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傅高义《日本新中产阶级》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日本战后形成的“日本新中产阶级”在经济不景气的现状里逐渐分化,宏观层面上的“下流社会”催生了微观层面的“低欲望社会”,“低欲望社会”又反过来加强了经济不景气和“下流社会”的现状,最终形成一个阶级固化且

日本战后形成的“日本新中产阶级”在经济不景气的现状里逐渐分化,宏观层面上的“下流社会”催生了微观层面的“低欲望社会”,“低欲望社会”又反过来加强了经济不景气和“下流社会”的现状,最终形成一个阶级固化且向下流动易、向上流动难的“新型日本阶级社会”

日本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走完了恢复-增长-过剩-衰退的完整周期。在这种高速发展背后,新的与旧的观念、东方的与西方的文化,进步的与保守的政策,在日本这片土地上频繁“交锋”。

©Tatsuto Shibata

2010年之后,国内最近引进、翻译了很多研究日本社会的书,有日本人写的,也有造访日本的外国学者写的。它们往往切中了某一个时期的日本社会的某一些方面,但是要把问题讲清楚,还是得看“合订本”。

比如,译文君对日本的阶层问题很感兴趣,于是找来了4本书阅读,发现它们彼此联络,勾连出一幅战后日本阶层变动的历史图景。

PS:下文引用的“新中产阶级”“中产阶级”“中间阶层”意义相近,是不同作者对大致相同的一个群体的不同表述。

👉 点击购买纸质书(当当)👉 点击购买纸质书(京东)👉 点击阅读电子书

[美]傅高义《日本新中产阶级》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日本新中产阶级》是美国学者、东亚研究专家傅高义的名作。

傅高义50年代来东京做人类学研究,住在日本东京郊区M町某居民家中。透过M町居民们的生活方式,傅高义看到了一个庞大的“新中产阶级”形成的过程。

“新中产阶级”实际上就是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工薪族群体。他们每天挤电车上班,拥有一份稳定增长的收入。根据这份收入预期,工薪族家庭可以制定出一个明确的物质生活水平持续增长的“路线图”:这个月买电视,下个月买洗衣机,再过多少个月可以买冰箱,再过多少年可以购买更好的房屋……

日本大企业实行的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制为这份“路线图”上了一份“保险”,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又让高档耐用品的价格不断走低。多重因素叠加在一起,日本人对未来有信心,也敢于消费,这进一步刺激了经济繁荣。

©Tatsuto Shibata

出生、考学、进入大公司工作、结婚、积累物质财富、晋升、抚育子女、退休——这就是“日本新中产阶级”的人生路线图。

《日本新中产阶级》这本书所呈现出来的日本,恰如“战后一代”的精神风貌:虽然问题多多,但是充满信心与希望,干劲十足!

👉 点击购买纸质书(当当)👉 点击购买纸质书(京东)👉 点击阅读电子书

和傅高义注重观察、描述与分析的写作风格相比,《新型日本阶级社会》的作者桥本健二更偏重对数据的分析,在这本书里,你可以看到大量的数据和图表。

桥本健二认为,在日本被视为常识的所谓“一亿总中产”,并非一亿日本人真实地拥有中产阶级的物质生活水平,它只是反映了经济高速增长时代日本人的阶层归属意识:有一亿日本人认为自己属于中产阶级。

只要经济还在增长,人们就有过上好生活的预期,预期影响到了人们的判断,出现了“超过半数的人认为自己比别人过得更好”的奇怪现象。不管如何调查,最后得出的结论一定是:大部分人认为自己属于中间阶层。一旦经济增长受阻,人们对生活水平的认知就会更加实际,也更能认识到差距的存在。

©Tatsuto Shibata

在这里,作者引入了“决定系数”的概念。“决定系数”越高,说明人们判断自己的阶层归属时,需要考虑的因素越多。

随着经济泡沫破灭,原本彼此相像的、庞大的中产阶级开始分化,人们也开始引入更多因素来判定一个人是否属于所谓的“中产”,比如出身、财富、学历、职业、未来晋升空间,等等。

那么,日本人是如何理解这种差距扩大的现状的呢?超过半数的日本人认可“自我责任论”,即所谓“因竞争而产生贫富差距也是没办法的事”、“只要努力,谁都能富裕”。而且,越是富有的人,越是认可这些说法。

👉 点击购买纸质书(当当)👉 点击购买纸质书(京东)👉 点击阅读电子书

中产阶级彼此拉开了差距,有的人生活水平更高,有的人生活水平则下降。所以,日本学者三浦展在《下流社会》里将中间阶层进一步划分为“上流”、“中流”和“下流”。

他指出,在日本经济不景气的这些年,由“中流”上升为“上流”的实属凤毛麟角,但是由“中流”跌入“下流”却大有人在;除此以外,更显著的现象是年轻人满足于小富即安的生活,不愿意努力向上流动——日本的年轻人,早早就躺平了。

©Tatsuto Shibata

真的是年轻人不愿意奋斗了吗?让我们再打开《新型日本阶级社会》这本书,作者研究统计数据后发现:

经济不景气及其导致的“就业冰河期”,阻碍了出身中产阶级的年轻人执行“出生、考学、工作、结婚、积累物质财富、晋升、抚育子女、退休”的人生路线,如果他们第一份不属于典型的中产阶级式工作,就很难再向上流动;而能够跻身中产阶级里的“下流”,已经是比较细幸运的了。换言之,不是年轻人甘愿沦为“下流”,而是光成为、维持“下流”就已经花光日本年轻人的全部力气。

企业无法获得高利润的情况下,日本想要恢复当年经济繁荣的境况,希望渺茫。

👉 点击购买纸质书(当当)👉 点击购买纸质书(京东)👉 点击阅读电子书

如果说“下流社会”描述的是宏观上人口向“下流”集中的现象,那么与之匹配的,就是微观层面上个人缺少斗志、没有物质欲望的状态,也就是大前研一所说的“低欲望社会”。

前面提到过,傅高义笔下的日本“新中产阶级”充满信心与希望,干劲十足。战后二十年,日本处于一个由物质匮乏转向物质丰饶的转型期,人们竞相购买象征着高水平生活的房产、家电、汽车,换句话说,那时候的人有强烈的物质欲望。

这是好事还是坏事?至少从经济上看,这是一件好事,意味着不断增长的需求和扩大生产的空间。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70年代出生的人,他们仍然保持着经济增长时期的物质欲望。

但是,在他们的下一代眼中,父辈们为了满足物质欲望拼命干活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虽然表面看,父母们过着富裕的生活,但实际上被房贷压得难以透气,现实生活并不轻松。夫妇之间也几无情趣可言。只顾埋头工作的父亲,为了在公司出人头地,早出晚归,难以顾及家庭。

正是因为不想成为父辈那样的人,年轻人才选择过一种“穷充”的生活,即“穷且充实”。当然,这里的“穷”不是吃不饱饭的贫穷,而是物质条件刚刚好满足自己欲望、不购买资产也不负债、没有晋升空间但也完全无所谓的状态。

大前研一对这样的状态痛心疾首,他从日本本国的状况分析,引用其他发达国家的发展历史,视图向日本国民说明这一现状不可持续,最终会导致日本经济的全面破产。

上一篇 2022年12月09 03:50
下一篇 2022年12月20 18:22

相关推荐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