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范扬,张企泰译贺麟:黑格尔著《法哲学原理》一书评述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是他任柏林大学教授的第三年(1821年)出版的。据库诺·费舍报道,黑格尔自1818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

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范扬,张企泰译

贺麟:黑格尔著《法哲学原理》一书评述

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是他任柏林大学教授的第三年(1821年)出版的。据库诺·费舍报道,黑格尔自1818年到柏林大学任教以后直到1831年死时,总共讲授了《自然法与国家学或法哲学》六次,自1821年后,即以出版的《法哲学》一书作为教本 。这是他晚年在柏林任教期间所正式出版的唯一著作。

黑格尔政治上的根本立场,他自己讲得很清楚,就是主张“人民与贵族阶级的联合”, 当然,他这里所谓的“人民”主要是指资产阶级,而不是指工人和农民。这书的保守之处主要表现在黑格尔是以君主、贵族为这个联合专政的君主立宪制的主导方面。黑格尔在这本书中保守的政治见解、唯心主义的世界观受到马克思主义奠基人深刻系统的批判。但同时其中所包含的合理的东西也得到相应的肯定。这主要是书中所表现的辩证法,因为他一贯运用辩证法(当然是唯心的)来讨论政治、社会、伦理问题,这是有一定的启发性的。

从内容来说,黑格尔关于市民社会、国家及其相关问题的论述为历史唯物主义的萌芽和产生提供了直接的理论前提。所以《法哲学原理》是一部具有丰富辩证法思想,同时又为唯物史观的产生提供直接条件的系统性论著。另一方面,黑格尔的法哲学思想有着。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法哲学作为客观精神的哲学只是他整个体系的一个环节,亦即只是他的逻辑学的应用与补充。按照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逻辑学是研究理念自在自为的科学,这是他体系的中心。自然哲学是研究理念的他在或外在化的科学,精神哲学是研究理念由他在而回复到自身的科学。两者他认为都可以叫做“应用逻辑学”。

黑格尔又把“精神哲学”分为三大部门:第一,主观精神,分灵魂、意识、心灵三个环节;第二,客观精神,分法、道德、伦理三个环节;第三,绝对精神,分艺术、天启宗教、哲学三个环节。我们可以看到,《法哲学》也分为:第一篇,抽象法;第二篇,道德;第三篇,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伦理三大部门,而且其中的纲目也大致与“客观精神”相同。事实上黑格尔的《法哲学》基本上就是他的《哲学全书》中第三环节《精神哲学》一书中第二篇论“客观精神”部分的发展、发挥和补充。

法哲学既然是关于客观精神的哲学,而客观精神总的讲来,就是社会意识,包括群体意识、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等,其范围很广,不仅仅讲法、权利,也讲道德、法律和伦理,特别着重讲到社会和国家。最后还涉及到“世界历史”,作为发展到“历史哲学”的准备。

黑格尔于1820年6月给这本书写了一篇序言,这篇序言相当重要,其中有几个常被引证的著名论点,首先应给以批评的考察。

一、黑格尔说,“我们不像希腊人那样把哲学当作私人艺术来研究,哲学具有公众的即与公众有关的存在,它主要是或者纯粹是为国家服务的。”

他不从社会和历史出发,只是抽象地说,人有了意志自由,他就享有权利。黑格尔用抽象定义的方式指出,自由是意志的同义语,有意志必有自由。既然人人都有意志,那么人人都有自由,也就人人都有其伴意志自由以俱来的权利。按照黑格尔自己的说法,法就是“自由意志的定在” (“定在”这里作实现或体现解)。这种不经过矛盾斗争,人人都一般地、自在地享有的权利就叫做“抽象的法”。“法”字在这里主要应作“权利”解,因为德文原字Recht,具有法、权利、正当三个不同的意思。这里“抽象的法”主要是抽象的权利的意思。

