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让·雅克·桑贝《桑贝绘本系列03:我的另一半(珍藏版)》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如果桑贝是不会骑自行车的劳尔,那马克·勒卡尔庞蒂耶,可不就是三流摄影师菲古涅么?看完这本书,简直被老爷子逗乐了,好像看到他一脸无奈地摊摊手:“看吧,你们都说喜欢我,却一点不了解我。那就画本书来告诉你们

如果桑贝是不会骑自行车的劳尔,那马克·勒卡尔庞蒂耶,可不就是三流摄影师菲古涅么?

看完这本书,简直被老爷子逗乐了,好像看到他一脸无奈地摊摊手:

“看吧,你们都说喜欢我,却一点不了解我。那就画本书来告诉你们,我是个什么样的人!”

桑贝,你就是雨后那一道小彩虹

我其实还算是个法国电影爱好者,《欢迎来北方》《天使爱美丽》《她》《你丫闭嘴》,包括最早的《虎口脱险》,那种调调,都是我的心头好。

但是好多年来,我一直没法确切说清楚:到底啥叫“法式幽默”。

读到桑贝在《童年》里讲的暗恋故事,突然有了点领悟。

当时马克·勒卡尔庞蒂耶让他讲一件少年时代搞笑的事,桑贝就讲了一个15岁穷小子爱上白富美的故事。

为了姑娘一个漫不经心的邀约,他借了辆自行车,踩了45公里,赶去参加一场根本没法胜任的游泳比赛,得了倒数第一。而他的女神这时挽着一位男士,坐上一辆雪铁龙轿车,一句话也没留下。

“我重新骑上院长的自行车,回去的路上又骑了45公里。我边骑边哭像是要哭尽全身的泪水,因为她深深地伤害了我……”

这么心酸的往事,桑贝却说“很搞笑”。

很多年以后,他在《我的另一半》里,画了这么一幅画:

配的文字是这样:

当天晚上,我坐在电视机前,觉得里面的节目变得比以往更可恶。”

这个为自尊上演独角戏的男人,是不是很像15岁的少年桑贝?

又心酸,又搞笑。有一刻,还让我想起周星驰。

这就是所谓的“法式幽默”吧。

自嘲,也嘲讽别人,为的是吐槽生活里的无奈。

[法]让·雅克·桑贝《桑贝绘本系列03:我的另一半(珍藏版)》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而且法国人很少开那种“大国英雄拯救世界”的玩笑,他们经常笑自己是“小国小民”,对英雄主义有一种本能的嘲笑。

桑贝的所有画儿,都是“法式幽默”的最佳注脚。

他们平庸、算计、势利、虚荣。

两位作家的勾心斗角,作家甲说这是他文学生涯中最惊心动魄的时刻之一。

也做着那些明知永远也不会实现的梦:

海滩上自以为是飞机的成年男子。

他们斤斤计较,爱占小便宜——

你能想象在一支庞大的游行队伍里混进一个打广告的吗?别人举着“支持共和国联盟!”“自由第一!”他举着一个租房广告:“公寓出租,两卧一厨一卫”。

但这些小人物也善感,珍视生命中的小小悲欢和哀乐:

心理医生换掉了一张旧沙发,没想到无数人排队为沙发“送葬”。

桑贝嘲讽一切。

达·芬奇做了个噩梦,梦见《蒙娜丽莎的微笑》被印在衣服、杯子、糖果盒上。

包括所谓的“独立精神”:

一只离群的羊和它的追随者,它们将很快汇入“乌合之众”。

看桑贝越多,就越明白,他笔下就是众生相。

初读的时候,你会一边笑得眼泪流,一边说:“怎么会有那么愚蠢、无聊、搞笑的人!”

之后某一天,你会突然惊觉:天哪,这不就是我吗!

沾沾自喜,挫败,沾沾自喜,再挫败,再沾沾自喜,挫败……他画的,就是这样一个无尽循环的人生故事,每个人的故事。

我最近在看的这本《秋风平地起》,原名是Bourrasques et accalmies,直译过来的意思是“狂风和暂时平静”,这其实是桑贝一直在重复的母题——人生,就是一点小甜品和许许多多的碎玻璃渣。

可贵的是,面对那些玻璃渣,桑贝连励志都没有。

没有那种“纵使疾风起,人生不言弃”的鸡汤。

他只是呈现,淡淡地,像个旁观者。好像在说:

C'est la vie——这就是生活。

这是对读者理解力的尊重,也是桑贝的人生观。

在《桑贝在纽约》这本书里,他对漫画有一段很妙的评价:

“它其实是一种‘奢侈品’。我们的生命里不能没有这种‘奢侈品’。没有它,也许不影响生存,但是没有它,你的生活就会非常糟糕。

它就像彩虹。比如说,你住在布列塔尼,那地方成天下雨,但是雨后那一道小小的彩虹,会让你觉得世界是那么的美好。”

桑贝,还有他的画儿,就是雨后那一道小小彩虹。

不知道别人如何,但对我来说,没有彩虹,虽然照样可以吃饭睡觉活着,但我的人生一定不完整。

《秋风平地起》扉页上,桑贝画了一幅带彩虹的图。

和你在楼顶天台看月光

一本书是无法了解桑贝的。但假如只能选一本,我会选《桑贝在纽约》。

《桑贝在纽约》

【法】让-雅克·桑贝 著/绘

作者:(法国)让-雅克·桑贝(Jean-Jacque Sempe) 译者:秋彬周行让-雅克·桑贝(Jean-Jacque Sempe),1932年出生在法国的波尔多,那个以葡萄酒闻名于世的地方。少年时代桑贝梦想加入法国作曲家雷·旺图拉的管弦乐演出,但不。

