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小松左京《复活之日》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书名:离Sekai更近——脱离现实之文学的诸问题:セカイからもっと近くに——現実から切り離された文学の諸問題翻译:有电拍拍*本文章基于CCBY-NC-SA4.0发布,仅供个人学习,如有侵犯您的著作权,

书名:离Sekai更近——脱离现实之文学的诸问题:セカイからもっと近くに——現実から切り離された文学の諸問題

翻译:有电拍拍

*本文章基于CC BY-NC-SA 4.0发布,仅供个人学习,如有侵犯您的著作权,请联系并提醒原po卷铺盖删文跑路

*巧合的是,今年(2021年)是小松左京先生诞辰90周年与逝世10周年,在此略表致敬

小松左京与未来的问题

小松左京と未来の問題

至此,我们已经解读了新井素子、法月纶太郎、押井守这三位无论思想、文体还是作品方向性都迥然不同的作家。他们对于想象力与现实之间被割离的现代的文化条件,显然都以各自的方法分别给出了一个答案。

世界系这个词,本属于某种亚文化。然而,正如我反复强调的那样,世界系的困难,亦即想象力与现实的割裂,是1970年代以来日本文化全体的问题。因而,除了上述三位作家,实际上还有许多作家面对着世界系的困难并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读者们不妨以本书为切入口,分析一下自己喜欢的作家。

因此,在行将结笔之际,本书将以存在世界系的困难,而今天日本的作家们多多少少都共有着一种为之困扰的问题意识,为前提,讨论一个与世界系完全站在反面的小说家。这位大手子作家,别说是短路想象界与象征界了,他甚至还专注地描写着象征界(社会),并且出于这一原因,今天在世界上也不是很受欢迎。

在最终章中,我想谈一谈生于1931年,殁于2011年的日本SF界巨匠,小松左京。

小松左京,我觉得比押井守更无介绍的必要。小松左京出道于1960年代,从《复活之日》开始不断地推出一部又一部畅销书,1970年代在活跃于大阪世博会的运营工作的同时,扩大活动范围,并以《日本沉没》的出版奠定了其不可撼动的地位,代表了日本SF界的人物。

小松的小说常常被称为“社会派SF”。顾名思义,他的小说,特点就是预想某些SF的事件,然后去描写真实的对此的社会回应,如政府、学界和媒体。因此,这种想象力基本上和本书的主题“世界系”是形成了一组对照的。换句话说,小松的小说看起来似乎并不适合2000年代以来的现代日本。而事实上,小松的小说,与同时代的筒井康隆或者星新一不同,现在基本上没什么年轻读者会去读了。

关于小松的想象力与世界系的想象力之间的距离,我们通过一个例子来理解。1965年生,与新井和法月同代的电影监督樋口真嗣,在2006年把小松的《日本沉没》翻拍成了电影。《日本沉没》,是一本出版于1973年,以日本列岛沉没为主题的恐慌(panic)小说。原著的魅力在于,描写了官僚、政客、科学家们面对巨大“国难”时的活动,此外,还对地震、火山喷发等沉没过程,以及支持这一过程的地质学知识进行了迫真的描写。最重要的是,那些人上人所交流的“国家论”“日本论”的存在。当时的小松左京之所以有名,并不仅仅是因为SF作家的身份,他同时还是一个经常在媒体上露面的论客。他的小说的特点,就是能够让读者对于国家、日本究竟是什么的问题进行深思。

话又说回来,在樋口的《日本沉没》中,却基本没有看到对于那些人上人的描写。无论官僚还是政客,在这部关于日本列岛沉没的电影中,都没有起到什么重要作用。不如说根本就没有讨论到“国家论”和“日本论”。监督的关注点在于,超越人类等级的灾难爆发(实在界)的映像,与被这一灾害卷入其中的人们的日常(想象界)。

并且,出乎意料的是,日本在樋口的电影中并没有真的沉没。国家也并没有完全崩坏。主人公以英雄的行为(带着新型炸弹潜入海沟自爆)奇迹般地阻止了因大地震而导致的列岛沉没的发生。主人公做出这一英雄行动的理由在于,他与一位女性恋爱了。不过,原作里根本就没出现这个女性就是了(同名的女性在原作里的设定完全不同)。换句话说,樋口版《日本沉没》与小松的原作完全不同,它回避了对于国家和社会的描写,而是主人公的日常突然被侵毁,然后以恋爱的奇迹之力拯救了世界(Sekai)。

[日本]小松左京《复活之日》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这也清楚地显示出,小松写作《日本沉没》时的1970年代,与2000年代以后日本的想象力环境的巨大差异。1973年的日本人,面对国家存亡的危机,还可以相信会有挺身而出的优秀人才们的存在,然而2006年的日本人,早就不信这个了(而我们这些人在经历了2013年的东日本大地震与福岛核电站的事故后,可能就更不信了)。樋口大概很清楚这一点。

因此,作为一名专业的电影人,樋口选择了对原作进行大胆的“世界系”化。将《日本沉没》从国家和社会(象征界)的存在中剥离出来,取而代之的是加入一个个小日常与世界的终结,以及“你与我”的奇迹爱情——樋口的策划是成功的,这部影片也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性成功。反过来说,这也意味着我们现在所生活的世界,与小松的想象力相去甚远。

小松SF与世界系之间有着十分遥远的距离。我们以“未来”一词来象征这种距离。

SF往往以未来世界为舞台。对于未来的想象力,一般在SF的创作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而这一词语,在小松的作家人生中都占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

如前所述,小松于1960年代开始了他的作家活动。这也是后来蓬勃发展的信息技术革命的萌芽期。1960年代到1970年代间诞生的有关信息社会理论与媒介理论的基础文献,诸如马歇尔·麦克卢汉的《谷登堡星汉璀璨》、阿尔文·托夫勒的《未来的冲击》、丹尼尔·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的来临》等,如今依然被广泛阅读。

当时还是三十多岁年轻人的小松,深受这股时代潮流的影响。在写小说的同时,他也与梅棹忠夫、林雄二郎等对于信息社会的出现感兴趣的评论家深入交流。其关键词就是“未来”这个词。如果你读过小松当时的文章,你会发现“未来”这个词在当时的日本已经成了一个流行语。在这种趋势的推动下,小松于1967年出版了一部名为《未来的思想》的纪实文学,1968年与梅棹等人共同参与了日本未来学会的创设。到1970年,小松还担任了以未来社会为主题的大阪世博会主题馆的副制作人。当时的小松,大概是公认的新世代的知识分子,他谈论未来的次数比SF作家还要多。思考未来的世界、未来的日本、未来的技术,是小松极为重要的活动内容。

小松是一个谈论未来、思考未来、书写未来的文学家。这一性格,再次让我们对于小松与世界系的想象力之间有多么遥远,提供了一个印象。毋庸讳言,“未来”这个词,在当今的日本是很少被正面使用的。日本如今正处于漫长的停滞期。少子高龄化的发展,国力的衰微,未来也不甚明朗。可以说,在这种“对未来的绝望”“对未来的不关心”的推动作用下,在这十年间,世界系想象力的影响力变得越来越大。如果现实中的未来是光明的,那么就会有很多读者去虚构中寻求与现实的接点。小松在这样的时代里写作着SF。然而,现代的世界系年轻读者们,已经早就不再与现实的未来,现实的人生共情了(失去了与象征界的接触),因此,他们梦想着“你与我”的恋爱关系会与世界的危机直接联系起来的幻象(fantasy)。

实际上,我们可以看看2000年代的世界系小说代表作,谷川流《凉宫春日的忧郁》的开头:

国中毕业之后,我便从那孩提时代的梦想毕业,逐渐习惯这个世界的平凡。而让我还有一缕期待的1999年也没有发生什么事。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人类依旧无法迈出月球到达其他星球去。看这情况,在我还活着的时候,想从地球当天往返半人马座阿尔法星似乎是不太可能的。

我脑海中时而幻想着这些事,终于也没啥感慨地成为了高中生——

直到遇到了凉宫春日。(1)

在这里,(谷川流)明确地发出了古典SF已经失去了魅力的宣言。故事就从这一宣言开始。主人公阿虚对谈论未来的SF感到绝望,不再做什么“小屁孩的梦”时,与体现了世界系想象力的女性角色“凉宫春日”相遇了。至于春日这个角色是怎么体现世界系的,限于篇幅就不进一步解释了,总之这里重要的是,在2000年代的日本,对于未来的肯定性论述,在故事的开头就已经被抛弃、被遗忘了。小松所坚持的“未来”,对于这个国家的文学想象力来说,已经是老土不堪的构思了。“未来学”这个名词,也早已经被遗忘了(虽然未来学界这东西似乎还存在着)。

话是这么说,总之在本书的终章,我想主张的是,在小松的老土想象力中,其实隐含着超越世界系困难的重要提示。

此话又怎讲?

