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大卫·爱普斯坦《运动基因》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他出生时体重达5公斤,几乎是新生儿平均水平的2倍。他的父亲和祖父的身高都在2米以上。他的父母都曾是篮球运动员。小学五年级时,他的身高就超过了1.8米。他是第一个通过“选秀”进入NBA的中国篮球运动员,

他出生时体重达5公斤,几乎是新生儿平均水平的2倍。他的父亲和祖父的身高都在2米以上。他的父母都曾是篮球运动员。小学五年级时,他的身高就超过了1.8米。他是第一个通过“选秀”进入NBA的中国篮球运动员,8次入选NBA全明星阵容,最终进入名人堂。

有人也许会问:“我要是长到2米以上,是不是也能和姚明一样打进NBA?”

图1 奥运会中国代表队旗手“小巨人”姚明

据统计,身高超过2米的中国成年男性恐怕不足3万人。而在美国,年龄在20岁到40岁、身高至少2米的男性也不超过2万人。也就是说,如果单看身高这一个指标,你就要有千万分之一的好运。想拥有这份好运,你的爸爸和妈妈至少其中一人也得在身高上有一份“好运基因”。

麻烦的是,仅有2米的身高或许还不足够。人类的臂展和身高大致相同,平均身高约2米的NBA球员,他们的臂展可能会达到2.13米。白人球员原地垂直起跳的平均高度是69.3厘米,而黑人球员的是75.3厘米。

现在,我们出一道数学题:一个全部身体数据都是上述平均值的NBA球员在垂直起跳之后,他的手指尖大约能摸到多高的位置?

当然,并不是所有优秀的球员都具有2米以上的傲人身高。内特·罗宾逊的身高不足1.75米,可别忘了,他的臂展达到了1.85米——他没有看上去那么“矮”。如此说来,几乎所有NBA球员都比他们看上去要高,更不要提那些真正的“巨人”球员了。在中国球迷们心中堪称“小巨人”的姚明,他当年在NBA赛场上面临的压力有多大,大家不知能否体会一二?

然而,每一项运动要求的身体素质也会千差万别。在运动赛场上观看人类基因“万花筒”的杰作,真是让人眼花缭乱。在奥运会的开幕式上,身高2米的篮球运动员身边站着身高1.6米的体操运动员。游泳健将菲尔普斯的身型非常怪异:手超长,腿却很短,这种比例却能让他在水中犹如飞鱼一般。肯尼亚人和埃塞俄比亚人天生身形修长、腿部肌肉紧实,如此一来,他们不但腿部负重极小,而且具有超强的爆发力。同时,他们从小在东非大裂谷的高原地区生活,出色的有氧能力让他们在平原地区“随便练一练”,就能称霸世界田径场……

这些人恐怕就是所谓体育界的“王侯将相”吧?坐在赛场看台上或电视机前的凡夫俗子们知道,自己哪怕再拼命训练,也无法变成“飞人”和“飞鱼”。而在整个20世纪,中国乃至亚洲运动员在田径赛场上很难有所作为,尤其是男子短程项目和需要爆发力的项目。很多声音都在说,亚洲人恐怕“天生”就不太适合这类运动……听上去是不是很丧气?

直到2004年,一个人的胜利对这种言论提出了反驳。刘翔的突破的伟大之处在于,他证明了他所代表的人种,即大家通常说的“黄种人”,也是可以在短程田径项目上取得非凡成就的。遗憾的是,我们仍然无法说,黄种人和来自非洲的肯尼亚人和埃塞俄比亚人在田径赛场上一样厉害。在体型、体能、肌肉爆发力和天然生长环境方面,亚洲田径运动员恐怕普遍仍处于“劣势”。所以,单从基因和身体条件角度说,刘翔真的是一个“宝贝”。

图2 飞起来的刘翔

但是,假如拥有“基因优良”的博尔特生长在欧洲而不是牙买加,他还能健步如飞吗?假如张继科生长在美国,他还能成为乒坛上的“小霸王”吗?还是说,美国的小张继科也许更喜欢网球,或者被棒球教练看中?这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但贝多芬毕竟有其独特的个性,实际上,他的作品中弥漫着的是一股蓬勃的生命力,同时也弥漫着一种对无限、对理想的渴望。他已经超越了自己的肉体上和生活中的种种痛苦、恐惧、忍让、敬畏,他感悟到了生命的升华。正如E·T。

天才工厂

牙买加,这座仅有约300万人口的小岛被称为世界的“短跑工厂”,除了当地非洲后裔的优良基因之外,最重要的是当地的“跑步文化”。跑步是牙买加青少年的普遍爱好,赛跑是家常便饭。几乎所有孩子都会有意无意地接触跑步,甚至“被鼓励”“被要求”去跑步,有些孩子甚至把跑步当成实现梦想、改善生活的捷径。

朱自清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自称“我是扬州人”。1916年中学毕业并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1932年7月。

如此看来,中国男子足球是不是可以想一想,向谁学习或许比较有效?

常年艰苦的训练显然是不可避免的,这一点任何人都不能否认。运动赛场上从来都不会缺少运动员的血汗,哪怕他或她是众人眼中的天才。但什么才是“有效”的训练?要采取10 000小时的刻意训练吗?家长和教练员要不要逼迫一下孩子?

