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hnFryer《格致汇编》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2021年是农历辛丑牛年。作为六畜之首的牛,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一向具有重要的地位。在传统中国文化中,格致汇编,牛往往是朴实、勤恳、坚韧的象征,深受人们的喜爱。在农耕时代的中国,牛是人们拉车代步的交通工具

2021年是农历辛丑牛年。作为六畜之首的牛,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一向具有重要的地位。在传统中国文化中,格致汇编,牛往往是朴实、勤恳、坚韧的象征,深受人们的喜爱。

在农耕时代的中国,牛是人们拉车代步的交通工具,也是农民伯伯重要的生产劳作伙伴,此外它还是祭祀活动中重要的祭品。在很长的时期里,连私自宰杀它都是不被允许的,至于吃上它的肉,对于大多数普通中国人来说更是难以实现。

而如今,牛更常见的还是作为提供牛奶和肉食的牲畜而存在,牛肉也已然成为中国人餐桌上颇为常见的一道美味的菜肴。从农耕时代走来,从“神坛”走向餐桌,数千年来中国人对牛和牛肉的认知经历了怎样的一番演化呢?

历史悠久的中国“牛文化”

我国牛的驯养始于旧石器时代末期、新石器时代早期,至今已有七八千年历史。在数千年的历史中,牛不仅是劳动人民不可或缺的生产生活工具,还具备着重要的文化属性,被赋予了丰富的精神内核。随着岁月的变迁和时代的发展,牛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在古代中国,牛被认为是具有灵性的动物,可以通神。商周时期,在国家重大的祭祀活动中,牛都是最为重要的祭品之一。在最高等级的祭祀中,也即天子、诸侯祭祀社稷的时候,需要备全牛、羊、猪三种祭品,这个组合被称为“太牢”。牛作为三牲之首,在祭祀中享有崇高的地位。其中,第一等的肉畜被称为 “牢牛”,采用的是最好的肉牛,地位高于羊;第二等的特牛,则低于羊的地位,至于猪肉则位居其后。

汉高祖刘邦过曲阜,曾以“太牢”祭祀孔子

除去祭祀的用途,牛亦逐渐被人们用作役畜。起初是被用来拉车代步,正所谓“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牛用来拉车载人,据考证至少在新石器时代后期已经出现,此后便一直沿用。神话中,便有老子乘青牛西出函谷关,杳然不知踪迹的传说。

老子骑牛图

而到了春秋时代,“宗庙之牲,为畎亩之勤”,牛开始被人们用于耕田。为更好地驾驭耕牛,人们发明了穿牛鼻的技术,只要穿上牛鼻,哪怕是孩童也能放牛牧牛。耕牛的出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资治通鉴》中有曰:“牛乃农耕之本,百姓所仰,为用最大,国家为之强弱也。”可见牛在农耕文明中的地位。

春秋· 牺尊(上海博物馆藏)

“禁宰牛”成为国家法令

除了北方的游牧民族,中国的大部分地区是以农耕为主的。春秋后期,铁犁牛耕的生产方式得到大力推行,使得牛作为劳动工具的作用和地位日益明显。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三令五申地下达禁止宰杀耕牛的法令,使得牛肉的食用范围大大减少。羊肉成了人们餐桌上的主角,明代以后猪肉又逆袭上升为中国的主流肉食。

唐朝韩滉的《五牛图》,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JohnFryer《格致汇编》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在民间,有不少地方自发形成了不吃牛肉的规定,还上升成为一种乡约和乡俗,比如在农耕为主的江南地区,禁止宰杀水牛的规定甚至被写进了某些族谱和家规之中。在春秋时代,我们还能听到诸如“庖丁解牛”这样的传说,但到了魏晋以后,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牛戒”故事。许多古代书籍中都收录有各种各样关于人们吃牛肉获病的事情。

