世纪下半叶才从日本引进到中国。最初有“生计”“理财”“经济”等不同译名,最后才统一译作“经济”。

经济学的出现是在奴隶社会产生以后的事情。奴隶占有制在其初期曾加速了生产力的发展,并在残酷剥削和奴役奴隶的基础上发展了人类文化。在奴隶社会科学文化普遍发展的基础上,反映奴隶主阶级利益的经济思想也开始产生,并逐步发展成为经济学。古希腊是古代西方世界科学文化的中心。色诺芬《经济论》的问世,表明西方开始出现了经济学。由于古希腊奴隶制的生产是以家庭为单位由奴隶进行的,因此,奴隶主阶级把组织和管理奴隶的各种经济问题纳入家庭管理的范围内。这种家庭管理学,实际上是奴隶主的经济学。色诺芬的《经济论》就认为,经济学研究的是善良的主人如何管理好自己财产的问题。此后,古希腊杰出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在其《政治学》一书中,首次探讨了经济学的对象和任务,认为经济学就是研究家务,即奴隶主的经济问题。这种观点在欧洲流行了近两千年。

由于最早的经济学出现在奴隶制社会,所以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学便是奴隶主阶级的经济思想。奴隶主阶级的思想家竭力维护奴隶制度,颂扬自然经济。

欧洲封建社会的全部精神生活为僧侣所控制,并表现为宗教的经院哲学形式。因此,中世纪的经济思想常常是神学论著中的一个独特部分。随着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货币贷放行为增多,僧侣本身也参加了这一行列,因而对商品货币行为日益采取宽容和妥协的态度。

虽然早在奴隶制时代和封建社会,经济学原理就被一些思想家所重视,一些重要的经济过程,在色诺芬、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古希腊学者的著作中,以及在古代埃及、罗马、中国、印度等不少思想家的著作中都有过考察,但它们只是在一门统一的、尚未公开的科学范围内形成经济理论的某些要素。因此,古代世界的经济学还没有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与发展而逐渐形成的。

“政治经济学”这个名词,最早出现在17世纪初。法国重商主义代表人物蒙克莱田在1615年出版的《献给国王和王后的政治经济学》著作中最先使用了“政治经济学”一词。1683年,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也使用了“政治经济学”这个概念。他们使用“政治经济学”一词的目的,在于说明他们所论述的经济问题已经超出了经济学原有的含义即家庭或庄园的经济范围,而是涉及国家或社会的经济问题。1767年,英国经济学家詹姆斯·斯图亚特第一个把“政治经济学”用作书名,接着在1771年,维里也出版了《政治经济学思考》。1776年,亚当·斯密出版了他的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虽然没有用“政治经济学”作为书名,但该书的第四篇篇名就是“论政治经济学体系”。到了19世纪,无论是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还是庸俗经济学家,都把自己的经济学著作称为政治经济学。1817年,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者大卫·李嘉图出版了《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1819年,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者西斯蒙第在《政治经济学新原理》一书中明确指出:我们已经不是按文字学把经济理解为理家之道了,而是把它看作对财产的保护和节约性的管理。而且我们是分别把对私人财产的管理称为家庭经济,把对国家财产的管理称为政治经济了。1820年,英国庸俗经济学的创始人马尔萨斯出版了《政治经济学原理》。在此之后,政治经济学的著作相继出版,如詹姆斯·穆勒的《政治经济学纲要》、麦克库洛赫的《政治经济学原理》、萨伊的《政治经济学概论》、李斯特的《政治经济学原理》等。直到1890年马歇尔出版了《经济学原理》一书后,这门学科的名称才逐渐由政治经济学改为经济学。但是,马歇尔认为,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是通用的,政治经济学或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一般生活事务的学问。在西方国家具有权威性的《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也讲道,在即将进入21世纪的今天,“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这两个名词都还存在,两者基本上可以看作同义语。因此,不能把“政治经济学”理解为既研究政治又研究经济的学科,更不能把政治经济学看作是政治学。

当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学研究对象的不断拓展,经济学现已成为一个涵盖面很广的学科门类,被称为系统学科。目前,经济学所包括的学科很多,大致上可以分为应用经济学和理论经济学两大类。应用经济学又可分为部门经济学和技术经济学。部门经济学包括工业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卫生经济学、军事经济学等,技术经济学包括会计学、审计学、统计学、市场营销学等。理论经济学包括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等,其中政治经济学是各个经济学科的共同理论基础。相比之下,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侧重于量的分析而较少进行质的研究,它们一般不涉及社会经济制度问题,表现出一种超阶级、超时空的姿态。而政治经济学则表现出强烈的阶级性,不仅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公开表明其鲜明的阶级性,即使是古典政治经济学也不回避它的阶级性。政治经济学侧重于对社会经济制度进行质的研究,但也不忽视必要的量的分析。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德国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与马克思并驾齐驱的伟大思想家、理论家、科学家、革命家,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剥削被压迫群众的伟大导师。恩格斯1820年11月28日生于普鲁土莱茵省巴门市一个纺织工厂主家里。他的。

如上所述,既然“政治经济学”这个学科名称不是马克思的发明,那么“政治经济学”就不应该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专用词。不过,政治经济学因其理论框架、理论观点的不同而区分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非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或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反映客观经济运动规律的经济理论,具有严格的、高度的科学性。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

