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汉斯·德尔布吕克《战争艺术史》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一、整部著作的框架讲德尔布吕克,最重要的是要讲《战争艺术史》。先来看该书的结构和目的。4卷中的“古典时代的战争”讨论了从希波战争到罗马共和国恺撒时期的战争艺术史。顺便说一下,在18世纪和19世纪的西方

一、整部著作的框架

讲德尔布吕克,最重要的是要讲《战争艺术史》。先来看该书的结构和目的。4 卷中的“古典时代的战争”讨论了从希波战争到罗马共和国恺撒时期的战争艺术史。

[德]汉斯·德尔布吕克《战争艺术史》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顺便说一下,在 18世纪和 19世纪的西方战争研究者的术语库里边,“战争艺术”是个经常被使用的术语。这个术语一方面很好、很形象,另一方面也很含糊,实际上包含的范围非常之广。“战争艺术”不但指战略和战术,往往还包括军事组织方式和军队组织方式,而这两者—军事和军队组织方式,甚至说更广大的军事体制的结构同战略战术的关系甚为密切。特别是因为,有一些战略和战术只能在一定的军事体制和军队组织方式条件下才可能出现,也才可能被实施。

“蛮族入侵”大部分主要论述早期口耳曼人的军事组织,实际上它讲了政治框架中的军事和战争艺术,而这“政治框架”还包括了社会组织。它同时也论述了罗马军事体制的衰亡,还有拜占庭即东罗马的军事体制,连同西欧封建社会体制和军事体制的开始。

“中世纪战争”主要是论述中世纪里战术和战略的衰落和消亡;在中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就是在所谓 Dark Age—“黑暗时期”—里,谈不上有真正意义上的战术和战略。然后在第 3 卷的末尾(这是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德尔布吕克论述了战术体制,特别是战术阵列在 15 世纪的复兴,复兴者就是瑞士人。实际上,近现代战争方式就是从瑞士人开始,开始于 15 世纪瑞士同勃艮第的战争。

[德]汉斯·德尔布吕克《战争艺术史》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现代战争的黎明”将战术方式和战略思维的史事一直讲到了拿破仑时代。

二、古代战争真相的还原——批判性考证方法

他是这么一个很少见到的历史学家、史学大师:既能搞非常细的东西,进行非常严格细致的历史考证,恢复历史细节的本来面貌,但同时又不是一个主要注重这些的人;他主要注重的是宏观的揭示、宏观的真理,马克斯·德尔布吕克,是一般的、普遍的、广泛的趋势,并且从里面提炼出广泛的思想。

这一点同先前的战争史、军事史非常不一样。军事史一般是相当枯燥的,大都写打仗,有非常专门的细节,什么战场,什么战术行列,用什么大炮等,非常细致。如果你对那段历史非常熟悉的话,你大概会看得颇有兴趣,但是一般的人是绝对觉得枯燥的。然而,德尔布吕克特别关注军事史当中的所谓宏观的道理,这点和先前的军事史很不一样。

他研究战争史和军事史的目的已经在他的《战争艺术史》的标题当中显露出来了:在“政治史框架中的战争艺术史”,甚至在社会政治历史框架内的战争艺术史。主要的目的就是建立起两者之间的动态联系:一方面是政治实体,特别是国家的体制;另一方面是战争方式、战略和战术。他的主要目的就是在国家的体制,特别是在政治体制和国家的战略战术之间建立一种得到揭示的本质性关系,或者说揭示这两者之间的本质性联系。当然与此同时,德尔布吕克认识到,你如果要从历史中抽取出广泛的结论,升华出大的道理的话,首先你就必须准确地还原历史。

《朝花夕拾》有着丰富的思想内容,描写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和对师友诚挚的怀念,真实地书写了戊戌政变和辛亥革命前后作者所经历的生活种种——从农村到城镇,从家庭到社会,从中国到日本,每一篇都生动的反映了那个时代社会生活的一角 作。

[德]汉斯·德尔布吕克《战争艺术史》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怎么说呢?首先历史学家必须尽可能确定历史上一个个、一类类战争到底是怎么打的,要辨明历史细节。德尔布吕克的这个思想非常自觉,那就是因为要在历史中寻找或升华出宏观的结论,揭示出深层含义和主题,所以要非常认真、细致和严格地去辨识、探究和考证那些细节。

这样一来,我们就要谈到他对古代军事史料的批判性考证方法。这种方法有一个他自己创造的专门名称,现在真正懂行的人都用它的德文原文—Sachkritik,字面意思大约是“事件考辨”,实际上就是对军事史料的批判性考证。也就是说,这个方法回答这么一个问题:当代历史学家如何来考证和检验历史上(当然包括古远的,越古越难)流传至今的军事史料。

1、《战争艺术史》内容简介 《战争艺术史》(四卷)是汉斯·德尔布吕克的代表之作。作者创造性地重构了从希波战争到拿破仑战争2300年历史,是军事史学界的一座丰碑,是军事理论家们的知识宝库。本书所探讨内容不仅包括战略和。