抽象法或形式的法有如下的特点:(一)因为抽象法基于人的意志自由,所以它的命令是:“成为一个人,并尊敬他人为人。” (二)在抽象法中,“人格中的特殊性尚未作为自由而存在,所以关于特殊性的一切东西〔如我的特殊利益,我的意志的特殊动机、见解和意图等〕在这里都是无足轻重的。” (三)“在抽象法中,只存在着禁令”,“即不得侵害人格。” 抽象法作为自由的直接体现,也包含有三个环节:(一)对于物的占有或所有权,因为只有自由的人才有占有物的权利,而物是非精神的、不自由的,即被占有的。(二)转移所有权的自由或权利,这就是由于依据共同意志并在保持双方权利的条件下将所有权由一方移转于他方而获得实存。这就是契约。(三)自由意志作为特殊意志与自身本来的意愿相殊异、相反对,而侵犯了他人的权利。这就是不法和犯罪。

黑格尔从永恒化合理化私有财产出发,大肆宣扬“所有权所以合乎理性不在于满足需要,而在于扬弃人格的纯粹主观性。人唯有在所有权〔或财产〕中才是作为理性而存在的。”他看不到,资产阶级永恒化私有财产、迷信私有财产也正是割让了真正的道德和伦理。照黑格尔看来,婚姻不是契约行为。同样国家也不是建筑在契约上面的。因为契约主要是从任性出发,契约是可以订立,也是可以解除的,而婚姻与国家则是建立在道德和理性的基础上,是不可以任意解除的。从唯心主义出发肯定国家以道德和理性为基础,就是替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擦粉,借以掩饰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统治机关。

黑格尔关于不法和犯罪的辩证分析特别值得注意。他把不法分为:(一)无犯意的不法,这是在承认法、希求法、盼望得到法的基础上而做出的不法行为,一般是不规定处罚的。(二)欺诈,即假借法的名义而做不法的事,在这里特殊意志虽被重视,而普遍的法却没有被尊重。对欺诈就得处以刑罚,因为这里问题是法遭到了破坏。(三)犯罪,即进而丢掉了法的名义或假象,公开用暴力犯罪,不仅是“犯法”,而乃是根本上否定了法。

他从唯心辩证法出发来分析,认为不法是法的否定,刑罚是对于不法(否定法的东西)的否定。同样,犯罪是一种暴力的强制(他叫做第一种强制),刑罚就是对强制之强制(他叫做第二种强制)。所以刑罚是一种否定之否定。通过刑罚对于不法和犯罪的否定,法、正义就得到恢复和维护。

他的法哲学是一个包括法律、道德、政治、经济等内容的庞大的体系。在黑格尔看来,整个世界是“绝对精神”发展过程中的产物,而法哲学则属于绝对精神发展的第二阶段。理解这一点,是鉴赏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中唯心主义哲学体系。

黑格尔还认为施用刑罚不是个人主观上从外面去处罚犯人,而是按照犯人行为自己的逻辑,或他自己的法的观念,他就应该得到处罚。所以他说:“刑罚既被包含着犯人自己的法,所以处罚他,正是尊敬他是理性的存在。” 换言之,在处罚犯人的过程中,同时也唤醒了他自己原来的意志和自由。所以黑格尔不仅赞成“对犯人处刑必须得他的同意”,而且进一步指出,“犯人自己的意志都要求自己所实施的侵害应予扬弃。”黑格尔虽然主张刑罚是一种报复,但他却把报复(Vergeltung)与复仇(Rache)区别开,要求避免无休止的复仇。由法的辩证发展,由法到犯罪,由犯罪到得到惩罚,正义伸张,这一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于是就由“法”的阶段进展到“道德”的阶段了。

在黑格尔看来,道德是由扬弃抽象形式的法发展而来的成果,道德是法的真理,居于较高阶段,道德是自由之体现在人的主观内心里。因此“道德的观点就是自为地存在的自由”, [43] 因为他认为道德意志是他人所不能过问的,而人的价值是应按照他的内部行为、自我规定或道德意志来评价的。道德,在黑格尔看来,也是法的一种,一种具有特殊规定的内心的法,亦即“主观意志的法”。

自由意志借外物(特别是财产)以实现其自身,就是抽象法。自由意志在内心中实现,就是道德。自由意志既通过外物,又通过内心,得到充分的现实性,就是伦理。

只有主观的道德意志的表现才算是真正的行为。始终贯彻在行为中的就叫做目的,目的要通过一系列的道德行为或阶段才能最后达到。目的是主观意志和自由观念的统一。当然只有在伦理阶段目的才能真正完成。因此在道德这一阶段包含一种不断的要求,包含着一种不断的应然,因而在道德意志与外部世界之间就存在着不断的紧张状态和一定的距离。

