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寻是多少米,古代一寻等于多少尺

《山海经》中名山的记述都以“里”为单位,要破译《山海图》就必须搞清楚一里等于现在的多少米。我们现在的一里等于500米。但在上古,一里也等于500米吗?按《春秋谷梁传》:“古者,三百步一里,名曰井田。”

《山海经》中名山的记述都以“里”为单位,要破译《山海图》就必须搞清楚一里等于现在的多少米。

我们现在的一里等于500米。但在上古,一里也等于500米吗?按《春秋谷梁传》:“古者,三百步一里,名曰井田。”53(李学勤主编 《春秋谷梁传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年 P204)就是说,古时以三百步为一里,方圆一里为九百亩,每一百亩划分为井字形状的九块田,称之为井田。从中可以看出,一里等于三百步。

然而一步又等于多少米呢?

请看汉儒的《礼记》:“古者以周尺八尺为步,古代一寻等于多少尺,今以周尺六尺四寸为步。……古者百里,当今百二十一里六十步四尺二寸二分。”54(清 孙希旦撰《礼记集解》 中华书局 1989年 P393)《礼记》指出了周以前是以周尺八尺为一步的。周时采用的是八进制,如高度一仞等于八尺,一尺等于八寸;《大戴礼记.主言》:“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寻,十寻而索;百步而堵,三百步而里”《大戴礼记汇校集解》引蔡邕《独断》说“夏十寸为尺,殷九寸为尺,周八寸为尺。”又引《周礼注》云:“八尺曰寻。”一寻,就是人伸开两臂的长度,周代等于八尺,也就是一步的长度。到了西汉,采用的则是十进制。

请看汉儒的《礼记》:“古者以周尺八尺为步,今以周尺六尺四寸为步。……古者百里,当今百二十一里六十步四尺二寸二分。”54(清 孙希旦撰《礼记集解》 中华书局 1989年 P393)《礼记》指出了周以前是以周尺八尺为一步的。周时采用的是八进制,如高度一仞等于八尺,一尺等于八寸;《大戴礼记.主言》:“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寻,十寻而索;百步而堵,三百步而里”《大戴礼记汇校集解》引蔡邕《独断》说“夏十寸为尺,殷九寸为尺,周八寸为尺。”又引《周礼注》云:“八尺曰寻。”一寻,就是人伸开两臂的长度,周代等于八尺,也就是一步的长度。到了西汉,采用的则是十进制。

一寻=2.67米 一仞=2.67米 一咫=0.

据周代考古实证,周代的一尺等于0.231米。这是无疑义的。由此可知,周代一步等于0.231*8=1.848米。周代一里也就是:300*8*0.231米=554.4米;汉代一步等于周代的六尺四寸,则汉时一步等于0.231*6+0.0231*4米,即等于1.4784米,一里等于443.52米。

一寻是多少米

《山海经.海外东经》说:“帝命竖亥步”,这里的步,为推步的意思,指根据天文推算,以步晷日影的长短测算两地之间的距离,并非行走步测两地距离。

至少在大禹时代,中国的长度单位就有统一规范,即以人体的一定比例为度量。如《大戴礼记》说:“宰我曰:‘请问禹。’孔子曰:‘高阳之孙,鲧之子也,曰文命。敏给克济,其德不回,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声为律,身为度,称以上士;亹亹weiwei穆穆,为纲为纪。’”59(方向东撰《大戴礼记汇校集解》中华书局2008年 P62)这里的“声为律,身为度”就是说大禹以他的话为律法,以他的身高为尺度标准。这里的律其实是律法,并不是前人说的音律。以言代法,可谓大禹开其先河。不要以为法律是战国以后才有的事,须知,早在公元前2100年左右,两河流域乌尔纳姆就制订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法典《乌尔纳姆法典》,公元前18世纪,汉谟拉比就颁布了目前已知的世界上第一部成文法典。《史记》说:“岁二月,东巡狩,至于岱宗,祡,望秩于山川。遂见东方君长,合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扑作教刑,金作赎刑,眚灾肆过,怙终贼刑。” 东汉经学家郑玄解“律”为音律。60(司马迁 简体字本《二十四史.史记》中华书局 1999年 P18)而《尚书.舜典》有同样记载:“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肆觐东后。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扑作教刑,金作赎刑,眚灾肆赦,怙终贼刑。”东汉经学家马融则说:“律,法也。”61( 陈襄民等注译《尚书》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8年P301)东汉郑玄解“律”为音律,这是错的。文章后面出现了五刑,五刑为咎繇所制,早在尧舜禹时代就存在了。尧舜禹时代是有刑律的,大禹以言代法,并非无稽之谈。