《太平广记》中曾记载有人吃了牛舌后生下的孩子没有舌头的故事

唐宋之后,牛戒故事得到更大的发展,清初顺治帝还下令刊行《牛戒汇编》,可见朝廷对此的重视。

即为早期留学生的代表之一.容闳在学习中,感受到中国社会文化的不足,因此回国后,即希望能有更多人出国学习西方事物,在他的争取提议下,终于在1872年清政府选派第一批留美幼童,次年并有第二批,他们在中学毕业后,主要以西方的军事、工业技。

20世纪20年代杂志上刊登的《戒牛图牧童歌》,图画线条由阐述耕牛辛苦、告诫人们不要宰食牛、犬的儿歌组成。

除了观念上的传承,历代律法中都有明确的禁杀耕牛的律令。唐至五代时期是中国对耕牛保护特别严苛的时期,即便是遇到天下大赦,屠牛与铸钱、杀人等重大刑事罪一样,是不能获得赦免的。此后历代都继承了这套政策,比如在元代,人们可以食用自家老病的死牛,但禁止买卖,告发私宰者还能得到朝廷的奖赏。

明清两代延续了对于耕牛保护的传统,但在实施上时紧时松。一般在遇到天灾的时候,政府会特别将对耕牛私宰的惩罚当成是一种应对救灾的重要举措。在他们看来,禁止宰牛不仅是保护耕地、恢复生产力,还含有向上苍祈福的意愿。

不过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尽管法律条文十分严苛,在实际生活中,无论是在朝廷还是在民间,依然不断有人用尽各种方法偷偷买卖和食用牛肉,屡禁不止。这些场景还被小说家们写到了书中,《水浒传》里的梁山好汉总是动不动就豪迈地“切五斤上好的牛肉”,或许也是作者从另一角度表现他们敢于挑战国家法律的勇气与魄力。

《水浒传》中,武松上山打虎之前喝掉了十八碗酒,吃掉了两斤熟牛肉

到了明初,朱元璋为了倡导农业为本的基本国策,不仅带头不食用牛肉,也严格执行了禁止宰杀耕牛的政策。以至于在这个阶段,宰食牛肉的现象的确减少了很多,尤其在南方,可以说极大改变了宋元以来的饮食习惯,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近代。

“舶来品”牛肉餐食

不管怎样,好吃的牛肉虽然极具诱惑力,但一直都不是中国汉地普通百姓的主要饮食习惯。对于食用牛肉的根本性转变,其实是发生在近代开埠之后,主要是受到西餐东渐的影响。1843年上海开埠以后,迅速取代广州成为全国中西贸易的中心,西式餐饮之风的重心也转移到了这里。租界里,蜂拥而来的殖民者导致西餐食材的要求大大增加。

德国人在上海虹口百老汇路(今大名路)上开设的德隆牛肉庄

根据记载,在1849年时上海已经有专门的外国商店出售罐装的三文鱼、龙虾、蛤蜊、牡蛎、燕麦片、薏米、木薯粉、饼干、黄油、芝士、火腿、“花旗面粉”、蜜糖、红醋、白兰地、芥末、葡萄酒等进口食品,市场上也不乏西方人爱吃的牛羊肉、南瓜、番薯、烤面包等。

如前文所述,中国人历来有保护耕牛的传统,因此在食用牛肉的供应上,在华西人是经历过一番波折的。处于江南地区的上海及周边,水牛虽然十分常见,但是大多作为耕役使用,一般会用于宰杀的或是服役过度的老残牛只,或是冬季饲料不足农民因为经济拮据不得已才出售给屠宰场,并没有人专门饲养供食用的肉牛,更不用说提供牛奶等乳制品了。

1920年,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关于斐伦路(今九龙路)屠宰场地点的示意图(上海市档案馆藏)

这些老残病牛越来越无法满足在华西人的日常饮食要求,而中国从官府到士绅都十分反感将牛作为食物。为此,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试图和当时的上海道台进行协调,希望官方能鼓励南汇等本地的农民进行牛的养殖和贸易,但屡遭拒绝。

1860年代,根据调查,上海周边有屠宰场11家,每周总共屠宰约101头牛和98只羊在英租界销售。随着来华西人的增多,到20世纪初牛肉的需求量大增,上海的牛贩开始从周边地区,如江苏的丹阳等地贩运牛只到沪,再设法出售给本地的外国人肉铺,满足本地需求。