三、三大主题之战术形式的演变

上面讲的是比较专门性的古代军事史料考证,而对我们大部分人来说,他的书的最大价值,在于它的三大主题。

随着后来罗马帝国的衰落和野蛮化,战术形式逐渐蜕化。政治混乱削弱并瓦解了军队的纪律,破坏了它原本优秀的战术形式、战术阵列。

越来越多的蛮族人进人了军队,他们不可能服从严明的纪律,也不可能结合为一种高度整合的战斗阵列。也就是说,随着国家的衰落,后来战术也发生退变。步兵不行了,战术阵列不行了,因为政治不行了,国家不行了。然后越来越明显的倾向是,越来越以重装骑兵来代替步兵,这慢慢就变成了中世纪的骑士。重装骑兵开始时当然不是这样,但后来慢慢全副武装起来,后来逐渐变成一个个单枪匹马、全副武装的“骑在马背上的武士”。当然这里边起决定作用的还有社会组织的巨大变化。所以在中世纪很长的历史里,军事史就被这样的人物所统治,就是一个一个的武装的骑士。

当然这个东西发展到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就成了一个现代的战术形式—现代步兵,现代常备军发展到了一个成熟的阶段。这是战争形式从希波战争到拿破仑战争的演变。

四、战术演变的的政治原因

坎尼战役以后,罗马几乎面临灭顶的危险,罗马人不得不进行政治改革了。根本的是要建立一个统一、高度集中和稳定的指挥体制。改革的标志就是公元前 211 年(坎尼战役五六年以后),罗马名将大西庇阿(P.C.Scipio)被任命为罗马非洲军队总司令,而且规定他的职位一直保持到同迦太基的战争结束,就是所谓第二次普尼克战争结束。当时元老院规定,如果不出现其他意料不到的情况,他的职位将保留到战争结束。这是从来没有过的,是政治制度的一个非常大的变革。对大西庇阿的这样一个任命,完全违背了罗马的政治体制传统,甚至可以说标志着共和国体制开始衰落。这就是走向恺撒,走向圣奥古斯都的第一步。但是,这样一种变革使得罗马军团有可能建立,使得罗马能够在坎尼战役之后没几年就灭了迦太基,并且逐渐成为地中海世界的霸主。所以在这个场合,政治同战争方式间的密切联系非常明显。用德尔布吕克的话来说,“第二次普尼克战争在世界史上的重要性就是罗马实现了内在的转变,这个转变极大地增长了它的军事潜力”(“The importance of the Second Punic War in world history is that Rome effected an internal transformation that increase her military potentiality enormously”),甚至可以夸张地说,也改变罗马国家的全部性质。这当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解释,同时因为普尼克战争老幼皆知,所以显得更加重要。

其实,他对战术形式的所有演变都有后面的政治和社会解释。例如对中世纪早期日耳曼人的军事体制 Gevierthaufe( 一个很专门的古日耳曼术语),他就分析了它后面的村社组织方式,指出它是这一组织方式的军事表现。然后他论证随着日耳曼人的文明化即罗马化,日耳曼的村社和 Gevierthaufe 也就逐渐瓦解了。当然还有或许更重要的例子—15世纪瑞士人的胜利。为什么会有这胜利?为什么会有战术形式和步兵在瑞士人那里的复兴?政治体制和自由民的结合。当然我们现在有了唯物主义史观以后,主要原因已变得很清楚:这里说的自由民按照我们的话来讲就是“中农”,有自己小块田地的农夫,就像恩格斯讲英国 17 世纪革命的时候,这样的人是军队的栋梁、共和国的栋梁。但是在德尔布吕克的时候,很多情况还不清楚,因而他说瑞士人的胜利之所以有可能,是因为在瑞士的各州当中,民主的成分和贵族的成分很好地结合在一起,用他的话说是“城市的贵族”(其实就是早期的商业贵族,就像在后来的荷兰)和自由农民大众很好地结合。当然,在论述法国革命战争和拿破仑战争时期法国战术和战略优越性的时候,他提供的解释和我们现在的解释几乎一样,就是革命引起了政治变化、社会变化和民众的激情等。

五、战略哲学——两大基本战略形式的提出和运用

在战略理论方面,或者说在战略哲学方面,他的最大的贡献是提出和论证了战略的两大基本形式—歼灭战略和消耗战略,这是对克劳塞维茨一部分思想的很大的发展。因为克劳塞维茨在论及这个东西的时候,他对自己的这部分书稿还很不满意,要修改,但是他后来就逝世了,所以自己没有写多少。德尔布吕克在战略理论方面的最大的贡献,就是强调所有军事战略都可以被分为两大基本形式歼灭战略(the strategy of annihilation)和消耗战略(the strategy of exhaustion)。歼灭战略是进行决战决胜性质的战役,消耗战略却是着重于消耗敌人的意志,作战仅仅被当作实现战争的政治目的的手段之一,而且往往不是最重要的。其他的手段有占领别国的领土,摧毁敌国的庄稼,摧毁敌国的商业,进行封锁等。德尔布吕克的战略理论的深层含义在于,决非像约米尼说的那样只有一种“不变的科学的战略原则”。历史证明,并不是只有一种战略原则、战略理论,能够适用于所有时期的所有战役。

上一篇 2022年12月08 09:37
下一篇 2022年12月19 05:25

相关推荐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