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在工场手工业时期才产生的。(3)马克思说的工场手工业时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一个阶段。这一时期大约从16世纪中叶开始到18世纪末叶结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是建立在世界文明成果的基础上的。其理论来源主要来自于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古典政治经济学由威廉·配第(1623—1687)始创,亚当·斯密(1723—1790)集其大成,大卫·李嘉图(1772—1823)最后完成。亚当·斯密在其划时代的经济学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比较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联系,从理论上阐明了财富的增长和分配的规律,并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大卫·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中,理论上坚持并发展了劳动价值论,对资本主义的阶级对立关系以及在分配领域中的表现,作了比亚当·斯密更深刻的分析。古典政治经济学克服了重商主义只局限于研究流通领域的缺陷,将研究重点从流通领域转向了生产领域,使真正的现代经济科学得以创立。正如马克思所说的,真正的现代经济科学,只是当理论研究从流通过程转向生产过程的时候才开始。(4)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产物。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任务是批判封建主义经济制度,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和分配的规律,以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由于古典政治经济学代表的是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因而它能够以比较科学的态度对社会经济发展规律进行探讨,并取得有科学价值的成果。例如,他们把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视点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提出了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继而接触到剩余价值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内部联系,触及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本质,对经济学的形成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建立提供了丰富的营养。

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各种社会经济矛盾的发展,特别是进入19世纪30年代,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出现了重大转折。一方面,随着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尖锐化,资产阶级需要有为它辩护的经济理论。于是,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的庸俗经济学便应运而生,并逐渐取代古典政治经济学而占据统治地位。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让·萨伊、英国的托马斯·马尔萨斯和詹姆斯·穆勒。另一方面,随着资本主义矛盾的日益激化,无产阶级也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蓬勃发展的工人阶级斗争,也强烈地呼唤着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诞生。同时,在这一时期还出现过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如法国的西斯蒙第等,以及空想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如英国的欧文、法国的圣西门和傅里叶等。空想社会主义抨击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弊端和不公,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否定资本主义制度的永恒性,并提出了代替资本主义制度的一系列未来社会的美好设想。空想社会主义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阐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必然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来源。

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都存在着非科学的因素。古典政治经济学虽然认识到资本主义剥削的事实,但受阶级利益的局限,没有考察剩余价值的来源和实质,从而不能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的实质。空想社会主义既不能阐明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的本质,又不能发现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也尚未找到能够成为新社会制度创造者的社会力量。他们甚至拒绝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寄希望于资产阶级中的明智之士接受他们的方案,以期实现社会制度的变革。空想社会主义的经济理论虽然起过一定的进步作用,但终究是一种无法实现的空想。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并不是全盘地接受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的经济理论,而是继承其科学的成分,批判其非科学的因素,在此基础上对政治经济学进行了革命和创新,创立了科学的政治经济学。马克思第一部政治经济学笔记形成于1843年10月至1845年1月,这本笔记后来被称为《巴黎笔记》,它对马克思初期研究政治经济学产生了很大影响。1844年恩格斯发表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第一次站在社会主义立场上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和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严厉的批判,为创立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一系列基本原理奠定了初步的基础。马克思第一部较为系统的政治经济学著作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该书分析了异化劳动与私有制的关系,揭示了资本主义直接生产过程的实质。1847年7月,马克思发表了《哲学的贫困》,第一次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揭示了价值是个历史范畴,为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基础,成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一个重要标志。同年冬,马克思发表了《雇佣劳动与资本》,该书阐明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力成为商品的观点,揭示了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分析了剩余价值的产生以及来源,揭示了资本的本质;考察了资本积累及其对无产阶级的影响等一系列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过程中十分重要的著作。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发表了《共产党宣言》,该书论述了资本主义制度产生、发展直至灭亡的规律,分析了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共产党宣言》成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1859年马克思出版了《政治经济学批判》,1867年,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一卷出版。1883年,马克思去世以后,恩格斯完成了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二卷、第三卷手稿的整理编辑工作,分别于1885年和1894年正式出版。1954年至1961年,苏联重新整理马克思的手稿,出版了《剩余价值学说史》,作为《资本论》的第四卷。《资本论》改造和发展了由古典政治经济学奠定了基础的劳动价值论,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根据剩余价值学说,建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揭示了资本主义运动规律。《资本论》的出版,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一次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指出它是一切社会关系中最根本、最本质的关系;第一次明确指出政治经济学所要研究的不是物,而是在物掩盖下的人与人的关系,这种关系在阶级社会中表现为阶级与阶级的关系;第一次发现了劳动二重性,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并以此为基础,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彻底揭露了资产阶级剥削无产阶级的秘密,揭露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对立的根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解决了前人未曾解决的问题,并创立了新的经济范畴,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各个发展阶段中支配物质资料生产、交换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产品分配规律,使政治经济学发生了根本变革。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经济,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分析,特别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详细研究,得出了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被社会主义制度所替代的结论,并对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制度以及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方式等提出了原则构想。但是,马克思、恩格斯毕竟没有亲眼看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更没有亲身经历过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因而只能对未来社会做出一些科学的预测和判断,告诉人们研究未来社会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而不是现成的结论。更何况社会主义实践远比马克思、恩格斯想象得要丰富得多、复杂得多。所以,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要有一个历史的、科学的而不是僵化的、教条的态度。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重在方法论而不是结论。同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只有不断地充实、丰富和发展,才能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恩格斯曾多次强调: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5)列宁也指出,马克思主义绝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产生的故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恰巧相反,马克思的全部天才正在于他回答了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6)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精髓是观察与分析错综复杂的经济现象的世界观、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而不是某些结论。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是自由资本主义发展的顶峰时期,他对自由资本主义发展的分析所得出的某些结论,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实践的变化而过时,但是马克思观察与分析经济现象的世界观、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并不会过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的理论,它没有也不可能穷尽政治经济学的一切科学真理,更不可能提供解决一切问题的现成答案。对于不同时代的任务、不同的问题,只能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提供的世界观、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加以完成和解决,这本身就意味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丰富、完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就必须根据社会经济实践的变化而不断修改、补充、完善和发展自己的理论,使其适应和解释变化了的实践。对于那些被实践证明已经过时的个别结论要敢于放弃、敢于修正,这也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本身的要求。同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也应该吸收各种经济学流派的合理成分,无视各种经济学发展的优秀成果,孤立地、教条地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结果只能使其偏离世界文明的发展,最终导致落后直至失去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诞生一百多年来,始终没有停止过它的发展。第一个对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是列宁。列宁所处的时代是资本主义已经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列宁揭露了资本主义最后阶段的经济实质和最深厚的经济基础就是垄断,并分析了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确定了它的历史地位,建立了帝国主义或垄断资本主义理论。列宁还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作用的新特点,得出了社会主义可以首先在一个或几个国家取得胜利的结论,改变了马克思、恩格斯根据以前的社会条件做出的社会主义革命只能在一切或大多数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取得胜利的结论,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并指导俄国无产阶级发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列宁还对现实社会主义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运行问题做了开创性的研究,确立了社会主义还不能消除而是必须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理论,明确了社会主义在经济上的主要特征是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并付诸实践。在列宁之后,斯大林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许多重大理论问题作了新的探索。以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为基础,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在20世纪50年代初出版了《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该书的基本体系是阐述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规律。毛泽东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和纲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包括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毛泽东深刻论述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和阶级关系,精辟地剖析了中国农村和农民的土地问题。毛泽东把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运用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建立农村红色政权,并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指明了正确的道路。在转向社会主义的新时期,毛泽东又进一步探索和提出建设与发展社会主义的新思路,如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处理好十大关系,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对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的探索。邓小平根据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点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实际情况,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邓小平的经济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主要内容包括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发扬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实现形式、新世纪战略目标等方面作了一系列的新探索,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即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进入21世纪后,根据我国当前经济改革和发展的新情况,党的十六大在经济理论上又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的突破和发展,主要内容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保护合法的非劳动收入,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等。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党的十八大提出既不走封闭自守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些理论上的创新,又一次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实践中的不断丰富和发展,正是这门科学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所在。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要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就必须首先分析物质资料的生产。