1905年,清政府发放给商人赴江浙两省采购食牛的“护照”(上海市档案馆藏)

在开埠的半个世纪里,虽然食用牛肉的多为西方人,但牛肉贸易一直依靠本地的中国商人维持。为了确保食用牛羊肉供应的安全卫生,工部局董事会开始提议建设公共屠宰场。然而,中国的商贩们却牢牢控制着货源和牛行,拒不配合工部局屠宰场的建设。从该建议的提出,到婓伦路(今九龙路)屠宰场建成,再到“远东第一”的肇勒路(今沙泾路)屠宰场建成开放,整整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时光。

建于1933年的上海工部局宰牲场(图源见水印)

从食用层面上来说,对于牛排等西式餐饮,大部分中国人在很长的时间里,普遍都感到难以接受,甚至在最初还带有一种“文明人”看“野蛮人”的心态,认为只有蛮夷才会食用半生的食物。

不过,到1870年代这短短几十年间,曾被视作“野蛮”的西餐文化竟然实现了大反转。租界和华界都开设起为数不少的西餐馆,逛马路、吃大餐俨然已经成为近代都市的时尚标志。

《飞影阁画报》中描绘上海人吃大菜(西菜)的情景

此后,“医院”一词渐约定俗成地指涉西洋传教士在商埠设立的医疗场所。1876年,由傅兰雅( John Fryer,1839-1928)编的以宣传西方 科技 为目标的上海传教刊物《格致汇编》则这样描述“医院”:“凡贫病者一概送诊,如为重病可以住宿,有。

1880年,著名的中式西餐馆——一品香西餐馆在福州路开张,也引发了大量尝鲜的中国市民。西餐馆也从洋人聚集区向城市各个商业繁华区辐射。

不过,无论是“一家春”还是“岭南春”,这些番菜馆,实际上仍然是适合中国人口味的改良后的广式、宁波式西餐。一般来说,“每客一元,有四五道菜,牛排、烧鸡、火腿蛋,应有尽有”。

在面对真正的英法大菜、西餐牛排时,中国人与半个世纪之前的先辈们一样,并未真正的接受。民国报人包天笑曾经与友人,去外滩的西餐馆尝试十块钱一客的“上海滩最贵”的西餐,对于餐食的味道,给出的评价是“莫名其妙”。但不管怎样,随着西餐的普及和推广,牛肉的食用开始进入到普通民众的视野之中。

民国报人包天笑,有《上海春秋》《钏影楼回忆录》等代表作

西式风尚下的滋补佳品

1、处在社交圈中是一种烦恼,而超脱出来简直是一场悲剧。2、厌倦,就是一个人吃完盘子里的食物后对盘子的感情。3、参加追悼会的程序常常是,先受一次深刻的人生教育,然后大家一起抽烟喝酒打牌。4、知识是一种使求知者。

从世界范围来看,人们的餐桌都在19世纪下半叶产生了巨大的变化,欧洲人的餐桌上土豆开始取代粥和面包,啤酒和汤以外,出现了咖啡,人造黄油和罐头食品让日常饮食变得日益标准化。工业化带来了大规模的移民,加上妇女走出家门开始工作,厨房设备的革新,使得传统的饮食体系土崩瓦解,在19世纪后半叶开始出现了新的烹调与吃喝的形式。因此,烹调图书成为介绍新的饮食文化的重要途径。

同样是在19世纪的60年代,在遥远的中国也开始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西餐食谱,并随后受到了市场的欢迎,逐步发展成为中国餐饮文化里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掀起这股风潮的先锋,既不是西餐厅的经营者也不是西餐的消费者,而是一位来华传教士的妻子——高第丕夫人,她编撰的西式食谱《造洋饭书》是迄今所知的第一本中文西餐食谱。

