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列奥·施特劳斯《什么是政治哲学》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什么是政治哲学》并不好懂,这是我读完之后的第一感觉。首先这是一本有关哲学议论的文集。记得邓晓芒老师在讲解康德哲学的时候说过,西方哲学在康德之后已经变成一门专业的学问,非有系统的学习和老师指导是不能理

《什么是政治哲学》并不好懂,这是我读完之后的第一感觉。首先这是一本有关哲学议论的文集。记得邓晓芒老师在讲解康德哲学的时候说过,西方哲学在康德之后已经变成一门专业的学问,非有系统的学习和老师指导是不能理解到位的。而施特劳斯此书则更进一步——大部分文章乃基于对历史上一些著名政治哲学家作品的研读而写作的论文和随笔;因而若非对这些作家和作品了解,若不是读过、哪怕是浅尝辄止的粗读,几乎无法明白作者到底再讲什么,是何用意。其次,作者所使用的语言也可能成为普通读者阅读的障碍。语言是思想的载体,作者深邃的思考、广博的学识,即使组织成为简洁明白的书面语,也会因其逻辑长度、用词考究、论点繁复而增加理解上的负担。最后,东西方文化差异可能也会为流畅阅读造成一些阻碍。施特劳斯表现出一位长期浸淫犹太文化传统的知识分子思维,而其研究基本上是在西方古典学知识框架内进行,故对欧美读者或许显得不言而喻的宗教、哲学框架,对一般中国读者而言还是很陌生的,若非专业人士,恐很难与作者产生共鸣。

开篇《什么是政治哲学》,即本书题目,像是一部宣言,勾勒了施氏政治哲学的范畴、目标、方法和对象。政治哲学关心的是“关于好的生活或好的社会。因为好的社会是完整的政治的善。”[①] 事实上我们可以看到,随着人类步入现代文明,人的价值被发扬光大,随之自由民主思想得以广泛传播,而生活水平的提高、科技的进步保证了教育规模和水平前所未有的增强。所有这些的后果就是每个人都有发声的权利,每种观点似乎都应该得到尊重,因而渐渐的我们不再讨论什么是好什么是坏,因为好坏是个颇为主观的判断,这成为现代人的一种共识。然而施特劳斯旗帜鲜明的反对这种意识,施特劳斯政治哲学史,“归根结底,价值判断并不服从于理性控制,这种信念鼓励人们倾向于就对错或好坏做不负责任的论断(页15)。”也就是说,好坏这种看似是意见的判断实际上有相对稳定的标准。这里需要强调,作者对“意见”和“知识”的区分非常具有启发意义,似乎知识必须通过系统的教育学习得来,这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即使今天也是),而意见则人人都可以发表。

华夏出版社版本

然而问题在于,科学的发展、历史认知的前进、社会不断现代化,不可避免造成更多问题的出现,而解决问题就需要更多的答案,那么如果我们现代的知识存在问题,又该从哪里寻找出路呢?施特劳斯由此提出“古典解决方案”,意即向古代哲人学习,吸取他们思想精华,临摹前人解决问题的方式,通过“古今之辩”,找到真理和判断的准绳。就我的理解,施氏这种“回归传统”,从古代哲人寻求智慧的方式实际上并不新鲜,西方文明滥觞于两希,随后的路子不是均以这些古代先贤的思想为基础蓬勃发展吗?以至于“欧洲哲学传统最确实的一般特征是,它由对柏拉图的一系列脚注构成”;我国自古以来知识分子就言必称“孔孟”,而孔孟本人则时时刻刻不忘“尧舜之道”:“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论语 泰伯篇》8:19)”。向古人学习,是智慧,也是传统。但是在中国传统的解释系统里,“好坏”、“正义”虽紧紧与政治相联系,它们本身却从来没有成为研究的目标。中国古典智慧强调的是如何行动(尤其是王者),才能符合道德的标准,至于这个标准本身该如何定义,一直以来都似乎是不言而喻的事情。中西方思维的差异,从这本书的阅读中愈发明显。