一、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物质资料的生产,就是人们以一定的方式结合起来,改造自然和创造物质资料(物质财富)的过程。人类为了生存,首要解决的问题是必须有衣、食、住、行等方面基本的物质资料。要获取这些物质资料就必须进行生产。离开物质资料的生产,人类就无法生存。进而论之,只有社会物质资料生产发展了,人们才能有更多的时间去从事政治、文化、科学、教育、艺术等其他社会活动,人类社会才能不断地进步和发展。因此,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作为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基础的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人类社会要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必须具备三个基本要素:人的劳动、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劳动就是劳动力的支出和消耗。具体来说,是指具有劳动能力和生产经验的人,为了获取满足自身或他人需要的有用产品而进行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劳动对象是劳动者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东西。人们要进行劳动,就必须有劳动对象。如煤矿工人挖煤,煤就是劳动对象。劳动对象分为两类:一类是未经劳动加工的自然物,如原始森林、地下矿藏和海洋资源等;另一类是经过劳动加工过的物质资料,如用于机器制造的钢铁、纺纱用的棉花等。

劳动资料(或劳动手段)是指人们用来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是使人的劳动与劳动对象连接起来的媒介物。劳动资料包括的范围极其广泛,一般可分为生产工具、基础设施和能源设施三大类,其中最基本也最为重要的是生产工具。生产工具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人类生产能力的大小,直接反映在生产工具的技术进步程度上。

上述三个要素是劳动过程中最一般、最基本,也是最具普遍性的要素。无论是生产力十分低下的原始社会,还是生产力比较发达的现代社会,劳动过程都必须具备这三个要素,否则物质生产活动根本不可能进行。在这三个简单要素中,人的劳动是生产中能动的主体因素;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总和叫作生产资料,它是生产中的客观因素,是物质资料生产的物质条件。随着社会生产和劳动过程的发展,会在简单要素的基础上逐渐加上某些新的要素,如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经济信息等。

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人们既要同自然界发生关系,人与人之间也要发生一定的关系。前者表现为生产力,后者表现为生产关系。所以,任何社会的生产都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方面的内容。

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它反映的是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生产力包括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人的因素是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科学知识,并实现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者,它在生产中起着最根本的作用。物的因素是指生产资料,即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总和。在生产资料中,生产工具具有重要作用,它不仅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发展状况的物质标志,也是划分社会经济发展时期的主要标志。对此,马克思指出,动物遗骸的结构对于认识已经绝迹的动物的机体有重要意义,劳动资料的遗骸对于判断已经消亡的社会经济形态也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7)在生产力构成中,人的因素最重要,因为任何先进的生产工具都是人创造的,并要由人来加以利用。人类之所以能够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和保护自然界,关键在于人的劳动。所以,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重要的因素,起着最基本的作用。