道德意志只承认对出于它的意向或故意的行为负责任。因此道德责任基于意识着的意向或故意。

一个思维着、意愿着的主体决不能故意做一件事或设想一个目的,而不把他的故意和目的普遍化并因而加以提高。因为要设想一个目的就不能不考虑到手段和后果,也不能不考虑到这行为对自己的福利、对别人的福利,最后对一切人的福利,这样故意就成为“意图”(Absicht,也有译作“动机”的)。于是道德就由“故意与责任”的阶段,发展到黑格尔认为较高的第二阶段“意图与福利”。

在这个问题上,黑格尔比康德进了一步,他否定了片面的主观唯心论的动机说,而主张动机与结果的统一。黑格尔特别强调动机与结果、主观内部的意志与客观外部的行为的统一,他说:“主体就等于它的一连串的行为。如果这些行为是一连串无价值的作品,那么他的意志的主观性也同样是无价值的;反之,如果他的一连串的行为是具有实体性质的,那么个人的内部意志也是具有实体性质的。”

弗里德里希·黑格尔(1770~1831年),德国古典哲学大师,西方法哲学的主要代表。黑格尔出生于德国西南部的斯图加特城的一个官僚家庭。他从小聪明好学,成绩优秀;1788年进入图宾根大学神学院,前两年学神学,后三年攻哲学,

从动机与行为、后果的统一出发,黑格尔一方面批判了以单纯的动机纯洁来为罪恶行为辩护的看法;另一方面批判了所谓“心理史观”。

道德发展的第三阶段,黑格尔叫做“良心与善”。在这个阶段道德不是达到别的目的的手段,道德自身即是目的。黑格尔在这里批评了康德的纯义务的良心观。他反对康德那种为义务而义务的道德形式主义,他认为不能把福利或欲望的满足与尽义务对立起来。

黑格尔把良心区分为“形式的良心”与“真实的良心”,前者只是主观的普遍性,是“内部的绝对自我确信,是特殊性的设定者、规定者和决定者”,而后者则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特殊与普遍的统一。前者属于道德范围,后者属于较高的伦理范围。因此真实良心已不复单纯是个人主观独自的良心,而是客观精神的体现,已进入伦理范围。把道德与伦理严格分开,这是黑格尔伦理思想的特色。

黑格尔随即谈到善与恶的辩证关系。照黑格尔看来,自由是与意志和知识不可分的东西。所以他说:“唯有人是善的,只因为他也可能是恶的。善与恶是不可分割的。”

抽象的、形式的法是客观的,道德是主观的,只有伦理才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才是客观精神的真实体现。黑格尔这种说法其意思在于表明个人的权利、个人的道德自由,均以社会性的、客观的伦理实体为归宿、为真理。认为,法和道德单就本身来说是没有现实性的,它们必须以伦理为基础,作为伦理的体现者而存在。

就个人与伦理的关系来说,伦理作为客观精神是自由的具体实现。伦理的规定就是个人的实体性或普遍本质。伦理是个人的第二天性。个人对伦理的规定或伦理的力量说乃是偶性与实体的关系。“个人存在与否,对客观伦理说来是无所谓的,唯有客观伦理才是永恒的,并且是调整个人生活的力量。” 另一方面,个人之所以有自由,之所以具有真实性,即因为他体现了伦理的实体。

并把它的矛盾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直接的,或自然的伦理精神——家庭,第二,市民社会——这是伦理精神丧失了直接的统一,进行分化,而达于相对性的观点。市民社会是各个成员作为独立的单个人的联合,因而也就是在形式普遍性中的联合,这种联合是通过成员的需要,通过保障人身和财产的法律制度,和通过维护他们特殊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外部秩序而建立起来的。第三,伦理精神通过分化、中介而完成的统一就是国家。 市民社会表示直接或原始伦理精神的解体,靠法律来维持市民个人需要的满足,人身和财产的保障,以及特殊利益和公共福利和秩序的维持,这种“市民社会”只能算是“外部国家”。必定要伦理精神或实体充分实现、完成并回复到它自身的辩证统一,这才是国家。

