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维克多·弗兰克《生命的探问》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前两天一条微博热门引起了我的关注,大致意思是缅怀美国的著名摇滚乐队林肯公园的主唱,查斯特·贝宁顿。而在两年前,这位主唱的离世也在全球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大家不仅在惋惜一代经典的离去,更是在议论造成这一切

前两天一条微博热门引起了我的关注,大致意思是缅怀美国的著名摇滚乐队林肯公园的主唱,查斯特·贝宁顿。而在两年前,这位主唱的离世也在全球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大家不仅在惋惜一代经典的离去,更是在议论造成这一切发生的主谋——抑郁症。这让我又不禁想到了另一位被大家喜爱,但饱受抑郁症痛苦折磨的香港演员、音乐人张国荣先生,他的离世同样也使不少人为他扼腕叹息。面对抑郁症,网络也上有不少人能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看待,但是也不乏会传播负能量的人,用一个字来形容的话就是他们的态度和状态很“丧”。

”你快乐吗?“这句话似乎逐渐成为我们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了,这其实也是我们每个人在探问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受。随着物质生活的富足,我们开始关注精神生活的内涵,但在这个过程中也发现了富裕的生活不一定会带来幸福的体验。那快乐和幸福的感觉又是从何而来的呢?美国政治学家保罗·布雷默曾这样说:”真正的快乐是内在的,它只有在人类的心灵里才能发现。“而今天我们为大家讲解《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一书便是告诉我们如何提高自己的幸福感,这本书的作者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作为心理理论之父、积极心理学奠基人,在大量案例研究基础上,开创性地提出了“心流”的概念。本书也将由“幸福”这个词引入,为大家系统地阐述心流理论,和进入心流状态的条件,以及我们从未接触过的一个词汇:精神熵。作者也将从我们的日常生活、休闲娱乐、工作、人际关系等各方面,阐述如何进入心流状态。从而使我们能在日常生活中更好的调节自己,获得幸福。这对于心理学爱好者和研究者来说,《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这本书是理解积极心理学等领域不可或缺的理论素材;而对我们普通的读者来说,这更是一本提升幸福感和效率的行动指南。

我们今天就从幸福、心流、精神熵(shāng)这三个方面来分享这本《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

[奥地利]维克多·弗兰克《生命的探问》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第一部分:

本书的作者以幸福作为开端来进行探讨,那么,什么是幸福呢?我们应该如何去寻找幸福呢?首先,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讲,大家都是渴求幸福的,就像2300年前,亚里士多德曾说,世人不分男女,都以追求幸福为人生最高目标。我们不仅为拥有幸福而追求幸福,我们也追求其他目标——健康、美貌、金钱、权力,这无非也是因为我们以为拥有这些就能得到幸福。自亚里士多德以来,许多事物都发生了变化。人类对宇宙星球及原子的认知与知识,已超乎前人想象;往昔无所不能的希腊众神,与现代人相比较,不过是一群无助的幼童。尽管如此,人们对幸福的渴求却是亘古不变。现代人对幸福的理解并不见得比亚里士多德更透彻,但对于如何得到幸福,我们也似乎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尽管我们比古人活得能更长久、更健康,即便是普通人也能享受到数百年前做梦都想不到的高科技所给予我们的便利。但仍有许多人感觉在人生这漫漫岁月中,幸福依旧是一个奢侈的东西。

对维克多.弗兰克作品《活出意义来-从集中营说到存在主义》的思考 二十世纪人类的灾难莫过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残酷的境头莫过于纳粹分子对犹太人的迫害与屠杀。集中营是一个可怕的字眼,也是本人在读书、看报和看电影。