生产力中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总是同一定的科学技术紧密关联。人的科学技术知识越丰富,劳动技能就越高;社会科学技术水平越发展,生产工具也就越先进。因此,马克思认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8)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科学技术呈加速发展态势,对生产力发展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对此,邓小平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的观点,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9)的论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并不是说在生产力中科学技术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要素,而是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作为一个加强性因素,越来越渗透到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中,引起这两个因素的变化,从而对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发挥着巨大作用。

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首先,生产是社会再生产过程的起点,起着决定作用。所谓生产起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生产的社会性质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的社会性质、水平与结构及具体方式。其次,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即促进或阻碍生产的发展。如果分配、交换、消费适应于生产,就会促进生产的发展;否则,就会阻碍生产的发展。例如,平均主义的分配,会挫伤人们生产的积极性,不利于生产的发展;扩大消费,可以拉动经济的增长;缩小消费,会降低经济增长率。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它从根本方面决定着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社会性质,是生产关系性质的首要标志。这是因为生产资料所有制以及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结合方式,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前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也是区分不同生产关系类型的主要标志。生产资料所有制是通过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诸方面的关系得到实现的,而且后者对生产资料所有制也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表现在:当它们适应所有制的性质与要求时,就会对生产资料所有制起巩固、发展的作用;否则,就会对生产资料所有制起削弱、瓦解的作用。

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则是生产的社会形式。社会生产的这两个方面之间存在着必然的有机联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种决定作用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二是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人类社会生产关系的阶段性更替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的,生产关系内容的调整与变革是生产力发展客观要求的反映。正如马克思指出的,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机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10)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这种反作用表现在:一方面,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时,生产关系就能有效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和要求时,生产关系就阻碍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无论这种生产关系是陈旧的还是“超前的”。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它要求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同生产力性质的变化相适应。换言之,只有当生产力的性质发生了质的飞跃(如新的生产工具普遍替代了旧的生产工具)时,生产关系的变革才具备了客观物质基础。

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其中,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到目前为止,人类社会相继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正是这一规律推动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当然,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这一规律的作用,并不是任何时候都能顺利实现的。生产关系作为一种物质利益关系,要变革它,必然会引起既得利益者的抵制和反对。在存在阶级对抗的社会里,代表落后生产关系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阶级利益,总是要拼命维护旧的生产关系。此时,只有代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先进阶级的自觉行动,通过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才能摧毁社会腐朽势力的反抗,变革旧的生产关系,建立和发展新的生产关系,为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扫清阻碍。

四、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生产关系实质上是一种物质利益关系。研究人们在生产总过程中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关系,实质上就是研究在社会生产的四个环节上,不同阶级、不同人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发挥什么作用,得到什么样的物质利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研究人们的生产关系,研究人们在不同生产关系中所处的经济地位和物质利益,从而揭示其发展的客观规律。

在一定社会形态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该社会的经济基础。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并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的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主要表现在: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

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主要表现在: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与发展;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随着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上层建筑或迟或早地必然随之变革。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不能把生产关系当作一种孤立的现象来研究,必须一方面联系生产力的决定作用,另一方面联系上层建筑的反作用来研究生产关系的演变规律。同时,也不能把生产关系当作一种静止的现象来研究,必须从社会经济的运动过程来研究它,因而也就要求连带研究社会经济运行的规律,揭示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社会生产的各个环节,是受什么经济规律的支配,通过什么样的机制来运转的。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其研究任务是透过生产关系的表面现象,揭示其内在的发展变化规律,即经济规律。

一、政治经济学揭示经济运动的客观规律

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反映了经济过程运行与发展的必然趋势。

马克思主义是谁提出的

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即经济规律作为经济运动过程的必然趋势,具有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质。这种客观性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下存在并发挥作用的,经济条件的客观性决定了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另一方面,任何经济规律都是独立于人们的意志之外而存在的,任何人,包括任何阶级、政党、国家和领袖人物、精英等,既不能消灭、废除和改造经济规律,也不能创造或制定经济规律。

强调经济规律的客观性,是要求人们必须尊重经济规律,按照经济规律的要求办事,并不是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人们不能随意创造、改造或消灭经济规律,绝不是说人们在经济规律面前无能为力,只能听凭经济规律的摆布。相反,正因为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人们可以通过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认识经济规律,自觉利用经济规律,按照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来规划自己的行动,从而较快实现自己预定的目标。

二、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与科学性统一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门具有强烈阶级性的科学,这是由其研究对象的特殊性质所决定的。作为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生产关系,直接关联着社会各阶级最基本的利益即经济利益。在阶级社会里,由于人们的社会阶级地位和经济地位的不同,其物质利益也就不同。社会各阶级或社会集团从自己的物质利益出发,就会对社会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做出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解释和评价。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与科学性统一的科学。它的阶级性是鲜明的,因为它公开