市民社会是诸个人、诸家庭的聚集,是作为特殊性与差别性的阶段,所以首先显得为伦理的丧失。即使着重伦理和普遍,也是为了作为满足特殊利益的手段。但伦理性、普遍性归根到底是支配着市民社会的,所以最后在国家中又回到伦理的充分体现。

市民社会的发展又分为三个环节:第一为“需要的体系”,在这个范围内,有劳动及分工的方式;与此相联系就形成了各个等级。第二为司法。在市民社会中,财产关系和契约关系都有法律来规定和维系。第三为警察和同业公会,这是一种预防社会危险和保护生命财产的措施。

现在进而谈黑格尔的国家观,首先要就如下几点加以批判:

一、“国家是伦理理念的现实”, 这就是说,国家是伦理精神的体现,这抹杀了剥削阶级的国家是残酷地剥削本国人民、侵略压迫他国和其他民族的机器的大量事实。

二、“国家是绝对自在自为的理性东西”, 这就是说,国家是独立自存、永恒的、绝对合理的东西。

三、“由于国家是客观精神,所以个人本身只有成为国家成员才具有客观性、真理性和伦理性。” 这就是说,个人如果脱离国家,不接受资产阶级国家的统治,他就失掉了“客观性、真理性和伦理性”,换言之,他就丧失了自由和作为市民的种种权利。

黑格尔关于王权的理论完全是“朕即国家”说的逻辑的加工。他强调王权作最后决断的主观性,这显然以从主观出发的唯心主义为基础的。黑格尔主张君主世袭制,他认为君主世袭不单是可以“预防王位出缺时,发生派系的倾轧”,主要的哲学理由是,由于君主的来源是“没有根据的直接性”,是不能用选举的方法产生的。黑格尔特别强调君主有“赦免罪犯的权力”。黑格尔谈到国家行政人才的选拔问题,他认为“个人之担任公职,并不由本身的自然人格和出身来决定”(像君主那样),而是依靠“客观因素即知识和才能”来决定。黑格尔强调“担任公职不是一种契约关系”。也就是说,不是雇佣关系,而有其伦理和精神的意义。他主张必须对官吏进行政治教育。

黑格尔把立法权定义为“规定和确立普遍物的权力”。按照黑格尔自己的逻辑来讲,代表普遍性的立法权应该较优越于代表单一性和特殊性的王权与行政权。然而政治上的保守立场却使他处处在贬低立法权。

首先黑格尔认为,“立法权本身是国家制度的一部分,国家制度是立法权的前提”。黑格尔所设计的立法权或议会包括三个等级:(一)贵族地主等级,他又叫做实体性的等级。(二)普遍等级,这就是行政官吏的代表,因为他赞成英国的制度,主张政府成员、内阁大臣同时任国会议员。(三)私人等级,即工商业的代表。在这三个等级中,他特别重视贵族地主等级,因为他们参加立法权“只是由于他们的出生,并非取决于选举的偶然性”, 可以做君王和市民社会的中介。

黑格尔限制立法权或议会作用的另一个理论,就是他根本反对与政府相对立的党派,他要人民绝对信任统治阶级政权。

黑格尔似乎也意识到立法权的伸张与群众力量、人民力量以及舆论力量的伸张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他就在贬低立法权的同时发出了他反对人民群众、轻视舆论的最保守、最反动的言论。他首先否认人民,甚至否认人民自己了解什么对他们最为有利,什么是他们的真正需要,并否认人民自己有“实现这种最美好东西的不可动摇的意志”,说:“人民就是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的那一部分人。他这里神秘化了人民的需要,也神秘化了少数统治者的“深刻的认识和判断”。

国家在诸国家之中也是一个个体。一个国家对别的国家的关系也是个体对个体的关系,都具有“排他性的自为存在”,都是“独立自主的”。国家的独立自主被他看成“现实精神的自为的存在在这种独立性中达到了它的定在,所以独立自主是一个民族最基本的自由和最高的荣誉。”据此黑格尔论证爱国主义说,为了保卫国家的独立、自由和荣誉,牺牲个人的利益和权利,乃是“肯定个人的绝对个体性”(这他又叫做“实体性的个体性”),而所放弃的乃是“个人的偶然和易变的个体性”。