那么我们在什么时候最幸福呢?作者认为:幸福并非瞬间发生,也并不是存心去找就能找到的。它与运气或概率无关,用钱买不到,也不能仗恃权势巧取豪夺;它不受外在事物的操纵,而是取决于我们对外界事物的阐释。实际上,幸福要靠个人的修持,事先充分准备、刻意培养与维护。只有学会掌控心灵的人,才能决定自己的生活品质;具备了这种能力,也就相当于接近幸福的境界了。哲学家密尔说:“自问是否幸福,幸福的感觉就荡然无存了。”只有在不计较好坏、全身心投入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时,才会觉得幸福,直接去找反而不会奏效。奥地利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在《活出意义来》一书的序言里说得好:“不要以成功为目标——你越是对它念念不忘,就越有可能错过它。因为成功如同幸福,不是追求就能得到;它必须因缘际会,是一个人全心全意投入并把自己置之度外时,意外获得的副产品。著名台湾作家龙应台就曾经在书中这样形容幸福,她说:”幸福是睡在屋里的人可以酣睡,不担心自己一醒来发现屋子已经被拆,家具像破烂一样丢在街上;是机场仍旧开放,电视里仍旧有人唱歌,报纸打开,仍旧有字。饭店门口仍旧有外国人进出,幼稚园里仍旧传出孩子的嬉闹;是在晚餐的灯下,一样的人坐在一样的位子上,讲一样的话题。年少的仍旧叽叽喳喳谈自己的学校,年老的仍旧唠唠叨叨谈自己的假牙。厨房里一样传来煎鱼的香味,客厅里一样响着聒噪的电视新闻。“看似最普通最平常的小事,却莫名让人感受到温暖与心安,而这种感受,我们便可称之为“幸福”,而这种“幸福”,换而言之我们可以称它为“最优体验”。在描述最优体验时,最常提及的一点就是时间感跟平时不一样。我们用来衡量外在的客观时间的标准,诸如白天与黑夜,或时钟的嘀嗒,都被活动所要求的节奏推翻。往往几个钟头好像只有几分钟;大致多半的人觉得时间过得比较快,但有时正好相反。相信大家都有过这种体验,当我们聚精会神的打游戏、刷剧或者是在做一些其它有意思的活动时,往往会感觉时间过得特别快,几个小时的时间就仿佛弹指一挥间;相反的,例如在我们上课或者是上班时,如果遇到了自己不喜欢的科目或者工作,即使是一分钟也会感觉像一年那样漫长。

而我们大多数人在产生最优体验时,往往都会有这些共同要素:一、觉得自己的技能足够应付当前的挑战,在一个目标明明确、规则分明的行动体系中,对于自己表现的好坏,随时可得到清楚的回馈;二、注意力非常集中,完全没有空闲去思索任何不相干的事,或烦恼其他问题;三、自我意识消失,时间感扭曲。能产生这些效果的活动都会带来强烈的满足感,使人愿意纯粹为了活动本身而去行事,不但不计较回报,甚至为之冒险犯难也在所不惜。这样的体验从何而来?偶尔因为各方面条件都能配合,心流便会意外出现。

活出生命的意义作者是维克多·弗兰克尔 维克多·弗兰克尔,生于1905年3月26日,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一个贫穷的犹太家庭,维也纳第三心理治疗学派 - 意义治疗与存在主义分析(Existential Psychoanalysis)的创办人。1997年9月

相信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感受吧:当我们自愿地做一件感兴趣的事情时,我们总是会极度专注,把其他干扰排除在外,在这个时期我们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身体、注意力,当这个过程结束,我们会很享受这个过程给我们带来无比满足幸福的感觉。如今很多人其实也并不喜欢自己当前的专业,当前的工作,而绝大多数人对自己不太感兴趣的事情也提不起做事的激情和动力,反而我们有很多时候都会感到无聊。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很多人都说要找到自己的兴趣,做感兴趣的工作更容易让我们产生一种东西,叫做心流。心流是最优体验,最优体验就是幸福。

第二部分:

那什么是心流呢?作者在这里给了我们解释:所谓“心流”就是是指我们在做某些事情时,那种全神贯注、投入忘我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你甚至感觉不到时间的存在,在这件事情完成之后我们会有一种充满能量并且非常满足的感受。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在做自己非常喜欢、有挑战并且擅长的事情的时候,就很容易体验到心流,比如爬山、游泳、打球、玩游戏、阅读、演奏乐器还有工作的时候,而这些娱乐活动的设计本来就是以实现心流为目标。它们的规则制定使我们原本就要求学习新技巧,有一定的目标,提供回馈,使控制成为可能;这些活动尽量跟日常生活中所谓的“不可逾越的现实”划清界限,使得我们这些参与者更容易集中注意力。

听到这里,想必大家已经都发现了,心流与我们的意识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要想控制好心流,我们不得不先从控制我们的意识开始。

在心理学里认为一个人可以不管外界发生什么事,只靠改变意识的内涵,使自己快乐或悲伤;意识的力量也可以把无助的境况,转变为反败为胜的挑战。而历史上则有某些文化认为,一个人除非学会控制思想与感觉,否则不能算是一个完整的人。例如儒家思想主导下的中国、古斯巴达、共和时期的罗马、新英格兰早期的清教徒屯垦区、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的上流社会,这些时期的国家都要求每个人严格控制自己的情绪。沉溺于自怜或行事不加反省、只凭直觉的人,社会有权不接受他。但也有一些时代不那么重视自我控制,前几年我们这个时代就是如此,大家认为追求自制有点儿可笑,太杞人忧天或跟不上时代,但是现在已经有所好转,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提倡自律并且能够以身作则。不论潮流怎么变化,肯下功夫掌控意识的人,似乎的确活得比较快乐。