我们刚才讲的都是,小松的想象力和世界系的想象力简直天远地远。虽然确实也是如此。不过问题在于,小松也同样写过一些结构上很像世界系的小说。而且这一特点不是在短篇里出现,而是在他的SF代表作之中。

我们来详细看看。首先,我想讲一下1966年出版的《无尽长河的尽头/果しなき流れの果に》。本作是小松继《日本阿帕切族/日本アパッチ族》《复活之日/復活の日》后的早期长篇作品,其常常因高度的哲学性内容和从遥远过去至遥远未来的宏大规模(scale),被评价为日本SF的最高杰作。而且这部小说的故事,与我前面提到的“社会派SF”大相径庭,其结构更接近于“世界系”。

简单地说,《无尽长河的尽头》讲述了主人公“野野村”被卷入了一场超时空的冲突中,从过去辗转未来最后得以与父亲见面,为探寻宇宙的真理而尝试精神的飞翔、并燃尽自身,最后回到了现在,以一个普通老人的身份死去。小松经常将这本小说与荷马的《奥德赛》并论(2),实际上正如这一比较所言,这部小说同样有着英雄离开故乡、经由各种试炼后又返回故乡的贵族流离谭的结构。

这部小说与前面提到的《日本沉没》相比,几乎没有提到国家和社会(象征界)什么的。说到底这部小说展开的规模(scale)就非常大,从恐龙时代到未来几亿年,所以人类规模的设定就根本不可能出现在小说里头。

此外在这部小说中,存在着平行世界,许多历史也同时成立了。因此,小说中并没有描写单线的宏大历史。小说中出现了21世纪的火星和23世纪的地球,不过只是简单地描述了一下,主人公就马上离开了这些世界。这一特征,与三濑龙的《百亿之昼,千亿之夜》相较之下尤为明显。《百亿之昼,千亿之夜》与《无尽长河的尽头》差不多/同一时期出版,是早期日本SF的代表作,其也同样以规模庞大的叙事诗而闻名。光濑的小说也与《无尽长河的尽头》类似,舞台都是以数亿年为单位的时空,也同样因富有哲思的内容而闻名。不过,这部小说只描写了“一个人的历史”。主人公的纠葛在于与历史的对决。不过,在小松的《无尽长河的尽头》中,则不成立这种纠葛,因为历史的流向本身是可能去改变的。《无尽长河的尽头》是将时空的碎片割裂而创造出的,马赛克式的小说。在这部小说中,野野村和父亲在互相之间并不知道对方的存在这一设定下,穿越时空而去到了各种各样的地方。

那么,这部小说的轴心是什么呢?一方面说,主人公野野村与父亲跟各种各样的伙伴交流,就像思想小说里的哲思对话剧。他们一边按照各自的信念改变(或阻止这种改变)着历史,一边执着地追问着人类是什么、知性是什么、进化是什么、宇宙又是什么。在小说的终盘,野野村以笔记的体裁,写下了关于宇宙存在意义的哲学论文。正如我先前所说,小松是以小说中掺杂哲学性对话而闻名的“有点麻烦(小難しい)”的作家。而在这方面,《无尽长河的尽头》可以算是小松众多小说中最典型(小松らしい)的一部作品。但比起说这是故事的轴心,不如说这是贯穿于文体和描写的轴心。

不如说,当我们在这里考虑故事的结构时,更要关注到作为“回去的场所(帰る場所)”的女性形象(image)。

如前所述,野野村突然被卷入了一场冲突中。而他其实在现代日本还留下了一位叫做“佐世子”的恋人。而佐世子,在野野村消失后的漫长时间里——虽然因为这故事超越了时空,所以这句话只是从佐世子的角度来说的——佐世子等了他很久,最后以一个老妇人的身份,与作为失忆老人的他再次相会了。

这一“等待之女”的情节,并不能当作单纯的插曲,而是囊括了《无尽长河的尽头》全体,起着元故事的作用。事实上,在这部小说中,描写佐世子的日常的两段“尾声(epilogue)”,是插入在故事的主要部分之中的,而形成了一种略显奇特的结构(3)。而小松在其中的一段尾声中,对向着未来变化的文明的时间,与自然的不变时间作了对比,将旅行的男性(野野村)与等待的女性(佐世子)重合,如下写道:“当三个半小时就能到达美国的喷气式飞机起航时,当电视的世界转播变得司空见惯时,她也并没有那么兴奋。[……]向北走,你会看到面前的事物正在起变化,但当你往南方看,葛城的那些山峦,依然还在那里,重复着如常的四季变化(4)。”如前所述,小松是一位积极谈论未来的可能性的文人。不过,三十多岁的小松所写下的这一节,却可以解读为对自己所承担的责任进行了自我批判。主人公为了追寻真相而朝着遥远的未来旅行,但到最后却没有达成目的,而是回到了女性所等待着的现在。这就是《无尽长河的尽头》的中心故事。

无论如何,从上面的要点可以看出,《无尽长河的尽头》的故事结构和世界系很相似。完全不描写象征界。主人公在机缘巧合之下被投入了实在界(世界的尽头),流浪并重复着一些哲学性思辨,最后回到了“你与我”的小世界。一路走来,最后的结局是父亲与儿子的纠葛,也就是关于想象界的话题。

这是一个只有实在界与想象界,而无象征界的故事。初期小松的代表作,《无尽长河的尽头》,其结构与2000年的轻小说并无很大差别。

女性形象的问题,我们后面会详细说到。总而言之,从以上的解读中我们可以看到,小松作品中的未来主题,似乎并不能说是单纯地与世界系对立起来。

诚然,小松是一个背负着时代期待的知识分子,他积极地谈论着日本的未来、世界的未来。他还以自己的未来学知识为前提写着小说,其集大成者就是《日本沉没》。我们对小松左京的形象(image),多多少少都被这本畅销书所定义了。

然而正如刚才所看到的,小松为了强调未来的不确定性、人类社会的虚幻和脆弱性,同样把“未来”作为主题。《无尽长河的尽头》中写道:“与‘人类社会的’事情无关,而是‘历史’的车轮在前进,二十一世纪结束,就连接起二十二世纪,而再往后,是没有尽头的等质的时间在蔓延着(5)。”如此的庞大的时间感觉,反而理应使国家观和社会观麻痹才对。而对于小松来说,SF小说,似乎正是为了造成这种麻痹而存在的文学装置。

我们来讨论一下别的作品吧。小松实质上的处女作,写于1961年的《在地的和平/地には平和を》又如何呢?

《在地的和平》以1945年8月15日并未无条件投降,而是要在本土进行决战的战时日本为舞台。这个世界的日本军,贫困潦倒,连少年兵都被派去备战本土的游击战。而日本没有无条件投降的原因是,遥远未来的犯罪者试图有意地改变历史。故事的中心,是在这段“错误的”历史中,作为少年兵的主人公“康夫”,遇到了一个前来纠正历史的未来人。

不同往常,小松在这部作品中所传递出的政治信息相当明确。一句话,也就是对战后民主主义的天真,以及战后日本的无自觉肯定抱有强烈的怀疑。

例如在小说中,康夫与未来人之间有着如下对话:

“你也是什么都不知道的孩子啊……8月15日的无条件投降是唯一正确的历史,明白吗?”