还进一步提出他著名的荒谬学说,所谓“战争的伦理性”,替资本主义世界的国际战争辩护。他大肆宣扬“战争的伦理性因素”。说“战争不应看成一种绝对的罪恶”。他也不区别正义战争与非正义战争,而漫无差别地宣扬战争有保持民族伦理生活的健康、防止长期和平会使民族腐化堕落的作用,这显然是替资本主义国家的军事冒险和殖民主义扩张提供理论的基础。

然而黑格尔绝不会承认自己的国家哲学没有出路。为了结束他的“法哲学”,为了粉饰除了用战争外,国际争端无法解决,最后提出他的唯心主义的抽象概念“世界精神”来拯救困难。他认为世界精神就是历史哲学研究的对象,世界精神就是贯穿在世界历史进程的理性力量。这样“法哲学”的结束就过渡到历史哲学的领域了。

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却充满了批判的、革命的哲学的天才光芒,有深刻、丰富的内容值得我们深入学习挖掘。除了上文中已多处引证了马克思的批判观点外,现在简单综述一下马克思批判此书,由破而立的几个主要论点,以作结语。

第一,就政治上说,马克思从革命民主的立场,驳斥了黑格尔主张的君主制。

第二,从经济上说,马克思从反对私有制的立场驳斥了黑格尔对私有财产的崇拜。

第三,在批判《法哲学》的过程中,马克思从根本上有力地摧毁了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

第四,关于辩证法问题,马克思指出了“黑格尔深刻之处正在于他处处都从各种规定的对立出发,并把这种对立加以强调。” 但是他对于黑格尔唯心辩证法的两点揭露和批判,对唯物辩证法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克思这里不仅反对了改良主义,庸俗进化论,也有力地反对了黑格尔有保守意味的唯心辩证法。其次,马克思还严肃地批判了黑格尔利用“中介”这一辩证法概念来调和国家制度中不可调和的矛盾的保守主义和唯心辩证法思想。

今日阅读小结

一、对评述的评价

“唯有意志是无限的,对其他一切东西说来是绝对的,至于其他东西就其本身来说是相对的。”——黑格尔《法哲学原理》p61 在本书中,黑格尔认为只有思维和精神的自由,才能推动国家的进步,否则“就该认为,似乎世界上从未有过。

首先,可能是出于不可说的因素,必须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内容大篇幅放在本书正文之前。这也反面证明了黑格尔学说的恐怖“支配力”。

《法哲学原理》是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创作的哲学著作,该书于1821年正式出版。《法哲学原理》从哲学的角度解析法,用辩证的思维探悉法、道德与伦理之间的奥秘,从而迈向自由的意志。《法哲学原理》包含三大部分:抽象法、道德、伦理。其中伦理部分。

其次,这种安置并不合理。黑格尔是黑格尔,不能通过在正文前增加内容的方式强行让读者阅读、接纳其他观点。

再者,评述的作者对黑格尔和马克思的学说都非常熟悉,绝对是两个领域的专家。其对两种学说的深入浅出的把握令人很是佩服。

二、对黑格尔学说的间接感受

樊浩教授说过,德国民族与中华民族在深层次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在看到评述对黑格尔学说的介绍时,突然深以为然。黑格尔学说的支配力在中国人身上可能会有放大效应。

接触黑格尔是因为其对伦理的相关论文,此时带着问题来阅读,起了非常大的作用,这就好像寻找答案一样,并不是单纯的阅读。当阅读有了直接的目的,学习的效率就会变高,也就有了持久学习的动力。

上一篇 2022年12月11 01:45
下一篇 2022年12月11 03:38

相关推荐

  • [美]弗雷德里克·波尔《通往宇宙之门》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历届轨迹奖获奖名单大部分获奖作品目前尚未有中文译本,故在此一并列出英文书名和作者姓名。类别中文名英文名备注科幻长篇《通往宇宙之门》Gateway弗雷德里克·波尔FrederikPohl奇幻长篇《精灵宝