而要控制意识,必须先了解它的运作方式,首先要强调的是,意识并无神秘之处,它跟人类其他行为一样都属于生理作用,凭借着构造复杂的神经系统运作,而神经系统乃是由染色体中的蛋白质分子指挥主导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知道,意识的运作并不完全受制于生物规律,它在很多时候能够自主。例如当一个人意识到饥饿之后,通常会产生摄取食物的意图。如果这时选择服从觅食的指令,他的行为模式就与纯粹服从本能需要并无差别,但他也可以决定完全不顾饥饿的痛苦。他可能有其他更强烈的意图,例如减肥、省钱或因宗教缘故禁食等。就像是以绝食表达抗议政治理念的人士,表达政治的意图便压倒基因的要求,甚至自愿选择死亡。

对维克多.弗兰克作品《活出意义来-从集中营说到存在主义》的思考 二十世纪人类的灾难莫过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残酷的境头莫过于纳粹分子对犹太人的迫害与屠杀。集中营是一个可怕的字眼,也是本人在读书、看报和看电影。

而我们快乐与否,端视内心是否和谐,与我们控制宇宙的能力毫无关系。金钱、地位、权力只能带来一时的控制感和满足,却不一定能改善内心体验的品质。正如影片《当幸福来敲门》一样,尽管男主没有钱、运气差,但是当他靠自己的努力终于获得了正式工作并能给他儿子更好的生活时,他是最幸福的。而这种幸福感觉,是用金钱换不来的。追求内心和谐。人最害怕的是自己对事物的评价,而不是事物本身,也就是说同样的一件事,你对它的阐释不一样就会带来不一样的体验。同样都是雨,近代人写出了“秋风秋雨愁煞人”,而古人却写道“天街小雨润如酥”,一个显得冷硬肃杀,一个却软润舒心。所谓掌控意识,也就是说的这点。

心流体验跟世间所有的事一样,不可能绝对的好。它的好在于它具有使人生更丰富、更紧凑、更有意义的潜力,在于它能加强自我的力量与复杂性。但心流的结果是好是坏,必须应用较广泛的社会标准加以讨论与评估。举凡人类的活动,不论是科学、宗教,还是政治,都是如此。一种特定的宗教信仰或许对一个人或一个团体有益,而对其他人或团体而言却是横加压迫。基督教有助于整合罗马帝国治下分崩离析的各民族,却瓦解了它之后接触到的弱势文化。某个特定的科学进展对科学和少数科学家而言或许是好事,而对全人类来说却可能有害。一种解决方案能适用于所有的时代、所有的人,其实只是一种幻觉——人类还没有一项成就可说是定案。杰斐逊总统的名言“永远警戒是自由必须付出的代价”不仅适用于政治领域,还警示我们:一定得时时刻刻重新评估我们所做的一切,不要让习惯和过时的智慧蒙蔽、阻碍了进步的可能。

若是因为一种能量有可能被误用就弃之不顾,可就完全违背情理了。如果人类因为火会把东西烧光就禁止用火,我们可能就跟猴子相差无几。数千年前,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言简意赅地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不过有个消除危险的方法,就是去学游泳。”“游泳”在此代表的是学习明辨心流的益与害,并将前者尽情发挥,对后者设限。我们的考验就是一方面从日常生活中找到乐趣,另一方面又不让别人的乐趣因而受到不利的影响。

第三部分:

在文章一开始我们也提到了“丧”这个词汇,那么究竟为什么我们会有“丧”这种情绪呢?这就不得不提到“精神熵”了。

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精神熵“。精神熵顾名思义则是指精神处于无序状态程度的高低。精神熵的值越大,代表无序程度越高,精神熵的值越低代表无序程度越低。而在我们日常的现代生活中,由于科技的发达,信息扩散毫无节制,导致我们的周围总会充斥着各种无用的垃圾信息,让我们不断向外抓取,各种焦虑、烦躁、痛苦、悲哀,恐惧等负面情绪,都在不断增加我们的精神熵让我们活在一种无序、混乱的无意识中,随外境而动,不能自主,对人生感到迷茫。为了改变这种迷茫的状态,我们不停地向外求关注、求认可,比如我们在淘宝、商场血拼,到世界各地旅游,品尝各种美食佳肴,或懒懒在家躺着追剧……以为这就是我们想要的生活。然而这样的生活只能让我们的身心产生短暂的愉悦,一旦外境发生变化,愉悦感便瞬间消失。因为这样的享乐无法让我们心灵成长,只能加强我们向外抓取的心,越向外抓取,越增加我们的精神熵,让我们越无法在精神意识中创造新秩序,我们便从此进入无意识的恶性循环之中,无法出离。