“为什么那就是正确的呢?”康夫咬牙切齿地重复道,“你们这些人,可没有对这件事说三道四的权力吧(6)。”

康夫笃信着皇国史观,笃信着本土决战,也抱有着自杀的觉悟。未来人阻止了康夫的自杀,就此开展了这段对话,结果还是没有说服康夫。甚至相反,康夫的叫喊让未来人心里产生了怀疑。历史是否正确呢?他无从判断。

而近日由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翻译出版的小说《无尽长河的尽头》与《日本沉没》一样,都是小松左京的重量级的科幻作品。《无尽长河的尽头》篇幅虽不大,故事的舞台却发生在800亿光年宇宙直径、10亿年的时空里,探求的是人类存在。

尽管如此,犯罪分子还是被抓了,未来人的技术也正稳步修正着历史。二人的对话结束后,历史又回到了“正确的历史”,康夫在此失去了意识。然后到了这部短篇的尾声,故事唐突地转到了现在(小说执笔的1960年代)。康夫的生活还在继续,他也已经三十多岁了。在日本无条件投降和民主化的“正确的历史”中生活的他,忘记了皇国史观与彻底抗战的觉悟,拥有了一个幸福的家庭。小说在此描绘了康夫与妻子的闲暇乐趣。然而在此的康夫,突然捡到了一个本不应该存在于这个世界的童子军的徽章。然后他突然觉得,“这美丽的光景,家庭的游乐,以及在此的他自己,不,甚至他的社会、历史、以及其他一切,这个时代全体,突然间都褪色了,散发着腐败的气息,看起来令人作呕(7)”。康夫对这种感觉一阵发怵,随即摇摇头,甩走了这种幻想。于是这篇短篇的结局场面是,他的小儿子一边咿咿呀呀地嚷着,一边扔掉了这个“又黑又小”的徽章。

这个最后的场面,可以说对于当时的日本气氛是一种辛辣的讽刺,日本人假装战前的军国主义“从未发生过”,忘记各种各样的思想与错误,无辜地肯定着战后社会而走向经济的高度发展。在此,小松引入了“未来人”“历史改变”等SF的意向,而试图引入对时代的自明性的怀疑。未来人的出现不仅没有强化读者对社会(象征界)的信赖,更不如说是动摇了读者。

接下来,我们看看小松的第一部长篇,1964年出版的《日本阿帕切族》。这不是一部本格科学小说,更不如说是一部充满幽默性(humour)文明讽刺的寓言趣味的SF。

故事一开始,在失业本身已经成为犯罪的未来日本,主人公被判处“失业罪”,被剥夺了人权,赶到了大阪市内的“流放区”。流放区是战后的一片烧焦的荒地,四周都是铁丝网,也没有水和食粮。主人公挨饿,试图逃跑,但失败了。在差点死掉的时候,他被自称为“阿帕切”的住民所救。出乎意料的是,他们靠着在流放区内吃铁屑而生存(因为这是幻想背景嘛)。

小松左京(こまつ さきょう komatsu sakyo),本名小松实,1931年生于大阪,是日本著名的科幻小说家,同时也是随笔家、采访记者兼剧作家;1962年他在《SF杂 志》发表《易仙回乡记》,从此走上创作道路。日本科幻小说家,号称。

随着故事的发展,我们了解到了以下事实:阿帕切人是烧荒区的废铁工人的后代,是没有户籍和居住证的穷人们,也与少数民族和犯罪集团有着很深的联系。小说如此描述道,“阿帕切人大多是无籍者、前科犯、以及那些‘垃圾一样’的人们(8)”。换句话说,他们因为贫穷、不被当人看,所以只能吃铁屑。主人公也通过与他们的交往,学会了吃铁。这里的人类群体的设定,显然和《在地的和平》中的徽章异曲同工,象征着战后日本的遗忘,或试图去遗忘。而小说后半部分的故事是,这些阿帕切人与国家权力进行了正面冲突,最后破坏了战后日本。与“旧人类”不同,他们没有被古旧的价值观所牵绊,他们练就了强韧的身体(因为吃铁嘛)与合理性的思考。于是他们的“革命”,最终使得日本失去了固有的文化,大部分国土回到了被烧焦的荒地。故事的主要部分,以身为半旧人类半阿帕切的主人公对荒原的感叹而结束。“(大阪弁)真的,日本系个好国家呀——我老中意了……小巧、可爱、温柔——就像很久以前,在飞田买的初见世女郎一样……(9)”。

阿帕切是新人类。他们不仅是战后日本遗忘之物的象征,同时也是未来的象征。小松再次用对未来的想象力,不仅没有强化反而动摇了读者对于社会的信赖。未来,并非战后日本延长线上的东西,毋宁说更是要破坏它的东西。

小松的这种思想背景,大约是源于他十几岁时的战败经验。评论家石川乔司在对《日本阿帕切族》文库版的解说中,谈到了小松的故乡是战后烧焦的废墟(焼け跡),他引用小松自己在文章中写的话说:“在‘废墟空间’中,一切的生产都变成了‘玩乐(あそび)’。世界上最为认真(serious)的事情都变成了哄笑的源头(タネ),意义变成了无意义,价值变成了无价值。革命也、战争也,都变成了‘扮革命’、‘扮战争’”。“在时间、价值、意义等等都被完全去除了的这个‘烧焦荒地’的空间中,一切序列都被舍弃,完全变成了等价值——或者说是无价值,我们会注意到这两者同时存在着(10)”。

对小松来说,烧焦废墟并不仅是一个悲剧的记忆的对象。同时,它也是“自由”的源泉,它使得社会观念、文化优劣等等一切既存的价值无效化,使从零开始的思考实验得以成为可能。而小松的小说,实际上就从世界的毁灭让我们得以自由思考,这种感觉开始。所以《日本阿帕切族》让日本回到了烧焦废墟之中。

如此看来,小松的想象力与世界系的想象力就不能单纯地说离得很远了。破坏一切,学校、工厂、工作场所都被烧毁成为烧焦的废墟。这么一寻思,这不就是2000年代的世界系作家们喜闻乐见的光景吗?

至此,我一直强调的是,小松的想象力一般被认为与世界系相去甚远,但把他的作品详细看来,事实却未必如此。

一般通常认为,小松的作品的确是以对社会(象征界)的信赖为前提,并进而对其延长的未来进行幻视的“社会派SF”。而正是这些著作,让后来的小松投身于诸如大阪世博会的各种现实社会的企划(project)和公约(commitment)之中。然而,小松同时也写了不少类似于世界系的,对社会的信赖被摧毁而最终只剩下实在界(世界终结)与想象界(恋人)的作品。就此来说,小松可以称得上是世界系的一位隐匿的先驱者。

小松的文学从烧焦废墟开始。在此就不做进一步的分析了,但我认为,1960年代小松写的小说,一方面是为了填补对这种“什么都没有的空间”的畏惧,而写下社会派SF小说,成为一位经济高度发展与未来学的理论家;另一方面,为了表现这种敬畏,他也发表了一些看起来像是世界系的抽象且思辨的作品。现在回想起来,一方面他又与世界系对立,另一方面却又是先驱者,这好像确实是个矛盾。但事实上,这两方面其实是从同样的烧焦废墟的经验中,所诞生的双生子。

小松是世界系的对立面,同时又是隐匿的先驱者。听起来好像还蛮怪的,但如果我们把这种两义性当作前提,小松的作品中一以贯之的某个问题的意义就会浮现出来。

这个问题,就是我刚才提到的关于女性的形象(image)的问题。

主要作品有《复活之日》、《保护鸟》、《继承的是谁?》、《埃间谍》等,1974年《日本沉没》获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1985年《首都消失》获日本科幻小说大奖。1993年日本群马县的天文爱好者将他们发现的小行星命名为“小松左京。

小松其实不太擅长描写女性。不如说,他对于女性的视线,按照现在的常识来看是很有问题的。比如我刚才说到的《日本阿帕切族》里的主人公感叹。小松描写失落日本的魅力时,用“初见世的女郎”,也就是少女卖春妇的例子,小飞人卡尔松作品简介,以“小巧、可爱、温柔”来描写。也许小松在这里用卖春妇的例子,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意思。不过,将幼小卖身妇的身体用这样的语言来描写,并将其当做美的范例,这种视线以2010年的常识来说,那必然是“政治不正确”,不,在这之前就会以造成生理上的不愉快而遭到批判吧。

我无意在此为小松辩护。诚然,对卖春和性别(gender)的认识因时代而有着很大差异。小松所活跃的昭和后期的常识,与2010年代的现在那差异可大了去了。不过,就算我们考虑到这些差异,小松的女性描写还是有个重要的缺陷。纵观小松的写作生涯,除了后面会提到的几个例外,小松几乎一贯都把女性登场人物描绘成男性感伤的对象。换句话说,小松很少把女性当作活生生的人类来描写。小松的文学幅度显然因此缩小了。与筒井、星相比,小松的小说如今少为年轻人所阅读,或许也是其结果之一吧。

比如小松有一个创作于1970年代前半的短篇系列叫做“女人系列(女シリーズ)”。有“等待的女人”“旅行的女人”“歌唱的女人”等等,共同点是标题都带有“女人”。这些作品类型多样,有SF有恐怖小说有历史故事等等等等,并没有一个共同的世界观或者登场人物。但尽管如此,读者依然把它认知为一个系列的原因,正如作家田中光二所指出的那样,这些作品有一个共同的主题(motif):“旧日本女人(ふるい日本の女)”。田中如此记道,“这就是,[……]小松先生心中的永恒的女人像吧。”