迄今所知的第一本西式中文食谱——《造洋饭书》

其中,西方传教士推崇的无疑就是牛肉。1850年,英国圣公会传教士傅兰雅(John Fryer,1839-1928)在自己创办的《格致汇编》(Chinese Scientific and Industrial Magazine)上,连载了刚刚问世不久的《化学卫生论》(The Chemistry of Common Life,作者James F. W. Johnston)的中译本。在这本重要的著作里,作者强调:“食粮之外,肉最养身。英国等人多以牛肉与馒头(面包)为食物之本。”

《格致汇编》

傅兰雅(1839—1928),原名JohnFryer,出生于英国肯特郡海斯镇一穷苦牧师家庭。贫困的家境使他从小养成了发奋学习、努力向上的性格。他自幼向往中国,萌生来华工作的愿望。稍长,曾在酒厂当学徒。后得政府助学金就读于伦敦海布莱。

1889年,美国长老会在华开设的美华书馆翻译出版了《西法食谱》一书,这是晚清中国最重要的西餐食谱之一,在书的开篇就写着“大概肉的当中,牛肉是最好,因为吃了牛肉可以加添气力”,随后详细介绍了“牛肉拣选的法则”“后腿的分法”“前腿的分法”以及小牛肉、牛舌、牛心等不同部位最佳的烹饪方法。牛肉具有较高营养价值且能强身健体的观念,也逐渐开始在中国人里传播开来。

不仅是牛肉,包括牛奶、乳酪、牛肉精等衍生品,也日渐成为了中国上层士大夫重要的养生佳品。晚清名臣李鸿章就是西式浓缩牛肉汁的拥趸,在他的书信中不断向好友、家人推荐这种来自西方的补品。在《伦敦新闻画报》上刊载了李鸿章访问英国时,大量采购“保卫尔牛肉汁”(Bovril)的漫画插图,可见他对此物的钟爱。

在《伦敦新闻画报》上刊载的李鸿章访问英国时,大量采购“保卫尔牛肉汁”(Bovril)的漫画插图

今天,如果我们翻阅同一时期朝廷馆员如翁同龢、陈宝箴、张荫恒、李鸿藻、盛宣怀等人的书信中,不时可以看到他们互相馈赠“牛肉精”的记载。招商局经理施亦爵甚至不厌其烦写信给盛宣怀,详细指导他如何自制牛肉精,以及具体如何服用等诸多事宜。可见,这种来自西方的保养品,几乎成为了晚清官场送礼的硬通货。

上海图书馆藏“盛宣怀档案”中招商局经理施亦爵与盛宣怀讨论如何自制牛肉汁的来往书信

创立于19世纪70年代的“保卫尔”牛肉汁何时传入中国,尚不清楚。但是到了20世纪初,牛肉汁的滋补功效似乎已经得到了公认。当时的报纸上屈臣氏大药房打出的广告里,已经开始售卖用牛肉汁、补铁剂和酒混合而成的“滋补铁酒”等衍生品。到了20世纪20年代,《卫生杂志》等医学刊物上,依然有不少中国人自己撰写的介绍牛肉汁营养成分的文章,可见此风之盛。国产的牛肉汁也开始投入生产和销售,大有取代进口产品的势头。

牛肉作为一种食品,在中国人的餐桌上经历了数次的转变:从尊贵的祭祀食品,到招来瘟疫灾难的可怕食物,再到舶来的怪异餐食,最终成为了一种滋补的佳品。其间的每一次转变,都与背后的政治、宗教、民族、时代背景等因素息息相关。

可见,食物与餐饮无论对于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都是最为普通却也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正如美国社会人类学家、哈佛大学的华琛教授所认为的那样,通过食物这个“透镜”,几乎可以观照社会和文化特征及其变迁的所有方面。

排版:一茶

上一篇 2022年12月16 22:51
下一篇 2022年12月08 17:12

相关推荐

  • [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整本书给我们传达的最基本的观点就是:网络、电视为我们提供纯粹的娱乐有它的好处。但糟糕的是它企图涉足严肃的话语模式——新闻、政治、科学、教育、商业和宗教——然后给它们换上娱乐的包装。媒介的改变注定带来的