    2022年12月24 281
  • 英雄人物读后感,英雄人物故事读后感300字

    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无数的平凡英雄,是一个个了不起的普通人。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英雄人物故事读后感300字,每一个全力以赴的平凡人都是我们眼中的英雄,他们在各自岗位上散发着光芒和热量。电影《

    2022年12月11 248
  • [古罗马]维吉尔著《牧歌》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牧歌(插图珍藏版)》藏书票维吉尔(PubliusVergiliusMaro,公元前70年—公元前19年),维吉尔古罗马诗人简介,古罗马诗人,欧洲文化的“源头活水”。他开创了一种新型的史诗,在他手里,

    2022年12月17 248
  • 古代衣服怎么画,史上最吓人的汉服

    本期《诗画中国》将继续带来《仿杨大章画〈宋院本金陵图〉》卷、《李白行吟图》轴、《伯牙鼓琴图》卷、《簪花仕女图》卷、《唐风图》卷、《杂剧〈打花鼓〉图》页六幅传世画作,带领观众游历诗中世界,感受中国古代社

    2023年02月12 244
  • 小红书怎么上热门,小红书怎么上热门技巧

    大家经常会遇见这样的情况。当搜到一条爆款笔记时,会发现这款笔记的点赞和收藏会有几千几万,甚至有时候评论也会很多,但是你点进这个博主的主页就会发现ta的粉丝数量可能只是一两百甚至都没有达到千位,ta并不

    2023年05月23 272
  • [日]荒木经惟《漫步东京》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每一本书所花费的时间是不一样的。首先从表象来看,字数决定了有些书需要很长的时间,而有些书却只需要一顿早餐时间便阅读完毕。从内在来讲,字数就变得没有了意义,荒木经惟东京日和,有些书哪怕整本只有短短的一行

    2022年12月05 240
  • [德]阿尔弗雷德·韦伯《文化的世界史》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一部关于法国宫廷生活的社会学经典《文明的进程》作者代表作荣获阿多诺奖《宫廷社会》多年的思想决定了我们在特定场合说什么话,做什么事,并由此塑造了我们和他人之间的关系。读书时心潮澎湃,跃跃欲试,到了实际又

    2022年12月17 232
  • KathrynPaigeHarden《The Genetic Lottery》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情商概括为以下5个方面的能力:(1)认识自身情绪的能力;(2)妥善管理情绪的能力;(3)自我激励的能力;(4)认识他人情绪的能力;(5)管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我把这5个能力简单归纳成:认识自己、管理自己

    2022年12月15 217
  • [意]普里莫·莱维《被淹没与被拯救的》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普里莫·莱维,意大利化学家、作家,奥斯维辛幸存者,自获救后,普里莫·莱维,莱维一直致力于关于集中营生活和大屠杀等内容的写作。《被淹没的和被拯救的》是他最后一篇著作,一共收入了八篇文章,包含了关于幸存者

    2022年12月18 294
  • 珍爱生命的名言,关于珍爱生命的金句

    1.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2.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刘希夷珍爱生命的名言警句有哪些?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次也不善于度过。——[法国诗人]吕凯

    2022年12月09 206
  • 汪曾祺《四方食事》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整个正月,禁足在高楼里,心情一度灰暗得很,唯一让人觉得这世间可爱的,仿佛就剩下吃了。虽然还不至于像某些贤惠的女人公然宣称:“这个世界上,我最喜欢的地方,就是厨房了。“但这段日子,我确实觉得家里的厨房—

    2022年12月12 200
  • Priest《有匪3》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哈喽,大宝贝们,下午好!前段时间,一则“有翡官宣赵丽颖王一博”的头条,可谓霸榜了整个娱乐圈和网文圈。前有人气小花赵小刀的产后复出首作,后有新生代流量小生王一博的加盟,电视剧《有翡》尚未开播,可以预见到

    2022年12月16 244
  • AnneE.McLaren《Chinese Popular Culture and Ming Chantefables》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内容简介本书用中英文对照的方式,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全书分六章:第六章中国传统旅游文化,重点介绍中国旅游文化的发展、旅游资源等。吴圣正,山东淄博人。北京师范大学学士、硕士,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

    2022年12月13 275
关注微信