“旧日本,连同古典形象的她们,也将逐渐消失。这曲双重的挽歌,不经意地重合、被重叠、二重叠化(二重焼き),以低沉而欢快的旋律歌唱着。/这不正是“女人系列”的主旋律吗(11)?”田中的这篇文章写得很正面,不过倒是相当指出了小松的局限性所在。即小松不过只是把女性描写成一种怀旧(nostalgia)的对象而已。

并且这种感伤,正如田中指出的那样,是叠加在西洋与日本、科学技术与自然,的这种文明论的对立上的。《日本阿帕切族》中的“初见世女郎”,就是作为日本的比喻所登场的。《无尽长河的尽头》中的佐世子,对于向着未来急速发展的社会冷眼相待,将自己与“依然还在那里,重复着如常的四季变化”的“葛城的山峦”重合起来,继续等待着野野村。在小松的想象力中,女性并不仅仅只是女性。她们还象征着在技术的支配下,朝着未来前进的男性主人公可以回去的故乡日本。

女性与日本的同一化。小松的SF中特有的想象力的力学,在《日本沉没》的高潮部分表现得最为明显。我们随后会再次详细讨论这部小说,总之问题场面在于,故事中最早对日本沉没做出预言的,担当着避难计划核心的“田所博士”,对一位老人吐露出心底话。田所坦言,当初发现日本沉没的可能性时,他曾“想过保持沉默”。因为,“我想让更多的人,和日本……和这个岛一起……死去”。而在听了这番吐露后,老人回答道,“你啊……是爱上了这个日本列岛啊(12)”。田所像恋人一样爱上了日本岛。所以想与它一同“殉情(心中)”。想让所有日本人与自己一同殉情。实际上,《日本沉没》的最后,正是发出了这种性爱与民族主义式的倒错的宣言。

对女性的爱。女性的形象常常与“日本”或是“自然”、然后是“故乡”,重合在一起。对于小松来说,这种爱,比起说是对平等的伙伴(partner)(妻子或恋人)的性爱,更常常意味着表现出儿子对母亲的爱。实际上,刚才的对话中,就把日本称作“妈妈(おふくろ)”。作为儿子的田所爱着名为日本列岛的母亲,换句话说也就是母控(マザコン)。

对女性的爱常常与对母亲的爱重合,或者换个更好的说法,若不在对母亲的爱的意义上,就无法把握对于女性的爱,这一小松的局限之处可以在他的众多小说中得到证实。比如说,与《日本沉没》并列的畅销书《复活之日》的故事,和《无尽长河的尽头》的结局一样,都是以在漫长旅途结束后,失忆的男主人公,被一位曾共度夜晚的年长女性称为“我的儿子”并拥抱着他的场面作结(13)。而众所周知,由《再见朱庇特/さよならジュピター》开始的,小松为何喜欢用“玛利亚”作为外国女性的名字这一问题,从上述文脉来考虑或许也意味深长。

小松描写不出一个活灵活现的女性。他只能把对女性的爱与对母亲的爱重合起来,与对日本、对自然、对故乡的爱重合起来,才能表现出来。一句话,小松所描绘的一众主人公,在饱经波折的旅途之后,全都是期图回到可以原谅的母亲的胸前的恋母控少年们。这一缺陷,对于小松的作品来说,无论是《日本沉没》这种社会派SF,还是《无尽长河的尽头》这种靠近世界系的作品,都是共通的。

本书的前几章,分析了对世界系困难做出应答的三位作家的作品。这里说的世界系困难,是由1970年代以来日本的想象力与现实的显著分离所定义的。然后,基于这一前提,在法月和押井章中已经指出,与世界系的困难联系颇深的原因之一,就是“母性的敌托邦(dystopia)”。对于原谅一切的“母亲(母なるもの)”的爱,让儿子的不能性愈发深刻。

然而,通过以上对于小松作品的解读,这一关于女性的问题,早已不局限于1970年代以来的世界系想象力之中了。回避直面异性,将对女性的爱视作对母亲的爱或者对故乡的爱,然后让自己一直不断思考“宏大的”问题,无论与世界系是否相似,小松的小说中倒是经常出现这样的男主人公。这是在母亲守护下的恋母控所创作的思辨小说。如此看来,世界系身前身后的区分倒是没那么重要了,1970年代狂热于社会派SF的团块世代的读者们,与2000年代狂热于世界系轻小说的团块青年世代的读者们之间,有着很强的连续性。这么一想,本书开头提到的宇野就主张,关注世界系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倒不如说只是旧时代价值观的苟延残喘罢了。

这样一来,我们,换言之,无法轻易地信任文学与政治、想象力与现实的联系的,身处2013年的我们,不只是要从世界系困难之中,而是该怎么摆脱“在母亲守护下的恋母控所创作的思辨小说”这一陷阱呢?

因而,在本书的总结章,下面我想探讨一下小松小说之中,逃离其中的可能性,或者说另一种母性与未来的可能性。而在这里,我们微妙地接近了本书中唯一的女性作家,新井素子在《底格里斯与幼发拉底》中所传递出的信息。本书的讨论从新井开始,经由法月与押井来到小松,最后又回到了新井,形成了一个圆环。

此话又怎讲?

我们刚才关注到了《无尽长河的尽头》中的佐世子。的确,她是小松作品中常常出现的典型女性形象。不过这并不是全部女性。也有例外,也有其他类型的女性。

我们再来读读《日本沉没》吧。说回来,这部小说是以地质学模拟与政治家们的活动为中心的恐慌小说。一部群像剧,并不一定要从一个视点来描写。不过,如果非要选一个主人公的话,那应该是深海潜水艇的操纵员“小野寺”吧。下面让我们跟随他的剧情。

小野寺,尚且年轻单身。他因深海探测的技术而被收买,被卷入了关于日本沉没的秘密计划中。他有一个被推荐结婚的恋人“玲子”。玲子是出国留过学的知识分子,一位名门家庭的小姐。在《日本沉没》的前半,设置了小野寺与玲子的相遇场面,二人的恋爱是这部小说的轴心之一。

小野寺在小说中途与玲子订立了婚约。然后在日本即将沉没的一系列连续灾难的早期,二人决定逃去瑞士。即使一开始就参与了秘密计划,但他还是中途离开了。小野寺的形象,是由早一个世代(小松自己的世代)的同事所形容的,“虽然作为日本人出生,但对于‘国’啊‘民族’啊‘国家’啊,都是一片黑暗,一片混沌,感觉不到宿命的羁绊”的“战后的青年”形象(14)。然而,在出发当天,玲子却被卷入富士山的喷发中死去了(15)。受到冲击的小野寺,没有了逃走的意图,并把剩下的时间全部投入于拯救灾民的工作中。

而在这一过程中,他又遇到了一个名为“摩耶子”的女性。她是银座的一位女招待,被描写为“有点奇怪”“在某些方面有点像小孩”,是一个稍显愚钝的女性(16)。实际上,小野寺在认识玲子的当晚就遇到了她。只不过当时她的存在并未给小野寺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尽管如此,《日本沉没》的故事,还是以因受伤而发高烧的小野寺,与自称“妻子”的摩耶子一同,在“没有一颗星星的漆黑的西伯利亚夜晚”,去往不知道目的地的场面,告一段落(17)。

在这里,玲子与摩耶子的对立,显然就与将日本作为被舍弃之物与无法舍弃之物的对立重合了起来。《日本沉没》讲述的,就是小野寺亦即“战后青年”,被玲子所象征的欧美的理性所吸引,但最终他不得不选择与摩耶子亦即日本一同殉情,的故事。实际上,摩耶子是年轻女招待的设定,就给人留下了和“在飞田买下的初见世女郎”同样的印象。

然而,如果说摩耶子就象征着对逝去日本的哀惜之情,那这部小说就有点奇怪了。

前面我写过,小松常常将日本和女人、而且是“旧日本女人”“母亲”,重合在一起。然而摩耶子却是个穿着廉价裙子的年轻女招待。不管怎么想都不是个“旧日本女人”。

而且她也没有被塑造成一位母亲的形象。这本小说中与这些形象重合的,怎么看都是玲子才对。“就像回到家,趴在母亲膝盖上哭泣的孩子一样,他一年半以来头一次感到平静,在玲子的身体旁大声哭泣。——我已经累了。好累啊……(18)”。玲子绝不是一个“旧日本女人”,但对于小野寺来说,她近似于担任着母亲的角色。话虽如此,小松在这部小说中还是杀死了玲子,而让摩耶子活着。