    2022年12月24 234
  • [日]早见和真《我请求有罪》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早见真修,无论科技多发达,也没有解药能够解我们的心病。于是我们迷惑,在迷惑中彷徨,在彷徨中迷茫,在迷茫中挣扎,在挣扎中纠结,在纠结中摸索,在摸索中失落,在失落中破碎,在破碎中得到我们所有的伤感····

    2022年12月18 254
  • [法]甘丹·梅亚苏《有限性之后》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权力的游戏》第八季终于在一年半后开播了。十年前,原著小说《冰与火之歌》还只是一部奇幻小众圈子内部的“神作”,梅亚·罗马诺,HBO谨小慎微地投下试探性的拍摄资金,重要战争场面一带而过,拍摄国王出门打猎

    2022年12月20 255
  • [美]丹尼尔·利伯曼《锻炼》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Keep线上健身第一股:自律给我自由9月6日,健身APPKeep在港交所更新了招股说明书,离“线上健身第一股”还差临门一脚。Keep是目前中国月活用户数最高的头部健身APP,它的收入来源主要有两部分:

    2022年12月22 223
  • [美]威廉·坎宁安《环境的科学》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撰文|王塞北《怪奇物语》第三季携带众多联名产品回归暑假到来,煲剧是度过炎炎酷暑的良方之一。从2016年开始热播的Netflix科幻剧集《怪奇物语》即将在今年暑假迎来第三季,定档7月4日开播。而在开播前

    2022年12月23 245
  • [意]埃莱娜•费兰特《烦人的爱》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一边是誓死不露面的作者,一边是誓将人肉进行到底的媒体和大众,双方的“执著”势均力敌,而这场望不到尽头的“捉迷藏游戏”也意外助推了费兰特现象级的存在。随着2016年增补版《碎片》(第一版于2003年问世

    2022年12月18 268
  • [汉]司马迁撰《史记会注考证》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清钱大昕曾说:在司马迁以前,“古者列国之史,俱称《史记》”[1]。王利器先生据之,举证达四十三例之多[2]。可是如将王先生所举诸例仔细读之,再联系有关史料,便可发现,准确地说,这些例子中的“《史记》”

    2022年12月19 250
  • 有关爱情的名言,莎士比亚最浪漫的情诗

    有关爱情的经典名言1.爱,最需要的是舒坦。如果感觉自由、舒服、安心,你就爱对了;如果感觉处处被掣肘、受控制、没了自我,就该考虑调整了。爱,是互相依靠,相互温暖,相伴鼓励走向未知的未来。2.相爱时,我们

    2022年12月08 276
  • KarlMarx《Capital》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唯一目的和动机,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资本主义制度只是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特殊历史性的制度,它必将随着生产社会化的进一步发展

    2022年12月15 296
  • [德]米切尔·恩德《永远讲不完的故事》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阅读的重要性,在当下,已无需再多讨论。但是,如何为孩子选书?选什么书?如何让孩子爱上读书?男孩和女孩的书籍有何不同?……这都是很多家长的困惑。复旦大学附属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李郦从阅读对孩子语文素养的角度

    2022年12月05 211
  • 孔子名言名句大全,孔子20句名言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摘孔子《大学》2、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摘孔子《大学》3、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

    2022年12月09 261
  • [俄]伊凡·蒲宁《耶利哥的玫瑰》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1月文学报好书榜:总有一本书,开启你五彩斑斓的2021心灵之旅文学报好书榜新年已经过了两周,在这两周里,气温的跌宕起伏好似过山车,细想之下恰似人生——总有一些特殊时刻,有彻骨的冷,又有一些时候,在寒冬

    2022年12月17 279
  • [美]丹·凯利《彼得潘综合征》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文/夏花秋叶“我都是为你好”吗?心理学家丹·凯利博士(Dr.DanKiley)在自己作为心理医生的临床实践中发现,自己治疗的很多人都面临着成长的困扰,拒绝长大、拒绝承担责任。后来他用《彼得·潘》中的主

    2022年12月22 243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