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使生活如此荒诞,我们也要接受下去。”
在这即真实又荒诞的世界,形形色色的人都会出现,他们有着各自的思想,我们无法得知每个人的举动的意义何在。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我唯一能确定的就是我自己的思想存在,这也无法怀疑其他。不管是小人物还是大人物,思想的不同让人的行为不同。《黄昏里的男孩》正是讲述“小人物”的生活体验,反映真实且荒诞的世界。
与以往的长篇小说有所不同,余华的短篇小说有着轻快的节奏,从个体的沉重感转移到人物的思想性。写实的手法让人有亲切感之余又有不安,他很巧妙的利用生活的荒诞,打破善恶的观念,从人物视角出发,述说道理。正如作者所说:“这是与现实最为接近的作品,可能是令人亲切的,不过也是令人不安的。”对比以往《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少了血腥和暴力,也看到余华的另一面。
读《黄昏里的男孩》有感1 文章中的孙福是个命运很悲惨的人。但也是个无情冷漠的人。而文中的男孩是个很可怜的孩子,但是饥饿不得不促使他动了偷窃的念头。虽然男孩偷窃有错,可是孙福却用十分残忍的方式折磨男孩。
家庭的矛盾
短篇小说里刻画了不少家庭矛盾,有《阑尾》《他们的孩子》中孩子的矛盾,有《空中爆炸》《我为什么要结婚》中婚姻的矛盾,还有《女人的胜利》《在桥上》中夫妻的矛盾,这些矛盾充满荒诞又异常真实。
再到《我为什么要结婚》,故事从一开始用谎言逃脱,再到谎言的实现,前后呼应让荒诞淋漓尽致,甚至到结局男主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结婚”,再从小人物中看见自己的共性以及剧情的铺垫,例如一开始的“我不能和自己的青春分开太久。”,这样的真实,使得荒诞有了另一层意味,跟《女人的胜利》《在桥上》《空中爆炸》一样,婚姻中的男人与女人,都有着自己的真实,也让事件往荒诞之中走去。
黄昏里的男孩读后感1 这本书是在网上买的,原本是给家里买套电视连续剧《武林外传》的vcd,之后又想买本书看看,网页上列着很多本余华的书可以选择,比如《许三观记》,《活着》等,我选了《黄昏里的男孩》,大概因为题目吧,只简单看了书。
朋友的关系
书里讲述朋友的关系,有《朋友》不打不相识的真友谊,有《为什么没有音乐》出轨的假友谊,还有《炎热的夏天》女生之间的友谊。这些温和、穿透的感觉,讽刺了社会,也体现了人性。在友谊面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隐藏,这是人物的荒诞。
再从《为什么没有音乐》中发现,友谊也突破了底线,男主的朋友给他带了绿帽子,重点是男主选择了尊重。这样的人物荒诞,也显得真实。因为男主的个性被两人了解,所以他们也肆无忌惮做着这样的事情。这样的荒诞感让人看清了社会,也看清了人性。
陌生人之间
《黄昏里的男孩》一共收录了12个短篇故事。这些故事或多或少都带着些悲伤之感,一如余华其他长篇作品里的基调。而作家出版社出版的这本书封面全黑,似乎也暗合了这样的沉重。这十二个故事里的男人,有因不想整理家务而拜访。
在陌生人之间,小人物有着自己的独立性,这就有短篇小说《黄昏里的男孩》《蹦蹦跳跳的游戏》《我没有自己的名字》,这些故事让人深刻,对现实有所对抗,打破以往的观念。其实他们并不是如表面上一样荒诞,是有着自己思想的真实。
还有《我没有自己的名字》,现实的黑暗使傻子从有名字到放弃名字,他的心理变化让我们看清社会,其实傻子一点都不傻,只是这个社会太贪婪和残酷。人还没有一只狗钟情,我们经常被表象蒙蔽,忽略了真实的声音。这样人物的荒诞,使得故事特别深刻。
承受生活的真实和荒诞
在读《黄昏里的男孩》整本书的时候,笔者认为余华把事件写的过于荒诞,可是人物自身的真实,也印证了剧情的走向,不得不说这是余华的功力。把“荒诞”和“真实”处理的融洽,使得亲近生活,不过笔者认为,故事对生活有一定的摧残。因为在真实社会中并不会如“小人物”中这样发展,在这层面上太具个性。不过,他的《黄昏里的孩子》《我没有自己的名字》的人物能让笔者达成共情,我能理解人物的处境,这增加了我对故事产生感觉。
《黄昏里的男孩》收录了十二篇作品,这是余华所有中短篇小说中与现实最为接近的作品,可能是令人亲切的,不过也是充满不安的。他想这是现实生活给予我们最基本的感受,亲切同时又让人不安。
读完《黄昏里的男孩》,笔者会接受生活的荒诞,毕竟现实比故事残忍的多,对“小人物”也有更深的理解。小说对人物的细致描写,都让我看到社会的现实,不再存在于自我的环境之中。故事的寓意也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我对社会的了解。读完意犹未尽,不过,也缺少一定的深刻感,就是这本书的意义会更在于生活的“真实”与“荒诞”,而中心思想匮乏一些,这仅仅是笔者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