这一选择意味着什么呢?在这里,我们要注意到被定义的另一个特点,亦即玲子与摩耶子之间的对比。那就是“不生子的女人”与“生子的女人”这一对比。

玲子有财富、有教养。她有留学经验,性观念较为自由开放。换句话说就是一位“进步女性”。她向初次见面的小野寺问道,“性交,如此令人满足,又可以信手掂来,有什么结婚的必要呢?”而小野寺回答道,结婚是“为了生孩子”,而玲子只是“愣了一下”(19)。玲子就算是活着,也未必会给小野寺造小孩。

另一方面,摩耶子被赋予了一个对比性的性格。在小说的最后,他在西伯利亚的火车上,站在受伤的小野寺身边,跟他讲述八丈岛的传说。这与前面介绍到的田所博士与老人的对话一样,是对《日本沉没》整体的印象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的会话。其讲述了八丈岛被大海啸袭击,只有一个怀孕的女儿活了下来的传说。根据传说,她生下了一个儿子,她不得已只好与儿子交合,剩下了一个女儿,后来兄妹俩结为夫妇生下了孩子,岛上又恢复了人数。这里的八丈岛,显然就是沉没的日本的隐喻。随后摩耶子告诉我们,她的祖母就是八丈岛出身,并表露出从日本的沉没中获得的决心。“我是继承了岛之血统的女儿,就算别人都死了,就剩我一个人,我也要活下去。然后,无论是谁都可以,我都要得到子种,生下孩子,一个人也要把孩子养大。——如果是个男孩,而丈夫又不知所踪,我就会与这个孩子交合,生更多的孩子……(20)”。摩耶子要是最后与小野寺在一起,肯定会生孩子。

这一对比有着很大的意义。因为这意味着,对于小松来说,母性形象实际上是一分为二的,至少在《日本沉没》中是这样。

梳理一下吧。《日本沉没》中描写了两种母性。一种是玲子所象征的社会性的母亲。将男性治愈的、不生育的母亲。另一种是摩耶子所象征的(可以说是)动物性的母亲。她或许不会治愈男性(就像摩耶子宣称的“无论谁都可以”“得到子种”),但是会生育的母亲。而小松的小说,将最后的希望寄托在了摩耶子身上而非玲子。

这是一个选择了生育的母亲,而非治愈的母亲的故事。故乡的母亲失去之后,为了生存(生き残りのため)而选择新的母亲的故事。如此梳理一来,我们就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田所博士与老人的对话了。

小松用“妈妈(おふくろ)”来形容日本。如前所述,这里体现了田所的(以及小松的)深刻的恋母感性,然而实际上,在这里作家同时安排了会话对象的老人说出了残酷的台词,“但是……妈妈这种东西,也是会死的哦(21)”。这就是,对于田所发出想要与母亲亦即日本列岛一同殉情的告白后,老人作出的回答。在这次平常的对话之前,老人叫来了一个年轻女孩(我估计是情人吧),确认了她的裸体,告诉她要“生个孩子”并让其离开了自己身边。这里也传递出一个明确的信息,也就是不要做治愈的女人,去做生育的女人吧。

母亲已死,造个孩子吧。总而言之,《日本沉没》就是由这么一个非常简单的信息所贯穿的小说。

玲子与摩耶子。治愈的母亲与生育的母亲。社会性的母亲与动物性的母亲。回到故乡与生存(生き残り)的扩散。

《日本沉没》是一个舍弃前者而选择了后者的故事,这本小说,尽管与表面上的印象不同,但实际上与《无尽长河的尽头》一样,由相同的问题意识所贯穿,并且这本小说写下的东西,表现出了对《无尽长河的尽头》之回答的超越。《无尽长河的尽头》中故乡的母亲是绝对的。然而在《日本沉没》中的母亲死去了。两者的连续性,并不能从将一方视为世界系SF,另一方视为社会派SF的分类中看出来。

我再举一个例子好了。《无尽长河的尽头》与《日本沉没》发表之间的1967年,小松发表了一部名为《漫漫觐神路/神への長い道》的中篇小说,即使纵观小松的全部作品,这本书也算是佼佼之作。

主人公“富士(フジ)”原本是一位二十一世纪的男性。他所生活的21世纪的世界,已经达到了繁荣稳定,没有了未来的可能性,进入了一种无聊的平衡状态之中。富士对这个世界感到腻烦,进入了无限期的冷冻睡眠之中。然后他在五十六世纪被强行唤醒,但问题在于,在他沉睡的3500年间,“基本上没有发生任何一个根本性的变化”。从二十一世纪到五十六世纪,人类社会只不过在浑浑噩噩地度日子,“看不到任何一个超越物种和文明的可能性(22)”。绝望的富士,为了寻求至少一丝的意外性,在未来人的邀请下,进行了一次目的地在700光年外的单程旅行。因为那里传来了智慧的通讯,也许会在那里遇到外星人。在同一艘船上,有一位因同样的理由在二十二世纪进入冷冻睡眠,以同样方式被唤醒,又以同样方式绝望的,同为“古代人”的女性“伊娃(エヴァ)”。

这部小说中心的SF在于,描写了富士与未来人在700光年外,遇到了外星人的高度发达的文明与支撑这种文明的一种超能力。简单地说,这里所呈现的是一种世界观,即如果没有某种超能力的话,就理解不了宇宙和生命的意义,而智慧文明最终也会达到这种超能力。富士他们发现了一个可以帮助他们“进化”的外星装置。这一设定和《无尽长河的尽头》有着很深的联系。也就是说,富士在这里就像是站在《无尽长河的尽头》中,野野村所经历的时空之旅的入口一般。

然而,这部小说决没有给人留下什么阴暗的印象。在故事的最后,只有富士和伊娃留在了去往地球的宇宙船中(因为其他未来人都留在外星了),而小松写下了以下对话。

“性交什么的……”伊娃用沙哑的声音说道,“我都快忘记了——你呢?——没事吧?”

“你,会生下我的孩子啊……”他如此说道,“我们的孩子……”

“为了什么?”伊娃说,“都到这种时候了……”

“总而言之,无论怎样的偶然,从那个时代里侥幸活了下来,现在依然活着,还能繁育子孙,那就应当为此而努力”,他边说边解开衣服的扣子,“猴子也有作为猴子的,或者说‘作为一个物种的本分’所在。——黑猩猩,对于我们来说,确实是较为低等的生物。但是,即使他们无法突破自身的局限,即使在精神的进化方面只是一个死胡同,他们也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生存……”

“无论繁育多少后代,猴子永远都是猴子啊……”

“不也挺好吗——我们也,和孩子们一起去吃香蕉吧。一起去眺望夕阳吧……(23)”

小松在这里明确地宣称,“猴子”的“性交”战胜了《无尽长河的尽头》中壮丽的思辨,而那里至少还存在着另一个未来。这所谓的另一个未来也就是“物种”的“繁育子孙”的未来。这里距《日本沉没》中的八丈岛只有一步之遥了。《漫漫觐神路》可以视作,对《无尽长河的尽头》所描绘的世界系式的思辨、亦即在确保能回归的场所(想象界)的同时去往遥远未来(实在界)的旅行,如此进行了批判,并为《日本沉没》的写实主义(象征界)牵线搭桥的小说。

摩耶子这样的,幼稚的动物性的就事论事的对于活着的欲望,以及由此而接连诞生的生命,就将我们从“在母亲守护下的恋母控所创作的思辨小说”的陷阱中拯救了出来。我不清楚小松是否是头脑明确地描绘出这种图式的。只不过,他的作品历从《无尽长河的尽头》到《日本沉没》,似乎都是允许这种解释的。

而这里,跟我在前面提到的,第一章最后所介绍过的新井的《底格里斯与幼发拉底》的主题,有着惊人的相似。回头来看,《底格里斯与幼发拉底》,是以因无法生育而行将灭亡的一个未来殖民行星为舞台的小说。主人公是作为行星上的“最后一个孩子”而诞生的露娜,而在小说的最后,当她孤身一人茕茕孑立的时候,她终于领悟了殖民行星的存在意义,而且领悟了自己活着的意义。也就是以下的意义:“Nine这个‘殖民行星’的环境,已经与地球隔绝了400年,亦或者五百年、六百年,这取决于从地球而来的船何时到达,而下一个霸者生物的飞船来到这里,可能已经隔绝几十万、几百万年了。[……]这些生物与地球原产的生物交配的话,会发生什么?[……]或许,这会是极大的变化吧。当我们还在暖洋洋的地球摇篮中沉睡时,就已经发生了难以想象的大变化。/而且,这就是——Nine的,意义。/作为一个移民星球已经失败了的如今,这就是,仅有这是,Nine的意义(24)”。