都不能。

事实上《五藏山经》已经给后人留下了破译密码,只是后人没有留意而已。《山海经.西次三经》说:

“峚(mì)山,其上多丹木,员叶而赤茎,黄华而赤实,其味如饴,食之不饥。......自峚山至于钟山,四百六十里,其间尽泽也。是多奇鸟、怪兽、奇鱼,皆异物焉。

一寻是2.67米。一寻是中国古代的长度单位,在两米左右,秦代以后尺长经常变动,隋唐宋元时尺长在30厘米左右浮动,明清到现在度量衡稳定,尺定位2.67米没再变过。中国古代的一种长度单位,两臂为一寻。不论是测量宽度还是。

一寻是多少米

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钟山。”

请注意,此段经文前面说“自峚山至于钟山,四百六十里”,经文峚(mì)山后面叙述钟山时又说“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钟山。”比较二者,可知《五藏山经》至少存在二种尺度,有前贤对经文距离作了修订,后面的420里和前面的460里是相等的。这一后一前的“里”,尺度是不同的,其比例关系为: 1.0952倍(460/420)。“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钟山。”这是大尺;“自峚山至于钟山,四百六十里”这是小尺。

一寻是2.67米。一寻,汉语词语,是为古长度单位,基本数据大约是1寻=八尺=2米67。我们现在的长度计量单位一般是毫米、厘米、分米、米,但是在古时候并没有这些单位,一般都是用寻来做长度单位,那么下面小编就来跟大家说。

那么这大尺、小尺到底是多长呢?

因为《山海经》形成于禹、益之前,其历史时代和陶寺遗址相当。据考古结果,陶寺遗址发现一中期墓葬的尺,其长为0.25米;另外,陶寺早期墓葬中还发现一木杆,长2米左右,学者们研究认为,陶寺尺的长度是25厘米。

“自峚山至于钟山,四百六十里,其间尽泽也。是多奇鸟、怪兽、奇鱼,皆异物焉。”这一句应是周人或者是周人祖族补注的,用的是0.231米的小尺,一步等于1.848米。

峚山至于钟山,四百六十里,一里等于300步,周步为1.848米,则峚山至于钟山共255024米。255024米等于尧舜禹时期的420里,则尧舜禹时期一里等于607米。因为一里为300步,则尧舜禹时期一步等于2.024米。知道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结合《五藏山经》的里程,丈量天下了。

至于尧舜禹时期尺的大小,我们其实可以忽视之,因为《五藏山经》是以“里”为单位计算距离的,只有二处涉及到步长,我们无需用到尺。实际上尧舜禹时期的尺度我们也可以大致推测出来。因为尧舜禹时期的步长为2.024米,如果尧舜禹其时以十尺为步,则尧舜禹时一尺等于20.24厘米;如果其时以八尺为步,则其时一尺等于25.3厘米,也就是说尧舜禹时期可能有二种尺,一种是20厘米的尺,另一种是25厘米的尺,前者以十尺为步,后者以八尺为步。巧的是,陶寺遗址恰恰出土了早期的表,木杆长2米,恰恰等同步长,也出土了时代为中期的25厘米的尺。由此我们发现,陶寺遗址早期是以十尺为步,中期则是以八尺为步的,早期的尺约为20厘米,中期的尺是25厘米,步长均是2.024米,取整为2米。