马克思把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界定为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这是由马克思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产生、发展、灭亡的运动规律的时代任务所决定的。但是,当我们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后,政治经济学所面临的历史任务发生了改变,它不是要摧毁一个旧世界,而是要建立一个新世界,特别是在一个发展中大国建设社会主义,发展就成为硬道理。因此,在建立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时,毫无疑问,政治经济学仍然要研究生产关系,但仅仅联系生产力研究生产关系是不够的,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要依据它所完成的历史使命与时俱进地加以扩展,即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既要研究生产关系以及作为其表现形式和实现形式的经济体制、运行机制,也要研究生产力和资源的有效配置,以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建立科学的理论体系,需要有科学的研究方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之所以成为科学,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马克思实现了政治经济学研究方法的革命,创造性地运用了科学的方法论。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掌握以下基本研究方法:唯物辩证法、科学抽象法、逻辑分析与历史分析统一的方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的方法。

一、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方法。运用唯物辩证法研究政治经济学,就是运用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分析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矛盾运动及其发展变化过程,揭示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本质及其发展运动的必然趋势。

运用对立统一规律研究社会经济现象与经济过程,就是通过揭示与分析各种经济现象与经济过程中的矛盾,来寻找解决这些矛盾的方法与途径。只有如此,才能揭示经济过程发展的状况、发展的动力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从而掌握社会经济关系发展运动的规律性。

运用质量互变规律研究社会经济现象与经济过程,就是揭示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怎样由量变的积累到部分质变,再到根本的质变这一发展过程的必然性。

运用否定之否定规律研究社会经济现象与经济过程,就是揭示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如何经过否定之否定,螺旋式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必然性。

二、科学抽象法

科学抽象法是在唯物辩证法的指导下,从复杂的经济现象中揭示其本质的重要方法,即从具体到抽象的研究方法和从抽象到具体的叙述方法的统一。马克思指出,分析经济形式,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二者都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11)

从具体到抽象的研究方法,就是从大量复杂的经济关系的表象入手,首先占有大量的感性材料,然后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过程,抽取出本质的东西,上升为理性认识。具体来说,从大量经济现象中抽象出一系列经济范畴和概念,然后进一步运用这些经济范畴和概念去揭示经济现象,从而使人们能够更科学地认识经济现象。

从抽象到具体的叙述方法,就是运用经济关系的本质和规律,通过经济范畴进行理论叙述,用来科学地说明具体的经济现象,这是一个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此时的“具体”不再是原来的具体经济现象的简单描述,而是经过科学思维加工后复制出来的具体。例如,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时,首先从复杂的经济现象中抽象出反映这些经济现象本质的经济范畴,如商品、货币、资本、剩余价值等,然后根据这些理论抽象,逐步阐明利润、利息、地租等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从而形成完整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

三、逻辑分析与历史分析统一的方法

逻辑分析方法,就是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时,按照经济范畴的逻辑关系,从比较简单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范畴,逐步上升到比较复杂的、具体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范畴,阐明社会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逻辑发展进程。

历史分析方法,是指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时,按照历史发展的真实进程来研究经济现象和经济发展过程。运用历史分析方法研究社会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时,必须排除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偶然现象和因素以及各种曲折过程,从复杂的、曲折的历史材料中,揭示出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性。

一般而言,逻辑的进程要符合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是社会经济历史发展过程的反映。例如,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时,从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出发,按照商品、货币、资本、剩余价值等,这样的一个逻辑顺序来展开,正是反映了历史上商品形式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并转化为资本的历史进程。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12)

四、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的方法

定性分析是对事物运动过程中质的变化进行分析。定量分析是对事物运动过程中量的变化进行分析。质与量是相互依存的统一体,任何事物都包括质和量两个方面,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也不例外。要充分揭示人类社会经济运行过程和经济关系的内在本质和运动规律,客观描述其表现形式和各种变量之间的关系,必须同时从质与量两方面进行考察,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起来。

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时,研究其质的变化固然重要,但对量的变化的研究也不能忽视。只有通过对量变的研究,认识量变如何引起部分质变乃至全部质变的发展过程,才能正确揭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义经济时,特别是在《资本论》中,既注意对资本主义经济进行定性分析,又注意进行定量分析,即从质和量两方面来研究资本主义经济的运动过程。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开创者。卡尔-马克思。(全名: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出生于特里尔,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缔造者,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

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过程中,除了上述方法以外,还应该借鉴和运用现代科学与西方经济学中的一些方法,如学科交叉研究、实证分析、均衡分析、边际分析、总量与个量分析、静态分析、动态分析等方法。

第五节 例证分析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在生产力中,科学技术对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的发展变化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正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因素对生产力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越来越重要。对此,邓小平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关于“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的思想,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这里讲的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指科学技术在生产过程中被应用,变为巨大的物质力量,从而转化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应当指出,科学技术本身只是一种知识形态的、潜在的、间接的生产力,而并不构成生产力的独立要素。科学技术要转化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就需要一个“物化”的过程,即要把科学技术物化在生产力的各个要素中。具体途径是,将科学技术广泛、深入地渗透到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中,提高其素质。劳动者掌握了科学技术,可以提高自身素质和劳动技能,可以革新、创造生产工具,提高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扩大劳动对象的范畴,提高劳动对象的质量等,从而大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此外,科学技术的发展还会引起生产过程的其他各个方面如生产管理、工艺流程等发生变化。