当露娜出生时,殖民星球的社会已经崩溃,没有人赋予她生命的意义。露娜不知道象征界。她只知道疯狂寻找说话的对象的激情(想象界),与世界毁灭的现实(实在界)。露娜可以说是世界系想象力的结晶般的存在。然而最后,她在超越自身,而且超越人类的生命连接体(連なり)中找到了自己活着的意义(对于新井来说,也许还包括了无生命的角色连接体在内)。《底格里斯与幼发拉底》就是这样一个故事,而这显然也与《漫漫觐神路》的思想有着很深的呼应。

将想象力与现实连接起来的不同于社会的东西,与超越自己的漫长生命的联系,新井认为这是家庭的问题,法月认为这是恋爱的问题,押井认为这是loop的问题。关于这一点,或许作家们自身没有这个自觉。但他们前提,都在继续创作的过程之中,去寻求另外的东西来联系起想象力与现实。所谓世界系的困难之应答,就是这个意思。

向着离Sekai更近的地方。向着求生的意志。好像与现实社会毫无关系的、符号性的、角色志向性的、家里蹲的、看起来与世界系很像,这一点,在轻小说、推理小说和动画之类的亚文化中都有刻画,尽管是以十分迂回而扭曲的形式。如果本书不走这样一条弯路,是不能将这一原点重新发现的。我想在这本书里说的,正是这一回事。就此而言,本书也是对于充斥着现代日本的、符号性的角色志向的远离现实的虚构群体,提出了一个如何对其解读和理解的方法。

本书的探究基本上快结束了。最后,虽然可能有点画蛇添足,我们再来读一本小松的小说。这里要解读的是,小松的最后一本,也是未完成的一本长篇小说《虚无回廊/虚無回廊》。

小松作为SF作家的创作高峰期是在1960年代。他的许多长篇小说都是在这个时期写成的。到1970年代,他写作社会评论的比重慢慢增加。他的SF执笔开始减少,转向以思考纯文学和思想实验为主的复杂创作风格。当然这期间也有一些值得关注的作品,例如1977年出版的小说集《戈尔狄俄斯之结/ゴルディアスの結び目》,其中编入的四篇短篇都十分精彩。虽说并不广为人知就是了。

话又说回来,如此精力充沛的活动所付出的代价也确实是,在这一时期,完全没有看到具有初期小松的特征,也就是展现出壮丽而富有思辨性的世界观的本格SF作品。在这么一段漫长的空窗期之后,《虚无回廊》这部小说,是小松最后的、同时更是“小松式”的粉丝们期盼已久的一部长篇小说。

《虚无回廊》的连载始于1986年的一本SF专门杂志。不过,连载开始后不久,第二年也就是1987年小松就由于工作繁忙,中断了很长一段时期。当时他忙于1990年将于大阪召开的“国际‘花与绿’博览会”(花博)的总制作人的工作。花博结束后,1991年终于恢复了连载,不过在1992年,由于刊载杂志的休刊,连载又再次中断了。直到2011年小松去世为止,该系列都没有再次恢复创作。

我们来看看这个故事吧。这本小说以二十一世纪到二十二世纪初的近未来为舞台。故事(真正叙述的顺序多少有些错综复杂,我后面会提到)开始于一个直径1.2光年、长2光年的圆筒形巨大物体突然出现在距离地球不到6光年的宇宙空间中。

这一造成问题的物体屡次消失,而且还在以超光速的速度移动。从形状来看,人们显然会认为这是某种人造物,但其行为与规模都超出了人类可以理解的范围。人类试图向其发送探查机,但长达6光年的距离,以这部小说背景的未来社会技术来说,单程也要飞行四分之一个世纪以上,根本无法派遣活人。话虽这么说,由于考虑到可能会担任起与地外生命接触的任务,无人探查机也不太适合。因此,人类社会决定派遣由科学家“远藤秀夫”(在故事中以首字母“HE”[HideoEndou]为称呼)所创造的,并非“人工智能(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人工实存(AE=Artificial Existence)”。AE虽也是一台计算机,但与AI不同的是,它是经过长期的人类性的交流(communication)而被个别地培养出来的,拥有与人类无异的个性与判断能力,换句话说就是具有“主体性”的设定。

远藤所创造的AE,作为个体被命名为“HE2”。HE2被送去新的宇宙探查,而它的“经验”将作为它的人格模型被传送入远藤秀夫的大脑中。但就在HE2与巨大物体接触之前(说是之前,不过由于光速的限制,实际上HE2的时间已经与地球的时间产生了差距),年迈的远藤死去了,它与地球的联系也随之完全切断了。而HE2在这之后,将作为一个远离地球的“自由任务”的存在,在保有“自由意志”的情况下侵入物体的内部,开始探索。《虚无回廊》的故事在这之后,主要描述了HE2在那里所遭遇的,同样为该物体的谜团所吸引而来的地外智慧生命体,或者它们的复制品(就像HE2之于人类一样)。也就是说,这部小说的主角并非人类的远藤,而是人工实存的HE2。

实际上,小说的叙述就是从远藤死亡的场面开始的。人类死去,而AE获得了自由。在小说中,其实暗示了远藤之死,有可能就是为了让HE2解放而自杀。《虚无回廊》就从这一幕开始,追溯巨大物体的出现以及HE2的诞生。这是由人类创造出的人工知性,舍弃了母星的文明,独自一人跃入了地外生命的群体之中的故事。总而言之,《虚无回廊》就可以概括为这么一本小说。

远藤与人工实存,HE与HE2,差不多就像是父与子的关系。小说里虽然没有明示,但“HE”貌似也可以是“人类实存(Human Existence)”的略称吧?《虚无回廊》,也可以视作是孩子舍弃父亲,并宣布不会再回到故乡的故事。

都读到这了,各位也许已经注意到,这个故事是《无尽长河的尽头》的重复的同时,也是对其的一种超越。

如前所述,《日本沉没》,在某种观点上说,也可以解读为是对《无尽长河的尽头》的主题的继承。不过,从表面上看,两部作品给我们留下的印象却大相径庭。在这一点上,《虚无回廊》则不同。《无尽长河的尽头》与《虚无回廊》显然是相似的小说。《虚无回廊》这一作品,可以说是年过五旬的小松,回首而立之年的年轻自己所写的《无尽长河的尽头》并重复着这种想象力的同时,又给出了不一样的解答。

那么,两者之间有什么差异呢?由于《虚无回廊》是未完成的作品,所以我们无法对其进行深入的解读。不过我们牛刀小试一下,可以说两者之间最重要的差异,就与女性和生殖的问题有关。

无论是《无尽长河的尽头》还是《虚无回廊》,都是以知性是什么、宇宙是什么之类的这些抽象性的问题为轴的SF小说。以本书的文脉来说的话,就是都具有与世界系相近的结构。在这两者中,主人公都踏上了寻求宇宙之真实的漫长旅途。

二者第一个明显的不一样在于,前者的主人公最终回到了故乡,而后者的主人公从一开始就断绝了与故乡的羁绊。正如我反复表明的那样,小松的故乡常常与女性的形象重合。《无尽长河的尽头》中是佐世子。当男性向着时空的远方旅行时,女性则在故乡执着地等待着男性的归来。男女之间的角色分工很明确,而这一点从2010年代的现在看来问题是颇大的,正如我之前所说。而实际上这部小说对性差的处理,比《无尽长河的尽头》要错综复杂得多。

《虚无回廊》的主人公不是人类。而是人工实存的HE2。HE2没有性别。然而,这也完全不意味着,在这部小说中,性没有起到重要作用。换句话说,因为在这里,另一个有性的人工实存出场了。

我们更详细地看看吧。在《虚无回廊》的开头,HE2的诞生历程占据了相当的分量。HE2的生父,远藤,虽是天才但却不擅长人际关系,是一位略显家里蹲味道的男性。在他大胆地迈出开发人工实存的脚步的背景之下,他遇到了研究伙伴,后来也成为了远藤的恋人和妻子的一位女性“安洁拉·英格伯格”。安洁拉是动物学家,擅长交际,是开导畏缩不前的远藤的一位强势女性。