事实上以陶寺遗址的步长为准,最接近于历史!其原因,一是因为帝尧、帝舜和大禹时期,曾经统一过度量衡。《尚书》说:“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肆觐东后,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63 陈襄民等注译《尚书》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8年P301由此可见,尧舜禹时代法律、度、量、衡四者是统一的,尧舜禹时代之步和里是有统一规范的;另外《大戴礼记》也说大禹“以身为度”。这里的度为尺度的意思,可见大禹时期尺度也是有统一的标准的,。二是陶寺遗址考古测年为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1900年之间,中国历史传说中的尧舜禹就在此一时期内。帝尧、帝舜及大禹曾统一过度量衡,陶寺遗址是否帝尧都城无关紧要,只要陶寺遗址之步长在尧舜禹度量衡统一规范之内就行了。三是西汉刘歆《山海经表》说:“ 已定《山海经》者,出于唐虞之际……禹别九州,任土作贡,而益等类物善恶,著《山海经》。”64(郭璞注《山海经》 尾阳书肆 日本早稻田大学影印 1934年 P22) 无神论者东汉王充《论衡》卷十三也说:“禹主治水,益主记异物,海外山表,无所不至,以所记闻作《山海经》。”65(王充原著 袁华忠等译注《论衡全译》中卷 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P97)《山海经》成书于禹和伯益,是前贤公认的,中国史传的禹、益历史时期与陶寺遗址历史年代接近。

问题是,在大约公元前2100年左右的人,他们是如何量得上古图书中的尺寸,并予以修正的呢?

这个问题,晋代王嘉《拾遗记》提到的资料可以解释。《拾遗记》说:“帝尧在位,圣德光洽。河洛之滨,得玉版方尺,图天地之形。又获金璧之瑞,文字炳列,记天地造化之始。”66(王嘉撰 齐治平校注《拾遗记》中华书局 1981年 P22)的记载表明,帝尧之时,在河、洛一带发现玉版,上面铭刻了天、地的形状,又发现金色玉璧,上面有文字,记载了天地形成时的情况。天地的形状是什么?就是天官图和山海图。天官图就是天象图或星象图,山海图就是地图资料。“金璧之瑞,文字炳列”,说白了就是刻有文字的玉璧。这是帝尧发现的尧以前的天文、地理、历史的珍贵记录。与刻画天地形状的玉版同时发现的,还有方尺,这就是尧破解远古地图的重要工具!有了地图历史资料,又有方尺,尧破译远古地图也就完全可能。关于这一点,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得到重视。

1.6米。中国1寻=8尺,与“步”接近。“周代以八尺为步,秦代以六尺为步,旧制以营造尺五尺为步”,这看起来十分杂乱,换算得到的基本数据是1寻=1米6。1.6米。中国1寻=8尺,与“步”接近。“周代以八尺为步,。

所以上古前贤一定也是像尧一样,有前代的玉版、方尺,有天地之图,有的甚至有图书(不一定仅是地图),所以他们就能图画天下,整理山海了。

上一篇 2022年12月24 19:49
下一篇 2023年04月17 05:23

相关推荐

  • 传多少画,胡传明多少画

    陆抑非课徒稿(竹)如何来认识绘画?绘画到底是什么?虽然我一直在中国美院教学与绘画实践,我学画也差不多有近三十年的时间了,但好像学了很多东西,如技法、画史、画论,仍然不太明白。这几年回过头来,回到最根本

    2023年03月02 209
  • 蒋胜男《芈月传(1-6)》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当初,芈月传作者蒋胜男还有什么作品,根据我的同名网络小说改编的电视剧《芈月传》播出时,我遇到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你为什么会想到去写这些人物呢?距离我们有几千年的人物,你怎么能写出她的时代感、可信度呢?