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初到20世纪中叶,借由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创立的苏联的大力传播达到了巅峰。在这段期间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解释似乎受到许多学者的疑问与争议。随着苏联的势微与解体,马克思主义在政治上的影响力也有所减弱。而。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在日益加速地转变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这一方面是因为当代科学技术高水平的发展,不仅能够提出新理论,而且能够指明在实践中应用这些新理论的途径;另一方面,也由于当代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能够迅速地掌握新产品的生产技术,并把新产品投放市场。据苏联科学家计算,在1885—1919年间,一种发明从产生到在工业上的应用,即“成熟期”,平均时间要30年;从生产上掌握它到投入市场,平均是7年时间,整个实现时间是37年。1920—1944年间,这些时间的平均年限相应缩短为16年、8年和24年。到1945—1964年间,即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这些时间又分别缩短为9年、5年和14年。另据有关人员对世界上39项重大科学技术发明的统计,从开始研究到研制出新产品,18世纪末以前,一般都在70年以上,19世纪一般在14~70年之间,20世纪以后都在20年以内,最短的在1年以内。

“二战”以后,由于科学技术日益加速地转化为直接生产力,因此,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当代衡量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现在衡量一个国家的富强程度,不仅要看它有多少资源和财富,更重要的是要看它掌握了多少现代科学技术。能够创造物质财富的科学技术是比财富本身更为重要的东西,没有科学技术或科学技术落后,已有的资源也不能转变或顺利地转变为现实的财富。因此,现代科学技术已经成为一种战略资源,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成败的关键因素,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决定着生产的发展方向,为生产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科学技术来源于生产实践,反过来又回到生产实践中,推动生产向前发展。人类历史进入近代以来,发生过三次重大的科学技术革命,每一次都对生产力的发展产生过决定性的影响。

第一次科技革命是在16世纪,科学革命在天文学、力学、数学、生理学、解剖学等学科领域实现了质的变革后,到18世纪中叶,以牛顿力学为背景,以纺织机械为起点,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从而实现了工业生产从手工工具到机械化的转变,使“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13)

第二次科技革命是18世纪末开始的科学革命,以热力学、电磁学、化学、生物学为代表。这次科技革命的结果,使科学由落后于技术与生产的局面一跃而至主导地位,并对技术和生产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令科学、技术、生产之间发生紧密的连锁反应。到19世纪中叶,以电磁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为基础,以电力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使重工业生产逐渐占据生产的主导地位,在此之后的一个多世纪里,全世界工业总产值增长了20多倍。

现代科技革命即第三次科技革命,以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为基本内容的系统科学的产生与发展同信息技术的发明与应用几乎是同步进行的。现代科技革命以原子能的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发展为标志,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二战”以后的20多年里生产的产品,超过了过去200多年生产的总和。现代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关键因素。据统计,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的增长,75%是依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在工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中,60%~80%是依靠采用新的科学技术取得的。另据苏联学者计算,在战后苏联工农业的增长中,大约85%~90%是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带来的,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中,约70%是技术进步的结果。在现代生产中,由于一项新的科技成果被采用,几倍、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实例比比皆是。通过采用最新科技成果提高劳动生产率,已经成为加速资本积累,实现扩大再生产的最有效途径。

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状况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状况,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人类历史上最初出现的原始公社的生产关系,与当时极度低下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在原始社会的漫长历史时期中,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由于生产工具简陋,单个的人无法同凶猛的野兽和自然界力量做斗争,因而人们不得不联合起来进行集体的共同劳动。

例如,在澳大利亚,原始公社的全体成员都会参加猎取大袋鼠的生产活动。妇女和儿童跑到土岗上吆喝,把大袋鼠往山谷里赶;男子则彼此相隔不远地隐藏在土岗下面的草丛里,当大袋鼠跑到他们面前时,就突然跃起用坚木制成的长矛来杀死它。

在巴布亚,原始公社耕种土地的情况是这样的:男人把尖硬的木棍深深插入土地里,翻起一大块土;女人跟在男人后面,用木棍把男人翻起的土块打碎;大大小小的儿童则跟在大人后面,用手把土搓细,然后女人们再用木棍将土刨个小洞,把种子埋进去。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19世纪。

必要的共同劳动促使形成原始公社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土地是原始公社最重要的公共财产。共同劳动、生产资料原始公有制和极度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产品的平均分配。因为,在生产力水平极低的条件下,可供消费的劳动产品十分有限,如果不实行平均分配原则,就意味着必然使一部分原始公社成员饿死,使集体遭到破坏,而当时的人们只有依靠集体才能在同自然界的斗争中求得生存。因此,原始公社成员自觉地遵守平均分配的原则。由于劳动生产率极低,没有剩余的劳动产品,所以也不能产生人对人的剥削。

生产资料的原始公社公有制,按原始分工进行的集体劳动和产品的平均分配,这就是原始公社生产关系最基本的特征。

奴隶制的生产关系是继原始公社公有制生产关系之后出现的第一种有阶级存在的社会形态中的生产关系。原始公社后期,在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畜牧业和农业分离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后来,随着金属工具和简单机械的发明和应用,又出现了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使人的劳动生产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从而引起了生产关系的一系列变化。

由于劳动生产能力的提高,过去必须由原始公社全体成员共同进行的生产活动,现在可能以一个家庭为单位来进行了。这样,就逐渐导致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产生。

随着私有财产的出现,原始公社内部各个家族之间渐渐出现了贫富分化。穷人借了富人的债还不起,就成为富人的奴隶。随着奴隶数量的逐渐增加,人类社会第一次出现了在社会生产中地位和利益根本对立的两大阶级,即奴隶阶级和奴隶主阶级,第一次出现了人剥削人的生产关系。