研究政治哲学是为了参与政治吗?施特劳斯给出的答案显然不是。“哲学绝不会超出商讨或争论的阶段,绝不会达到决策的阶段(页3)”,也就是说,对具体政治事件的判断要由零星认识构成,这不是政治哲学家的目标。政治哲学家应当充实自己的智慧,规范自己的道德,成为“完人”,而后治理一个“最佳政体”。这与中国儒家“修身”的理想有些相似,而其最终目的:入世以造福世人,对于熟知中国自古以来读书治国理想和实践的我们来说再好理解不过了。至于施特劳斯本人,我们都知道是没有真正参与到政治实践当中去的,但他的很多学生完成学业后成为政坛上或者教育界响当当的人物确不在少数,但,他的学生是否如实实践了老师的理念,还是曲解自创,则是另一种话题。可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将自己的理念通过教育进行传播,不也是一种政治实践吗?中国的孔孟,西方的苏柏,他们自身的政治实践都以失败而告终,而他们所传播的思想最终在人类思想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

[美]列奥·施特劳斯《什么是政治哲学》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明确了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不得不再讨论一下研究者的问题。自我意识觉醒的程度与方向也是中西思想差异的重要方面之一。“天下大悦而将归己(《孟子 离娄章句上 28》)”,研究政治哲学是为了行王道,说白了研究者乃诸侯王室,不是普通百姓,也不是掌管具体事务的官僚,而是以“思想”施政的王。这一点与柏拉图培养“哲人王”的理念不谋而合。从侧面也不免引发我们思考:两族贤者不约而同的思考方式,是否确实来源于现实需求?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到底是历史发展的阻力还是推力?如果作为经济不发达的古代,这种预设是理所当然,也是可以被现代人所理解的话,那么如果在相比生产高度发达、经历了若干次思想解放的现代人来说,再做这样的论断,则会面临巨大的压力。但是施特劳斯却明说:“……人类生活乃至社会生活的目的不是自由而是德性……德性通常只有通过教育才会实现……这需要父母与孩子双方都有闲暇。但闲暇反过来要求一定程度的财富(页27)”。虽然残酷,但及其现实,乃至在当下的中国仍十分值得探讨。这无疑给“教育大众化”的机会平等、人类平等理想划了条刺眼的删除线。加之,施特劳斯别的一些观点,如认为古典派并不认为民主制作为具体的政治组织形式,天然优于其它政治制度。我疑心,由于这些观点发表于美国麦卡锡主义盛行的年代,为了不与官方以及主流民众意识形态相抵触,施特劳斯专门写了《注意一种被遗忘的写作艺术》。施特劳斯论证了历史上一些哲学家如何用隐晦的笔法写作,这样的论证建立在他所倡导的“文本细读”方法之上。用我们熟悉的说法,大概可以把这种写作看做“春秋笔法”,它所暗含的逻辑即:哲学或者科学必须保持在极少数人手中,而因此所产生和社会意见的冲突,则需要这些人容忍并避免与其发生直接冲突,只有这样,公众以及社会才不会认为哲学会对社会秩序产生威胁,从而也相应容忍这些哲学家的学说。

《西方传统·经典与解释:什么是政治哲学》是施特劳斯学述的标志性著作。施特劳斯的“政治哲学”依托苏格拉底的哲学经历,以整个西方思想史为织体,所展开的是西方哲学的整个古典传统。施特劳斯学述把源源不断的新生学子引向了柏。

书中收录的其它论文,包括《重述色诺芬的[希耶罗]》、《法拉比如何解读柏拉图的[法义]》、《迈蒙尼德论政治科学》、《论霍布斯政治哲学的基础》、《洛克的自然法学说》等,则完全是政治哲学的专论,加之施氏颇为碎片化的论述,读起来颇有一头雾水之感。不过,当中不乏引人深思的文字,如《重述色诺芬的[希耶罗]》中坚决否定现在颇为流行的“哲学无用论”:“哲学并非没有政治效果,它已经彻底变革了政治生活的品质。人们甚至有权利说,但是哲学观念就产生了重大的政治影响(页115)”;《迈蒙尼德论政治科学》中解释什么是道德德性:“伦理学不是要去探研幸福或者人的真正目的;对人的真正目的的探研属于严格意义上的政治学(页158)”等等。即使只读论文本身,也可以获得某些思考和感悟,但要随时注意自己的理解是否是作者原意,这便要求更为深入和反复的阅读了。

[美]列奥·施特劳斯《什么是政治哲学》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上一篇 2022年12月16 10:19
下一篇 2022年12月18 05:02

相关推荐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