远藤的人工实存的开发,最初是从与安洁拉的人工智能研究的整合开始的。“AE”这一略称,最早是为了表现安洁拉所开发的人工智能,“安洁拉E”。而这里“E”的意义并不是实存(existence),而是胚胎(embryo)。这种命名上的差异,表现远藤与安洁拉方向性上的不同,而随着研究的深入,这一不同变得越来越明显。远藤认为“‘智慧’从一开始就是超越‘生命’的存在,‘AE’的目的,就是为了摆脱向着‘永恒与无限’的可能性的智慧所做出的限制,亦即‘生命’这种自然条件”,而与此相对,安洁拉则回答道“智慧本就是在‘生命’的基础上诞生的东西[……],是为了将‘生命的可能性’提到更高”(25)。对于人工智能的未来,远藤最终的目标是想要创造一个“身体”或者“实存”,而安洁拉则设想了一个更为动物性的生命。

而这一对立,也为他们的夫妇关系蒙上了一层阴影。当远藤驳回安吉拉的提案,开始自己进行研究时,安吉拉似乎完全没有兴趣去弥补失落。在这种情况下,安吉拉坦言自己婚前曾做过人工流产,但远藤并不领情,他们之间的关系出现了决定性的裂痕。不久后,安洁拉死于一场疑似自杀性的自动车事故。“安洁拉E”的发展被冻结,此后,远藤不得不抱着心底的创伤,孤独地投入到人工实存的开发之中。

然而,远藤直到最后都没有从安洁拉的亡灵中获得自由。他所开发的HE2没有性。而且他一直为人工实存是够该拥有性而苦恼,他甚至开始思考“也许,‘实存’这个思考的角度,就已经犯了个根本性的错误也说不定”(26)。在HE2完成之后,远藤也没能放弃安洁拉留下的“安洁拉E”。将HE2送入深空后,晚年的他,身边有了一个搭载了安洁拉E的人形机器人作为“玩偶”在身旁服侍他,疑似还有了伪夫妇关系。在小说中,暗示了这种倒错性的关系就是远藤“自杀”的原因所在。另一方面,被送入巨大物体中的HE2,也并非没有性的问题。HE2为了提高探查任务的效率,在自己内部创造了多个“子人格”。这其中有男有女。而当HE2与外星智慧生命交流时,他如此反省自己、扪心自问道,“说到底,这个宇宙之中,‘雄’与‘雌’的性差有什么意义吗?(27)”

远藤秀夫(HE)与安洁拉·英格伯格(AI)的结婚,创造了“人工实存”和“安洁拉E”两种AE。如此这般拥有两个种类的亲,两个种类的子,正是《虚无回廊》与《无尽长河的尽头》之间决定性的区别。《无尽长河的尽头》中,故事的轴心是父亲和孩子的对决,母亲只是一个归还的场所。然而在《虚无回廊》的故事之中,除了父与子,还有母与女。

以上特征意味着,小松在这部小说中,对《无尽长河的尽头》中作为自明前提的男女的角色分工提出了强烈的质疑,对作为人类代表(还假装忘记了自己的性欲)为了寻找真理而出发旅行的男性,与在故乡待命产子、等待其归还的女性之间的对立,提出了强烈的质疑。《虚无回廊》是小松作品之中第一部以性差为中心而构成的小说,并且也是直面并质疑了近代性的男性中心主义思辨的正当性的,一部饱含热情的小说。

正如我不断强调的那样,这部小说是未完成的。小松对此究竟抱有怎样的整体构想,这也只是推测领域的问题。不过,就阅读小说的残篇部分而言,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小说从中断部分开始,应该会以意识不到性的人工实存与意识得到性的人工实存,HE2与安洁拉E,“儿子”与“女儿”,两个AE的关系为中心,并进一步展开。

《虚无回廊》最初的章节,在远藤死后20年结束。这是HE2与地球断绝羁绊的14年后,也是这一切断信息传回地球的八年后。安洁拉E还在继续启动,与安洁拉长得一样的人形机器人还在工作。与安洁拉如出一辙的安洁拉E,在这个时代里,负责远藤死后开发的,量产型人工实存的“基础教育与人格形成导师”一职。并且,有人问她是否有朝一日想去往宇宙时,她回答道:“我最爱的丈夫与父亲远藤秀夫死去了。但是,我认为分身,‘他’……现在还,在5.8光年外的彼方——或者宇宙的其他地方,生活着。如果有一天,我也想去宇宙找‘他’,想跟他见个面……(28)”

现存的《虚无回廊》,并没有回收这条伏线。不过,从这段对话推测,小松或许是在小说中的某个地方想到了安排HE2与安洁拉E,“男性型”与“女性型”,更准确地说是“无性差型”与“性差型”这两种AE的相遇。实际上在小说的其他地方也有人提到,安洁拉E所训练的新型AE们,或者说“女儿”们,已经增长到数百个,并且正在为去往巨大物体的长途旅行做准备(29)。小松难道不会想到这样的情节吗:增值无数的安洁拉E的“女儿”们,终于在哪里追上了HE2,无性的实存再次遇到了性,而这种必然性,正呼应着巨大物体的谜团和宇宙的真理。这确实本会成为一个超越了《无尽长河的尽头》的故事。

以及在此,我认为这本书也与《漫漫觐神路》中的伊娃和《日本沉没》中的摩耶子不同,其描绘了更为复杂一步的女性观、生殖观。伊娃和摩耶子,象征了停止男性思辨的空中楼阁的生命之连锁。实际上,她们都被预告了之后会生下主人公的孩子。但是《虚空回廊》中的安洁拉,虽然希望生下孩子,但最后并没有。但她却留下了名为安洁拉E的分身,残留下了一种亡灵。安洁拉E并非人类。但是她,生下了无数的女儿,并持续不懈地追寻她的“父”或者说“夫”。而,对于“夫”来说,也正是通过女儿们的追寻,才得以初次打开时空的大门。这一展开(如果《虚无回廊》真的这么展开的话),就超越了《漫漫觐神路》中,以与伊娃的性来代替真理之探究的展开。

如果《虚无回廊》是这样一部小说的话,那么,这说不定就是应对世界系困难的最为美妙(elegant)的答案。

从佐世子到摩耶子,再到安洁拉。从等待的女人到生育的女人,再到迷上的(憑く)女人。到那个虽没有孩子,却散布分身的阴森女人。到散布角色的女人。然后男人,成为了身处数兆公里外的彼方的异世界中,探究着被非人类的女儿们所包围的世界之真理的“人工实存”。我在这里,很想再次回到新井素子的被毛绒玩具所包围的想象力中,不过这还是留待下次有机会再说吧。

在文学与政治,想象力与现实被割裂的现代社会之上,创作的根基究竟应当是什么呢?本书的探究从这一问题开始,而我行文至此,已经从四位作家的步途中找到了他们的回答(之类的东西)。作为文艺评论来说,本书的视点和方法论着实算是独树一帜,我也不知道这种考察在现代社会会传递到多少人的心中,但尽管如此,如果我写到这里的东西可以至少些微地让各位的读书变得丰富多样,作为一个曾自称文艺评论家的人来说,对此我会很高兴的。

欢迎来到,离Sekai更近的,与现实相分离之文学的世界。

注释:

(1)谷川流、『涼宮ハルヒの憂鬱』、角川書店(角川スニーカー文庫)、二〇〇三年、七―八頁。

(2)小松左京、『小松左京自伝』、日本経済新聞出版社、二〇〇八年、第三章参照。

[日本]小松左京《复活之日》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3)准确来说,这里的结构更复杂一点,野野村故事的“第二章”与“第三章”之间还夹了一篇名为“Epilogue(其2)”的文章,而到故事进行到“第十章”之后,才安排了“Epilogue(其1)”。

(4)小松左京、『果しなき流れの果に』、角川書店(角川文庫)、一九七四年、一〇〇頁。

(5)『果しなき流れの果に』、一〇七頁。

(6)小松左京(著)、東浩紀(編)、『小松左京セレクション1日本』、河出書房新社(河出文庫)、二〇一一年、六〇頁。在作者去世后,我从“日本”、“未来”、“文学”三个观点重新编辑了三卷本的文选(第三卷尚未出版)。本章中所讨论的一些作品都收录在了这套文选中。为了方便读者,本章尽可能地引用文选的页码。

(7)『小松左京セレクション1日本』、七三―七四頁。

(8)小松左京、『日本アパッチ族』、角川書店(角川文庫)、一九七一年、八七頁。

(9)『日本アパッチ族』、三七四頁。

(10)引用された小松の言葉は、一九六四年のエッセイ「廃墟の空間文明」より。小松左京著)、東浩紀(編)、『小松左京セレクション2未来』、河出書房新社(河出文庫)、二〇一二年、三五頁。石川に