奴隶制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和劳动者。奴隶制下的劳动者,就是可以被奴隶主当作牲畜买卖和屠杀的奴隶。奴隶完全丧失了人身自由,变成会说话的工具,其全部劳动产品归奴隶主所有。为了防止奴隶逃跑,奴隶主常常让奴隶戴上脚镣进行劳动。

奴隶主对奴隶的这种残酷剥削,常常引起奴隶的逃亡和大规模的奴隶暴动。为了镇压奴隶的反抗,产生了人类社会历史上第一个阶级压迫阶级的机器——国家。古希腊和古罗马是欧洲最著名的奴隶制国家。我国的夏、商两朝是中国奴隶制最兴盛的时代。

大规模奴隶劳动的运用,使社会生产特别是手工业生产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青铜器特别是铁器工具的发明和改善,使生产工具有了很大的改进。但是,奴隶制下的劳动者——奴隶对于提高劳动生产能力根本没有兴趣,他们常常用破坏生产工具的方式来表示对奴隶制的反抗。因此,奴隶主给奴隶使用的只能是笨重而不易毁坏的生产工具。更精巧的生产工具必须由对生产有某种积极性的劳动者来使用,生产力的发展客观上要求有更合适的生产关系来配合它。正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的作用,使奴隶制的生产关系被封建制的生产关系所代替。

三、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

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是由经济条件的客观性所决定的。经济条件是指被一定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社会生产关系。经济规律是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存在并发生作用的,只要存在着某种社会经济条件,就必然会存在与之相适应的经济规律。当某种经济条件消失了,与之相适应的经济规律就会退出历史舞台。当新的经济条件产生了,又必然会出现与之相适应的新的经济规律。这一切都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任何人的经济活动都只有遵循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无论谁违背经济规律,都势必要受到经济规律的惩罚。例如,商品经济条件下的价值规律,不管个别商品生产者或个别企业在生产某种商品时花费多少劳动时间,这种商品的价值量只能决定于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商品生产者或个别企业生产这种商品实际消耗的劳动时间,只是个别劳动时间,只能形成这种商品的个别价值,而不是它的社会价值。在进行商品交换时,不能把个别价值作为依据,必须以社会价值为基础。

在阶级社会里,一般来说,代表先进生产力的阶级能自觉地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如在资本主义初期,资产阶级能够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上利用这一经济规律为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服务。相反,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旧的统治阶级往往会阻碍这一经济规律的实现。如在封建社会末期,封建地主阶级为了维护其封建统治地位,极力反对变革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经济的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因此,人们能够认识经济规律,并自觉地运用它们。

但是,要正确地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既要掌握有关经济规律的理论知识,又要在不断反复的实践中总结本国和国际上的经验教训,使认识逐步深入。正确认识经济规律和正确利用经济规律都要有一个发展过程。当前,我国在改革开放的社会经济建设过程中,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加强调查研究,认识和研究经济规律的作用,按照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办事,以便使改革开放的各项工作做得更快、更好。

承认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不等于人们在经济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人们要能够发现这些规律,认识它们,利用它们,并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人们在认识经济规律客观性的基础上,利用经济规律来为发展社会经济服务,为人们谋福利,这就是人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在社会主义社会,人们认识了按劳分配规律,就可以利用它,通过对个人消费品的分配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促进生产的发展。

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对经济规律的利用情况是不同的。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产阶级只能在一定时期内和一定程度上利用经济规律,为他们谋利益。例如,随着生产的发展,资本家组织股份公司联合形成各种垄断组织,实行国家垄断,大力拓展国内市场和开辟国际市场,以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这是资产阶级利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这一规律的表现。但是,对于资产阶级而言,他们利用这一规律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资产阶级只是为了他们自己的切身利益,觉得需要才那样去做,而不是在认识这一规律的基础上主动地、自觉地去利用它。一旦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改变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要求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时候,资产阶级就不可能再去利用这一规律,哪怕是不得已也不为之。相反,他们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会极力反对利用这一规律。这时,只有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无产阶级能够利用这一规律。为了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他们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起自己的政权,从而把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改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改变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本章小结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的,为什么不叫恩格斯主义而叫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的功劳比较大,所以依他的名字为名称 不过马克思是谬论,苏联解体,朝鲜那样。无论马哲,马克思的阶级斗争都有问题,不能站在仇恨上面提出什么理论。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无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是一门揭示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是阶级性与科学性统一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来源有二: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马克思对前人的研究成果批判地继承,对政治经济学进行了革命与创新,建立了科学的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经济学,而不是政治学。其精髓是运用它所提供的世界观、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对不同时代的任务和不同的问题做出不同的研究和回答,因而它是一种开放的、不断发展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因此,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重在方法论而不在某些结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毛泽东提出来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过程。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结合起来,。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人类社会要进行物质资料生产,必须具备三个基本要素:人的劳动、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是人类社会最基本、最普遍的规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研究生产关系必须结合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的作用,才能正确揭示其变化和发展的规律。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是透过生产关系的表面现象,揭示其内在的发展变化规律,即经济规律。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反映了经济过程运行与发展的必然趋势。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了方法论上的革命,创造性地运用了科学的方法论。在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具体运用了唯物辩证法、科学抽象法、逻辑分析与历史分析统一的方法和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的方法。此外,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还需要运用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等方法,所有这些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论体系。

复习与思考

1. 名词解释。

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

2. 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经济学而不是政治学?

