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乔治·奥威尔《1984》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http://image.tianshugan.com/file/202212/1599907230541438977.jpg)
乔治奥威尔的《1984》是一本已经被研究得透烂的书,但不管政治学家将其剖析得如何不留余地,我依然想写写合上书那一刻自己心中难以言喻的复杂感受,这是一种奇妙又难得的阅读体验,就像是被一股巨大又庞杂的情绪充斥着,一时间想到书里那些新词,想到书中世界和现实世界的联系,与乔治奥威尔相反,那些没有发生却有可能发生的未来,以及作者的一语成谶,它们真实的让人可怕。
书中所描绘的那个世界,是一个我宁愿被打死也不愿去生活的时代,可书中的那些人还是实实在在地在作者笔下活着。温水里的青蛙往往无意于自救,因为它们一点一点地习以为常。1984年的英国不仅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是荒凉破败的,人们的生活亦是苍白茫然、缺失方向感的。他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却无自救之意,是因为在他们的印象里,水一直是那么深,火一直是那么热。
在《1984》中,作者虚构了一个黑暗的极权社会,世界被大洋国、欧亚国和东亚国三个超级大国所瓜,三个国家之间的战争不断,统治者以改变历史、改变语言等极端手段钳制人们的思想,以具有监视功能的“电屏”控制人们的行为,整个社会就像一座监狱。电屏和某党的宣传单无处不在,历史每分每秒都在被修改。人们只信奉于“老大哥”的思想格言:战争就是和平,自由就是奴役,无知就是力量。
在真理部那些被框架禁锢着的生活中,温斯顿会在电幕看不到的地方拿出自己的日记本,偷偷地写下自己思考的东西,和茱莉亚艰难的约会,哪怕是见上一面也要精心部署好线路,甚至租下那间神秘的房子和茱莉亚约会。他在被迫生活在极权体制内,却想方设法挣脱一切桎梏,尝试着体制外的东西,为党效命却痛恨着党。在坚持着自己思想的路上,温斯顿每一步都走得艰辛异常,走得胆战心惊。
《1Q84》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树于2009年所发表的长篇小说。故事以双线(BOOK3为三线)进行,并以村上春树较少用的第三人称全知观点来说故事。《1Q84》荣获2009年日本“年度最畅销图书”第1名。长篇小说《1Q84》文本分为三卷。
人生来具有追逐自由的本性。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被诬陷入狱的安迪用十九年的时间挖了个地道,成功越狱。安迪所向往的自由,更多的是身体上的自由,正如安迪所言:有些鸟注定是不会被关在笼子里的,因为它们的每一片羽毛都闪耀着自由的光辉。而《1984》中温斯顿所向往的自由,则是身体和思想上的双重自由。因为在大洋国,不仅有“电屏”监控人们的身体,更有“双重思想”占领人们的思想。
喜欢阅读一本由英国左翼作家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创作的一部政治讽刺和科幻类小说《1984》。在许多角色之后,暗地里活跃着的男人。因为被怀疑参与杀死了狡啮慎也的部下,所以三年间一直被狡噛慎也追查着,目前在樱霜学院担任教师。
《1984》里是没有思想自由的,这就让整本书透露出一种无比压抑的沉闷的感觉。思想自由是最基本的自由,即使我们在没有人身自由的情况下,只要我们拥有思想自由,我们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一个自由的人,就如霍金之思想驰骋。我们可以想象失去人身自由的样子,定不是什么令人愉快的,但我们真正无法想象的是失去思想自由的场面,那必然是黑暗压抑、让人绝望的生活,就像温斯顿生活的那个年代。
《1984》:细思极恐的政治寓言.对此,乔治·奥威尔在《1984》中解释道,自由即是奴役,已经习惯环境压迫的正常人,不再想着思考,在他们看来,关于自由的任何东西都是冠冕堂皇的,倒不如死心塌地接受奴役。
我们会在没有黑暗的地方见面,这是奥布兰对温斯顿的承诺。在全书的结尾,奥布兰终于实现了这一承诺。温斯顿和茱莉亚都被释放了,他们重逢于街头,广场传来唱歌的声音特别应景。温斯顿坐在小酒馆里,两滴眼泪混合着杜松子酒的味道,顺着鼻翼流下,挣扎已经结束,他打赢了对抗自己的战争,他爱老大哥。温斯顿在奥布兰的改造下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牢笼自由者,享受着井底的自由之光,心中充满感激。
所幸,历史还是会让温斯顿这样的人不断出现,人类的文明跌跌撞撞至今,还是在走向自由。我们没有经历过那些年代,但是却被奥威尔笔下的冷酷场景所震撼,生活在那种年代的人,灵魂已经被专制主义榨干,仅仅剩下一具躯壳。即使现在的生活再不公平,我们也应该庆幸自己可以有自由的人身、自由的思想和自由的喜怒。因为有了这些自由,即使道路再崎岖不平,我们都能够找到走下去的理由和意义。
在这里小编想送给大家一段温暖的话:尽管晦暗的阴霾时常会缭绕在生活上空,但仍然希望岁月温柔待你,每一天都开开心心,快快乐乐。希望你的嘴边常挂一抹甜甜的微笑,也愿你生活的兰舟,只载欢愉,不载忧愁。
《1Q84》的书名也充满了玄机,很容易让人将其与乔治·奥威尔的经典作品《1984》联系起来,因为在日语中,数字9的发音和英文中的字母Q接近。村上自己也透露说,他欲以此书向英国著名作家乔治·奥威尔致敬。事实上,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