よる言及は『日本アパッチ族』、三八五―三八六頁。

(11)小松左京、『湖畔の女』、徳間書店(徳間文庫)、一九八三年、二七八頁。

(12)小松左京、『日本沈没』(下)、小学館(小学館文庫)、二〇〇六年、三六九、三七一、三七二頁。原文标点省略。

(13)小松左京、『復活の日』、角川書店(角川文庫)、一九七五年、三九九頁。原文标点省略。

(14)『日本沈没』(下)、一七一頁。

(15)准确来说,《日本沉没》并没有明说玲子的死。只写了在伊豆半岛被卷入火山喷发而无法动身的玲子,给小野寺打了最后一个电话的场面。话虽如此,玲子描述的是火山砾倾泻而下的光景,而电话在半途就切断了,显然可以说她已经死了。话又说回来,《日本沉没》还有部续集,配合樋口真嗣的电影改编而于2006年出版(小松左京+谷甲州、『日本沈没第二部』上下巻、小学館(小学館文庫)、二〇〇八年)舞台是本篇25年后的未来。执笔《第二部》的也并非小松,而是小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作家谷甲州,也并不是本章所要分析的对象。但从本章的主张来看,“玲子”与“摩耶子”,治愈的母亲和生产的母亲这两个女主人公的对立,在《第二部》的故事中也有着重要的意义。有趣的是,在这部续篇中,玲子不知为何并未死于火山喷发,而是工作于联合国难民高级专员事务所,在帮助日本难民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而小野寺则在哈萨克斯坦的日本人定居地饱经风霜,他的妻子摩耶子也于五年前病殁。而且,摩耶子在结局终究还是没有生下孩子。在小说的终盘,玲子在四分之一个世纪之后再次跟小野寺相遇,而他们最初的会话,提到了曾经二人的有意的对话。

“我,没能生下孩子哦”

“……”

“那是很久以前……年轻时候的事了。某位女性曾经问我,‘你是为了什么,而结婚的呢’,而那时的我回答她,‘为了生孩子’”

“……”

“但我的妻子病弱……。结果,她没能剩下一个孩子就死了”(下巻三七五―三七六頁)

小野寺突然跟玲子说,摩耶子失败了。这是个非常残酷的场面。《第二部》显然地,将《日本沉没》中所传递的,舍弃玲子、并将希望寄托在摩耶子的求生意志(八丈岛的民间故事)之上的信息,完全颠倒了过来,化为了乌有。我不知道谷先生对这种反转有无自觉。不过在我看来,小松与谷之间,在对于日本是什么、人的生命是围绕着什么的这些问题的立场上,有着难以视而不见的不同。

(16)小松左京、『日本沈没』(上)、小学館(小学館文庫)、二〇〇六年、一二〇頁。

(17)『日本沈没』(下)、三九〇頁。

(18)『日本沈没』(下)、一八〇頁。

(19)『日本沈没』(上)、一三七―一三八頁。

(20)『日本沈没』(下)、三八八―三九〇頁。

(21)『日本沈没』(下)、三七五頁。

(22)『小松左京セレクション2未来』、二一一―二一二、二一六頁。原文标点省略。

(23)『小松左京セレクション2未来』、二六三―二六四頁。

(24)新井素子、『チグリスとユーフラテス』、集英社、一九九九年、四八五―四八六頁。

(25)小松左京、『虚無回廊Ⅰ』、角川春樹事務所(ハルキ文庫)、二〇〇〇年、六四―六五頁。

(26)『虚無回廊Ⅰ』、一七七頁。

(27)小松左京、『虚無回廊Ⅱ』、角川春樹事務所(ハルキ文庫)、二〇〇〇年、二三九頁。

(28)『虚無回廊Ⅰ』、一八四―一八五頁。

(29)『虚無回廊Ⅱ』、二三八頁。

上一篇 2022年12月13 15:15
下一篇 2022年12月06 12:29

相关推荐

  • [日]深泽直人《深泽直人》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在深泽直人的感官世界里一些行为都可以慢动作进行将日常习惯化为无数个片段从而找出人们没有意识到的细节再注入到原产品中——“无意识设计”CD播放器“设备自身的交互性,才是这个设计的魅力所在。”这款壁挂式C

    2022年12月19 271
  • SteveKrug《Don't Make Me Think》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GitHub上有一位叫皮埃尔·德·沃尔夫(PierredeWulf)的童鞋,通过以下方法,检索到了25本网上引用最多的编程书,相信你看过后一定会大呼过瘾!检索方法:1.在搜索引擎检索BestProgr

    2022年12月16 240
  • 盗墓高手怎样找墓,新手怎么找到古墓

    新手怎么找到古墓,说起盗墓这项绝活,我们中国人要是自称第二,恐怕全世界没有人敢当第一。考古是近代才有的概念,作为文物保护设立的部门。也就几十年的时间,而盗墓,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最著名的就是曹操设立的

    2023年01月03 227
  • [日]田中芳树《银河英雄传说VOL.10 落日篇》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2018年的4月,是被称之为“文艺复兴”的4月,随着大量优质动画的播出,三年又三年,等了又等的《银河英雄传说DieNeueThese》终于与观众见面了。《银河英雄传说》作为日本的SF小说,从1982年

    2022年12月19 253
  • [日]村上春树文《爵士乐群英谱》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别再提什么诺贝尔了如果有一个音乐贡献奖讲真,应该颁给村上春树从1979年村上春树第一本小说《且听风吟》开始,在每一个精心铺陈的文字场景中,主人翁的复杂性格及心情起落,都由浮在空中的音符不断体现;古典、

    2022年12月18 297
  • [美]劳伦斯·A.坎宁安《23位杰出企业领导者致投资者的信》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阅读挑战300书第8本译者序巴菲特成功的八字诀——与时俱进,良性循环巴菲特的投资方法到底适不适合中国人?这个话题争论了很多年。对于这个问题,我应该有一点小小的发言权,因为自从1995年的金秋时节,我初

    2022年12月23 243
  • [美]弗诺·文奇《真名实姓》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真名实姓》:怪不得刘慈欣盛赞它,是科幻小说魅力的完美体现在电影《头号玩家》里有一个少被人提起的台词梗:"我叫韦德。""什么?""我说我叫……""闭嘴。你疯了吗?你不能告诉别人你是谁。你不能说你的真名

    2022年12月24 269
  • 描写松树的诗句,赞美松树的诗句

    松树,一年四季碧绿葱葱,坚韧、挺拔、永不褪色,即使在数九寒冬,也傲然挺立在风雪中,赞美松树的诗句,依仿佛在传递着一种信念。,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松枝傲骨峥嵘,是一个真正的强者!涧松唐-

    2022年12月11 285
  • [日本]井上雄彦《浪客行第三卷》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上节讲到又八和武藏被两个女人救了。是两个相依为命的母女。母亲啊甲女儿朱实俩人在这个战乱的国家,依靠着在战后的战场上捡阵亡武士的装备倒卖为生。所以才会被她们遇到了武藏和又八。在这个战乱的年代,自然会产生

    2022年12月05 204
  • [日]大江健三郎《饲养》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铁凝既是创作者,又是功力深厚的评论家,极富人文艺术学养。她的身上有多重角色,可她说:“我本质上还是一个作家,大江健三郎和大江光,也最重视作家身份。”而今,在最新著作《隐匿的大师》一书中,铁凝首度公开私

    2022年12月05 214
  • 夏达《长歌行 02》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大家在小时候有没有看过漫画呢?在手机,电脑还有无线网络还没有那么普及的时代里,漫画作品基本上都是在杂志和单行本上和大家见面,从书报亭里面购买的纸质作品被传阅,翻阅,最终深深地留在大家的脑海之中。而《子

    2022年12月07 240
  • [日]三秋缒《不哭不哭,痛痛飞走吧》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一、当月光漫过如同珍珠一样的夏天,你是否还能找回内心最初的青春年少。二、人生路上最美的风景,永远消失在离开的身后,不哭不哭痛痛飞走吧简中,太多的错过,注定成为一种难言的悲伤,亦如这落纸的文字,总有那么

    2022年12月18 257
  • [日]白滨鸥《尖帽子的魔法工坊10》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一个女人陷于绝境,脚下裂开一道渊,地狱升起来,她索性跳下去,踩定地狱最底层,仰起头壁立千仞,从这样的角度,她重新打量世界。三十岁,她看清楚人间,可是她要如何再回人间去?”去年,80多岁的杨本芬书写母

    2022年12月19 298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