《运动基因》一书还深入分析到,许多真正的运动精英,比如网球巨星费德勒,他在儿童时期曾经打过羽毛球、篮球,还踢过足球,直到12岁才转入网球俱乐部。而且,他的父母从不“逼迫”孩子训练,和众多网球明星一样,费德勒在青少年时期的训练强度并不大,因此,费德勒一直对网球抱有极大的热爱之情。想培养一个体育健将,这里面的学问很大。

图3 费德勒小时候并没有被训练“折磨”

说到这里,在拿到金牌后,运动员到底应该感谢谁?刻苦训练的自己?慧眼识珠的教练?政府对国民运动和运动文化的投入?父母的支持和优良基因?

运动,先天还是后天?

[美]大卫·爱普斯坦《运动基因》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正因如此,大卫·爱普斯坦的《运动基因》一问世,不仅体育界颇受震惊,而且政治团体、社会学家、教育学家等各路社会群体也一片哗然。种族、性别和社会歧视的谴责声此起彼伏:“好极了,就算你再努力,也赢不了好基因!”“什么天才?这是无视运动员的艰苦努力!”“这是不是暗示,黑人运动员四肢发达、头脑简单?”……

很多遗传学者和体育界的同仁都为爱普斯坦捏了把汗。爱普斯坦却认为,没人敢说,不代表基因的因素就不存在。爱普斯坦就是要正视这些问题:运动成绩背后,天赋和努力到底各占多大比例?基因对体育运动和运动员有何意义?唯有大胆地讨论这些问题,人们才能真正理解运动,减少体育人才的浪费,让运动员避免不可逆转的伤害,甚至是死亡的威胁。

更重要的是,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到底能从这场“运动基因”的大讨论中获得什么好处?

你想过没有,运动会是一个多么莫名其妙的发明!人们专程聚在一起,甚至远隔重洋也要通过电视机观看其他人奔跑、跳高、投掷、游泳、冲撞、争球……今天的人类为什么不舒舒服服地在家里看电视,非要特意换上舒适的跑鞋、穿上游泳衣、拿上球杆,跑去挥汗如雨,弄得自己气喘吁吁?

今天,大多数人类不再需要依靠大量体力活动才能维持生存、保证繁衍,但“运动”早已写入了我们的基因,仍旧是人类最钟情的活动之一。事实上,人类对运动的痴迷与祖先最开始的“狩猎—采集”生活方式有关。除了满足维系健康这一基本需求外,人类热爱探索大自然,向往长途旅行,追求速度带来的刺激和快感……就算你再不喜欢运动,偶尔逛个商场也是需要体力的吧?

《运动基因》一书生动讲述了人类运动表现背后的先天因素,比如:为什么有的人吃多了也不会胖?有的人坚持跑步却难以成功减肥?为什么有的人一打篮球就容易扭伤脚腕?为什么有的人对训练的响应能力比较好?等等。此外,假如你携带心脏肥大、大脑损害不易恢复等遗传风险,你可能会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冒着生命危险从事高强度的体育训练。再如,人们对疼痛的承受能力也有天生的区别——“谁也不能真正理解我的痛”,这话真是一点儿错没有。更有甚者,一个人说服自己从沙发上站起来去跑步,这样的“运动激情”背后也有基因在“作祟”!

有了这些信息,普通人也可以有意识地寻找最恰当的运动方式——有氧运动还是无氧运动?抗阻训练还是肌肉力量训练?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希望接受专业人士的辅导和建议,寻找自己的“精准训练”方式,达到塑身、加强力量、改善体能等不同的运动和训练目的,避免做出无用功。

大卫回到伦敦,在斯本罗律师事务所任见习生,获悉姨婆的律师威克菲尔落入了诡计多端的希普所设计的陷阱,这令大卫十分愤慨,贝西姨婆濒临破产,这时大卫再次遇见他当童工时的房东密考伯,密考伯是希普的秘书,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最终揭露了希普陷。

人人都是运动爱好者,即便我们成不了那千万分之一的幸运儿,也可以成为“身体的强者”。快点动起来!

《运动基因:非凡竞技能力背后的科学》

在体育运动中,“先天与后天”的争论由来已久。作者经过多年调查,采访了众多科学家、运动员和冠军选手,最终基于现代遗传学和运动科学的研究成果,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讨论。作者不但重新审视了人们对于天赋和努力的认知,同时还大胆谈及文化、经济、性别、种族、训练方式等因素对人类运动表现和体育竞技能力产生的深远影响,揭露了运动中的遗传风险,探讨了人们该如何面对先天因素,开展适合自身、行之有效的训练方式。

本书适合体育爱好者和专业人士,以及科普爱好者阅读。

本书已有21种语言版本。

联袂推荐

l 美国前总统奥巴马

一、鲁迅简介:鲁迅,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新文化运动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

l CCTV5主持人 张斌

l 华大基因CEO 尹烨

鲁迅著有小说集《呐喊》,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从革命民主主义出发,抱着启蒙主义目的和人道主义精神,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

l 国家队体能训练中心负责人 王雄

荣誉奖项

l 《纽约时报》10大畅销书

l 《华盛顿邮报》非虚构类最佳图书

l 《跑步者世界》年度最佳图书

l 美国国家科学院科学传播奖

本文作者:乐啊童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维基百科

上一篇 2022年12月20 02:48
下一篇 2023年03月26 23:54

相关推荐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