3.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怎样产生的?

4. 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5. 为什么说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规律?

6.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7. 怎样正确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

8.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18.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28.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04.

(4)[德]卡尔·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76.

(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0.

(6)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41.

(7)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04.

(8)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211.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74.

(10)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8.

(1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22.

(1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56.

上一篇 2022年12月08 11:34
下一篇 2023年03月23 18:05

相关推荐

  • 1998年今年多少岁,1998年的还算年轻吗

    近日40岁农民工张淑宝的考证故事受到网友关注和讨论在这些声音中却有人频频发问你好,现在是2023年,1998年属虎人2023年实际年龄25岁,虚岁26岁。实岁是以阳历生日为计岁方式,虚岁则是以农历新年

    2023年02月20 215
  • 为什么叫墨连城孙少爷,为什么叫墨亦枫孙少爷

    大热网剧《双世宠妃》日前已完结。在最后的4集中,曲檀儿和墨连城来到了玄灵大陆。随着墨连城的受伤失忆,他和曲檀儿的前世也呈现出来了。那么曲香檀到底是谁?他和墨连城前世到底是什么关系呢?墨连城的前世曲檀儿

    2023年04月17 217
  • 丘里奇为什么被叫丘受,为什么丘里奇叫丘受

    是因为长相俊美的男子很容易自带一种受受的气质么?还是说因为他的打法过于偏重防守?反正,在起外号一向非常有才的中国球迷间,博纳•丘里奇早就得了个诨名——“丘受”。不要再用老眼光看人了!在新的教练团队辅佐

    2023年04月11 291
  • 雷锋是怎么牺牲的

    58年前的今天,1962年8月15日,雷锋牺牲。雷锋对自己一向勤俭节约,生活上从不乱花一分钱。他认为“每一分钱、每一滴油都是人民的血汗,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但这位值得全国人民学习的楷模,却在

    2023年01月11 298
  • 1987年是多少岁,1987周岁

    你的感觉应该没有错,你的确大概率已经嫁不出去了。我也是87年的,我结婚接近十年,儿子今年7岁。而同龄的你还在问感觉嫁不出去了怎么办?你现在能够结婚的对象,要么是经济条件差的,要么是离异的,要么是有缺陷

    2023年03月29 246
  • 李逍遥是谁演的,李逍遥本来是谁演的

    在13年前,胡歌跟刘亦菲两人,在一起拍摄了一部《仙剑奇侠传》这一部作品竟然成为了中国奇幻仙侠电视剧,李逍遥本来是谁演的,永远都难以逾越的巅峰之作,我们看到胡歌跟刘亦菲两人当年在剧中所扮演的李逍遥跟灵儿

    2023年05月03 245
  • 为什么亲戚过不了三代,为什么亲戚过了三代就不亲了

    农村容易出现三代断亲,形成的原因是什么?老一辈的人很无奈心酸文/山城栗乡在农村生活过的人应该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农村大家之间的感情往往都比较融洽,非常深厚,尤其是亲戚之间走动的也非常的频繁,逢年过节的时

    2023年04月11 228
  • 爱因斯坦是谁,爱因斯坦简单介绍

    今天是4月18日,64年前的今天,一位“巨星”陨落——1955年4月18日,理论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逝世,享年76岁。曾被美国《时代》杂志评为“世纪伟人”的爱因斯坦,他的影响力早已超越国界、跨越

    2023年04月26 290
  • 徐强是谁,徐强是哪里人

    中国经济网郑州7月6日综合报道河南省交通运输厅官方网站“厅领导”栏目近日进行更新,据最新名单显示,徐强已任河南省交通运输厅党组书记。据中国经济网地方党政领导人物库资料显示,徐强,1964年10月生,此

    2023年04月30 254
  • 朝鲜多少人口,14亿人口一天死多少人

    在我国,随着新生人口的不断减少,并且老龄化不断加重,14亿人口一天死多少人,如今我国的人口开始走下坡路了。而在我国有一个很大的人口危机,那就是男多女少,按照最近的数据显示,我国男性人口比起女性人口多出

    2023年02月26 299
  • 1997年多少岁,1997年的人今年几岁

    26年前的今天,1997年2月19日,一代伟人邓小平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今天的人们缅怀伟人,缅怀他的丰功伟绩;也愿意把他当成一个长者,学习他是怎样面对挫折和逆境的?回答这个问题,自然会想到他作为革

    2023年02月26 286
  • 中国和美国开战胜率多少,美国与中国开战胜率有多大

    我们知道,由于核大国之间的相互制约,大规模战争是不太可能爆发的,但也依然存在着平日里的利益冲突,但这些都是要么打打口水仗,或通过军事演习相互对抗,但不会出现大军事规模冲突。因为大规模冲突一旦发生,就意

    2023年02月23 277
  • 清朝到现在多少年了,清朝到2022年有多少年

    引言在我国封建历史上曾出现了众多朝代,每个朝代都有着各自的发展。众所周知,在古代时因人们比较迷信,觉得死后会去到另外这个世界,于是就会给自己选一个风水宝地,另外墓中还会放有很多的陪葬品。另外,由于古代

    2023年03月20 270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