任凌云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9年5月

这本书有点像一个导读,进入桑贝的最佳导读。书中收录的3万字长篇访谈,把他的很多作品都串起来了,包括《兰伯特先生》《航空信》等等。

法文版的桑贝作品《清晨》于1983年出版,而法文版的《兰伯特先生》1965年就问世了。创作时间相距有18年的两部作品让我们欣赏到桑贝两种截然不同的创作风味:早期的《兰伯特先生》,图画紧贴着故事情境发展,环环相扣。

桑贝首次畅聊了自己的绘画事业,其中有作为一名画家的苦恼,还有各种关于《纽约客》的八卦趣事。

《纽约时报》1980年11月24日对桑贝的报道

另一方面,它也代表了桑贝最为世界认知的一个侧面——正是给《纽约客》画封面,让他从法国走向了全世界。

如果再加一本,我会选《童年》,那是一本自传性质的访谈,对“桑贝如何成为桑贝”有很好的解答。

以前,桑贝在国内出版的画册大多很薄。喜欢他的读者只能从无数的碎片中,一点一点拼凑出一个相对完整的他。而2019年引进的《桑贝在纽约》和《童年》,这两个长篇访谈简直就像偶像的八卦大放送,让作为粉丝的我们一次性得到大满足。

1984年,桑贝和埃德·高伦在纽约。高伦是把桑贝引荐给《纽约客》的漫画家。

和桑贝对话的,是前面提到的马克·勒卡尔庞蒂耶。听说,他们还套拍了一个纪录片,名叫《桑贝,一个漫画家》(Sempé,dessinateur d'humour),懂法语的朋友在YouTube上看过,一个多小时。

好吧,抛开这些宏大的“意义”,《桑贝在纽约》最打动我的,其实是他笔下的纽约,那个活力满满、充满创造力、忙忙碌碌的大都会,高大的楼和渺小的人,以及人在生存间隙迸发的诗意,像极了我现在生活的城市。

1988年5月30日,桑贝画出了我最爱的《纽约客》封面,时价1.75美元。

一对情侣透过高楼大厦的缝隙,看城市的灯火和月光。桑贝真是温暖,那种让你身在大城市突然被抚慰的感觉。

这是《纽约客》1993年9月20日封面。巨大的城市背景中,一个跳芭蕾的小人儿有点孤独,又有点怡然自得。

1998年2月2日《纽约客》封面。这就是桑贝说的那种一看就有“《纽约客》范儿”的画,那个有着无敌视野、独立办公室的男人,望着窗外那一片繁华,他在想什么?

这是桑贝给《纽约客》画的第一个封面。披着羽毛的“鸟人”站在窗棂上,被困在都市森林的小小鸟笼里,像是上面那幅画的变体,更抽象,更后现代,也更讽刺。

还有这一幅,2006年8月21日的《纽约客》封面。秋天树林里的闲庭信步,给大都会镀上梦幻颜色,莫名想到谷口治郎的《散步去》,太契合了。

桑贝太善于抓住生活中那些一瞬间的雀跃、沮丧、温暖、尴尬……但处理得非常轻盈和温柔,像一个不经意的微笑。

比起黑白线稿,我更偏爱他的色彩画,那是从现实中提炼的童话。城市的拥挤、纷扰、繁闹、压抑,在他那里反倒成为被审视的趣味,变为嘹亮、清新、赞美、拥抱。

看过了《桑贝在纽约》,再看《一点巴黎》《一点法国》,就会发现美国和法国是那么不一样。

《三联生活周刊》的陈赛曾这样评价:桑贝笔下的巴黎是巴黎人梦想中的巴黎,斜坡式屋顶、高高的窗台、漂亮的铁艺阳台、优雅的灯柱,所有的车看起来都像是20世纪50年代的雪铁龙。

《童年》里有一副跨页图,就是典型的巴黎街景。

No.3《桑贝绘本系列》作者:让·雅克·桑贝 (中信出版社)桑贝是人文传统深厚的欧洲绘本代表画家,当之无愧的法国国宝级的漫画大师,世界级插图画家和漫画家。许多漫画家奉他为偶像,如几米。《桑贝绘本系列(第一辑)》,。

不知为什么,我看桑贝笔下的巴黎,却不是这样的感觉。他所有关于巴黎的画儿,都让我想起小时候看过的电影《悲惨世界》,甚至《雾都孤儿》(发生在伦敦),蒙了一层淡淡的灰。

我好像更喜欢桑贝画的法国乡村,那些有蓝天有白云的南法小镇。就好像看到了小时候长大的二三线城市,那些回不去的故乡,那些春风习习、温存的旧时光。

出自《童年》

[法]让·雅克·桑贝《桑贝绘本系列03:我的另一半(珍藏版)》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桑贝曾说,人之所以能活下去,是因为生命中有“奇迹”存在。

在他眼中,快乐是奇迹,一见钟情是奇迹,男人在夕阳下闲聊看日落的友情,也是一种奇迹。

当我有小朋友以后,真正开启了我绘本阅读是童话作者粲然的一本书《骑鲸之旅》,在这本书中粲然介绍了很多她觉得适合婴幼儿故事绘本。 绘本讲给,只有几个月的婴儿听,我把它们买来,给我那尚在咿呀学语的女儿,看着她对我的讲的绘本有。

这个时代,奇迹是比彩虹更罕见的东西,它们越来越少了。

很多人说,想住在桑贝的画儿里,因为那里是一个奇迹满天飞的世界。

但我们终究要回到灰扑扑的现实。

但愿你我在疲惫的生活里,都能抓住“咻”地飞过的小奇迹,别把它弄丢。

-End-

上一篇 2022年12月08 19:34
下一篇 2022年12月18 22:53

相关推荐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