维克多.弗兰克尔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1905年出生于奥地利一个普通犹太家庭。1930年在维也纳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1949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担任维也纳神经综合医学院的首席专家长达25年的时间里,维克多成功创立了“ 意义疗法 ”及“ 存在主义。

其实仔细想想,人长大的过程,其实也就是精神熵增长的过程。我们常常羡慕小孩子心思澄明,活在当下,那是因为他们大脑还未发育成熟,而且还没有装进世事纷杂。随着年纪渐长,我们的神经系统变得发达,复杂的社会规则涌入,需要感知和摄取的信息越来越多,内心便经常如万马奔腾,一刻也停不下来,越来越容易失去秩序。我们经常说的“纠结”,就是精神熵,会白白消耗大量的精神力量。而在心流状态下,意识全神贯注、秩序井然,因此也被称为“精神负熵”。而书里也提到了,一个人若能充分掌控意识,尽可能创造心流体验,生活品质势必会提高,而且能培养一个更坚强、更自信的自我,用更多的精神能量,专注于自己选择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对抗的是使意识失序的精神熵,而这种体验是严格的自律、集中注意力换来的。比如每次在做一件比较重要的事时,先提前几天做好心理建设,比如想象做这件事的快乐,不要在意他人看法等等,当天开始前一般状态都会比较松散,但是一旦开始后就比较容易进入状态。

一、心流的关键词就是成长。

我们成长的临界点,不是厌烦的重复,而是去寻找成长带来的体验,它让自我变得更与众不同。如果你认为工作就只有赚钱,那么这个过程就变为是无聊的,是累的,你的情绪熵就会无限增长,工作自然就成了思想负担。如果你认为工作是给你带来成长的舞台,可以学习到很多东西,那么工作过程就变成了有趣的,这本身就是幸福的。

二、善于寻找心流体验。

在感官方面,我们需要将行动注入心灵,来调动我们感官去获得心流体验;我们要去寻找思维的乐趣,比如发扬自己的兴趣爱好,找到成长的通道去挑战自己;接着我们要调整好自我的心态,比如重新认识这份工作,快乐的秘诀在于工作与爱;要学会高质量地度过闲暇时光,区分工作与生活,使用闲暇时间,让自己变得更有力量,而不是去闲暇放纵;学会独处,倾听、感受、尊重、关注,在独处中寻找心流的体验,学着与自己对话,才能去承受外界更大的压力。

总结:

今天我们了解到了心流是最优体验,精神熵则是最优体验的反面,而最优体验就是幸福。而想要找寻幸福和快乐,首先就需要我们降低精神熵。而在心流状态下,意识全神贯注、秩序井然,因此也被称为“精神负熵”。一个人若能充分掌控意识,尽可能创造心流体验,生活品质势必会提高,而且能培养一个更坚强、更自信的自我。那么如何获得心流呢?作者又提到两个方法来培养心流:寻找成长带来的体验和寻找思维乐趣。当我们知道自己内心所想的时候,我们需要挑选适当的时间来照顾好自己的多个需求,在自己的内心创造心流,我们就有可能拥有最佳体验,从而建立起内心里一个个小平衡,使精神熵造成的无序世界逐渐变得有序,精神的耗减因而慢慢减少。人,因而就拥有了更多平和的可能性,也就更能感受到幸福与快乐。

[奥地利]维克多·弗兰克《生命的探问》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金句:

1.心流即一个人完全沉浸在某种活动当中,无视其他事物存在的状态。

作者:【奥】维克多·E·弗兰克、赵可式 等译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内容简介: 《活出意义来》的作者维克多·弗兰克博士,是著名的奥地利精神医学家、维也纳精神治疗法第三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著名的。

2.每个人能经历的事情就这么多,所以准许哪些资讯进入意识就显得格外重要。

3.一个人若能学会发乎本心,控制本能的欲求,就能享受乐趣而不上瘾,不至于成为欲望的奴隶。

4.不能为自己提供资讯的心灵,只能在混乱中随波逐流。

上一篇 2023年05月28 17:12
下一篇 2022年12月08 19:42

相关推荐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