    2022年12月13 274
  • 1984年2分硬币值多少钱,1984年2分单枚价格

    现在很多人都喜欢收藏人民币,我们国家发行的人民币有两种,1984年2分单枚价格,分别是硬币和纸币,硬币作为人民币的辅币在使用发行的面值都不大,最小更是发行过面值为分的硬币,很多人会觉得面子为分的硬币没

    2023年04月06 259
  • HausderKunst,Munchen《Ellsworth Kelly》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巴塞尔艺术展2021年瑞士巴塞尔艺术展(ArtBasel)已于上周落下帷幕。在阔别一年后重归巴塞尔展览中心(MesseBasel),这是自新冠大流行开始以来欧洲举办的首次线下活动。此次巴塞尔艺术展汇集

    2022年12月14 269
  • [日]紫式部《源氏物语(上下)》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紫式部,公元794年,日本迁都平安(京都),开启了历时四百余年的平安时代,平安时代有一半的时间由大贵族藤原氏一族左右朝政,史称“摄政关白”,相对中国古代“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固有观念,“一法隋唐”的摄关

    2022年12月05 221
  • 上坟为什么不能带葡萄,上坟为什么不能带香蕉

    上坟为什么不能带香蕉,清明不仅是节气,也是我们祭祀祖宗的节日,按照传统习俗的规定,这一天要到先人的坟前上香烧纸钱,缅怀祖先,同时希望可以求得先人的庇护,保佑子孙平安多福。清明节祭祖扫墓,人们多多少少会

    2023年04月17 260
  • [加]露西·莫德·蒙哥玛利《绿山墙的安妮》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如果你翻开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会在首页看到这样一句话:谨以此书献给我生活过的土地和岁月如果你翻开加缪的《异乡人》,会在首页看到这样一句话:一切特立独行的人格都意味着强大。如果你翻开海明威的《流动的盛

    2022年12月17 252
  • [德]沃尔夫·埃布鲁赫《大问题》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阅读年龄(0-3岁)——基础部分(10本)《波波去购物》(“小鼠波波“系列)〔德〕沃尔夫·埃布鲁赫/绘喻之晓/译广西师大出版社魔法象童书馆《国王和大海》国际安徒生大奖得主沃尔夫•埃布鲁赫作品,一本媲美

    2022年12月17 283
  • 曾仕强《易经的智慧合集》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历时半年左右终于把150集的易经的智慧的视频看完了。真没想到能坚持下来,从前我也断断续续看过些曾仕强教授的演讲视频,这是第一次完整看完了一套全集的视频,应该是全集了,b站up主整理标明了全集。看的过程

    2022年12月07 274
  • AndreaDworkin《Intercourse》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cur/cours/curr/curs:表示“跑,流动,发生“,=run,来自拉丁语。concur英[kən'kɜː]美[kən'kɝ]vi.同意;一致;互助,共同作用,同时发生记忆:con:一起。c

    2022年12月13 237
  • [加]亦舒《玫瑰的故事》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文|意磬这一生我们都在为爱苦苦追寻。既有一生一世一双人的美好愿景,也有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的真挚誓言,可在现实世界里我们还是会经历爱而不得或爱别离的痛苦。我们渴望在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人,然后携手共度余

    2022年12月17 230
  • 天籁纸鸢《成功者的肖像》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中国天文年历》显示,北京时间3月20日17时37分将迎来“春分”节气。此时节,气温回升,春雨频至,大江南北开始进入春耕、春种和加强越冬作物田间管理的农忙阶段。▶▶

    2022年12月07 220
  • GaryGutting《Foucault》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我们常常以自己作为“人”而感到骄傲,我们有独一无二的思想,细腻丰富的感受,还有精彩绝伦的创造力。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你的思想,其实早在一百年前,就有了伟大的渊源?也许你跟朋友聊过很多次,“要是没有外界影

    2022年12月14 263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